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烟火里的褶皱 > 第13章 残帛牡丹泣血痕

烟火里的褶皱 第13章 残帛牡丹泣血痕

作者:奚凳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2 22:38:15

镜海市古籍修复中心的后院总像浸在陈年的墨汁里,青石板缝里的青苔吸饱了潮气,绿得发暗。壤驷龢蹲在紫藤架下时,裤脚蹭过石板,带起细碎的凉意。她指尖捻着的半片绢帛薄如蝉翼,褪色的纹路在阳光下若隐若现,像谁用指尖在上面轻轻呵了口气。

阳光透过紫藤叶的缝隙漏下来,在绢帛上投下跳动的金斑。她盯着那些光斑看了会儿,忽然觉得眼晕——三年前也是这样的午后,丈夫沈砚之就是蹲在这架紫藤下,手里拿着同样的绢帛,笑着说这针脚里藏着牡丹的魂。那时他袖口沾着糨糊,说话时带起的风里,有紫藤花的甜和陈年纸张的霉味,两种味道缠在一起,成了她后来无数个夜晚惊醒时,鼻尖萦绕不去的气息。

嘶——绢帛边缘的裂口突然勾住指甲,细如发丝的疼顺着指尖爬上来。壤驷龢低头时,正看见血珠从指甲缝里渗出来,滴在绢帛中央那片模糊的花瓣上。血珠晕开的速度比她想象中快,转眼就漫成朵暗红色的小花,花瓣的弧度竟和沈砚之最爱的洛阳红分毫不差。

她心里猛地一跳,像被什么东西蛰了下。恍惚间,那朵血花竟轻轻颤动起来,绢帛边缘的丝线也跟着微微起伏,仿佛下一秒就要抽出新的嫩芽。她赶紧从围裙口袋里摸出棉纸,指尖的颤抖让棉纸在绢帛上蹭出细微的声响。棉纸吸饱血后透出的粉,倒让原本模糊的针脚清晰了些——那是沈砚之独有的锁丝绣,每七针回勾一次,像给牡丹系了把精巧的锁。

壤驷老师,刘馆长让您去前堂一趟。小张的声音从月亮门那头飘过来,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壤驷龢抬头时,看见他站在门洞里,蓝布学徒服的衣角被风掀起,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汗衫。

她应了声,把残帛放进酸枝木锦盒里。锦盒的边角被摩挲得发亮,沈砚之当年做这盒子时,特意在盖子内侧刻了朵极小的并蒂莲,说要让好东西住得踏实。现在这盒子里,除了残帛,只有他失踪前没来得及修复的半页《洛阳牡丹记》,纸页边缘的霉斑已经漫到了二字上。

穿过抄手游廊时,廊下的画眉突然扯开嗓子唱起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尾音拖得长长的,颤巍巍的像要断在风里。壤驷龢的脚步顿住了——这鸟儿自沈砚之走后就没开过口,今天却奇了。鸟笼的月白杭绸笼衣被风吹得鼓起来,边角绣的缠枝牡丹随着晃动舒展,针脚里还留着沈砚之当年不小心蹭上的糨糊印,像颗凝固的泪。

前堂里的檀香混着刘馆长身上的古龙水味,呛得壤驷龢皱了皱眉。穿藏青色中山装的老人背对着她,驼着的背像座微缩的山,花白的头发在脑后梳成个小髻,用根玉簪子别着。他手里的紫檀木拐杖斜斜拄在地上,杖头的牡丹雕花在光线下泛着油亮的光,壤驷龢隔着三步远都能看出,那花瓣的层次感是用微雕刀一点一点凿出来的,光是花蕊处的金丝嵌宝,就得耗上匠人半个月的功夫。

小壤来了。刘馆长转过身,脸上的笑堆得太满,把眼角的皱纹挤成了密匝匝的网。他往旁边让了让,露出身后的老人,这位是洛阳来的周老先生,研究牡丹文化的泰斗,特意来看看咱们那批宋代牡丹谱。

壤驷龢点头问好时,目光忍不住在拐杖头多停了两秒。那牡丹的第三片花瓣内侧,竟有个极小的字刻痕,刻得极浅,像是怕人看见。

壤驷老师年轻有为啊。周老先生开口时,声音像砂纸磨过朽木,他摘下老花镜,用袖口擦镜片的动作慢吞吞的,早就听说镜海市有位女先生,能把碎成渣的绢帛拼得跟新的一样,比我们洛阳那些老匠人还神。

