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天龙八部之段氏春秋 > 第114章 南疆新策

天龙八部之段氏春秋 第114章 南疆新策

作者:戎马定关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2 19:28:36

红河三角洲的晨雾裹着盐腥气,升龙府残破的城楼上,段无咎的鎏金护甲刮过新铸的“安南承宣布政使司”铜匾。匾额边沿还凝着夜露,像极了李朝遗老们未干的泪痕。卯时的梆子声里,三百大理文官在太庙前接过青玉印绶——这是用李朝皇室宗祠的青铜鼎熔铸的官印,印纽刻着天龙学院的镇山虎纹。

红河的水汽裹着稻谷的清香漫过升龙府的街巷,段无咎的赤色军旗插在城头不过月余,街市已换了人间。晨光未起时,坊间的石板路上已响起马蹄声——四海商行的伙计赶着牛车,将新铸的“安南通宝”送往十二座官仓。钱币边缘的细密纹路在火把下泛着冷光,那是用大理独有的冷锻钢模压出的防伪纹,寻常铁匠仿不出半分。

卯时刚过,天还蒙蒙亮,北城门的告示墙前就已经挤满了交趾百姓。他们或站或蹲,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都在等待着税吏张贴新的田赋法令。

不一会儿,税吏们终于出现了。他们敲着铜锣,穿过人群,来到告示墙前。其中一名税吏展开一张巨大的纸张,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这就是新的《九等田赋令》。

税吏清了清嗓子,开始逐字逐句地念给那些不识字的农人听:“上等水田亩产五石,纳税一斗;下等旱地产两石,纳半斗……”

人群中,几个老农蹲在墙角,掰着手指头,仔细地计算着。他们浑浊的眼珠渐渐发亮,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原来,李朝旧制不分田亩好坏,统统按三成收税,这让许多薄田人家苦不堪言。而如今的分等法,根据田亩的产量和质量来确定纳税额度,无疑让这些薄田人家松了一口气。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新法令感到满意。在人群的角落里,有一个人低声咒骂着。他是李朝太尉家的管家,他家拥有万亩良田,原本以为可以继续享受高额的税收优惠,没想到却被定为“特等”,税赋翻倍。

那管家心中愤愤不平,他觉得这一定是税吏们故意刁难。于是,他走上前去,想要给税吏们塞些银子,好让他们通融通融。

可是,当他看到税吏手中的丈量杆时,顿时愣住了。那根丈量杆上刻着天龙学院的密纹,杆头的铁锥更是能够扎入土中三寸,以检验土地的肥力。这显然是做不了假的。

那管家不甘心,还想再争辩几句。这时,税吏突然从袖中掏出一本《洗冤录》的抄本,翻到其中一页,上面清清楚楚地记录着他家主历年虚报田亩的罪证。

那管家见状,吓得脸色惨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知道,自己这次是遇到硬茬了,再怎么耍手段也无济于事。

辰时三刻,原交趾户部衙门改成“南疆抚民司”。大理来的州判官周文远正翻着《鱼鳞黄册》,册页间夹着四海商行的密账,朱砂圈出的田产数字精确到亩。他身后站着两名天龙学子,二人垂手而立,神态恭敬而谦虚,这是马芊芸定的规矩:凡五品以上官员,须配学子监政。

“北江府同知何在?”

堂下跪着的交趾旧吏抖如筛糠,他昨日刚用三箱翡翠打点过周文远,却不知学子早将贿赂记录在《洗冤录》副本。午时未到,十二名贪墨官吏被扒了官服,胸口刺着“赎罪”二字押往修路营——他们的家产变成三百车青石,正铺在通往大理的官道上。

巳时,太阳已经高高地爬上了东市的旗杆,将温暖的阳光洒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新设的“官秤台”前,一条长龙般的队伍正缓缓向前移动着,人们都在等待着称量自己的货物。

马芊芸站在“官秤台”旁,亲自盯着匠人调试那台青铜秤砣。秤杆上刻着清晰的汉字斤两,而秤杆上的星子则是用一种特殊的药液浸泡过的,一旦遇到热气就会显现出鲜艳的红色,这样就可以防止有人篡改秤砣的重量。

这时,粮商王老五缩着脖子,小心翼翼地走上前来,将他的麻袋递给了官秤台的伙计。伙计熟练地打开麻袋,舀出一斗米,然后将其倒入了官秤中。

然而,就在这一刹那,只听见一阵轻微的机关暗响,斗底竟然漏出了半升陈米!而这半升陈米,正是王老五之前偷偷掺入的砂石。

马芊芸见状,柳眉一竖,厉声道:“好你个王老五,竟敢在官秤上动手脚!来人啊,把他的外衫给我扒了,绑在旗杆下示众!”

王老五吓得脸色惨白,想要辩解,但在马芊芸的威严面前,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很快,他就被扒去了外衫,五花大绑地绑在了旗杆下,胸口还贴着一张写有“奸商”二字的黄纸。

这一幕引起了周围人群的一阵骚动,人们纷纷指指点点,对王老五的行为表示谴责。就在这时,人群中忽然挤出一个少年,他用生硬的汉语喊道:“我家米铺不掺假!”

马芊芸闻言,转头看去,只见那少年虽然年纪不大,但眼神坚定,一脸正气。她微微一笑,对少年说道:“哦?你家米铺不掺假?那好,我给你这块‘忠信商牌’,凭此牌,你可以优先购买官盐。不过,作为代价,你每月须送十石粮平价卖给孤寡老人。”

少年接过“忠信商牌”,眼中闪过一丝欣喜,他连忙点头道:“多谢大人!我一定照办!”

