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烟火里的褶皱 > 第62章 药铺晨雾染药香

烟火里的褶皱 第62章 药铺晨雾染药香

作者:奚凳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2 22:38:15

镜海市南城的“东方药铺”前,青石板路浸在初秋的晨雾里,泛着潮润的青灰色。檐下挂着的黑底金字招牌被雾打湿,“东方药铺”四个字的描金边缘洇出淡淡的水痕,像宣纸上晕开的墨。药铺门旁的老槐树落了半地黄叶,叶脉上沾着的露水顺着纹路往下淌,滴在树根处的陶土药罐上,“嗒、嗒”声混着巷尾早点摊飘来的油条香,把清晨泡得又软又暖。

东方龢蹲在药铺后院的石阶上,正用竹筛子翻晒着刚采来的紫苏叶。叶片上的绒毛沾着细碎的露珠,在透过雾层的晨光里闪着银亮的光,凑近了闻,有股清苦里带甜的药香。她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袖口挽到胳膊肘,露出的小臂上沾着几片干枯的药渣——那是昨夜熬药时溅上的,洗了三遍还留着浅褐色的印子。

“龢姐,阿婆的药该熬了不?”药铺的学徒小周从堂屋探出头,声音里带着刚睡醒的沙哑。他头上还翘着一撮头发,蓝布头巾歪歪扭扭地挂在脖子上,手里攥着本卷了边的《本草纲目》,书页间夹着根干枯的金银花。

东方龢直起腰,用围裙擦了擦手上的潮气:“急啥?阿婆的药得用井水浸半个时辰,现在烧火还早。”她抬眼往堂屋瞅了瞅,窗台上摆着的砂锅还盖着盖子,锅沿凝着圈白霜似的药渍——那是昨天给阿婆熬“三白汤”时留下的,专治阿婆的咳嗽。

小周挠了挠头,趿拉着布鞋蹭到后院:“不是急嘛,阿婆孙子昨天来问了两回,说阿婆后半夜又咳得睡不着。”他蹲到竹筛旁,捏起片紫苏叶往鼻尖凑,“这紫苏晒得够干了,昨天你翻了七遍吧?”

“不多翻几遍,潮气散不透,熬出来的药发涩。”东方龢伸手拨了拨筛子里的叶子,指尖划过叶片边缘的锯齿,“跟做人似的,得经得住晒,不然心里藏着潮,干啥都不踏实。”

小周嘿嘿笑了两声,没接话。他知道东方龢这话是说给谁听的——上个月药铺进了批发霉的当归,东方龢硬是自己垫钱赔了顾客,还把发霉的药材全倒在了后巷的垃圾桶里,说“药是治病的,不是害命的”。那天她蹲在垃圾桶旁翻了半宿,把还能用的药根捡回来晒,手指被扎破了好几个口子。

“对了龢姐,”小周突然想起啥似的,从怀里掏出个皱巴巴的纸包,“昨天收摊时捡着的,在药铺门口的石墩子底下。”纸包打开,里面是几颗圆滚滚的黑药丸,裹着的蜡壳上印着个模糊的“安”字。

东方龢捏起颗药丸,放在手心掂了掂。蜡壳摸着凉凉的,表面有层细密的纹路,像是用旧模子压出来的。她用指甲抠开一点蜡,里面的药粉散出股熟悉的味道——是“安神丸”,药铺前几年卖过的老方子,后来因为药材涨价停了。

“谁会把这东西丢在这儿?”小周凑过来看,“这蜡壳都裂了,怕是放了不少年头。”

东方龢没说话,指尖摩挲着蜡壳上的“安”字。这字是用小篆刻的,笔画拐得有些生硬,她记得当年刻这模子的老药工,左手有六根手指,刻字时总爱用拇指蹭一下印泥。老药工三年前去世了,葬在城郊的乱葬岗,她去年清明去看过,坟前长满了半人高的蒿草。

“先收着吧,说不定是谁家老人忘在这儿的。”东方龢把药丸包好,塞进围裙口袋里。口袋里还揣着块硬邦邦的东西,是昨天给阿婆买的冰糖——阿婆喝药时总说苦,得含块糖才咽得下去。

正说着,前堂传来“吱呀”一声推门响,接着是个怯生生的童音:“请问……这里能抓药不?”

