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烟火里的褶皱 > 第9章 古籍饺子唤记忆

烟火里的褶皱 第9章 古籍饺子唤记忆

作者:奚凳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2 22:38:15

镜海市,相里古籍修复工作室。

初秋的午后,阳光像被精心裁剪过的金箔,透过雕花木窗上繁复的缠枝莲纹样,在地板上投下细碎而斑驳的光影,如同散落的星子。空气中弥漫着多种气息的交织:浆糊淡淡的米香,旧纸张特有的、带着时光沉淀的微霉味,还有一缕若有似无的桂花香,从窗外那棵老桂树的枝头飘进来,温柔地缠绕在鼻尖。

工作室里,靠墙的书架是用上好的楠木打造,顶天立地,每一格都塞得满满当当。线装古籍的蓝布封皮在光影中泛着温润的光泽,泛黄的拓片用细麻绳轻轻系着,一排排修复工具——从大小不一的马蹄刀到软硬度各异的鬃刷,再到装着不同浓度浆糊的青瓷小碗,都在架子上各归其位,透着一股岁月静好的秩序感。

一张宽大的紫檀木工作台摆在中央,桌面被磨得光滑如镜,映出头顶吊灯的轮廓。上面铺着一张洁白的宣纸,像一片等待落墨的云,散落着镊子、排笔、糨糊碗,还有一本摊开的宋代食谱残卷。残卷的边缘已经有些卷曲,纸页呈深浅不一的黄褐色,仿佛是被时光亲吻过的痕迹。

相里黻坐在工作台前,穿着一件月白色的棉麻长衫,衣料柔软,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袖口挽起,露出一段纤细白皙的手腕,手腕上戴着一只简单的银镯子,是奶奶给她的,随着她的动作偶尔发出细碎的叮当声。她的头发松松地挽成一个发髻,用一支雕花木簪固定着,几缕碎发垂在额前,像黑色的流苏,随着她低头的动作轻轻晃动。

她的眼睛很亮,像浸在清泉里的墨石,黑白分明,此刻正专注地盯着手中的残卷,长长的睫毛浓密而纤长,在眼睑下投下一小片浅浅的阴影。“这道‘蟹粉豆腐’的做法,”她喃喃自语,声音轻柔得像羽毛拂过,指尖带着薄茧——那是常年修复古籍磨出的,轻轻拂过泛黄的纸页,“怎么跟奶奶做的那么像呢?连最后要撒一把青蒜叶提香都一样。”

她拿起放大镜,镜柄被摩挲得光滑,仔细辨认着上面的蝇头小楷。有些字迹已经模糊,需要凑近了才能看清,她眉头微微蹙起,像两片轻颤的柳叶。突然,她像是想起了什么有趣的事,嘴角勾起一抹浅笑,拿起旁边的铅笔——笔杆上印着的小熊图案已经有些褪色,是她学生时代用惯的——在一张便签纸上快速地写着什么。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在这安静的工作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窗外,一只麻雀落在桂花树枝上,抖了抖翅膀,叽叽喳喳地叫了几声,仿佛在评论这秋日的好天气,又扑棱棱地飞走了,留下几片细碎的桂花簌簌飘落。远处传来汽车驶过的鸣笛声,还有邻居家小孩追逐嬉笑的声音,那些属于现代都市的喧嚣,都被厚重的木门和带着细密纹路的窗棂隔绝在外,只剩下工作室里这一片宁静而专注的氛围,仿佛时间在这里都放慢了脚步。

相里黻放下铅笔,伸了个懒腰,骨头发出轻微的“咔哒”声,她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颈椎传来一阵酸胀。她拿起桌上的搪瓷杯,杯身上印着“为人民服务”的字样,是奶奶年轻时用过的,喝了一口温热的菊花茶。茶水带着杭白菊特有的清香,在舌尖散开,之后有一丝微苦漫上来,却让人觉得格外清爽。

