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烟火里的褶皱 > 第127章 豆腐坊的木桶

烟火里的褶皱 第127章 豆腐坊的木桶

作者:奚凳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2 22:38:15

镜海市老城区的“公良记”豆腐坊,清晨五点的天光还裹着层薄雾,青石板路缝里渗着昨夜的雨,踩上去咯吱响。木窗棂糊着半旧的棉纸,被风掀得轻晃,漏出里面暖黄的灯。院角的老槐树落了满地碎白,混着豆浆煮沸的甜香飘到街对面,连蹲在巷口的三花流浪猫都竖起耳朵,尾巴尖沾着片槐花瓣,轻轻扫过青石板上的水洼。

公良龢系着靛蓝土布围裙,围裙下摆沾着圈黄豆渍,是今早磨豆子时溅上的。她正弯腰刷着泡黄豆的旧木桶,木桶是老伴留下的——不对,是常来的张爷爷暂存在这儿的。上周张爷爷拄着拐杖来,把木桶往院角一放,说“良子,这桶你先替我存着,我最近搬去养老院,住的地方小,怕磕着碰着”。当时她还笑,说“您尽管放,我这豆腐坊别的没有,空地方多”,没成想桶壁上竟刻着歪歪扭扭的“老张爱喝浆”,字缝里还嵌着点陈年黄豆粉,像是刻了好些年。

“哗啦——”冷水从木桶缝里漏出来,在青石板上积成小水洼,映着公良龢额前的碎发。她抬手把头发别到耳后,露出鬓角新长的几根白发,手指关节因为常年泡在水里,泛着淡淡的红。昨晚医院又来电话,说母亲的透析费还能撑三天,要是凑不齐,下周就没法做治疗了。她翻遍了抽屉,只找出三张皱巴巴的百元钞,夜里愁得没合眼,天不亮就爬起来磨豆子,想着多卖两碗豆花,或许能凑点零头。

“良子,给我来两碗甜豆花!”巷口传来熟悉的嗓门,是住在隔壁的王婶,手里拎着个铝饭盒,饭盒上印着“劳动最光荣”的红漆字,已经掉了大半。王婶脚步比往常急,走到院心就压低声音:“良子,跟你说个事,昨天我去养老院看我家老头子,听见刘院长跟护工嘀咕,说张爷爷最近总偷偷停药,好像是药费太贵,想省着钱……”

公良龢手里的刷子顿了顿:“停药?张爷爷上周来还好好的,说‘你做的豆腐脑,比我家老婆子当年做的还嫩’,没提生病的事啊。”

“谁知道呢,”王婶叹了口气,眼睛扫过院角的煤炉,煤炉上的铁锅正冒着白汽,“你这煤炉还是老样子,冬天不冷吗?对了,我今早路过巷口的房产中介,看见他们贴了你这豆腐坊的招租启事,说是房东要涨房租,下个月起每月多收五百,你知道不?”

公良龢的心猛地沉了一下。这豆腐坊的房租本就不低,每月一千二,她卖一天豆花也就赚两百多,要是再涨五百,加上母亲的透析费,根本撑不下去。她强装镇定,掀开锅盖:“没听说啊,可能是中介弄错了。您等会儿,这锅刚煮好,我给您盛热的。”

长柄勺舀起豆花,瓷碗里的颤巍巍的,撒上白糖时,糖粒落在豆花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王婶接过碗,低头吸了一口,眼睛却没眯起来,反而皱着眉:“良子,你是不是有心事?这豆花的甜度好像比往常淡了点。”

正说着,巷口突然传来“吱呀”一声,是辆旧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个帆布包,包上印着“镜海市养老院”的蓝字。骑车的是护工小李,二十出头的姑娘,扎着高马尾,额前留着碎刘海,汗水把刘海打湿,贴在额头上,脸色比平时白了不少。

“公良姐,张爷爷今天没过来吗?”小李跳下车,帆布包撞到车把,发出“哐当”一声,她声音发颤,“我今早去查房,没看到他,床铺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的,桌上还放着他常看的那本《三国演义》,书签夹在‘白帝城托孤’那页,但是……但是他枕头底下压了张纸条,说要是他没去买豆花,让我来跟你说声‘谢谢’。”

公良龢手里的勺子“当啷”一声掉在锅里,溅起的豆浆烫到了手背,她却没知觉:“纸条呢?张爷爷人呢?”