东方龢和小周对视一眼,都愣了愣。这时候才刚过卯时,药铺还没正式开门呢。她拍了拍手上的药渣,往堂屋走:“能抓,你要啥药?”

堂屋里站着个约莫七八岁的小男孩,穿着件洗得发灰的白衬衫,领口磨出了毛边。他手里攥着张折叠的药方,手指关节因为用力泛着白,见东方龢进来,往后缩了缩身子,眼睛盯着地上的青砖缝。

“别怕,有药方就行。”东方龢放缓了语气,指了指柜台前的凳子,“坐吧,把药方给我。”

小男孩没坐,把药方递过来,声音小得像蚊子哼:“我奶奶……咳得厉害,医生说吃这个能好。”

东方龢展开药方,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是用铅笔写的,还改了好几个地方。她眯着眼瞅了瞅,上面写着“杏仁三钱、川贝五钱、甘草二钱……”都是治咳嗽的常用药,就是剂量比寻常方子大了些。

“这方子谁开的?”东方龢抬头问。

小男孩低下头,抠着衬衫上的纽扣:“是……是我自己写的。我看奶奶以前的药袋上写的这些。”

东方龢心里咯噔一下。这孩子怕是没带钱,又着急给奶奶治病,才自己瞎写了个方子来碰运气。她叹了口气,把药方折好递回去:“这方子不对,剂量太大了,吃了会闹肚子的。你奶奶咳嗽多久了?有痰没?”

小男孩愣了愣,抬起头看她。他的眼睛很亮,像浸在水里的黑葡萄,就是眼下挂着圈青黑:“咳了快半个月了,有痰,是黄的。昨天晚上还发烧了,脸烫得像烤红薯。”

“发烧了咋不去医院?”小周端着碗水从后院出来,把碗递到小男孩手里,“药铺治不了发烧。”

小男孩没接水,往后退了一步:“没钱……我爸妈在外地打工,奶奶说去医院要花好多钱。”他的声音带着点哭腔,鼻尖红了红,却使劲眨了眨眼,没让眼泪掉下来。

东方龢的心揪了揪。她想起自己的儿子康康,小时候也总生病,那时候她在纺织厂上班,工资低,每次带儿子去医院都得攥着存折在挂号处站半天。有回儿子烧到三十九度,她没钱住院,抱着儿子在医院走廊坐了一夜,直到天亮才请老中医开了副退烧药。

“你跟我来。”东方龢转身往药柜走。药柜是老榆木做的,分了上百个小抽屉,每个抽屉上都贴着泛黄的药名标签。她拉开标着“杏仁”的抽屉,用铜药勺舀了两勺,又拉开“川贝”的抽屉,这次只舀了一勺。

“龢姐,剂量不对啊。”小周凑过来看,“川贝得五钱才够。”

“这孩子奶奶年纪大了,虚,用不了那么多。”东方龢头也不抬地说,“甘草多放一钱,能缓着点苦。”她一边说一边抓药,动作又快又准,铜药勺在药柜上碰出“叮当”的轻响,混着抽屉开关的“哗啦”声,倒比刚才热闹了些。

小男孩站在柜台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东方龢的手。他看见她把抓好的药倒进张牛皮纸里,用麻绳捆成个小捆,又从柜台下摸出个小纸包,塞进药捆里。

“这是啥?”小男孩忍不住问。

“冰糖。”东方龢把药捆递给他,“熬药时放两块,不苦。”

小男孩接过药捆,手指捏着麻绳愣了愣。药捆沉甸甸的,牛皮纸透出深褐色的药渣印,还带着股清苦的香。他突然“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膝盖砸在青砖上,发出闷响:“谢谢阿姨!我以后有钱了一定还你!”

东方龢吓了一跳,赶紧伸手去扶:“快起来!不用还!药铺本来就是治病救人的。”她把小男孩拉起来,发现他的膝盖上破了个洞,露出里面泛红的皮肉,“你膝盖咋弄的?”

小男孩低头看了看,不在意地挠了挠:“昨天给奶奶找药,摔在巷口的石头上了。”他把药捆抱在怀里,像抱着块宝贝,“阿姨,我叫小石头,住在前头的石板巷。要是奶奶好了,我就来药铺帮你晒药!”