她的目光落在墙上挂着的一张照片上,那是她十岁生日时和奶奶的合影。照片有些泛黄,边角微微卷起,照片上的奶奶头发还没全白,笑容慈祥,眼角的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正手把手地教她包饺子,她自己则仰着小脸,专注地看着奶奶的手,嘴角还沾着一点面粉。

“奶奶,”她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怀念,“您说,这古籍里的秘方,会不会就是您当年的灵感来源呢?说不定咱们家祖上,也出过厉害的大厨呢。”

没有人回答她,只有空气中的桂花香,似乎变得浓郁了一些,像奶奶的怀抱一样,温柔地将她包裹。

相里黻深吸一口气,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古籍上。她拿起一把小巧的镊子,镊子的尖端闪着银光,小心翼翼地将一页破碎的纸从残卷上揭下来。那纸页薄如蝉翼,仿佛轻轻一碰就会化作飞灰,她的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易碎的蝴蝶翅膀,指尖的力度拿捏得恰到好处。

就在这时,工作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了,门轴发出“吱呀”一声轻响,打破了室内的宁静。

相里黻抬起头,看到养老院的护工小李走了进来。小李穿着一身蓝色的工作服,衣服上还沾着几点洗不掉的污渍,脸上带着有些为难的表情,双手不安地握在一起。

“相里小姐,”小李搓了搓手,声音有些迟疑,“张奶奶今天又不太舒服,早饭和午饭都没吃,护工想喂她,她也不让人靠近,就一个人坐着,您看……”

相里黻的心一沉,像被一块小石子砸中。她的奶奶张桂芝因为阿尔茨海默症,已经在养老院住了半年多了。病情时好时坏,有时候清醒得能叫出她的名字,跟她念叨几句家常,有时候却连自己是谁都记不清,只是呆呆地坐着。

“我马上过去。”相里黻放下手中的工具,工具与桌面碰撞发出轻响,她站起身,拿起搭在椅背上的米白色风衣,快步向外走去。风衣的料子很轻,随着她的动作扬起一个弧度。

小李跟在她身后,小声地补充道:“今天早上护工去打扫房间,看到张奶奶对着您带去的那个旧饺子板发呆,嘴里还念叨着‘囡囡该放学了,饺子该包了’,说个不停呢。”

相里黻的脚步顿了一下,眼眶有些发热,像有温水在里面打转。那个饺子板,是奶奶用了一辈子的东西,松木做的,边缘已经被磨得圆润光滑,上面还有几个浅浅的小坑,是常年擀皮留下的印记。后来奶奶去养老院,她特意找出来带去的,放在奶奶的床头柜上,想着能让她有点熟悉的东西陪着。

走出工作室,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相里黻眯了眯眼睛,拉了拉风衣的领子,挡住一些光线。街上的行人步履匆匆,脸上带着各自的神情,自行车的铃铛声清脆悦耳,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新鲜的橘子,甜得很哟”“刚出炉的糖炒栗子,热乎着呢”——构成了一幅生动鲜活的都市画卷。她快步走向街角的公交站,心里惦记着奶奶,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许多,风衣的下摆被风吹得轻轻摆动。

公交车摇摇晃晃地行驶着,像一个疲倦的老人。相里黻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飞逝的街景——鳞次栉比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辆,路边小贩支起的彩色遮阳伞——思绪却飘回了小时候。

那时候,每到周末,她都会像个小尾巴一样缠着奶奶,嚷嚷着要学包饺子。奶奶的手很巧,面团在她手里转几圈,被擀面杖擀得又圆又薄,填上馅料,用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捏,就成了一个个胖乎乎的饺子,花边整齐得像小裙子。那时候的饺子香,混着厨房里的蒸汽,是她童年里最温暖的记忆,每次想起来,心里都暖暖的。