“纸条在我包里,”小李慌忙拉开帆布包,手却抖得厉害,“刘院长不让我跟你们说,他说张爷爷可能只是出去散步了,可我刚才在养老院门口看见辆救护车,往市一院方向开了,车身上还沾着张爷爷常穿的那件灰外套的线头……”

王婶在旁边猛地站起来,手里的铝饭盒差点摔了:“救护车?老张昨天还跟我下棋呢,说他最近睡眠好,吃嘛嘛香,怎么会突然去医院?不行,我得跟你一起去看看!”

公良龢解下围裙就往外冲,刚到巷口,就撞见房产中介的老刘,手里拿着份租房合同,笑得一脸精明:“公良老板,可算着你了,这是新的租房合同,下个月起房租涨到一千七,你签了字,我也好跟房东交差。”

“我现在没空谈房租!”公良龢想绕开他,却被老刘拦住:“别啊,这合同今天必须签,房东说了,你要是不签,明天就找新租客。你这豆腐坊生意这么好,也不差这五百块钱,对吧?”

小李急得快哭了:“刘经理,人命关天的事,你先让我们去医院!”

老刘撇了撇嘴:“什么人命关天,我看你们就是想拖延。这样吧,你先交五百块定金,我给你宽限到明天,不然这豆腐坊,你明天就别想开了。”

公良龢攥紧了拳头,口袋里只有那三百块钱,还是准备给母亲买营养品的。她咬了咬牙:“我现在没那么多钱,只有三百,你要是同意,我先给你,剩下的明天补;要是不同意,你就等我从医院回来再说。”

老刘犹豫了一下,接过三百块钱,又把合同塞给她:“行,看在你平时老实的份上,我就等你一天,明天要是交不上钱,合同就作废。”

三人骑着自行车往市一院赶,清晨的风带着槐花香,吹在脸上却凉得刺骨。路过街角的早点摊时,摊主老李笑着打招呼,可看到她们焦急的脸色,又把话咽了回去。养老院离医院不远,五分钟就到了,可停在急诊楼门口的救护车,正是小李说的那辆,车身侧面果然沾着灰线头。

“张爷爷!”公良龢冲进急诊室,护士台的护士拦住她:“请问你找哪位?”

“张爷爷,就是刚才被救护车送过来的,穿灰外套,七十多岁,”公良龢语速飞快,“他怎么样了?是不是生病了?”

护士查了下登记本,脸色凝重:“你是他的家属吗?病人是肺癌晚期,刚才送来的时候已经休克了,现在正在抢救,你们在外面等吧。”

“肺癌晚期?”王婶腿一软,差点摔倒,“他怎么会得这种病?昨天还好好的……”

小李蹲在地上,双手捂着脸哭:“都怪我,我要是早点发现他停药就好了。张爷爷说他儿子在外地做老板,没时间回来,不想给儿子添麻烦,所以一直瞒着病情,连药都是自己偷偷买的,有时候买不起,就停药……”

公良龢的眼泪掉了下来,她想起张爷爷每次来买豆腐脑,总是多给五毛钱,说“不用找了,凑个整”,原来他是在偷偷帮自己。可自己连他生病都不知道,还让他替自己操心。她刚想拿出手机给母亲打个电话,却发现手机不见了,应该是刚才急着出门,落在豆腐坊了。

就在这时,急诊室的门开了,医生走出来,摘下口罩:“谁是张建国的家属?”

“我是他朋友,他儿子在外地,还没赶回来,”公良龢急忙上前,“医生,他怎么样了?”

