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秦朝我的皇后威仪天下 > 第70章 咸阳天泽:税册化粟润市井,囚旗承恩开广场

1. 辰时衙署初醒,税册异动起微光

辰时一刻的咸阳城,晨雾还未完全散尽,街面上已传来零星的脚步声,挑担的货郎正踩着青石板赶路,织补的妇人也搬出了竹凳,吏部衙署却早已没了清晨的静谧。

衙署正厅的案几是用上好的榆木打造,边角被岁月磨得光滑,此刻上面堆叠着的税册却显得有些粗糙,它们用陈年麻纸装订,纸页边缘泛着黄褐,像是被时光浸过的旧布。

每一本税册里都密密麻麻挤着赋税数额,有的字迹工整些,有的却潦草得像被风吹过的草,纸页上还沾着少许墨渍,有的是誊写时不慎滴落,有的则是雨天搬运时留下的暗痕。

就在值守官员刚要伸手翻阅最顶上一本税册时,那些堆叠的册子突然自行翻动起来,“哗啦哗啦”的声响在安静的厅内格外清晰,像一群藏在纸页里的生灵终于醒了,正凑在一起低语。

税册翻动的速度渐渐变快,最外层那本的纸页边缘,突然泛起了淡淡的金光,那光芒不刺眼,反倒像初春的朝阳,柔和地裹着纸边。

原本清晰的赋税文字开始慢慢模糊,像是被水晕开的墨,而后化作点点金粉,从纸页上飘了起来,在案几上方聚成一小团光雾。

金粉越聚越多,光雾也越来越浓,而后竟慢慢凝出了形状,一颗颗饱满的粟米从光雾里坠下,粟米是正黄色,表皮泛着莹润的光,还没落到案几上,淡淡的米香就飘了开来。

值守的李主事刚端起茶盏,见此情景手一抖,茶水洒在袖口,他却顾不上擦拭,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些粟米,嘴巴张了半天没说出话。