“行啊。”东方龢笑着点头,指了指门口,“快回去吧,熬药时用小火,熬三遍,把药汤混在一起喝。”

小石头点点头,抱着药捆往外跑,跑到门口又停住,回头冲东方龢鞠了个躬,才踩着晨雾跑远了。他的白衬衫在雾里飘着,像只落了单的白蝴蝶。

小周看着小石头的背影,挠了挠头:“龢姐,这药钱又得你垫了?”

东方龢没说话,走到柜台前坐下,从围裙口袋里掏出刚才的“安神丸”。晨光透过雾照进来,在药丸上投下圈淡淡的光晕,蜡壳上的“安”字好像更清晰了些。

“小周,你还记得老药工不?”东方龢突然问。

“就是那个六指的老爷爷?”小周点头,“记得啊,他以前总给我糖吃。”

“他当年刻‘安神丸’的模子时,说这药得用井水熬才管用。”东方龢摩挲着药丸,“石板巷那边的井水,是镜海市最甜的。”

小周没明白她这话啥意思,刚想再问,前堂的门又被推开了。这次进来的是个穿灰布长衫的老人,背有点驼,手里拄着根枣木拐杖,拐杖头雕着个歪歪扭扭的龙头。他进门时咳嗽了两声,声音沙哑得像破锣。

“东方大夫在吗?”老人的眼睛眯着,像是看不清东西,拐杖在地上敲得“笃笃”响。

东方龢赶紧站起来:“我在呢,您要抓药?”

老人走到柜台前,从怀里掏出个用油纸包着的东西,放在柜台上:“我不抓药,来换药。”

油纸包打开,里面是几块黑乎乎的东西,看着像烧焦的木炭。东方龢捏起一块闻了闻,有股焦糊的药味——是熬糊的药渣。

“这是……”东方龢皱了皱眉。

“昨天在你这儿抓的‘三白汤’,熬糊了。”老人叹了口气,声音里带着点懊恼,“我老婆子咳嗽得厉害,我急着给她熬药,忘了看火。”

东方龢想起昨天确实有个老人来抓“三白汤”,也是穿件灰布长衫,只是昨天没拄拐杖。她往老人身后看了看,没见其他人:“您老婆子没一起来?”

“她走不动路,在家躺着呢。”老人用拐杖敲了敲柜台,“东方大夫,你看能不能再给我抓一副?我给你加钱。”

“不用加钱。”东方龢转身往药柜走,“我再给您抓一副,这次您熬药时盯着点火,别再熬糊了。”

老人点点头,没说话,只是用拐杖在地上轻轻划着圈。东方龢抓药时偷偷看了他一眼,发现他的左手揣在袖子里,好像在藏着啥。

“对了,”老人突然开口,“刚才是不是有个小男孩来抓药?穿件白衬衫的。”

东方龢愣了愣:“是,叫小石头,给他奶奶抓的。您认识他?”

老人的肩膀抖了抖,没直接回答,只是说:“那孩子命苦,爸妈走得早,跟着奶奶过。”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他奶奶的病,怕是好不了了。”

东方龢的心沉了沉。她抓药的手停了停,铜药勺在药柜上磕了下,发出声闷响。

“您咋知道?”东方龢问。

老人抬起头,眯着的眼睛好像亮了些:“我是郎中,看了一辈子病。那孩子奶奶的咳嗽,是肺上的毛病,拖太久了。”他用拐杖指了指柜台上的药渣,“昨天我抓的‘三白汤’,其实是给她准备的。”

东方龢这才明白过来。昨天来抓药的老人,和眼前这个是同一个人。他怕是知道小石头要来抓药,故意把药熬糊了,好再来药铺一趟,给小石头的奶奶求副好药。

“我再给您加两味药吧。”东方龢拉开标着“麦冬”的抽屉,“加了麦冬和玉竹,能润润肺。”

老人点点头,从袖子里掏出个布包,放在柜台上:“这是我自己采的野山参,不值啥钱,给东方大夫补补身子。”布包打开,里面是根手指粗的山参,须子断了好几根,看着却很新鲜。

“我不能要您的东西。”东方龢赶紧推回去,“药钱我都不收了,咋还能要您的山参?”