医生叹了口气:“我们尽力了,病人送来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现在处于昏迷状态,能不能醒过来,就看今晚了。另外,病人的住院费还没交,你们要是方便,先交一下,不然明天就没法继续治疗了。”

“住院费要多少?”公良龢问。

“先交五千,后续还要看情况。”医生说。

五千块钱,对现在的公良龢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她口袋里只有刚才剩下的几十块钱,母亲的透析费还没凑齐,房租又要涨,现在还要交张爷爷的住院费。她咬了咬嘴唇:“医生,能不能宽限两天?我现在没那么多钱,我去凑。”

“最多宽限到明天中午,”医生说,“不然我们也没办法,医院有医院的规定。”

三人坐在急诊室门口的长椅上,谁都没说话。王婶先开口:“良子,我这里有一千块,是给我家老头子买保健品的,你先拿去用。”

小李也掏出钱包:“我这里有五百,是这个月的生活费,虽然不多,但能帮一点是一点。”

公良龢看着她们递过来的钱,眼泪更凶了:“谢谢你们,可是这点钱还不够,还差三千五……”

“对了,张爷爷不是把木桶放在你那儿了吗?”王婶突然想起,“那木桶看着挺旧的,说不定是个老物件,能值点钱?你回去看看,要是能卖了,说不定能凑够住院费。”

公良龢愣了一下,她从来没想过卖那个木桶。张爷爷那么宝贝它,说那是跟老伴结婚时买的,要是卖了,张爷爷醒过来,肯定会伤心的。可要是不卖,张爷爷明天就没法继续治疗了。她犹豫了半天,终于下定决心:“好,我回去看看,你们在这儿等着,有消息随时给我打电话。”

她骑着自行车往豆腐坊赶,心里像压了块石头。回到豆腐坊,手机果然在灶台上,屏幕亮着,有三个未接来电,都是医院打来的。她刚想回电话,就听见院门外有人喊:“有人在家吗?我是张建国的儿子,张建军。”

公良龢打开门,门口站着个中年男人,穿着黑色西装,头发梳得油亮,手里拎着个公文包,脸上带着焦虑:“请问,我父亲是不是出事了?我刚才接到养老院的电话,说他被送到医院了,我从外地赶回来,先过来看看,他平时总说你这儿的豆腐脑好吃,说不定会来这儿。”

“你是张爷爷的儿子?”公良龢又惊又喜,“张爷爷现在在市一院急诊室,处于昏迷状态,医生说需要交五千块住院费,不然明天没法继续治疗。你来得正好,快跟我去医院!”

张建军的脸色一下子白了:“昏迷了?怎么会这样?我父亲从来没跟我说过他生病啊!”他急忙从公文包里拿出钱包,“我这里有三千块,先拿去交住院费,剩下的我再想办法。”

两人骑着车往医院赶,路上,张建军说:“我母亲走得早,我父亲一个人拉扯我长大,我后来去外地开公司,很少回来,每次打电话,他都说他很好,不用我担心,没想到他竟然得了肺癌……”

到了医院,两人把钱凑齐,交了住院费。医生说张爷爷的情况暂时稳定了,但还是没醒过来。王婶和小李看到张建军,都松了口气:“家属来了就好,我们还担心凑不够钱呢。”

张建军感激地说:“谢谢你们照顾我父亲,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跟我说。”

公良龢想起房租的事,犹豫了一下,还是没说。她觉得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先把张爷爷的病治好再说。

晚上,公良龢留在医院照顾张爷爷,张建军去附近的酒店住。她坐在病床边,看着张爷爷苍白的脸,心里暗暗祈祷他能早点醒过来。突然,张爷爷的手动了一下,她急忙凑过去:“张爷爷,您醒了?”

张爷爷慢慢睁开眼睛,看到公良龢,虚弱地笑了笑:“良子,你怎么在这儿?我这是在哪儿?”