“丙字七队,查广平仓!”

二十学子踹开仓门时,守仓吏正往官米里掺观音土。这些土粉用缅北红泥冒充,却被学子用洱海验盐法识破——米袋浸水后浮起猩红渣滓,正是李朝贵胄最爱用的胭脂虫粉。午时三刻,十八仓吏捆成串游街,每人颈挂掺假米袋,沿途百姓可抓米掷脸。

工部主事带着天龙学子勘察水闸。李朝留下的土木早已朽坏,新闸口用大理运来的青条石砌筑,闸板包铁皮防蛀。最绝的是引水渠设计——渠底铺鹅卵石滤泥沙,两侧留孔洞插竹管,旱时能引洱海冷泉灌溉。

“按《水经注》改良的法子,能保三季稻不误农时。”

学子翻开描金册子,上面是王语嫣手绘的水网图。几个交趾老农蹲在渠边嘀咕,他们不懂中原典籍,却认得图上标出的自家田垄——原来这水渠竟绕开了所有士族的私田,专供分到永业田的流民使用。

申时,升龙府校场却挤满赤膊少年。这是天龙学院三年一度的“开龙门”大选,八百交趾儿郎正在校场中扛圆木。王语嫣简化的《洗髓经》被刻成石碑,应试者需边负重奔跑边默诵口诀——错一字,圆木暗藏的机关就弹出铁刺。

申时的打铁铺火星四溅,匠作监的大匠举着新打的犁头吆喝:“领了‘匠籍牌’的,每月多领三斗米!”铁匠阿阮在围裙上擦擦手,接过刻着虎纹的铁牌——有此牌可免徭役,但须为官府打造指定农具。

街尾的木匠铺里,天龙学子正传授曲辕犁改制之法。犁辕弧度按《九章算术》计算,省力三成;犁铧掺了缅北铁矿砂,耐磨不易缺口。掌柜的想私藏图样,却发现图纸用特殊药水绘制,离开匠作监的灯光即显“私传者斩”的血字。

“甲等三十二人,入天众部!”

雷万疆的吼声混着雷鸣。脱颖而出的少年多是矿工之子,他们长年搬运矿石练就的腰腿力,正好驾驭陌刀队的四十斤重甲。落选者也不空手——马芊芸当场发放《农械谱》,这是将《伏虎拳》化用的耕田术,练好了来年可再试。

酉时的暮色染红望海楼飞檐,七十二行当的头脑齐聚三楼。马芊芸的银算盘压在《货殖新规》上,条款冷硬如铁:“贩丝绸者须购大理生丝,茶商每卖百斤需搭售天龙药散……”

绸缎商陈万金刚要开口,忽见窗边闪过弩箭寒光——那是天龙学子在邻楼值守。他咽了口唾沫按下手印,契约纸上的朱砂纹突然扭动,竟显出“违约者家产充公”的隐语。楼下忽然喧哗,原来是有盐商私贩未打官印的粗盐,被学子当街浇上火油烧了个精光。

戌时掌灯时分,马芊芸坐在原李朝银库里打算盘。三百车抄没的铜钱正被熔铸成新币,钱模暗藏天龙盐场的硝石粉,私铸者稍有不慎就会炸炉。她手边摊着《茶马新契》,条款用密语写成:凡交趾商贾欲购大理盐铁,须送嫡子入天龙学院为质。

“即日起,升龙府改市易制!”

四海商行的伙计踹开米铺大门,新米价牌用朱砂写着汉字,旁注交趾文小字。这是段无咎的攻心术:凡能用汉语议价者,可享“忠顺折”——买一石米省五十文,钱款从贪官罚银里出。

戌时的火把照亮红河峡谷,三千囚犯的脚镣声混着凿石叮当。新铺的青石板下埋着陶管,雨季可排涝,旱季能蓄水。工头拎着带刻度的皮鞭巡视,日凿石方三尺者晚餐加肉,差一寸则鞭背见血——那鞭痕正好是三寸宽,与《营缮令》竹简上的罚则分毫不差。

官道旁新设的驿站着实古怪:马厩地面铺着带孔砖,粪尿直入地窖发酵为肥;厢房梁柱榫卯可拆,战时可速改碉楼。更绝的是伙夫——全是退下来的伤兵,偷懒克扣伙食的,会被发回修路营挨鞭子。

亥时的蒙馆灯火通明,八十老童生结结巴巴教《三字经》。窗边木箱堆着双语田契,汉字部分按着红手印的,地租减两成。馆外蹲着偷听的货郎,他妻儿饿着肚子等米下锅——若他能通过汉语考校,全家可领永业田。

忽然马蹄声急,学子押着个士族老爷游街。那人私藏李朝典籍,家门口被泼了粪水。路过米铺时,掌柜的赶紧摆出汉文价牌——如今认得百个汉字者,买盐可省二十文。

子时的梆子敲过三巡,段无咎独坐原李朝银库。指尖摩挲着新铸的铜钱,耳边是红河官道隐约的凿石声。马芊芸捧来《岁入簿》,新朝首季税赋竟超李朝三年之和——盐铁专卖吸干了豪绅骨髓,分田减税榨出农户死力,商贾们的血肉则铺就了茶马道上的每一块青石。

窗外飘起细雨,浇在官仓新漆的“安南承平”匾额上。那匾木料用的是李朝太庙拆下的梁柱,虫蛀的空隙里,还塞着未烧尽的《李氏玉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