这话听着是夸,可壤驷龢后背却莫名发紧。她注意到老人左手无名指缺了截,断口处的皮肤皱成一团,像朵被揉烂的干花。沈砚之的笔记本里提过,洛阳周家有个规矩,掌事人要自断指节明志,断的正是无名指。

周老先生过奖了。她垂下眼,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那里还沾着今早修复《宣和画谱》时蹭上的墨,是沈砚之教她调的松烟墨,遇水不晕。

您想看的牡丹谱,我已经准备好了。她补充道,眼角的余光瞥见刘馆长偷偷往老人那边递了个眼色。

不急。老人摆了摆手,拐杖在青石板上笃笃敲了两下,声音在安静的前堂里格外清晰,我听说,壤驷老师手里有件私藏?是您先生留下的?

壤驷龢的手指猛地攥紧了。沈砚之的遗物她从没对外人提过,连最亲近的学徒小张都只知道有个旧木箱,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她抬眼看向刘馆长,对方眼神闪烁着往旁边偏,落在廊下那笼画眉身上,像突然对鸟笼上的缠枝纹产生了兴趣。

不过是些寻常旧物。她尽量让语气听起来平淡,可指尖却控制不住地发冷——锦盒里的残帛仿佛有了重量,压得她心口发沉。

寻常?老人笑了,嘴角咧开的弧度很古怪,露出颗在光线下泛着冷光的金牙,能让洛阳周家惦记的,恐怕不寻常吧?

这话像块冰扔进滚水里,一声炸开。壤驷龢想起沈砚之失踪前那个晚上,他坐在灯下翻一本线装书,忽然抬头说:洛阳有人在找唐代的牡丹绣谱,说那谱子里藏着富贵长生的秘密。当时她只当是笑谈,现在想来,他那时的眼神里藏着她没读懂的忧虑。

老先生说笑了。她往后退了半步,后背抵住冰凉的廊柱,石质的凉意顺着布料渗进来,让她稍微冷静了些,我丈夫只是个普通的古籍修复师,哪有什么宝贝值得周家惦记。

是吗?老人往前凑了半步,拐杖头几乎要碰到她的鞋尖,阴影把她整个人罩住了,那可奇了,我怎么听说,他当年从邙山古墓里带出来半块绣着牡丹的残帛?

壤驷龢的脸地白了。邙山古墓这四个字,像把生锈的钥匙,猛地撬开了她刻意尘封的记忆。沈砚之从没对她说过古墓的事,只在失踪前留的纸条上潦草地写了句牡丹开了,我去寻根,字迹被什么液体晕开了点,让字的最后一笔拖得很长,像道未干的血痕。

我不知道您在说什么。她抱起手臂,把锦盒紧紧护在怀里,指腹摸到了锁扣上那个极小的牡丹暗纹——这是沈砚之做的机关锁,得用特定的指法捏住纹路上的三个凸起,才能打开。

壤驷老师别急着走啊。老人的声音压低了些,带着股说不出的黏腻,像陈年的糖浆,咱们好好聊聊,或许...我能告诉你你丈夫的下落。

这句话像道惊雷在耳边炸开。三年了,她找了沈砚之三年,公安局的档案堆得比修复中心的古籍还高,可每次都是不了了之。有次老刑警拍着她的肩说:小壤啊,做好最坏的打算吧。她当时没哭,可现在听见两个字,眼泪却差点涌出来。

你知道他在哪?她猛地抬起头,眼睛亮得吓人,像黑夜里突然亮起的探照灯,连声音都在发颤。

老人松开手,慢悠悠地拄着拐杖后退两步,重新戴上眼镜,镜片后的眼睛在光线下闪着细碎的光:我不光知道他在哪,还知道他为什么躲着你。

就在这时,前院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像是有人打翻了东西。亓官黻风风火火地冲进来时,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工装外套还沾着油污,脸上蹭了块烟灰,看着像刚从废品站的旧机器堆里钻出来。

小壤,不好了!他大嗓门震得廊下的画眉都停了唱,扑腾着翅膀撞得鸟笼哐哐响,段干?那边出事了,化工厂的人把她堵在实验室了!