吏部的官员们大多穿着青色官袍,此刻都围了过来,有的手还按在腰间的玉带,有的刚从袖中掏出奏疏,全都被眼前的景象钉在了原地。

负责誊写赋税的小吏手中还握着毛笔,笔杆是普通的竹制,笔头却沾着新鲜的墨汁,他惊得手指一松,毛笔“啪”地掉在地上,墨汁溅到税册上,晕开一小片黑。

可那墨渍没在纸页上留下痕迹,反倒像被税册吸了进去,原本缓慢的化粟速度突然变快,更多的金粉从文字里飘出,粟米也坠得更密,案几上很快积了薄薄一层。

“这纸页怎会自己动?还能变出粟米?”小吏蹲在地上,看着毛笔旁的粟米,声音都在发颤。

官员们你看我我看你,脸上的震惊渐渐变成了疑惑,又慢慢转为敬畏,有人伸手去接坠下的粟米,指尖触到粟米时,只觉得温温的,还带着米香。

“这不是幻术,你看这粟米,颗粒饱满,绝不是戏法里的假物。”穿着深青官袍的王郎中,将粟米放在掌心,凑近鼻尖闻了闻,语气里满是笃定。

“最近关中一带有些缺粮,市井里不少人家都在省着吃,这粟米来的正好啊。”另一位官员叹了口气,话里带着庆幸,目光却一直没离开案几上的税册。

不知是谁先小声说了句“天意”,而后这两个字便在官员间传开,大家看着税册上不断飘出的金粉,再想到百姓的饥色,脸上的敬畏又深了几分。

2. 金粟穿窗洒市井,百姓欢腾接天恩

税册上的金粉还在不断飘出,它们像是有了方向,纷纷朝着衙署的窗户飞去,那些窗户是木质格扇,糊着薄纸,金粉却能轻易穿过,一点阻碍都没有。

窗外的咸阳街道上,挑担的货郎刚放下担子,正擦着额头的汗,突然看到空中飘来一片金光,他愣了一下,抬头时正好有几颗粟米落在他的肩上。

货郎伸手把粟米摘下来,放在眼前仔细看,这粟米比他见过的都饱满,还带着淡淡的香气,他刚要开口,就看到更多的粟米从吏部衙署的方向飘来,像一场金色的雨。

“快来看啊!天上掉粟米了!”货郎的声音又惊又喜,他把担子扔在一旁,伸手去接那些粟米,手掌很快就积了一小捧。

街道上的百姓听到喊声,纷纷围了过来,织补的妇人放下手中的针线,抱着竹凳跑到路边,看到空中的粟米时,眼睛一下子亮了,她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接着。

一个乞讨的老者正靠在墙角,手里攥着半块干硬的饼,看到粟米落下,他先是愣住,而后慢慢伸出枯瘦的手,粟米落在他的掌心,他颤巍巍地把粟米凑到嘴边,似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几个孩童原本在追逐打闹,看到大人们都在接空中的东西,也好奇地跑过来,他们蹦着跳着,伸手去抓那些飘飞的金粉,虽然抓不到,却笑得格外开心。

“这粟米还带着热气呢!”妇人把接来的粟米递给身边的人看,语气里满是欢喜,街道上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伸着手,脸上满是惊喜。

吏部衙署里的官员们,看着窗外百姓的模样,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李主事率先走出了衙署大门,他站在台阶上,看着街道上欢腾的人群,又回头看了看还在化粟的税册,轻轻叹了口气。

“看来这是上天怜恤百姓,借税册送来粟米啊。”李主事的声音不大,却被身边的官员听到,大家纷纷点头,而后跟着走出衙署,站在台阶两侧,看着百姓们接粟米。

王郎中走到货郎身边,看着他手里的粟米,问道:“你这粟米打算怎么用?”货郎笑着说:“家里还有老母亲,回去煮锅粟米粥,让她也尝尝这上天送来的好东西。”

官员们听着这样的话,心里也暖暖的,原本因苛捐杂税而紧绷的气氛,此刻被粟米的香气和百姓的笑声化解,衙署前的街道上,满是温馨的气息。

市井里的摊贩们,原本都在忙着招呼客人,看到空中飘来粟米,也停下了手中的生意,张记布庄的老板从柜台后走出来,伸手接了几颗粟米,放在鼻尖闻了闻,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

刘婆的糖糕摊前,原本围着几个孩子,此刻孩子们都跑去接粟米了,刘婆却没在意,她看着落在糖糕摊上的粟米,笑着用手拨了拨,而后拿起一块糖糕,递给身边一个没接到粟米的孩童。

“拿着吧,跟粟米一起吃,甜丝丝的。”刘婆的声音很温和,孩童接过糖糕,又看了看摊上的粟米,小声说了句“谢谢婆婆”,便蹦蹦跳跳地跑开了。

摊贩们看着摊位上堆积的粟米,有的开始把粟米分给周围的人,有的则小心翼翼地收起来,打算带回家给家人,市井里的欢乐气息越来越浓,连风里都带着粟米的香气。

3. 税册渐消融金粉,官民同庆沐天泽

吏部衙署的案几上,税册还在不断化出金粉,最顶上的那本已经变薄了不少,纸页越来越透明,像是快要消失一样,金粉从纸页里飘出,在空中汇成一条小小的金带,朝着窗外飞去。

李主事回到衙署,看着案几上的税册,伸手轻轻碰了碰纸页,只觉得指尖传来一阵温热,纸页像是有生命一样,轻轻颤动了一下,更多的金粉从他触碰的地方飘出。

“这税册记录的本是百姓赋税,如今却化作粟米回馈百姓,倒是应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李主事看着不断减少的税册,喃喃自语道,身边的官员们也纷纷点头,觉得这话在理。

负责掌管税册的吏员,原本还在担心税册丢失会被追责,此刻看着税册化粟的情景,也放下了心,他走到案几旁,帮着把散落的粟米收集起来,打算送到市井里分给那些没接到粟米的人。

街道上的粟米还在飘落,只是速度比之前慢了些,百姓们却依旧热情不减,有的人家搬出了陶盆,放在门口接粟米,有的则拿着布巾,小心翼翼地把粟米包起来。

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汉子,挑着两个空桶,原本是要去河边挑水,看到粟米后,直接把桶放在地上,伸手接粟米,不一会儿桶底就积了一层,他笑着对身边的人说:“今晚能给妻儿煮顿饱饭了!”

