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潮涌苍茫 > 第194章 争取了老革命后代支持老区建设

潮涌苍茫 第194章 争取了老革命后代支持老区建设

作者:用户50268071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2 23:05:14

第一百九十四章

是时候好好了解一下磨山游击区的历史了。这不仅因为那里曾留下曾祖父的足迹——每年清明,汪鹏程面对李塘村那座衣冠冢,总会伫立良久。自小对红军怀有深深敬意的他,多么想亲口问一问曾祖父,当年为何毅然走上革命的道路。另一方面,热爱革命史的他,也渴望更深入地走进那段发生在磨山的烽火岁月。

汪鹏程曾粗略知道,红军主力北上抗日后,磨山地区仅留下几百人坚持斗争。待到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时,队伍已缩减至几十人。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九四〇年新四军代表前往游击区动员下山时,竟被游击队队长误认为国民党特务而不幸牺牲,铸成历史悲剧。

回到向阳后,汪鹏程第一站就去了县党史办。主任是研究向阳土地革命战争的专家,他告诉汪鹏程,在人烟稀少的磨山区域,当年先后有一百多人参加红军,三百多人支援革命。解放后统计,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达二百多人。

主任还提供了一个汪鹏程从未知晓的信息:当年领导革命的**向阳县委书记的爱人,曾在磨山地区生儿避难长达四年。县委书记牺牲后,他的爱人一直健在,他们的孩子如今已七十二岁,名叫刘铁梅,在江城日报社离休。同时,磨山地区参加红军并活到解放后的有七人,刘铁梅与这些红军后代都保持着联系。

汪鹏程喜出望外,精心准备了礼品,立即赶赴江城,寻到江城日报社,打听到刘铁梅老人的住址,叩响了老人的家门。

开门的老奶奶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汪鹏程递上名片,自我介绍是远山镇党委书记。听说来自家乡,老人如见亲人;得知他想了解磨山革命历史,更是喜形于色。“革命先烈若泉下有知,知道后人还在缅怀他们,该多么欣慰啊。”刘铁梅感慨道。

老人娓娓道来母亲生前讲述的往事:红军主力北上后,国民党对大山实行严密封锁,严禁一粒米、一粒盐、一块棉花进山。然而,当地乡亲们想尽一切办法支援红军——有位老伯在大冬天将棉衣用盐水浸透,借口上山捡香菇送盐进山;几个中年人把竹筒做成扁担,中间打通塞满米盐,两头用米浆封好,每日以打柴为名运送微博的物资。

最令人动容的是黄阿妹的故事。这位妇女几次偷偷送粮进山,不幸有一次被抓。遭受严刑拷打,她始终不认。国民党军恼羞成怒,打断她的双腿。出狱后,她竟爬着继续送粮。第四次爬进山时再次被捕,被押到村口晒谷场。敌人当众挖坑架火,将全村人赶到场院审讯。

“给你最后一个机会,”国民党连长威胁道,“只要你喊一声‘红军就是共匪’,就放你一条生路。不然活活烧死你!”

浑身血迹的黄阿妹挣扎着爬向火堆。敌人揪住她的头发喝问:“**给你灌了什么**汤?我们国民党有什么不好?”

黄阿妹昂首回答:“**是我们穷人的救星!红军让我们有田种、有饭吃,活得象个人!你们刮民党除了搜刮欺压老百姓,还有什么好?”

“你就不怕烧死吗?”敌人恶狠狠地踢她。

“死有什么可怕!”话音未落,黄阿妹用尽最后力气,自己扑向熊熊燃烧的火堆……

说到这里,刘铁梅老人泣不成声。

汪鹏程连忙扶住老人的肩膀,默默陪伴。

“多少可敬可爱的磨山人民啊!没有乡亲们,我们早就没了!”老人长叹。

“革命真的太不容易了。”汪鹏程动情地说,“刘奶奶,我要把这些故事编成乡土教材,让下一代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小伙子,有你这句话,我就知足了。”

“刘奶奶,我的曾祖父也是红军烈士。听爷爷说,他也在磨山打过游击。”

“他叫什么名字?”

“汪杰。还是当时的向阳县苏维埃委员呢。”

“孩子,你是汪杰同志的后代!”老人紧紧抱住汪鹏程,热泪再次夺眶而出,“我母亲经常提起他。你曾祖父还抱过我呢。可惜,在第一次磨山根据地反围剿中,他为掩护我们壮烈牺牲了。孩子,你曾祖父是个又帅气又有才情的同志,我母亲说,他不仅是红军政治学校教员,课讲得特别好,还是个优秀的指挥员。母亲常说,要是汪杰同志活着,一定能成为将军!”

第一次听到曾祖父如此具体的事迹,汪鹏程眼睛湿润了。

“小汪,你能来看我,我真高兴。磨山现在怎么样了?”

“远山镇有些变化,但磨山变化不大。那里到处是崇山峻岭,村庄星星点点散落深山。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交通实在不便……”

“我记得山里有好多山货——野茶、野板栗,特别是野生香菇特别好!”

汪鹏程连忙打开礼品袋:“奶奶,这就是磨山野生香菇,特地给您带了几包。”

老人拿起一朵干香菇,深深吸气:“就是这个味儿!谢谢你,孩子,这礼物太珍贵了!既然磨山有这么多山货,为什么年轻人还要出去打工呢?”

“主要还是路不行。解放后林业局修过林区道路,但这么多年过去,早已坑坑洼洼,连农用小四轮都难走了。”

“那为什么不修呢?”

“政策不配套。现在修路主要靠‘村村通’项目,资金以上级支持为主,农民集资、政府配套为辅。磨山不符合政策条件,而且虽然涉及几十个村子,人口却只有两千多人。”

老人眼神略显迷茫:“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我们不能忘本啊!”

“您说得对!前几天我去了省森工局,有位处长建议,如果省老建办出面,或许有办法。”

“那就好!我能帮上什么忙呢?”老人关切地问。

“听说您和磨山红军的后代都有联系。我想请您牵头,联系红军后代一起去省老建办呼吁,这或许是个办法。”

“好好好!这个主意好!”老人兴奋地起身找通讯录,“我这就联系!”

“奶奶不急,您慢慢来。我想请您出去吃个饭。”

“不用了,我这般年纪,也不习惯外面的饭菜。要不就在家吃,我去烧。”

见老人执意不肯,汪鹏程不再勉强:“奶奶,镇里事情多,我先回向阳了。”

老人送他到门口,递给他一张纸,紧紧握着他的手:“孩子,汪杰同志要知道他的后代在远山镇当书记,该多高兴啊!放心,我这两天就联系磨山红军后代。我老伴原是省政协文史委的,也有些关系。这是我家电话,有消息就联系你。”

“好的,奶奶!”

“我真想去磨山看看啊。”

“您随时来,我陪您!”

辞别老人,汪鹏程返回向阳。

一周后,刘铁梅老人来电告知,她与省政协文史委同志及七位红军后代已去了省老建办,对方十分重视。

又过三日,省森工局向阳花处长来电:“鹏程,好消息!你们磨山林区道路改造项目立项了。两条路:范溪坳到磨山,全长18公里;东洼山到岭溪背,全长16公里。都是按4米宽柏油路面立项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