壤驷龢心里一紧。段干?是沈砚之的大学同学,也是少数知道残帛存在的人。她丈夫去年在化工厂的排污渠里检测出重金属超标,没等公布结果就坠河了,现在想来,恐怕不是意外。

周老先生,失陪了。她趁机想走,却被老人用拐杖拦住了去路。拐杖头的牡丹雕花擦过她的裤脚,冰凉坚硬的触感让她打了个哆嗦。

壤驷老师,事情还没说完呢。老人的脸色沉了下来,镜片后的眼睛像两口深不见底的井,你丈夫的事,段干?知道的可比你多。

亓官黻这才注意到旁边的老人,他皱了皱眉,往壤驷龢身边凑了凑,身上的汗味混着铁锈味像道无形的墙,把老人的压迫感挡了挡:这位是?

不相干的人。壤驷龢低声说,同时用手肘轻轻碰了碰亓官黻的胳膊——这是他们小时候约定的暗号,意思是不对劲,准备走。

亓官黻立刻会意。他挺直了腰板,往老人面前一站,一米八几的个头居高临下地罩住对方:老先生,我们还有急事,麻烦让让。他常年搬废品练出来的胳膊上肌肉鼓鼓的,说话时带着股不容置疑的气势。

老人显然没料到半路杀出这么个程咬金,愣了愣才说:年轻人,这事跟你没关系。

她的事就是我的事。亓官黻梗着脖子,当年在废品站跟收保护费的干架时,他也是这副不要命的样子,我跟小壤是穿一条开裆裤长大的,她的事,我管定了。

好,好得很。老人气得浑身发抖,拐杖在地上戳出个小坑,青石板的碎屑溅起来,壤驷龢,你会后悔的。说完,他转身就走,中山装的下摆扫过门槛时,带起一阵风,吹落了几片紫藤花瓣,正好落在壤驷龢的鞋面上。

看着老人的背影消失在巷口,壤驷龢才松了口气,腿一软差点瘫在地上。亓官黻赶紧扶住她,他的手掌粗糙有力,掌心的老茧蹭得她手腕有点疼,却让人莫名安心。

谢了。壤驷龢定了定神,把锦盒塞进亓官黻手里,帮我收好,千万别给任何人。这盒子的锁扣,除了我和...除了沈砚之,没人能打开。

放心。亓官黻把锦盒揣进怀里,拍了拍胸脯,声音响亮得像敲锣,就是把我这身骨头拆了,也护着它。

两人快步往化工研究院赶。路上,壤驷龢把周老先生的事简略说了说,亓官黻听得眉头皱成了疙瘩。

洛阳周家...我好像在哪听过。他挠了挠头,头发乱得像鸡窝,是不是几年前跟走私团伙勾连,被端了的那个?当时新闻里说,他们专挖古墓里的丝绸文物,尤其是带牡丹图案的。

壤驷龢心里一沉。如果真是那样,那周老先生的话就半点不能信了。可他提到沈砚之的下落时,那笃定的样子又不像是编的。她想起沈砚之留下的那半页《洛阳牡丹记》,上面有他用红笔圈住的句子: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其色如金,其香如蜜,得之者富贵。当时她只当是寻常批注,现在想来,或许藏着别的意思。

化工研究院的老楼墙皮都剥落了,露出里面暗红色的砖。老远就看见段干?站在实验室门口的台阶上,白大褂的下摆被风掀起,露出里面的蓝色工装裤。她面前站着的张秃头挺着个啤酒肚,红色的鳄鱼牌皮带勒得紧紧的,肚子上的肉像要从皮带扣里溢出来。

段干研究员,你别敬酒不吃吃罚酒。张秃头的大嗓门隔着老远就能听见,唾沫星子飞得像下雨,把那份污染报告交出来,之前的事咱就当没发生过。不然我让你这实验室明天就关门!

不可能。段干?的声音不大,却透着股韧劲,像她白大褂口袋里露出的半截钢尺,那是我丈夫用命换来的证据,绝不可能给你们这帮败类。

你丈夫?张秃头嗤笑一声,脸上的横肉抖了抖,那个死鬼?要不是他多管闲事,非说我们排污口的水有问题,能有今天?我告诉你,他就是自找的!

这话彻底激怒了段干?。她猛地冲上前,指着张秃头的鼻子骂道:你闭嘴!我丈夫是英雄,不像你们,为了钱把河水弄得跟墨汁似的,连岸边的牡丹都死光了!