“你要是不收,这药我也不抓了。”老人把布包往她面前推了推,语气硬了些,“我老婆子说,欠人的情得还。昨天你给小石头抓药,我在门口都看见了。”

东方龢看着老人的眼睛,那双眯着的眼睛里好像有泪光。她想起自己的儿子康康,要是当年没人帮她,儿子说不定早就……她叹了口气,把山参收了起来:“那我就收下了。您要是不嫌弃,我给您熬点参汤带回去,给老婆子补补。”

老人笑了笑,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像朵干枯的菊花:“那就多谢东方大夫了。”

东方龢把抓好的药捆好,又从柜台下摸出个小砂锅——就是刚才在树根处看到的那个。她把山参切成片,放进砂锅里,又加了点枸杞和红枣:“用小火熬半个时辰就行,熬好给老婆子趁热喝。”

老人接过药和砂锅,拄着拐杖往外走。走到门口时,他回头说了句:“东方大夫,那‘安神丸’,你要是不用,就给小石头吧。他奶奶睡不着觉。”

东方龢愣在原地,手里还攥着那个纸包。晨雾渐渐散了,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格子状的光影。药铺里的药香更浓了,混着冰糖的甜和山参的苦,像极了这日子——苦里带着甜,甜里又藏着酸。

突然,巷口传来阵急促的脚步声,接着是小石头的哭喊声:“阿姨!我奶奶晕过去了!”

东方龢心里一紧,抓起药箱就往外跑。小周跟在她身后,手里还攥着那本《本草纲目》。晨雾彻底散了,青石板路上的露水被阳光晒得发亮,像撒了一地的碎银。东方龢跑过老槐树时,一片黄叶落在她的肩头,她没顾上拂掉,只是朝着石板巷的方向拼命跑——那里有个等着救命的老人,还有个抱着药捆哭的孩子,像极了当年抱着儿子在医院走廊奔跑的自己。

石板巷的青石板被晨露泡得滑溜,东方龢跑起来时,蓝布褂子的下摆被风掀得老高,沾在小臂上的药渣子随着脚步簌簌往下掉。小周跟在后面,手里的《本草纲目》颠得厉害,书页间的金银花掉在地上,被她一脚踩过,碾碎的花瓣散出淡香,混在巷子里飘着的煤烟味里,显得有些突兀。

“在哪儿?”东方龢跑到巷口就听见小石头的哭声,那哭声又尖又急,像被猫爪挠着心。她看见小石头蹲在一间矮屋的门槛上,怀里还抱着早上那捆药,牛皮纸被眼泪泡得发皱,深褐色的药印晕开一大片。

“在……在屋里。”小石头抬起头,满脸的泪糊得像花猫,手指往屋里指。那屋子的门是块旧木板,上面钉着好几块补丁,门轴“吱呀”响着,能看见屋里黑乎乎的——窗纸破了好几个洞,阳光漏进去,在地上投下歪歪扭扭的亮斑。

东方龢没顾上敲门,直接推开门往里冲。屋里一股浓重的草药味混着霉味,呛得她皱了皱眉。靠墙的土炕上躺着个老妇人,头发白得像霜,脸却红得发紫,呼吸时胸口起伏得厉害,喉咙里发出“呼噜呼噜”的响,像堵着口痰咳不出来。

“摸下额头。”东方龢一边脱药箱一边对小石头说,自己伸手捏了捏老妇人的手腕。脉搏跳得又快又弱,指尖能摸到皮肤烫得吓人——比昨天小石头说的“烤红薯”还烫。

“烫!比灶台还烫!”小石头的手刚碰到奶奶的额头就缩了回来,眼泪又掉了下来,“阿姨,我奶奶是不是不行了?”

“别胡说。”东方龢从药箱里翻出体温计夹在老妇人腋下,又摸出听诊器往她胸口放。听诊器的金属头太凉,老妇人瑟缩了一下,喉咙里的痰响得更厉害。东方龢皱着眉听了会儿,直起身时脸色沉得厉害——肺里的杂音重得像破风箱,怕是炎症已经到了肺叶。

“小周,去药铺拿酒精和退热栓!再把后院那盆刚晾好的井水端来!”东方龢的声音比平时急了些,她把老妇人的头稍稍垫高,又用袖口擦了擦她嘴角的白沫,“小石头,去灶房找块干净布,沾凉水拧半干拿来。”

