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天大厦六十八层,新成立的“灵犀”项目专项工作组战区。
与楼下传统办公区的风格不同,这里更像一个高科技指挥中心。
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滚动着复杂的代码流、三维数据模型和实时市场信息,数十名从集团各部门抽调的精锐技术人员、分析师和法务专家在开放工位上紧张忙碌,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高速运算带来的焦灼感。
并购科锐科技只是第一步,如何将“灵犀”这颗蕴含巨大潜力却也布满陷阱的果实安全地消化、整合,并防范唐先生和“暗影”公司的窥伺,才是真正的挑战。
凌霄将这里设为临时指挥所,亲自坐镇。
冷月的位置被安排在凌霄独立办公室外的一个半封闭隔间,既能随时响应安保需求,又能透过玻璃墙观察到整个工作区的动态。
她的桌面上,一边是实时连接各关键区域监控的安保终端,另一边则是堆满了“灵犀”项目技术架构、专利清单、核心团队背景尽职调查报告的商业文件。
她的角色,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从纯粹的保镖,向着兼具安全预警和风险洞察的复合型顾问演变。
连续几天,她都沉浸在海量的信息中。
白天,她参加项目组的简报会,聆听那些对她而言仍显晦涩的技术术语和商业逻辑,努力将财务报表上的数字与项目进度、潜在风险联系起来。
晚上,她则留在学习室,对照白板上自己画满的关系图和数据节点,消化理解,常常到深夜。
她发现,商业世界的博弈,其复杂和凶险程度,丝毫不亚于她经历过的任何一场实战。
不同的是,这里的武器是信息、资本和法律条款,伤亡是无形的财富流失和市场信心的崩塌。
高岩快步走进她的隔间,将一份刚解密的情报放在她桌上,脸色凝重:“冷顾问,核查有发现。
科锐原首席算法工程师张维,在并购协议签署前一周,其直系亲属在海外账户突然存入一笔三百万美元的资金,来源是维尔京群岛的一个空壳基金,层层追溯,最终指向一个与‘暗影’公司有关联的离岸账户。”
冷月目光一凛,拿起报告。
张维是“灵犀”项目核心算法的关键设计者之一,他的忠诚度至关重要。“资金注入时间点很微妙,是在谈判胶着期。
“这是收买,还是封口费?”
“暂时无法确定。”
高岩摇头,“张维本人表现正常,尽职调查中未发现明显问题。”
这笔资金隐藏极深,是我们通过特殊渠道才偶然发现的。
凌总的意思是,暂时按兵不动,避免打草惊蛇,但必须将他列入最高监控名单。”
冷月点头,目光投向玻璃墙外正在与团队成员热烈讨论的张维。
他看起来四十岁左右,戴着黑框眼镜,头发有些凌乱,典型的工程师模样,很难想象他会与商业间谍扯上关系。
但冷月深知,越是看起来无害的,往往隐藏越深的危险。
“他最近接触的人,通讯记录,尤其是加密通讯,必须重点监控。”
冷月补充道,“另外,项目数据的所有访问日志,特别是核心代码库的,需要设置更严格的触发警报机制,任何异常访问,无论权限多高,必须立即上报。”
“已经部署了。”
高岩应道,对冷月迅速抓住关键点的能力已然习以为常。
高岩离开后,冷月重新坐回座位,打开“灵犀”项目的系统权限访问日志。
这不是她分内的工作,但强烈的直觉告诉她,唐先生和“暗影”公司绝不会仅仅满足于收买一两个内线,他们一定还有更深层次的后手。
她要用自己在侦察和反侦察中磨练出的耐心和细致,像在丛林中发现敌人埋设的诡雷一样,从海量的正常数据中,找出那一丝不和谐的痕迹。
数小时过去,屏幕上的日志流水般滚过,大部分访问记录都符合工作流程和权限范围。眼睛因长时间聚焦而干涩,但她依旧全神贯注。
突然,几条看似寻常的记录引起了她的注意:
项目组的数据备份服务器,在最近三次全量备份完成后的一分钟内,都出现了一个来自测试环境某个闲置网关的、持续时间仅零点几秒的匿名探测访问。
访问被系统防火墙自动拦截,记录标记为“低风险扫描”,通常会被系统自动过滤忽略。
单次来看,这确实是微不足道的网络噪音。
但冷月却敏锐地抓住了几个异常点:时间点的巧合性(均在备份刚完成时)、访问源的异常(闲置网关)、以及行为的重复性。
这不像随机的网络扫描,更像是一种有规律的、极其谨慎的试探!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确认备份是否完成?
还是想试探备份服务器的防御强度,寻找漏洞?
她立刻调出该测试环境网关的详细日志,发现这个网关在过去一个月内,仅在这三个时间点有过极其短暂的激活记录,其他时间完全沉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