“您在医院,您昨天昏迷了,被送到这儿来的,”公良龢激动地说,“您儿子张建军也来了,他去酒店了,明天就来看您。”

张爷爷的眼神暗了一下:“建军来了?我不是让小李别告诉他吗?我不想给他添麻烦……”

“张爷爷,您怎么能这么说呢?他是您的儿子,照顾您是应该的,”公良龢说,“您放心,住院费已经交了,您好好养病,别的都不用操心。”

张爷爷叹了口气:“良子,我知道你不容易,你母亲还在医院做透析,房租又要涨,我这木桶里……”他话还没说完,就又昏过去了。

公良龢心里一紧,她想起张爷爷刚才说的“木桶里”,难道木桶里有什么东西?她决定明天回去看看。

第二天早上,张建军来医院换公良龢回去休息。公良龢说:“张大哥,你在这儿照顾张爷爷,我回去看看豆腐坊,顺便拿点东西。”

回到豆腐坊,公良龢径直走到院角,拿起那个旧木桶。她仔细看了看,发现桶底有块木板是活动的,用手抠开,里面是个布包,布包用红线缠着。打开布包,里面是一沓现金,用橡皮筋捆着,还有一张银行卡,银行卡下面压着张纸条,上面是张爷爷的字迹:

“良子,当你看到这张纸条的时候,我可能已经不在了。别难过,我这辈子没什么遗憾,就是没来得及跟你说,你做的豆腐脑,跟我老伴做的一模一样。我老伴走得早,这些年,吃你做的豆腐脑,就像她还在我身边一样。

我这木桶,是当年我跟老伴结婚时买的,她用这木桶泡了一辈子黄豆,说‘好豆腐,得用好桶泡’。我把这木桶留给你,桶里的钱是我这些年攒的退休金,不多,你拿着给你母亲交透析费,再把房租交了,别让豆腐坊关了门。

银行卡的密码是我的生日,,里面还有点钱,你要是不够用,就取出来用。

对了,替我跟王婶说声抱歉,昨天跟她下棋时,我故意让了她两子,没让她输得太难看。替我跟小李说,谢谢她这些年照顾我,她是个好姑娘。

最后,替我跟建军说,我不怪他,他忙于工作也是为了生活,希望他以后能多陪陪家人,别像我一样,等到失去了才后悔。”

公良龢看着纸条,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掉在纸条上,把字迹晕开。她没想到张爷爷竟然为她考虑得这么周到,不仅给她留了钱,还想着她的房租和母亲的透析费。她数了数现金,有两千块,加上银行卡里的钱,应该够交母亲的透析费和房租了。

就在这时,房产中介的老刘又来了,手里拿着合同:“公良老板,昨天说好的,今天交剩下的两百块定金,还有签合同,你准备好了吗?”

公良龢擦了擦眼泪,从布包里拿出两百块钱,递给老刘:“定金给你,合同我现在就签。对了,刘经理,我想问一下,房东为什么突然涨房租啊?”

老刘接过钱,笑着说:“还不是因为这附近要拆迁了,房东想多赚点钱。不过你放心,就算拆迁,也会给你补偿的。”

“拆迁?”公良龢愣住了,“我怎么没听说这附近要拆迁?”

“刚确定的消息,下个月就开始丈量土地,”老刘说,“你这豆腐坊要是拆了,你打算怎么办啊?”

公良龢的心又沉了下去。要是豆腐坊拆了,她就没地方做豆腐脑了,母亲的透析费也没了着落。她想了想,说:“我还没想好,等拆的时候再说吧。”

老刘走后,公良龢把木桶放回原处,然后拿着钱去医院给母亲交透析费。到了医院,护士笑着说:“你母亲今天精神不错,还跟我们说你做的豆腐脑好吃呢。”

公良龢走进病房,母亲躺在病床上,看到她进来,笑着说:“良子,你来了,今天怎么这么早?”

“给您交透析费,”公良龢坐在床边,握住母亲的手,“妈,张爷爷住院了,他还帮了我们很多。”

母亲的笑容淡了下来:“老张啊,他是个好人,上次还来看我,给我带了你做的豆腐脑。对了,我刚才听护士说,这附近的医院也要拆迁了,要搬到郊区去。”

公良龢的心猛地一揪,握着母亲的手瞬间收紧:“医院也要搬?什么时候的事?郊区那么远,您做透析来回要花多少时间啊?”