两个孩子应声就往外跑,小石头跑过门槛时差点又摔一跤,手忙脚乱扶住墙才站稳,白衬衫的后摆扫过墙角的蛛网,沾了片灰絮也没顾上拍。东方龢蹲在炕边,看着老妇人发紫的嘴唇,突然想起刚才那个灰衣老人的话——“拖太久了”。她伸手按了按老妇人的虎口,指腹能摸到皮肤下突出的骨节,这老人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了。

没一会儿,小周端着水盆跑回来,井水晃得厉害,洒了一路,青石板上洇出串水痕。“酒精和退热栓拿来了!”他把东西往炕边的矮桌上一放,喘得直弯腰,“龢姐,刚才那老爷爷在药铺门口站着呢,说要是您需要帮忙就喊他。”

东方龢没应声,拿过酒精倒在布上,往老妇人的额头、腋下擦。酒精挥发得快,擦过的地方很快凉下来,老妇人胸口的起伏似乎缓了些。她又拆开退热栓,刚要动手,却看见老妇人的手颤了颤,眼睛眯开条缝。

“水……”老妇人的声音细得像蚊子哼,嘴唇动了动,嘴角又流出点白沫。

“奶奶!您醒了!”小石头举着湿布冲进来,看见奶奶睁眼,哭声一下子噎在喉咙里,眼泪还挂在脸上,却咧开嘴想笑,结果笑得比哭还难看。

“别吵。”东方龢把退热栓塞好,又倒了碗温水,用小勺舀着往老妇人嘴里送。水刚碰到嘴唇,老妇人却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咳得胸口一抽一抽的,一口黄痰啐在炕席上,带着血丝。

小石头吓得脸都白了,抓着东方龢的胳膊直晃:“阿姨!我奶奶咋了?”

“没事,把痰咳出来就好了。”东方龢嘴上说着,心里却揪得更紧——带血的痰可不是好兆头。她摸出刚才加了麦冬和玉竹的药包,对小周说:“去灶房熬药,用小火,多熬会儿,熬出三碗汤混在一起。”

小周刚要走,门外传来拐杖敲地的“笃笃”声,那个灰衣老人掀开门帘走进来。他手里还提着早上那个砂锅,砂锅里的参汤冒着热气,香得很。“我来吧。”老人把砂锅往桌上一放,拐杖往墙角一靠,径直往灶房走。他走路时背好像没刚才驼得那么厉害,左手从袖子里伸出来——根本不是藏着啥,就是手上贴了块膏药,大概是昨天熬药时烫着了。

灶房里很快传来“咕嘟咕嘟”的熬药声,药香顺着门缝飘出来,和屋里的霉味混在一起,竟奇异地压过了霉味。东方龢喂老妇人喝了小半碗温水,又拿过小石头怀里的药捆,拆开拿出块冰糖,用手掰成小块:“等会儿药熬好了,就着糖喝。”

小石头把冰糖攥在手里,小声问:“阿姨,我奶奶能好吗?”

东方龢看着他亮闪闪的眼睛,想起自己当年抱着康康在医院走廊里,也这么问过护士。她伸手摸了摸小石头的头,他的头发硬邦邦的,沾着点草屑:“能好。你奶奶命硬着呢,还得看着你长大。”

这话其实是哄孩子的。她心里清楚,老妇人这病拖得太久,就算现在用药,怕是也只能缓阵子。可看着小石头攥着冰糖的手在发抖,她实在说不出半句让人灰心的话。

老人端着药碗从灶房出来时,药汤熬得浓浓的,呈深褐色,碗边凝着圈药沫。“熬好了。”他把碗递过来,自己则蹲在炕边,用粗糙的手摸了摸老妇人的额头,“烧好像退了点。”

东方龢接过药碗,吹了吹,用小勺舀着试了试温度,才往老妇人嘴里送。这次老妇人没咳嗽,乖乖地咽了下去,喝到第三口时,眼睛又闭上了,呼吸比刚才平稳些。

“让她睡会儿吧。”东方龢把碗放在桌上,起身往门口走,“小石头,你在这儿守着,别让你奶奶着凉。”

她走到巷口时,老人也跟了出来。晨雾彻底散了,太阳升到头顶,把青石板晒得暖洋洋的。老槐树的叶子在风里晃,黄叶落得更勤了,铺在地上像层毯子。

“东方大夫,”老人突然开口,声音比刚才低了些,“这老婆子……是不是不行了?”