她拿出手机,翻出一张奶奶包饺子的照片。照片是几年前拍的,那时候奶奶的记性已经有些不好了,但包饺子的手艺没丢。照片上的奶奶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精神矍铄,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手里正捏着一个刚包好的饺子,沾着面粉的手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相里黻的手指轻轻抚摸着照片上奶奶的脸,心里默默地说:“奶奶,等我,我这就来陪您,给您包饺子吃。”

公交车到站,相里黻快步下车,穿过一条种满梧桐树的小巷。巷子两旁的梧桐树叶子已经开始泛黄,风一吹,就簌簌地落下几片,铺在地上像一层金色的地毯。走到巷子尽头,就到了夕阳红养老院。养老院的院子里种着许多花草,月季还开得正艳,五颜六色的,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长椅上晒太阳、聊天,声音慢悠悠的,还有护工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散步,一边走一边轻声说着什么,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

相里黻走进奶奶的房间时,看到奶奶正坐在床边,背对着门口,手里拿着那个旧饺子板,低着头,嘴里念念有词,声音很小,听不清在说什么。房间里很安静,只有奶奶低沉的絮语声和墙上挂钟滴答滴答的声音,那声音仿佛敲在人心上,一下一下,带着时光的重量。

“奶奶。”相里黻轻声喊道,怕吓着她。

张桂芝没有回头,依旧专注地看着手中的饺子板,像是在研究什么稀世珍宝,手指在上面轻轻摩挲着,仿佛在感受那些熟悉的纹路。

相里黻走过去,在奶奶身边坐下,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饺子板上还残留着一些面粉的痕迹,像一层薄薄的雪,边缘已经被磨得有些光滑,那是岁月留下的温柔印记。

“奶奶,我来了。”相里黻握住奶奶的手,她的手很粗糙,布满了皱纹和老茧,指关节有些变形,那是一辈子操劳留下的痕迹,但掌心却很温暖,像揣着一个小暖炉。

张桂芝这才缓缓地转过头,眼神有些迷茫地看着相里黻,像是在努力辨认。看了好一会儿,她浑浊的眼睛里才闪过一丝光亮,嘴角慢慢咧开一个笑容,像一朵缓缓绽放的菊花:“囡囡,你放学啦?今天学的字都记住了吗?”

相里黻的鼻子一酸,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她点了点头,声音有些哽咽:“嗯,奶奶,我放学了,字都记住了。”

“快,”张桂芝拉着她的手,往门口的方向拽,力气不大,却很执着,“饺子包好了,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了。”

相里黻顺着她的力道站起来,心里清楚,奶奶又陷入了过去的记忆里,回到了她小时候放学回家的那段时光。她扶着奶奶走到房间里的小桌前,桌上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印着牡丹花的搪瓷碗,孤零零地放在那里。

“奶奶,饺子在哪呢?”相里黻故意问道,想看看奶奶的反应,语气里带着一丝引导。

张桂芝的眼神又变得迷茫起来,她环顾了一下四周,像个找不到玩具的孩子,喃喃地说:“刚才还在这儿的呀……怎么不见了呢?我明明包好了的……”

看着奶奶失落的样子,相里黻心里很不是滋味,像被针扎了一样。她突然想起了那本宋代食谱上的饺子做法,里面提到一种用紫苏调味的馅料,心里一动,或许可以试试。

“奶奶,”相里黻笑着说,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欢快一些,“我们一起包饺子好不好?我知道一个新的做法,加了特别的香料,想让您尝尝。”

张桂芝的眼睛亮了一下,像被点燃的小火苗,点了点头:“好,好,包饺子。囡囡小时候最喜欢看我包饺子了。”

相里黻立刻给养老院的厨房打电话,让他们准备一些包饺子的材料,特意叮嘱要准备一些新鲜的紫苏叶。挂断电话后,她扶着奶奶在椅子上坐下,开始给她讲自己修复古籍的趣事:“今天我修复一本老食谱,上面说以前的人做豆腐,要先把豆子泡整整一夜,磨的时候还要用细布过滤三遍,才能做出又嫩又滑的豆腐,跟您做的一样讲究呢。”