母亲拍了拍她的手背,语气带着几分无奈:“护士说是下个月跟老城区一块儿动迁,具体日子还没定。我倒不怕远,就是怕到时候新医院床位紧张,你又要熬夜排队挂号……”话没说完,母亲突然咳嗽起来,脸色也泛起潮红,公良龢急忙按响床头的呼叫铃,护士进来检查后说只是老毛病犯了,让她们别太担心,却也提醒道:“阿姨的肾功能最近不太稳定,新医院的透析设备还在调试,你们最好提前跟医生沟通下,别耽误治疗。”

护士走后,病房里静得只剩下心电监护仪的“滴滴”声。公良龢看着母亲苍白的脸,心里像被塞进一团湿棉花,喘不过气——豆腐坊要拆,医院要搬,张爷爷还在昏迷,每一件事都像座山压在她身上。她掏出手机想给张建军打个电话,问问张爷爷的情况,却先收到了王婶的消息:“良子,你快回豆腐坊看看!老刘带了两个人来,说你要是今天不签长期租房合同,就把你磨豆子的石磨搬走!”

公良龢来不及跟母亲细说,只匆匆叮嘱了两句,就往豆腐坊赶。骑到巷口时,远远就看见老刘正指挥着两个壮汉搬石磨,三花流浪猫弓着背挡在石磨前,“喵呜”叫着却被壮汉一脚踢开。公良龢红着眼冲过去:“住手!这石磨是我爷爷传下来的,你们不能搬!”

老刘抱着胳膊站在一旁,脸上满是得意:“公良老板,话可不能这么说。你只交了三百块定金,没签长期合同,房东说了,今天之内要么补签合同再交三个月房租,要么就腾地方。这石磨就算抵押,等你啥时候交了钱,再啥时候来拿。”

“我昨天不是跟你说好了,先交定金,剩下的慢慢凑吗?”公良龢气得手都在抖,“你怎么能出尔反尔?”

“此一时彼一时啊,”老刘摊了摊手,“刚才房东给我打电话,说有个开咖啡店的愿意出两倍房租租这地方,你要是不抓紧,这豆腐坊可就没了。”

公良龢看着壮汉已经把石磨抬到了车上,急得眼泪都快掉下来。这石磨是豆腐坊的根,没了石磨,她连豆花都做不了,怎么赚钱给母亲交透析费?就在这时,巷口传来汽车喇叭声,张建军的黑色轿车停在路边,他从车上下来,看到这一幕皱起眉头:“刘经理,你这是干什么?”

老刘看到张建军穿着讲究,语气顿时软了下来:“这位老板,我是跟公良老板谈租房的事,她交不起房租,只能用石磨抵押。”

“房租多少?”张建军问。

“每月一千七,要交三个月押金加一个月房租,总共六千八。”老刘说。

张建军从公文包里拿出一沓现金,数都没数就递给老刘:“这是七千,多的两百算辛苦费,你把石磨搬回去,跟房东说,公良姐的房租我包了,以后别再来找她麻烦。”

老刘接过钱,脸上笑开了花,连忙指挥壮汉把石磨搬回豆腐坊:“哎呀,早说您是公良老板的朋友啊,我哪能这么不懂事!您放心,以后我肯定不打扰公良老板。”说完就灰溜溜地走了。

公良龢看着张建军,心里又感激又愧疚:“张大哥,这钱我不能让你出,我以后慢慢还你。”

“良姐,你别跟我客气,”张建军叹了口气,“我父亲生病,你忙前忙后,我还没谢谢你呢。再说,这钱本来就是我该给父亲的赡养费,现在用在你这儿,我父亲要是知道了,也会高兴的。”

两人走进豆腐坊,张建军看到院角的旧木桶,眼神柔和下来:“这就是我母亲当年用的木桶吧?我小时候总看她用这木桶泡黄豆,说泡出来的豆子磨得细,做的豆花香。”

公良龢点点头,把张爷爷留下的纸条递给张建军:“张爷爷还留了这个给你,他说不怪你,还希望你以后多陪陪家人。”

张建军接过纸条,看着上面熟悉的字迹,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我以前总觉得,等我赚够了钱,再好好陪父亲,可现在……”他哽咽着说不下去,蹲在木桶旁,双手轻轻抚摸着桶壁上的“老张爱喝浆”,“我父亲这辈子太苦了,母亲走得早,他一个人把我拉扯大,我却连他生病都不知道。”

公良龢拍了拍他的肩膀:“张大哥,你现在知道也不晚,张爷爷还在医院等着我们呢,我们好好照顾他,说不定他很快就能醒过来。”

就在这时,公良龢的手机响了,是医院打来的:“公良女士,你母亲刚才突然呼吸困难,我们正在抢救,你快来医院!”

