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负苦心人。
数日以来的艰辛,士卒们日夜不辍的苦练终见成效,陆续都能在马背上坐得稳如磐石,人与坐骑之间也渐渐生出了默契。
这一日,天朗气清,海风都显得格外温柔。
都督特意设下考核,校验骑士们控马的根基。
消息传开,训练场四周早已被闻讯而来的将士们围得水泄不通,人声鼎沸,皆翘首以待。
校场中央,百名骑士列队肃立,人人挺直腰背,目光锐利。
他们不再是当初那些在马背上歪斜踉跄的新手,虽未披重甲,但那股沉静剽悍的气度已初现锋芒。
考核开始,骑士们依次策马穿过由木桩、浅坑与模拟障碍组成的通道。
他们需在疾驰中保持上身不动,单手持缰,甚至按要求在马背上做出俯身、侧避等动作。
周大锤亲自督考,声若洪钟:“第三队,加速!注意脚下陷蹄!”
“第七队,左侧有伏击,贴马腹!”
马蹄声如雷鸣,尘土飞扬间,只见骑士们随着号令在马背上灵活腾挪,人马合一,引得围观将士阵阵喝彩。
阿海穿梭其间,紧盯每一个细节,虽依旧严肃,但眼中已难掩赞许之色。
都督高坐将台,微微颔首,这场面比他预想的更好。
他习惯性侧头,想与身侧那位最该看到此景的人分享这份欣慰,却发现身旁空空如也,他只能微微摇头叹息。
此刻的我,只是远远立在训练场边缘一处了望塔的阴影里,遥望着那片人山人海,听着随风传来的阵阵欢呼。
我为他们的成长由衷高兴,却也更清楚,越是这般引人注目的场合,我越不该出现。
校场上的骑士们已能稳坐雕鞍,而我脚下的路,却似乎愈发如履薄冰。
眼看这第一步走的还算扎实,第二步便是训练射箭。
校场的另一端,专为骑射辟出的空地上,百名精挑细选出的骑兵,此时如同一根根木桩,牢牢钉在地上。
周大锤如铁塔般立在队列前,声震四野:“脚趾给我抠紧了地!身子歪一度,箭出去就能偏十丈!”
他粗壮的手指挨个戳点着士兵们的肩、腰、腿,纠正着最基础的站姿。
这些在颠簸马背上已能稳坐的汉子,此刻却需重新学习如何在大地上扎根。
阿海则负责演示着如何利用背肌开弓,如何保持拉满时的稳定。
“感觉不到后背这两块肉在使劲,你就是用胳膊硬拽!拽到天黑,也射不穿倭寇的皮甲!
并非蛮力,而是发于腰背,贯于臂肘,最终凝聚于指尖的那一股“巧劲”。
场边架起了数十副强弓,弓弦上空空如也,士卒们却需日复一日地重复开弓、定住、缓慢收力的动作。
一连数日,只闻弓弦嗡鸣,不见一箭离弦,而每个人的右臂都肿胀不堪。
我立在将台阴影处,仔细观察着每个细节。待日落训歇,我带着新调制的药油找到阿海:“让每个骑兵睡前用药油揉搓右臂,可舒解筋肉僵痛。”
待发力顺畅,方准持箭。最初的靶子立在二十步外,硕大如门板。
“不要瞄!是‘靠’感觉!”阿海穿梭其间,“手、眼、弓、靶连成一线,感觉对了,松弦便中!”
这“感觉”二字,真是玄而又玄,有人天资好些,很快便能箭箭上靶;有人则愚钝些,射光三壶箭,仍有一半不知飞往何处。
夕阳下,校场上唯有弓弦反复弹响的单调声音,与箭簇钉入木靶的闷响交织。
汗水顺着士兵们的下颌滴落,在干涸的土地上洇开深色的印记。
他们沉默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无人抱怨,只因所有人都明白:这地上的每一分稳、每一分准,将来都会化作马背上那一瞬间的生死之差。
此刻的枯燥与疲惫,是在为未来的驰骋沙场,铸造最不可或缺的基石。
时光流逝,转眼到了射箭考核之日,校场上气氛凝重如铁。
都督亲临将台,身侧肃立着手捧名册的书记官。
台下百名骑士按序排列,人人紧抿嘴唇,目光紧盯着百步外那排随风微晃的草靶。
周大锤立在阵前,声如沉雷:“考核规矩都清楚——十箭之中,须有八箭中靶。达标者留,未达者……自行归建原队。”
首名骑士应声出列,只见他深吸一口气,挽弓、搭箭、瞄准——放!箭矢破空,稳稳扎进靶心偏右处。
校场四周响起细微的松气声。
第二箭、第三箭接连射出,许是紧张,第五箭竟脱靶而过,周围响起一片惋惜声。
那骑士脸色顿时煞白,额头沁出细密汗珠。
他闭目定了定神,再睁眼时目光已恢复沉静。好在后续五箭接连命中,最终堪堪压线过关。
有人发挥稳定,十箭接连破风,九中红心;也有人手臂颤抖,眼看箭矢屡屡擦靶而过,最终颓然垂下手来。
阿海在场边看得心急,快步上前,一把夺过第一箭射失的新兵手中弓:“肩膀沉太低了!记住马步要稳如礁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