虽然知道奶奶可能听不太懂,但她还是讲得津津有味,奶奶安静地听着,时不时地点点头,嘴角带着一丝微笑,像个认真听讲的孩子。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的脸上,给她的银发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看起来格外安详,岁月的痕迹在这一刻似乎都变得温柔了。

没过多久,厨房的工作人员就把面粉、肉馅、蔬菜,还有一小把带着露珠的紫苏叶送了过来。相里黻挽起袖子,开始和面团。她的动作有些生疏,面粉沾得手上、袖子上都是,毕竟很久没有亲手包过饺子了。

张桂芝坐在一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她,像在监督自己的学生,嘴里还不停地指导着:“囡囡,面团要揉得匀一点,力气要用在手掌根,这样吃起来才劲道。”“水要一点一点加,不能一下子加太多,不然就稀了,要慢慢找感觉。”

相里黻按照奶奶的指导,慢慢地揉着面团,心里暖暖的,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那种被奶奶细致呵护的感觉,让她觉得无比安心。她觉得,这一刻,奶奶好像清醒了过来,又变回了那个疼爱她、会耐心教她做事的奶奶。

面团揉好了,白白胖胖的,像个小雪球。相里黻开始擀饺子皮,她拿起擀面杖,笨拙地擀着,饺子皮有的厚有的薄,形状也不规则,有圆的,有椭圆的,还有的像个小月亮。

张桂芝看着她擀的饺子皮,忍不住笑了起来,声音里带着一丝宠溺:“囡囡,你这擀的是什么呀?像个小元宝似的,不过倒也喜庆。”

相里黻也笑了,脸上沾了点面粉,像只小花猫:“奶奶,这是我发明的新式饺子皮,吃了能发财,您就等着享福吧。”

“你这孩子,就知道贫嘴。”张桂芝伸出手,轻轻拍了拍相里黻的手背,手上的温度透过布料传过来,“来,奶奶教你,看仔细了。”

相里黻把擀面杖递给奶奶,看着她熟练地擀起了饺子皮。奶奶的手虽然有些颤抖,但动作依然很灵活,擀面杖在她手中旋转着,手腕轻轻用力,很快就擀出了一张又圆又薄的饺子皮,边缘还带着漂亮的波浪纹。

“看,就这样,”张桂芝把饺子皮递给相里黻,眼神里带着一丝骄傲,“要用力均匀,手腕转起来,这样饺子皮才能厚薄一致,煮的时候才不会破。”

相里黻接过饺子皮,学着奶奶的样子擀了起来,虽然还是不太熟练,但比刚才好多了,至少看起来像个饺子皮了。

两人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相里黻把宋代食谱上看到的饺子做法告诉了奶奶,说里面加了一些特殊的香料,尤其是紫苏,味道很特别。

张桂芝听着,突然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眼神变得有些悠远,仿佛透过时光看到了很久以前的事:“我好像……也做过这样的饺子。很多年前,你爷爷还在的时候……”

相里黻心里一喜,像发现了宝藏:“真的吗?奶奶,您还记得是怎么做的吗?爷爷也会做吗?”她从小就没见过爷爷,爷爷在她出生前就因病去世了,奶奶很少提起他,她对爷爷的印象,只有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

张桂芝皱着眉头想了想,眉头拧成一个小疙瘩,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些遗憾地摇了摇头:“记不清了,好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脑子不好使了,想不起来了。”

相里黻有些失望,但还是笑着说:“没关系,奶奶,我们今天就按照古籍上的做法试试,说不定您吃了之后就想起来了呢?说不定这味道一到嘴里,您就都想起来了。”

