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十年前,大旱饥馑的村庄,村民们为求活命,分食了祭祀河神的白鱼。只有“我”因故未曾下咽。随后,可怕的诅咒降临,食鱼者皆身覆鳞片,七日内化为白骨,唯“我”幸存。十年后,“我”重返故里,在老屋的尘埃中,发现了一本母亲的日记,揭开了那个惊悚夜晚后被刻意掩埋的、关于“幸存”的真相——原来,那场诅咒,无人能够逃脱,所谓的幸存,不过是父母以另一种更沉默、更绝望的方式,替“我”承担了代价。而那条白鱼的怨念与河神的秘密,至今仍在村中的阴影里,等待着最终的了解。
正文
我们村,是被那条叫做白龙河的河水养活的。河水好的年景,水是活的,泛着粼粼的波光,绕着村子温柔地走,润着两岸的田。女人们在河边的青石上捶打衣裳,棒槌起落间,溅起的水珠子都带着鲜活气。可要是遇上旱年,比如十年前那样的大旱,河就死了。水一寸寸瘦下去,露出底下发黑皴裂的河床,像一道丑陋的疤,死死地贴在村子焦渴的喉咙上。那一年,日头毒得能烤干人骨髓里最后一点湿气,田里的土硬得能硌碎犁铧,庄稼苗子还没抽穗,就枯黄焦脆,风一过,簌簌地化作粉末。
活着成了唯一的事。而活着,需要水,需要粮食。
于是,所有人的眼睛,都盯上了河里那条白鱼。
它就在河中央最深的那处潭子里,旱成那样,那潭水竟还诡异地保持着些许幽深。鱼是罕见的通体纯白,鳞片在残余的水光里,会泛出一种不是人间该有的银亮。它很大,安静地潜在水底,偶尔一动,尾巴摇曳的影子能让人心里头发瘆。老辈子人说,那是河神的坐骑,是受了香火供养的灵物,动不得。年年祭祀,三牲五谷,有一大半,其实是孝敬它的。
可人饿到极处,眼里就只剩下“肉”了。什么河神,什么灵物,都比不上一碗能吊命的鱼汤。起初是几个胆大的后生半夜去偷钓,鱼钩甩下去,如石沉大海。后来又想了别的法子,却连鱼的边都挨不着。它就在那儿,冷冷地,看着岸上的人为它癫狂。
我记得那是立秋后的某个黄昏,天色黄蒙蒙的,没有一丝风。村里的老槐树下,黑压压围了一圈人。空气粘稠得让人喘不过气,一种混合着汗臭、泥土腥气和某种绝望的铁锈味在里面发酵。老村长,一个平日最重规矩的老人,此刻佝偻着背,脸上的皱纹像是刀刻斧凿,深得不见底。他哑着嗓子,目光扫过一张张菜色浮肿的脸。
“活不下去了……”他声音低得像呓语,却又清晰地砸在每个人心上,“河神……要怪,就怪我们吧。”
没人反对。一双双眼睛里,绿油油的,是饿狼的光。
我那时十六岁,挤在人群外围,心里头像揣了只兔子,蹦跶得厉害。我看着他们拿着村里最大最结实的网,几十个青壮年咬着牙,喊着号子,下到那冰冷的潭水里。水面被搅得浑浊不堪,那抹白色在其中疯狂地窜动、挣扎,鳞光乱闪,晃得人眼花。它力气大得惊人,好几次几乎要挣脱,网绳勒进男人们的皮肉里,渗出血丝,混着泥水往下淌。岸上的女人和孩子屏着呼吸,眼睛瞪得老大。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只是一刻,也许漫长如一生,那挣扎的力道终于弱了下去。一声沉闷的重物落地声,那条白鱼被拖上了岸。它躺在干裂的泥土上,鳃盖还在微弱地张合,银白的身体沾满了污泥,那双眼睛,是纯黑色的,直勾勾地望着昏黄的天,没有愤怒,没有痛苦,只有一种深不见底的、让人脊背发凉的漠然。
没有人说话。只有粗重的喘息声。
分割鱼肉的时候,场面变得混乱起来。人们拿着盆、碗、甚至是双手,争先恐后地涌上去。腥气冲天。我被人群推搡着,不知怎么就被挤到了最前面。一块带着冰滑粘液的鱼肉被塞到我手里,凉意直透心底。那肉也是怪,细腻得不像鱼肉,反而像某种玉石,隐隐还透着一丝极淡的、说不清是香还是异味的气。
我低头看着手里那块肉,胃里一阵翻江倒海。不是因为腥,而是一种没来由的恐惧,像无数细小的冰针,扎在我的皮肤上。我抬头,看见邻居王婶正恶狠狠地撕咬着一大块鱼腹肉,汁水顺着她的嘴角往下流;看见平日里温和的李叔,眼睛赤红,死死护着怀里分到的一截鱼尾;看见孩子们被大人塞进嘴里的生鱼片噎得直瞪眼……他们的脸上,都泛着一种不正常的光,一种被饥饿和**烧灼出来的狂热。
“吃啊!狗娃,愣着干啥!” 不知谁推了我一把。
我手一抖,那块鱼肉掉在了地上,立刻被几只脚踩踏得不成样子。我没有去捡。
那天晚上的村子,弥漫着一股极其复杂的味道。鱼肉的腥香,柴火的烟火气,还有……一种若有若无的,像是陈年水草腐烂的阴湿气息。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了烟,锅里咕嘟咕嘟地炖着鱼汤,那种异香比白天更浓了,飘荡在死寂的村子上空,甜腻得让人头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