织补的妇人把接来的粟米放在竹篮里,篮子里还放着没织完的布,她看着粟米,又看了看布,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觉得日子又有了盼头。

官员们也加入了分粟米的行列,王郎中拿着一个木勺,从衙署里搬出的陶罐中舀出粟米,分给围过来的饥民,饥民们接过粟米,纷纷磕头感谢,王郎中连忙扶起他们,说这是上天的恩赐,不必谢他。

吏部衙署的税册越来越少,案几上只剩下最后几本,金粉飘出的速度也慢了下来,空中的金带渐渐变细,粟米坠下的数量也少了些,市井里的百姓却依旧围在衙署前,不愿离开。

“这税册要是能一直化粟就好了。”一个孩童拉着母亲的衣角,小声说道,母亲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只要咱们好好劳作,日子总会好起来的,这粟米是上天的心意,也是提醒咱们要珍惜粮食。”

孩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伸手去接空中偶尔飘落的粟米,母亲看着他的模样,脸上满是温柔,周围的百姓听到母子俩的对话,也纷纷附和,说要好好过日子,不辜负上天的恩赐。

李主事站在衙署门口,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很是感慨,他觉得这场税册化粟的奇事,不仅给百姓带来了实惠,也给官员们提了个醒,百姓的生计才是头等大事。

最后一本税册也开始变得透明,纸页上的字迹已经完全消失,只剩下淡淡的金光,而后整本册子化作一团金粉,在空中盘旋了一圈,朝着市井的方向飘去,落在了一个乞讨老者的碗里。

老者看着碗里的粟米,老泪纵横,他颤抖着双手,把粟米捧在掌心,对着吏部衙署的方向磕了几个头,嘴里念叨着“谢谢上天,谢谢官老爷”,周围的百姓看到这一幕,也纷纷鼓掌,眼里满是感动。

官员们看着税册全部化粟,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李主事对身边的官员说:“咱们得把今天的事记下来,让后人也知道,上天眷顾百姓,官员更要体恤百姓。”

市井里的百姓渐渐散去,有的拿着粟米回家准备做饭,有的则还在街头互相分享着喜悦,衙署前的青石板上,还残留着少许粟米的香气,像是在诉说着这场清晨的奇事。

4. 市井余韵绕街巷,天恩初歇盼丰年

辰时过半,空中的金粉终于消失,粟米也不再飘落,吏部衙署前的街道上,却依旧热闹,百姓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着刚才的奇事,脸上还带着未散的喜悦。

张记布庄的老板,把分到的粟米放在柜台后的陶罐里,他对着陶罐看了半天,又走到门口,朝着吏部衙署的方向望了望,嘴里念叨着:“今年的收成要是好,就多捐些布给贫苦人家,也算是呼应上天的心意。”

刘婆的糖糕摊前,又围了几个孩子,这次她不仅给孩子们糖糕,还拿出少许粟米,让他们带回家,孩子们接过糖糕和粟米,笑着跑开,清脆的笑声在街巷里回荡。

挑担的货郎重新挑起担子,只是担子旁边多了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接来的粟米,他一边走一边吆喝,声音比之前更响亮,脚步也更轻快,像是有了使不完的力气。