张桂芝点了点头,继续包起饺子来。她的动作很慢,但每一个饺子都包得很精致,边缘捏得整整齐齐,像一个个小小的艺术品,静静地躺在盘子里。

相里黻看着奶奶专注的样子,心里感慨万千。她想起小时候,奶奶也是这样手把手地教她包饺子,阳光透过厨房的窗户照进来,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空气中满是面粉的甜香。那时候的时光多么美好啊,慢得像溪水一样,缓缓流淌。而现在,奶奶却因为疾病,忘记了很多事情,这让她感到很心疼,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胸口。

饺子包好了,一个个胖乎乎的,挤在一起,很是可爱。相里黻把它们拿到厨房去煮。厨房里很快就弥漫着饺子的香味,还有紫苏叶特有的清香,让她的肚子咕咕叫了起来,勾起了馋虫。

很快,热气腾腾的饺子就端了上来,白白胖胖的,在盘子里冒着热气,上面还撒了一点翠绿的葱花,看起来格外诱人。相里黻把一碗饺子放在奶奶面前,又给她倒了一小碟醋,里面滴了几滴香油。

“奶奶,快尝尝,看好不好吃。”相里黻期待地看着奶奶,眼睛里闪着光。

张桂芝拿起筷子,有些颤抖地夹起一个饺子,放在嘴边吹了吹,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慢慢地嚼着。她的眼睛微微眯起,脸上先是露出疑惑的表情,接着慢慢变成了惊讶,最后是一种深深的怀念。

“这味道……”张桂芝的声音有些颤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和你爷爷做的一样。他以前总做这个给我吃,说这是他们老家的秘方,加了紫苏,吃起来特别香,能想起家乡的味道。”

相里黻愣住了,她从来没有见过爷爷,爷爷在她出生前就因一场急病走了,奶奶总说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却会在灶台前变着法子给她做新奇吃食。此刻听奶奶提起,那些模糊的碎片突然有了温度,她顺着话头轻声问:“爷爷做这饺子时,是不是也像您这样,要把紫苏叶细细切碎了拌进肉馅里?”

张桂芝点着头,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光:“是呢,他切紫苏叶时总说‘要顺着纹路切,香味才跑不了’。那时候穷,肉馅里掺着萝卜丝,可加了紫苏叶,吃起来比纯肉的还香。”她夹起第二个饺子,筷子稳了些,“有年冬天我生了场大病,吃不进东西,他就守在灶房里,包了整整一锅紫苏饺子,说‘吃了发点汗,病就跑了’。”

相里黻静静地听着,忽然发现奶奶的话变多了,那些被阿尔茨海默症困住的记忆,竟顺着饺子的香气慢慢松了绑。她自己也夹起一个饺子,温热的汤汁在舌尖散开,紫苏的清辛混着肉香,确实有种特别的熨帖感,仿佛能熨平心底的褶皱。

“后来他走了,我就学着他的法子做,”张桂芝的声音轻下来,像落在雪地的羽毛,“看着囡囡你吃得香,就像看到他还在时的样子。”她忽然抓住相里黻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皮肤传过来,“这饺子板,还是他当年亲手做的呢,说松木软和,不硌手。”

相里黻看着奶奶指尖摩挲的木纹,突然明白这小小的饺子板里藏着多少没说出口的牵挂。她刚想说些什么,奶奶却打了个哈欠,眼神又开始发飘,刚才清晰的神采像潮水般退了下去,只喃喃着:“困了……要睡了……”

相里黻扶着奶奶躺下,替她盖好薄被。看着奶奶很快发出均匀的呼吸声,她轻轻把饺子板放在床头,像放一件稀世珍宝。阳光透过窗帘缝隙落在奶奶的银发上,她忽然觉得,或许奶奶从未真正忘记过什么,那些重要的人和事,只是变成了饺子的香气、木纹的温度,藏在时光的褶皱里,等着被某个瞬间唤醒。

