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解除后的杭府陷入了短暂的平静,但沈锐心中的不安却与日俱增。吴启明最后的信息像一根刺,扎在他的心头。
“茶叶已沏好,静待客来。”
沈锐立即下令对全市茶叶流通渠道进行秘密排查,重点当然是西湖茶业。然而初步检测结果令人困惑——所有抽样茶叶均未发现异常。
“难道只是虚张声势?”林小满看着检测报告,眉头紧锁。
沈锐摇头:“吴启明从不说空话。他说的‘进入人体’一定另有途径。”
他再次翻阅吴启明的研究资料,注意到一个被忽略的细节:纳米机器人不需要直接通过茶叶本身传播,可以通过茶具、包装甚至茶艺表演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实现传输。
团队扩大调查范围,对西湖茶业的生产线、包装车间、分销渠道进行全面排查。在一家高端茶艺会所的抽样中,技术队终于发现了异常:
“茶具表面检测到微量纳米材料,特别是那种特制的茶漏和茶针。”小陈报告,“这些茶具都是西湖茶业的定制产品,随特定茶叶礼品盒赠送。”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茶具主要流向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高档社区。
“立即召回所有相关茶具!”沈锐下令,但很快发现困难重重——很多茶具已被使用数月,纳米机器人可能早已进入人体。
卫生部紧急组织专家评估风险,结论令人震惊:这些纳米机器人能够在人体内自主组装成监控设备,通过生物电获取能量,甚至可能影响宿主神经系统。
“就像在人体内植入了一个无形的监控器。”专家比喻道,“而且我们目前没有安全清除的方法。”
全市陷入恐慌,尽管消息被严格控制,但谣言已经开始蔓延。
沈锐决定从源头入手——西湖茶业的生产线。在严格安检后,团队进入生产基地。
生产线看起来干净整洁,完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直到细心的林小满注意到一个细节:
“看那个消毒环节,紫外线灯的频率似乎与标准不同。”
技术队检测后发现,这些紫外线灯实际上在发射特定频率的脉冲,用于激活纳米机器人。
“精妙的设计。”小陈感叹,“在消毒的同时完成激活,谁都不会怀疑。”
更深入的调查发现,这条生产线是在三个月前“升级改造”的,负责技术指导的是一位名叫“吴教授”的专家——正是吴启明。
“立即关闭这条生产线,全面消毒。”沈锐下令,“同时追踪所有流出产品。”
然而,就在指令下达时,生产线突然自动启动,所有设备开始全速运转,车间的门被紧急封锁。
“系统被远程控制了!”技术人员惊呼。
更可怕的是,消毒系统开始反向操作——不是消毒,而是向车间内释放气溶胶状的纳米机器人。
“自毁程序!所有人立即撤离!”沈锐大吼,但出口已被封锁。
紧急情况下,沈锐注意到顶部的通风管道。他砸开栅栏,组织人员依次爬入。
当最后一人进入管道时,车间已被白色雾气充满。通过监控,他们看到整个生产线在完成最后一批“特殊产品”后自动销毁,所有证据化为灰烬。
逃出生天后,团队立即对全市范围内的西湖茶业产品进行紧急下架。但损失已经造成——初步估计至少有十万套茶具流入市场,数万人可能已受影响。
卫生部设立特别门诊,为可能接触过纳米机器人的市民提供检测。结果令人震惊:超过三分之一的受检者体内发现了纳米机器人踪迹,包括许多政府高层和警方人员。
“这就是他的目的。”沈锐在紧急会议上说,“不是杀人,而是控制。通过纳米机器人影响甚至操纵关键人物。”
更令人不安的是,研究发现这些纳米机器人能够响应外部信号,在特定频率下影响宿主的情绪和决策。
“我们中间可能已经有人被影响甚至控制了。”沈锐的话让会议室一片寂静。
的确,近期一些政策和决策开始出现异常倾向,多名官员提出了与西湖开发相关的激进方案。
公安部决定采取极端措施:所有关键岗位人员接受全面检测和暂时隔离,直到找到清除纳米机器人的方法。
沈锐团队则全力追查吴启明的下落。通过分析生产线控制信号的来源,他们锁定了一个位于西湖景区内的位置——一家名为“茶禅一味”的高级茶舍。
特警队秘密包围了茶舍。突入后,发现这里竟是一个高科技指挥中心,墙上满是监控屏幕和人体生命体征监测图。
但吴启明早已离开,只留下一台正在运行的电脑和一杯仍在冒热茶的茶。
屏幕上显示着一行字:“沈队长,尝尝这杯茶。你追得这么辛苦,应该口渴了。”
沈锐谨慎地检测那杯茶,果然发现高浓度纳米机器人。更令人震惊的是,电脑上的数据显示,纳米机器人已经进化出自我复制能力,可以通过人际接触传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