张秃头被骂急了,伸手就要推段干?。亓官黻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他的手腕,反手一拧。张秃头疼得嗷嗷叫,像被踩了尾巴的猪,声音尖得能刺破耳膜。

你他妈谁啊?张秃头疼得脸都白了,额头上冒出冷汗,顺着脸颊往下淌,在下巴上汇成小水珠。

你爷爷。亓官黻没好气地说,手上又加了点劲。他最看不惯欺负女人的人,尤其是欺负段干?这样刚失去丈夫的女人。

亓官大哥,算了。段干?拦住他,她知道亓官黻的脾气,真惹急了能把张秃头胳膊拧下来。她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擦了擦额头的汗,壤驷龢注意到,那手帕上绣着朵小小的豆绿牡丹,针脚和沈砚之的锁丝绣很像。

张秃头见有人撑腰,气焰更嚣张了:好啊段干?,还找了帮手?我告诉你,今天这报告我要定了!他冲身后的几个保镖使了个眼色,那几个人立刻围了上来,个个穿着黑色背心,胳膊上纹着龙,看着凶神恶煞的。

壤驷龢赶紧掏出手机要报警,却被一只手按住了。她抬头一看,是个陌生男人。那男人穿着件灰色夹克,牛仔裤上沾着泥点,像是刚从乡下回来。他脸上带着道浅浅的疤痕,从眉骨一直延伸到下巴,笑的时候疤痕会跟着动,看着有点吓人,却又莫名让人觉得可靠。

别报警。男人的声音很低,带着点沙哑,像砂纸轻轻擦过木头,警察来了也没用,他们背后有人。张秃头的表哥是环保局的李副局长,你报了警,等于是通知他们提前动手。

壤驷龢愣住了:你是谁?怎么知道这些?

我是谁不重要。男人看了眼被保镖围住的亓官黻和段干?,眼神里闪过一丝锐利,重要的是,我能帮你们。

没等壤驷龢反应过来,男人突然冲了过去。他动作快得像阵风,脚尖在台阶边缘轻轻一点,整个人就像片叶子似的飘了过去。没等保镖反应过来,他已经放倒了两个——动作很奇怪,看着不怎么用力,手指在对方胳膊上轻轻一点,那人就疼得蹲在地上起不来,有点像她在沈砚之收藏的武侠片里见过的点穴。

亓官黻也不是吃素的。他常年在废品站搬铁疙瘩,胳膊上的力气大得惊人。他一把抓住个保镖的胳膊,像甩麻袋似的把人甩了出去,正好砸在张秃头脚下。那保镖一声,疼得在地上打滚。

张秃头吓得脸都绿了,哆哆嗦嗦地指着男人:你...你知道我是谁吗?我表哥是...

是李局长还是王主任?男人拍了拍手,脸上的疤痕在阳光下若隐隐现,我劝你还是赶紧滚,不然等会儿躺着出去,可别怪我没提醒你。上个月城西拆迁队的王老虎,就是因为太横,现在还在医院躺着呢。

张秃头大概是被王老虎这个名字吓住了,也可能是觉得讨不到便宜,骂骂咧咧地带着人走了。临走前还撂下句狠话:你们给我等着!这事不算完——尾音被风扯得七零八落,像块破布挂在枝头。

等人影彻底消失在街角,段干?才松了口气,扶着墙滑坐在台阶上。白大褂的肘部蹭到台阶缝里的尘土,晕开一小片灰,倒让口袋里露出的钢尺更显亮堂。

多谢了。她抬头看向陌生男人,声音里带着劫后余生的沙哑。阳光落在她鬓角的碎发上,映出几缕藏不住的白——她比去年见面时憔悴多了,眼下的青黑像用淡墨晕开的,遮都遮不住。

男人摆了摆手,目光越过她落在壤驷龢身上,疤痕在阳光下绷得笔直:你就是壤驷龢?

壤驷龢点点头,指尖还在发颤。方才男人出手时,她恍惚看见他袖口闪过个熟悉的绣样——不是牡丹,是枝极细的兰草,针脚松松垮垮的,像初学刺绣的人绣的。沈砚之的笔记本里夹过一张兰草绣片,针脚也是这副模样,旁边写着乘月手作,稚拙却有骨。

您认识我?她的声音抑制不住地发紧,像被揉皱的绢帛。

我叫不知乘月。男人笑了笑,疤痕被扯得有些扭曲,倒添了几分温和,我是你丈夫的朋友。

这四个字像枚烧红的烙铁,一声烫在壤驷龢心上。不知乘月,取自李白的不知乘月几人归,沈砚之曾说这名字里藏着寻而不得的怅惘。她记得那个雨夜,他抱着那本线装《牡丹谱》,指尖划过扉页上的小楷批注,突然说:若有天我不见了,找得到,就能找到我。当时她只当是醉话,现在想来,每一个字都像淬了冰的针,扎得人眼眶发酸。