她收拾好碗筷,打算去跟护工交代几句,刚走到门口,就看到院长站在走廊里,身边还站着个穿黑色西装的男人——是父亲的助理沈浩。

“相里小姐,”沈浩先开了口,脸上挂着公式化的微笑,“董事长让我来接您,说公司的事必须今天定下来。”

相里黻皱起眉:“我不是说过,等我陪完奶奶……”

“张奶奶刚睡下,”院长插话道,语气带着歉意,“沈助理说事情紧急,我想着……”

相里黻没听完后面的话,只觉得心里那点刚被饺子暖热的地方,又凉了下去。她回头望了眼奶奶的房门,门把手上挂着的平安结是她亲手编的,此刻在风里轻轻晃着。

“我跟你走。”她最终还是点了头,声音有些发沉,“但我有个条件,给我三天时间,三天后我会给父亲答复。”

沈浩似乎没想到她会答应得这么快,愣了愣才点头:“好,我会转告董事长。”

坐进车里,相里黻打开车窗,风灌进来带着桂花的甜香,让她想起工作室窗台上那盆奶奶送的桂花,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浇水。她拿出手机,翻到那张奶奶包饺子的照片,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敲着,发了条信息给相熟的古籍出版社编辑:“有本宋代食谱残卷想加急整理出版,能帮忙吗?”

车子驶过街角的老桂树,落了一地的桂花被车轮碾过,留下淡淡的香。相里黻望着窗外飞逝的街景,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三天,她一定要守住那个有奶奶味道的地方。

回到工作室时,天已经擦黑了。雕花木窗上映着路灯昏黄的光,她推开门,紫檀木工作台上,那本宋代食谱残卷还摊在那里,便签纸上“紫苏饺子”四个字被夕阳晒得有些褪色。她走过去,轻轻合上残卷,指尖抚过封面的褶皱,忽然觉得这些泛黄的纸页里,藏着的不只是 recipes(食谱),还有像奶奶这样,被时光模糊了面容,却从未消失的爱。

她从柜子里翻出个旧木盒,里面装着奶奶以前给她的各种小东西:掉了漆的拨浪鼓、磨圆了角的杏核、还有几张她小时候画的饺子,歪歪扭扭的。她把那个旧饺子板放进木盒里,刚好能放下。

“等我。”她对着木盒轻声说,像是在对奶奶保证,又像是在对自己说。

窗外的桂花还在落,空气里的香气浓得化不开,像一场不会醒的梦。相里黻知道,接下来的三天会很难,但只要想到奶奶教她擀饺子皮时说的“慢慢来,力气要用匀”,她就觉得,再难的面团,也能揉出筋道来。

相里黻把木盒放回柜子最深处,转身去厨房烧了壶水。水壶“呜呜”地响着,她望着窗外渐浓的暮色,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又空落落的。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是出版社编辑的回复:“没问题,残卷有电子版吗?先发来看看。”

她快步走回工作台,打开电脑,将白天拍下的食谱残卷照片一一整理好发过去。指尖在键盘上敲得飞快,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忽明忽暗。等回复完信息,水壶已经开了,她泡了杯菊花茶,还是用那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杯,水汽氤氲中,仿佛又看到奶奶坐在对面,笑着看她喝。

第二天一早,相里黻刚到工作室,就接到了沈浩的电话。“相里小姐,董事长让我提醒您,明天下午三点,董事会要讨论工作室的拆迁方案,希望您能准时到场。”沈浩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公事公办,“还有,董事长说,只要您签字同意,他可以给您在市中心换一套更大的房子,再给您一笔足够您衣食无忧的补偿。”

相里黻握着电话的手紧了紧,指节泛白:“我知道了。但我还是那句话,三天后给答复。”她没等沈浩再说什么,就挂了电话。

她走到书架前,指尖划过一排排古籍的蓝布封皮。这些书里,藏着多少人的故事,多少代人的记忆?就像奶奶的饺子,爷爷的紫苏,那些看似平常的东西,其实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牵挂。她不能让这里就这么没了。