吏部衙署里,官员们正在整理案几,原本堆满税册的地方,此刻只剩下少许粟米,李主事让人把这些粟米收集起来,送到城外的粥棚,给那里的饥民添份口粮。

王郎中坐在案前,拿起毛笔,研好墨,开始记录今天的事,他写道:“辰时一刻,吏部税册自行翻动,化金粉为粟米,洒向市井,百姓欢腾,官民同庆,此乃天恩眷顾,民心所向。”

负责誊写的小吏在一旁帮忙磨墨,看着王郎中写下的文字,小声说道:“要是以后每年都有这样的好事就好了。”王郎中放下毛笔,看着他说:“只要咱们为官清廉,体恤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比什么好事都强。”

小吏点点头,觉得王郎中说得对,他看着窗外的阳光,觉得今天的太阳比往常更温暖,衙署里的气氛也比往常更轻松。

市井里的人家,大多升起了炊烟,陶锅里煮着粟米粥,淡淡的米香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飘出,在街巷里汇聚,形成一股温暖的气息,让人闻着就觉得安心。

织补的妇人把粟米粥盛在粗瓷碗里,端给坐在门口的婆婆,婆婆接过碗,吹了吹,小口喝着,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妇人看着婆婆的模样,也拿起自己的碗,喝了起来,粥虽然简单,却满是幸福的味道。

穿着粗布衣裳的汉子,把粟米和家里仅有的杂粮放在一起,煮了一锅杂粮粥,他的妻儿围在灶台旁,等着喝粥,汉子看着妻儿期待的眼神,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心里暗暗发誓,以后要更努力劳作,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乞讨的老者,在街角找了个避风的地方,把粟米放在小锅里,用捡来的柴火煮着粥,周围的几个乞丐也围了过来,老者笑着说:“等粥煮好了,大家一起分着吃。”乞丐们纷纷点头,眼里满是感激。

吏部衙署的官员们,也在衙署后堂煮了粟米粥,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粥,讨论着今天的事,李主事说:“这场奇事提醒咱们,百姓的需求就是咱们的职责,以后在制定赋税政策时,一定要多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不能再让苛捐杂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

官员们纷纷表示赞同,王郎中说:“咱们可以派人去市井里看看,了解一下百姓的生活状况,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咱们帮忙。”大家都觉得这个提议好,决定下午就派人去走访市井。

粥喝完了,官员们又回到各自的岗位,只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心里也多了一份责任感,他们知道,这场税册化粟的奇事,不仅是上天的恩赐,更是对他们的警示。

咸阳城的街巷里,粟米的香气还在弥漫,百姓们的笑声也不时传来,大家都觉得,有了这场天恩,今年一定会是个丰年,日子也会越过越好,衙署前的青石板上,阳光洒下来,温暖而明亮,像是在为这片土地祝福。

5. 衙署议策恤民生,市井传恩话丰年

午后的吏部衙署,没了清晨的忙碌,却多了几分严肃,李主事召集了衙署里的主要官员,在正厅议事,案几上还放着早上收集粟米的陶罐,只是此刻里面已经空了。

“早上税册化粟,虽是天恩,却也暴露了咱们之前赋税政策的问题,”李主事坐在主位上,看着眼前的官员,语气严肃,“之前为了填补府库空缺,加征了不少苛捐杂税,百姓负担太重,这才让上天垂怜,用税册化粟来救济百姓。”

王郎中坐在一旁,点头附和:“李主事说得对,我上午去市井走访,看到不少人家连基本的口粮都成问题,有的甚至要靠乞讨度日,咱们要是再不改改赋税政策,恐怕会失了民心。”

其他官员也纷纷发言,有的说要减少苛捐杂税,有的说要核查府库,看看是否有贪污浪费的情况,议事厅里的气氛虽然严肃,却充满了为百姓着想的诚意。

市井里,税册化粟的事已经传开了,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茶馆酒肆,大家都在讨论这件奇事,一个说书先生甚至把这件事编成了段子,在茶馆里讲得绘声绘色,引来不少听众。