你认识砚之?她往前迈了半步,裙角扫过台阶上的尘土,留下道浅痕。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襟,指甲几乎要嵌进布纹里——这是她紧张时的习惯,沈砚之总笑她把好好的料子都掐出褶子了。

不知乘月的眼神暗了暗,像被云遮住的月。他从口袋里摸出个东西,用指腹摩挲了两下才递过来:这个,你该认得。

是枚牡丹玉佩,羊脂白的玉质被盘得温润透亮,花瓣中央刻着个极小的字,笔锋里藏着沈砚之独有的勾连——那是他们的定情信物,当年他把玉佩塞进她手里时,紫藤花正落了满身,他说龢,是和光同尘的龢,也是与子相和的龢。

壤驷龢的眼泪地涌了上来,砸在玉佩上,溅起细小的水花。三年了,她把他留下的木箱翻了底朝天,把工作室的墙缝都抠过一遍,就是没找到这枚玉佩。原来他早早就托付给了别人,早早就知道自己会走。

他在哪?她抓住不知乘月的手腕,指腹摸到他袖口磨出的毛边,他还活着吗?

不知乘月的手腕很凉,像浸在井水里的玉石。他沉默了片刻,喉结滚动了两下才开口:他...还活着。

两个字像道惊雷,劈开壤驷龢心头积压三年的浓雾。她刚想追问,却被对方轻轻挣开了手。

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不知乘月往四周扫了眼,研究院的老墙后似乎有动静,跟我来,我带你们去个安全的地方。

亓官黻往墙角啐了口唾沫,粗粝的手掌按在壤驷龢肩上:小壤,别轻信陌生人。他常年跟废品站的三教九流打交道,最懂无事献殷勤的道理。

我信他。壤驷龢把玉佩紧紧攥在手心,玉的凉意顺着指尖爬上来,让她异常清醒,这玉佩,除了我和砚之,没人知道背后刻着字。

不知乘月眼里闪过丝讶异,随即化为了然的笑。他转身往巷口走,灰夹克的衣角扫过墙角的野菊,带起一串细碎的花粉:穿过三条街,到青石板路的尽头。

化工研究院的老巷像条蜷曲的蛇,墙头上的瓦松垂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壤驷龢走在最后,听见段干?低声问亓官黻:那锦盒...藏好了?

放心,塞在废品站最里头的铁皮柜里了,钥匙我吞肚子里了。亓官黻的声音压得极低,当年沈砚之托我保管东西时就说,万不得已,毁了也不能落周家手里。

壤驷龢的脚步顿了顿。原来砚之早有安排,原来他们都知道些什么,只有她像个傻子,守着半片残帛等了三年。

不知乘月带他们去的四合院藏在老城区的深处,朱漆院门斑驳得露出木底,铜环上缠着干枯的紫藤,像两只蜷睡的蛇。他推开院门时,门轴发出的长鸣,惊飞了檐下的麻雀。

院子中央的牡丹树比古籍修复中心的紫藤架还粗,灰褐色的枝干遒劲地伸向天空,枝桠间挂着个小小的木牌,上面用朱砂写着二字。四周的厢房摆着半墙的古籍,线装书的函套大多是深蓝色,上面贴着泛黄的签条,写着洛阳花谱曹州绣法之类的字样。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线香,混着旧纸特有的霉味,像沈砚之工作室的味道。

这是我师父的旧居。不知乘月给他们倒茶,青瓷杯上的牡丹纹和沈砚之收藏的那套一模一样,他是研究牡丹绣谱的匠人,十年前走了。

壤驷龢摸着杯沿,指腹划过花瓣的纹路——这杯子的釉色里藏着极细的冰裂纹,是宋代官窑的手法,沈砚之曾说真正的好东西,得带着点残缺才像样。

现在可以说了吧?亓官黻把茶杯往桌上一顿,茶水溅出来,在案几上晕开个小圈,沈砚之到底在哪?