一整天,相里黻都埋在古籍里。她翻出了更多关于饮食的古籍,想从里面找到些什么,仿佛那些泛黄的纸页能给她力量。中午的时候,她去养老院看了看奶奶,奶奶还在睡,脸上带着安详的笑容,像是梦到了什么开心的事。她坐在床边,轻轻握着奶奶的手,说了会儿话,虽然知道奶奶可能听不见,但心里却踏实了不少。

下午,出版社编辑打来电话,语气兴奋:“相里,你发的那些残卷太珍贵了!尤其是那个紫苏饺子的做法,跟我们馆藏的一本明代方志里记载的一模一样!这绝对是个重大发现!我已经跟领导汇报了,他们说可以马上启动出版程序,还想请你写篇序言,讲讲这个发现的过程。”

相里黻的心猛地一跳,像有什么东西亮了起来:“真的吗?那太好了!序言我一定写,尽快给你。”挂了电话,她觉得浑身都充满了力气。或许,她可以用这本书,来证明这些古籍的价值,证明这个工作室的价值。

她立刻开始写序言,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写下奶奶的饺子,写下爷爷的紫苏,写下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爱与记忆。她写得很投入,直到窗外的天色完全暗下来,才发现自己连晚饭都忘了吃。

第三天早上,相里黻把写好的序言发给了出版社编辑,然后深吸一口气,准备去见父亲。她不知道等待她的会是什么,但她已经做好了准备。

走进父亲那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相里黻看到父亲正坐在办公桌后,神情严肃。沈浩站在一旁,面无表情。

“你来了。”父亲的声音很冷淡,“考虑得怎么样了?”

相里黻没有回答,而是从包里拿出一本古籍,放在父亲面前:“爸,你看看这个。”

父亲皱了皱眉,拿起古籍翻了翻,脸上露出不耐烦的神色:“这是什么?我没时间看这些没用的东西。”

“这不是没用的东西。”相里黻的声音很坚定,“这里面藏着我们家的故事,藏着奶奶和爷爷的爱。爸,你还记得奶奶做的饺子吗?还记得爷爷吗?”

父亲的动作顿了一下,眼神有些复杂。他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地说:“那些都过去了。现在最重要的是公司的发展,是利益。”

“利益就那么重要吗?”相里黻看着父亲,眼里满是失望,“难道那些珍贵的记忆,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爱,都比不上利益吗?爸,那个工作室不只是一个地方,它是我们家的根,是我们不能失去的东西。”

她把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和序言也放在父亲面前:“这本书马上就要出版了,它会让更多人知道,那些藏在古籍里的爱与记忆有多珍贵。爸,求求你,不要拆了那个工作室,好吗?”

父亲看着那些东西,又看了看相里黻,沉默了很久很久。最后,他轻轻地叹了口气:“好吧,我同意了。那个工作室,不拆了。”

相里黻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像看到了希望的光:“真的吗?爸,谢谢你!”

父亲摆了摆手:“不过,你要答应我,好好经营那个工作室,让那些古籍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我会的,爸,我一定会的!”相里黻用力地点着头,心里充满了感激和喜悦。

走出父亲的办公室,相里黻觉得天空都变得格外蓝。她拿出手机,给养老院的小李打了个电话:“小李,帮我给奶奶带束花过去,告诉她,她的饺子板安全了。”

挂了电话,相里黻快步走向公交站,她要赶紧回工作室,告诉那些古籍这个好消息。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会有很多困难,但她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那些藏在时光里的记忆,就一定能走下去。

回到工作室,相里黻打开门,看到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地板上投下细碎而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浆糊、旧纸张和桂花香的味道,一切都那么熟悉而美好。她走到工作台前,拿起那本宋代食谱残卷,轻轻抚摸着,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她知道,这里的故事,还会继续下去。那些藏在古籍里的爱与记忆,会像奶奶的饺子一样,永远温暖着她的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