东方龢没回头,看着巷口早点摊飘来的油条香——刚才慌着跑过来,没注意早点摊都快收摊了。“能撑阵子。”她顿了顿,补充道,“我给她加了续命的药。”

老人叹了口气,拐杖往地上敲了敲:“我知道。当年我给人看病,也这么哄过家属。”他沉默了会儿,又说,“这孩子……爸妈是去年冬天走的,矿上出事,没留下啥钱。老婆子受不了打击,一冬天没出门,开春就开始咳。”

东方龢这才明白,小石头不是“爸妈在外地打工”,是没了爸妈。她心里酸溜溜的,像喝了口没放糖的药汤。

“我是邻村的郎中,”老人又说,“前阵子来看过,知道没救了,就想着让她少受点罪。昨天看见这孩子偷偷捡药渣子往家带,心揪得慌——药渣子哪能治病?”

所以他才故意把“三白汤”熬糊了,再来药铺求药。东方龢想起刚才他熬药时利落的动作,怕是年轻时也是个好手。

“您要是不嫌弃,”东方龢转身看着他,“这几天让孩子把他奶奶接到药铺后院吧。后院有间空屋,晒得着太阳,我也能随时照看。”

老人愣了愣,浑浊的眼睛里突然亮了亮,接着又暗下去:“这不合适……太麻烦你了。”

“不麻烦。”东方龢笑了笑,袖口的药渣子被风吹掉了几片,“药铺后院的紫苏叶还没晒透呢,正好让孩子帮着翻。”

老人没说话,只是用拐杖在地上轻轻划着圈,划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朝着东方龢深深鞠了一躬。他的背弯得很低,像棵被风吹弯的老麦子。

巷子里的药香越来越浓,从矮屋里飘出来,绕着老槐树转了圈,又跟着风往药铺的方向飘。东方龢往回走时,看见小周蹲在老槐树底下翻紫苏叶——刚才跑太急,把竹筛子忘在这儿了。叶片上的露珠早被太阳晒没了,清苦的香却更足了,像这日子里藏着的甜,得凑近了才闻得到。

她摸了摸围裙口袋,那个装着“安神丸”的纸包还在。蜡壳上的“安”字被体温捂得暖烘烘的,她想,等会儿拿给老妇人,说不定今晚能睡个安稳觉。

把小石头奶奶挪到药铺后院时,日头已过了晌午。小周和老人合力抬着铺了旧棉絮的门板,东方龢在旁扶着老妇人的头,怕路上颠着。小石头攥着奶奶露在外面的手,亦步亦趋跟在后头,白衬衫上沾的灰絮被风扫掉些,倒显出几分干净来。

后院那间空屋原是堆晒干药材的,东方龢一早就让小周腾了出来。屋角摆着张旧木床,是前几年老药工住过的,床板上铺了层新晒的稻草,软乎乎的。窗台上摆着盆薄荷,叶子嫩得能掐出水——是春天时随手插的,倒长得精神。

“慢点放。”东方龢扶着门板往床沿挪,老妇人还睡着,呼吸比在石板巷时匀净些,只是脸色依旧发白。等把人安置妥当,她从围裙口袋摸出那包“安神丸”,抠开颗蜡壳,将药粉倒在手心,用温水调了调,撬开老妇人的嘴喂了进去。

“这药管用。”老人站在窗边看,拐杖斜倚在窗框上,“老药工当年配这方子时,说专治心口窝的慌。”

东方龢擦了擦手:“您认识他?”

“何止认识。”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堆起来,“年轻时跟他学过三年认药。他那六指刻模子,刻得比谁都细——就这‘安神丸’的‘安’字,他刻坏了七块竹片才成。”

这话倒让东方龢愣了愣。她只知道老药工手巧,却不知还有这桩往事。正想再问,院外传来小周的声音:“龢姐!前堂有人抓药!”