不知乘月的目光落在院中的牡丹树上,枯枝在暮色里像幅淡墨画。他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层层打开,露出个小小的信鸽脚环:上个月,邙山那边飞来只信鸽,腿上绑着这个。

脚环是黄铜的,上面刻着朵极小的牡丹,花瓣数量正好是七片——那是沈砚之的记号,他说七瓣为信,九瓣为危。环内侧刻着日期,正是他失踪那天的后三年整。

邙山古墓。段干?的声音发颤,白大褂的袖口在案几上蹭出细痕,我丈夫临终前说,沈砚之进了邙山就没出来,说那墓里的机关...是按《牡丹亭》的唱词排布的。

壤驷龢的手一抖,茶杯差点脱手。她想起沈砚之失踪前总在看《牡丹亭》,有时会突然念花面交相映,念完就盯着残帛发呆。原来不是闲情逸致,是在记机关。

他为什么要进古墓?她的声音像被砂纸磨过,那半片残帛...到底是什么?

不知乘月沉默了很久,久到厢房的阴影爬过案几,遮住了那只青瓷杯。他从书架上抽出本线装书,翻开泛黄的纸页,上面是幅工笔牡丹,花瓣上用金线绣着密密麻麻的小字。

这是仿制品。他指着那些字,真正的唐代牡丹绣谱,用的是,以茜草汁混朱砂,绣在特制的绢帛上,遇血才显真迹。沈砚之带出来的残帛,就是绣谱的后半部,记着周家走私文物的账册。

周家?亓官黻拍了下桌子,案几上的茶杯震得叮当响,就是那个断指老头的家族?

周明塘。不知乘月的声音冷了下来,疤痕在暮色里显得格外深,他不是掌事人,只是周家的狗。真正的掌事人在洛阳,守着古墓的入口,等有人带出完整的绣谱。

壤驷龢突然想起残帛上那朵被血晕开的牡丹。当时她以为是错觉,现在才明白,那不是血花在动,是茜草汁遇血后,绣线里的字迹在显形。砚之用这种方式,在残帛上藏了线索。

那墓...能进去吗?她的声音发紧,手心全是汗。

不知乘月走到牡丹树前,指尖抚过粗糙的树皮:每年谷雨,牡丹初绽时,墓门会开半个时辰。再过三个月,就是谷雨了。

我去。壤驷龢猛地站起来,椅子腿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声,我去接他出来。

我也去。亓官黻把袖子卷起来,露出结实的胳膊,上面有道陈年的疤——那是当年帮沈砚之抢回被偷的古籍时,被小偷砍的,当年我欠他条命,现在该还了。

段干?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个小小的布包,打开是半片绣着豆绿牡丹的绢帛,针脚和沈砚之的残帛能拼在一起:我丈夫留了这个,说和沈砚之的残帛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机关图。我必须去。

不知乘月看着他们,疤痕在油灯的光线下忽明忽暗。他从厢房里搬出个木箱,打开时发出的轻响——里面是三套黑色的夜行衣,衣摆处绣着极小的牡丹,针脚松松垮垮的,像他袖口的兰草绣。

我师父说,牡丹是花王,也是忠魂。他拿起一套衣服,递给壤驷龢,当年他就是为了护绣谱,死在邙山的。

壤驷龢摸着衣料上的针脚,忽然想起沈砚之曾说:最好的绣工,不是让线像线,是让线像魂。这些歪歪扭扭的针脚里,藏着多少人的魂?

夜深时,不知乘月用特制的药水刷在残帛上。随着药水晕开,淡蓝色的字迹渐渐显形,弯弯曲曲的像条小蛇。段干?的半片残帛拼上去,正好组成完整的墓道图,每个岔路口都标着《牡丹亭》的唱词,、、......

写真不知乘月指着其中一个岔路,里面的石壁会映出人心底最想要的东西,很多人都栽在这。

壤驷龢的指尖落在二字上,墨迹里似乎混着极细的金粉,在灯下闪着微光。她想起那朵被血晕开的牡丹,想起沈砚之留下的纸条,突然明白了——牡丹开了,我去寻根,根本不是说牡丹开花,是说绣谱显形,他要去古墓寻那本藏着真相的根。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又下了起来,打在牡丹树的枝干上,沙沙作响。壤驷龢把那枚字玉佩系在颈间,玉的凉意贴着心口,像沈砚之的手。

三个月后的谷雨,邙山的牡丹该开了。到那时,她要带着残帛里的秘密,带着满城的春色,去接他回家。

厢房的油灯忽明忽暗,照亮了案几上的古墓图,也照亮了三人眼里的光。不知乘月看着窗外的雨,轻轻念起《牡丹亭》的唱词: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