两人急忙往医院赶,到了抢救室门口,医生已经在等她们了:“病人情况不太好,肾功能衰竭加重,需要立刻做透析,但是新医院的设备还没调试好,旧医院的透析机已经拆了一半,只能转到市中心医院去,你们同意吗?”

“同意!只要能救我母亲,转去哪里都行!”公良龢急忙说。

医生点了点头:“那你们赶紧去办转院手续,救护车已经准备好了。”

公良龢忙着办手续,张建军就去联系市中心医院的床位。折腾了大半天,母亲终于被送进了市中心医院的透析室。公良龢坐在走廊里,看着紧闭的大门,心里祈祷着母亲能平安无事。张建军递过来一杯热水:“良姐,你别太担心,阿姨吉人天相,肯定会没事的。”

公良龢接过热水,心里稍微安定了一些:“张大哥,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们都是一家人,不用这么客气,”张建军说,“对了,我刚才给养老院打电话,小李说我父亲醒了,还问起你呢,我们等会儿去看看他吧。”

两人赶到市一院时,张爷爷正靠在病床上,精神好了不少。看到他们进来,张爷爷笑了笑:“建军,你来了,良子,我让你担心了。”

“张爷爷,您感觉怎么样?”公良龢问。

“好多了,”张爷爷说,“医生说我这病虽然严重,但只要好好吃药,还能活几年。我还想多吃几年你做的豆花呢。”

张建军坐在床边,握住父亲的手:“爸,对不起,以前是我不好,总忙着工作,没好好陪你。以后我把公司迁回镜海市,天天陪你吃豆花。”

张爷爷欣慰地笑了:“好,好,只要你好好的,我就放心了。”

日子慢慢安定下来,公良龢的母亲在市中心医院做透析,病情稳定了不少。张爷爷也转到了市中心医院治疗,张建军每天都会去医院陪父亲,还帮公良龢把豆腐坊的煤炉换成了电炉子,冬天再也不冷了。

这天早上,公良龢正在用旧木桶泡黄豆,三花流浪猫蜷缩在木桶旁边睡觉。巷口传来王婶的声音:“良子,好消息!老城区拆迁办的人说,因为你这豆腐坊是老招牌,不拆了,还能给你补贴装修费呢!”

公良龢惊喜地抬起头:“真的吗?那我以后不用搬豆腐坊了?”

“当然是真的!”王婶笑着说,“还有啊,市中心医院的透析科也不搬了,说是为了方便老患者,专门留了下来。你看,这都是好事啊!”

公良龢看着泡在木桶里的黄豆,心里暖暖的。她想起张爷爷说的“好豆腐,得用好桶泡”,想起张建军帮忙交房租,想起王婶和小李的关心,突然觉得,就算生活有再多困难,只要身边有这些好人,就一定能挺过去。

傍晚的时候,张爷爷和张建军来了豆腐坊。张爷爷坐在院角的老槐树下,看着公良龢用石磨磨豆子,笑着说:“良子,我闻着这豆香味,就想起你阿姨当年做豆花的样子。”

公良龢盛了一碗热豆花,递给张爷爷:“张爷爷,您尝尝,还是您喜欢的甜豆花。”

张爷爷接过豆花,舀了一勺放进嘴里,眼睛眯了起来:“还是这个味儿,甜到心坎里了。”

夕阳透过老槐树的枝叶,洒在院子里,金色的光斑落在旧木桶上,落在石磨上,落在每个人的脸上。三花流浪猫醒了过来,蹭了蹭公良龢的裤腿,院子里满是豆香和欢声笑语,这是家的味道,是爱的味道,也是幸福的味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