“我去看看。”东方龢往外走,经过竹筛时停了停——早上晒的紫苏叶还摊在里头,被太阳晒得卷了边,清苦的香混着薄荷味飘过来,倒让人心里静了静。

前堂抓药的是个常来的婶子,要给孩子买“小儿七星茶”。东方龢一边称药一边搭话,听婶子说巷尾的早点摊明天要炸糖糕,心里记着得给小石头留两个——那孩子早上蹲在门槛上时,眼睛直往早点摊飘。

等忙完回到后院,见小石头正蹲在竹筛旁,学着早上她的样子翻紫苏叶。他小手捏着竹筛边,一下下轻轻晃,叶片在筛子里打着转,碎渣子漏下去,落在青石板上积了薄薄一层。

“别晃太狠,叶子要碎的。”东方龢走过去,握住他的手慢慢摇,“得顺着风向翻,潮气才散得快。”

小石头跟着学,眼睛却瞟着屋里:“奶奶醒了会喊我不?”

“会。”东方龢指了指窗台上的薄荷,“你奶奶要是醒了,闻着这薄荷香就舒坦了。”

正说着,屋里传来老人的咳嗽声,不重,却清楚得很。小石头“噌”地站起来往屋里跑,鞋底子蹭过青石板,发出“沙沙”的响。东方龢跟着进去,见老妇人正睁着眼看屋顶的梁木,嘴唇动了动,像是在说啥。

“奶奶!”小石头凑到炕边,握着她的手,“您饿不?龢姐说等会儿给您熬小米粥。”

老妇人没应声,眼睛慢慢转过来,落在东方龢身上,嘴角突然扯出点笑:“你是……东方家的丫头?”

这话让东方龢心头一跳。老妇人的声音虽哑,却透着股熟稔。她往前凑了凑:“您认识我?”

“咋不认识。”老妇人咳了两声,老人赶紧递过温水,她喝了口才接着说,“二十年前……你娘来抓过药,治头疼的,就用的后院那薄荷叶子泡水喝。”

东方龢愣在原地。娘去世快十年了,她记不清娘有没有来抓过药,只记得娘总说南城有个老药铺,掌柜的人心善。原来娘说的就是这儿?

“那时候你才这么高。”老妇人用手比划着,大概到腰的位置,“跟在你娘身后,攥着她的衣角,眼睛怯生生的,跟小石头现在一个样。”

小石头听得稀奇:“阿姨小时候也怕人呀?”

东方龢笑了笑,眼角有点发潮。她想起小时候娘带她来南城,确实总攥着娘的衣角——那时候爹刚走,娘带着她过日子,日子紧得很,每次来抓药都要犹豫半天。

“你娘后来……”老妇人没说下去,眼神暗了暗。

“走了。”东方龢轻声说,“十年前走的,得的是心病。”

老妇人叹了口气,攥着小石头的手紧了紧:“都是苦命人。”

那天下午,老妇人精神好了些,能靠在床头喝小半碗小米粥。老人坐在门槛上削竹片,说是要给小石头编个蚂蚱——小石头蹲在旁边看,眼睛亮晶晶的,早没了早上的慌张。

东方龢翻晒完紫苏叶,又把后院的金银花收进抽屉。夕阳斜斜照进来,把屋角的稻草映得金黄金黄的,落在老妇人的脸上,竟让她脸色好看了些。

“这药铺……”老妇人突然开口,看着窗外的竹筛,“当年你娘说,要是能在这儿守着药香过日子,心就静了。”

东方龢没说话,走到窗边摸了摸薄荷叶子。叶片上沾着夕阳的光,凉丝丝的,像娘当年牵着她的手。她想起早上那个“安神丸”的蜡壳,想起老药工刻坏的七块竹片,突然明白过来——这药铺的香,从来不止是药香,还有人心底藏着的暖。

夜里关铺门时,东方龢把紫苏叶收进陶罐,又在竹筛里铺了新采的野菊花。月光洒在筛子里,花瓣上的露珠闪着光,像撒了把碎银。小周在后院打地铺,小石头挨着奶奶睡,屋里传来他轻轻的鼾声,混着老妇人匀净的呼吸声,倒比前堂的铜铃铛声还让人安心。

老人拄着拐杖要回邻村,说明天一早再来。东方龢送他到巷口,见他拐杖头的龙头在月光下泛着光,突然想起啥似的:“您明天来,我教您晒菊花,治头疼的。”

老人回头笑了笑,拐杖往地上敲了敲:“好。”

巷子里的月光铺了一地,青石板泛着白,像撒了层霜。东方龢往回走时,闻见后院飘来的药香,混着野菊花的甜,心里软乎乎的——她想,娘说得对,守着这药香过日子,心真的能静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