声音落在雨里,像句温柔的承诺。

谷雨前三天,镜海市下起了淅淅沥沥的春雨。壤驷龢站在古籍修复中心的后院,看着紫藤架下新冒的嫩芽,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颈间的玉佩。亓官黻从废品站带来了一身工装,裤脚沾满了机油,他说这料子耐磨,古墓里的碎石子刮不破。

“段干那边都准备好了?”壤驷龢回头时,看见亓官黻正往背包里塞压缩饼干,铁皮柜的钥匙被他用细绳系着,挂在脖子上,像枚粗陋的护身符。

“她把实验室的污染报告备份了三份,分别藏在环保局老同事那。”亓官黻拍了拍背包,发出罐头碰撞的脆响,“还说要是咱们没回来,就把周家走私的证据捅给记者。”

壤驷龢的心沉了沉。这话像句未说出口的遗言,让空气都变得滞重。她从围裙口袋里摸出那半片残帛,经过不知乘月的药水处理,上面的字迹已经清晰了许多,弯弯曲曲的墨线勾勒出墓道的轮廓,像条盘踞的蛇。

“不知乘月说,进了墓门先找‘惊梦’的石碑。”她把残帛折成小块塞进贴身的布袋,“石碑背面有机关,得用绣谱上的针脚顺序才能打开。”

亓官黻突然抓住她的手腕,掌心的老茧硌得她生疼:“小壤,要是……我是说要是找不到沈砚之,你得自己先出来。”

壤驷龢看着他眼里的红血丝——这几天他肯定没睡好,废品站的铁皮柜守了两夜,眼下的青黑比段干?的还重。她笑了笑,挣开他的手:“当年我跟他学修复古籍,他教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残卷也能复原,只要找对法子’。”

出发前夜,不知乘月的四合院飘起了牡丹香。段干?把那半片豆绿牡丹残帛缝在袖口,白大褂换成了耐磨的登山服,钢尺别在腰后,像把短小的剑。不知乘月给每人发了个小小的香囊,里面装着晒干的牡丹花瓣,说能驱墓里的湿气。

“这是我师父传下来的罗盘。”他把个黄铜罗盘递给壤驷龢,盘面刻着《牡丹亭》的唱词,指针是朵小小的牡丹,“墓里的磁场会骗人,跟着唱词走才靠谱。”

壤驷龢接过罗盘时,指尖触到盘底的刻痕——是朵兰草,和不知乘月袖口的绣样一模一样。她突然想起沈砚之笔记本里的话:“乘月的师父,原是洛阳绣户,因拒为周家绣假谱,被挑了手筋。”

谷雨那天,邙山的牡丹开得正盛。淡紫的“魏紫”、嫩黄的“姚黄”挤在山道两侧,花瓣上的雨珠像淌不完的泪。不知乘月带着他们从后山的密道进去,石壁上长满了青苔,指尖划过处,能摸到人工凿过的痕迹。

“就是这儿。”他停在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前,岩石上刻着朵半开的牡丹,“等日头到正午,花瓣的影子会拼成‘归’字,那时墓门就开了。”

壤驷龢看着岩石上的牡丹,忽然觉得眼熟——和沈砚之留在锦盒里的半页《洛阳牡丹记》上的插画一模一样。她掏出玉佩贴在牡丹的花心,玉的凉意渗进石缝,竟有细小的水珠渗出来,顺着花瓣的纹路往下淌。

正午的阳光穿过林隙照在岩石上,牡丹的影子果然开始移动,细碎的光斑拼出个歪歪扭扭的“归”字。只听“咔哒”一声,岩石缓缓移开,露出黑沉沉的墓道,一股陈年的霉味混着泥土的腥气涌出来,像沉在水底的秘密终于见了天日。

“记住,半个时辰后必须出来。”不知乘月的声音压得很低,疤痕在阳光下泛着白,“墓门会自动合上,错过了就得等明年。”

墓道里伸手不见五指,亓官黻打开手电筒,光柱扫过两侧的石壁,上面竟刻满了牡丹图案,有的含苞,有的盛放,花瓣的纹路里藏着极小的字,细看竟是《牡丹亭》的唱词。

“‘游园’关到了。”段干?指着前方的岔路,左侧的石壁刻着“姹紫嫣红开遍”,右侧刻着“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沈砚之的残帛上说,走断井颓垣那条。”

亓官黻打头阵,大靴子踩在石板上发出空洞的回响。壤驷龢紧跟着他,罗盘上的牡丹指针微微颤动,指向右侧的岔路。她忽然听见身后有细碎的响动,回头时手电筒的光柱扫过段干?的脸,她正盯着左侧的岔路,眼里闪过一丝异样。

“怎么了?”壤驷龢问道。

“没什么。”段干?移开目光,手不自觉地按住袖口的残帛,“只是觉得……左边的石壁有点眼熟。”

走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前方出现了块石碑,上面刻着“惊梦”二字。壤驷龢按残帛上的提示,用指尖在石碑背面的牡丹纹路上点按——按照沈砚之的“锁丝绣”顺序,七针一回勾。

随着最后一下按下去,石碑后传来齿轮转动的声音,露出个仅容一人通过的窄门。门后是条更窄的通道,石壁上的画像突然清晰起来——竟是幅绣谱的复刻,金线绣的牡丹在手电筒的光线下闪着幽微的光。

“‘写真’关到了。”不知乘月的声音带着警示,“别看石壁上的影子。”

壤驷龢下意识地抬头,只见石壁上自己的影子竟变成了沈砚之的模样,正对着她笑,袖口沾着紫藤花香。她猛地闭紧眼,想起不知乘月的话——这里的影子会映出心底最想要的东西,很多人都在这儿失了心神。

“小壤!快走!”亓官黻的声音像块石头砸醒了她。她睁开眼,影子已经消失了,石壁上只剩下光秃秃的凿痕。

再往前,通道突然开阔起来,中央摆着个巨大的石棺,棺盖上刻着朵盛放的洛阳红,花瓣上的露珠雕得栩栩如生。壤驷龢的心跳得像擂鼓——罗盘上的牡丹指针正对着石棺,微微发烫。

“是这儿了。”她走到石棺前,指尖抚过花瓣的纹路,突然摸到个极小的凹槽,形状正好是她颈间的玉佩。

当玉佩嵌进去的瞬间,石棺发出沉重的声响,缓缓打开。里面没有尸体,只有个紫檀木盒子,和沈砚之留在修复中心的那个一模一样。壤驷龢打开盒子,里面是完整的牡丹绣谱,绢帛泛着陈旧的米白色,上面的“血线”遇空气后渐渐显形,除了周家的账册,还有几行小字:

“乘月吾友,若龢见此,告之:吾守谱三年,终悟‘富贵长生’非指长生,乃护国宝长存。墓门闭时,吾将机关毁去,断周家念想。勿念,勿寻。”

字迹的末尾,画着朵小小的并蒂莲,和锦盒内侧的刻痕一模一样。

“不好!时间快到了!”亓官黻突然喊道,手电筒的光柱扫过通道入口,石壁正在缓缓合拢。

壤驷龢把绣谱塞进布袋,最后看了眼石棺——棺底刻着行新的字,是沈砚之的笔迹:“紫藤花开时,当归。”

三人拼命往回跑,段干?却突然停在“写真”关的石壁前,伸手去摸上面的凿痕。“我丈夫的影子……”她喃喃自语,眼里闪着痴迷。

“段干!走啊!”亓官黻一把拽住她,硬生生拖了出来。身后的石壁“轰隆”一声合上,激起漫天尘土。

钻出密道时,邙山的牡丹已经谢了大半,风卷着花瓣扑在脸上,像无数只温柔的手。壤驷龢摊开手心的绣谱,阳光照在“血线”上,字迹渐渐隐去,只剩下朵泣血的牡丹,开得决绝而热烈。

回到镜海市,段干?把污染报告和绣谱账册一起交给了警方。周家很快被查封,周明塘在审讯室里疯了似的喊着“富贵长生”,没人知道他说的到底是绣谱的秘密,还是自己的黄粱梦。

古籍修复中心的后院,壤驷龢把那半片残帛和完整的绣谱放在一起,用特制的糨糊小心粘合。阳光透过紫藤架落在绢帛上,金斑跳动着,像沈砚之当年笑起来的样子。

亓官黻送来盆新的牡丹,说是邙山移植来的洛阳红。“专家说,这花明年谷雨就能开。”他挠着头,难得有些不好意思。

壤驷龢看着花盆里的嫩芽,忽然笑了。她想起沈砚之的话:“最好的修复,不是复原旧物,是让它以新的方式活下去。”

那天晚上,她做了个梦,梦见沈砚之推门进来,袖口沾着紫藤花香,笑着说:“我回来了。”

窗外的月光落在绣谱上,那朵泣血的牡丹在夜色里轻轻颤动,像在应和一句迟到了三年的承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