“话说辰时一刻,吏部衙署的税册突然活了过来,哗啦哗啦翻着页,还冒出金光,那金光化作粟米,飘啊飘,飘到了咱们市井里,百姓们伸手一接,嘿,那粟米还带着香气呢!”说书先生拍着醒木,声音洪亮,听众们听得入迷,不时鼓掌叫好。

茶馆里的茶客们,有的还拿出早上接来的粟米,向身边的人炫耀,有的则讨论着以后的日子,一个茶客说:“要是官员们能体恤百姓,以后不再加苛捐杂税,咱们的日子肯定能好起来。”周围的人纷纷点头,觉得这话在理。

街头的孩童们,也把税册化粟的事编成了童谣,一边跳皮筋一边唱:“税册册,变粟米,洒下来,养百姓,官也乐,民也笑,咸阳城,丰年到。”童谣的声音清脆,在街巷里传得很远。

吏部衙署的议事还在继续,官员们已经达成了初步共识,决定先派人核查近三年的赋税记录,看看哪些税种是不必要的,哪些税率过高,然后上报朝廷,请求减免。

“核查赋税记录是个细致活,得派细心可靠的人去做,”李主事看着负责掌管文书的吏员,“你挑选几个得力的手下,从明天开始就着手核查,一定要把每一笔赋税都查清楚,不能有遗漏。”

吏员连忙点头:“请主事放心,属下一定仔细核查,绝不辜负大人的信任。”王郎中又补充道:“核查的时候,也要去问问百姓的意见,看看哪些赋税让他们负担最重,这样减免起来才能更有针对性。”

官员们都觉得这个提议好,决定在核查赋税记录的同时,派人去市井各街巷走访,收集百姓的意见,确保新的赋税政策能真正惠及百姓。

市井里的摊贩们,也因为早上的粟米生意好了不少,张记布庄的老板,把“天恩化粟,布价优惠”的牌子挂在了门口,不少百姓看到牌子,都走进店里挑选布匹,老板忙得不亦乐乎,脸上却满是笑容。

刘婆的糖糕摊前,也多了不少客人,有的客人是特意来买糖糕,顺便听听税册化粟的事,刘婆一边卖糖糕,一边跟客人聊着天,说:“这粟米是上天的心意,也是官老爷们开始体恤百姓的信号,以后咱们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挑担的货郎,也把早上接来的粟米分给了一些贫苦人家,人家要给钱,他却摆手说:“这是上天的恩赐,我不能收钱,你们拿着好好过日子就行。”贫苦人家纷纷感谢,货郎的心里也暖暖的。

夕阳西下,咸阳城的街巷里渐渐安静下来,百姓们大多回到了家里,准备晚饭,陶锅里煮着粟米粥,空气中弥漫着米香,大家都在期待着,期待着官员们能真的改变政策,期待着今年能有个好收成。

6. 核查赋税寻弊病,走访街巷听民声

第二天一早,吏部衙署的吏员们就开始忙碌起来,负责核查赋税记录的吏员,从库房里搬来了近三年的赋税文书,堆在案几上,文书比之前的税册更规整,用棉线装订,纸页也更厚实。

“咱们从第一年开始查,先看每种赋税的征收依据,再看实际征收数额,对比一下府库入账,看看有没有差额,”吏员头目对着手下的人说,手里还拿着一个算盘,准备随时计算。

手下的人纷纷点头,开始翻阅文书,有的负责记录税种,有的负责核对数额,有的则用算盘计算差额,议事厅里只剩下翻页声和算盘声,气氛严肃而认真。

李主事也时不时过来查看,看到吏员们认真的模样,心里很是满意,他对吏员头目说:“一定要仔细,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疑点,要是发现有贪污或者滥征的情况,一定要及时上报。”

与此同时,负责走访市井的官员也出发了,王郎中带着两个小吏,先去了城西的贫民区,那里的房屋大多是土坯房,街道也比较狭窄,早上的阳光刚照到巷口,就被房屋挡住了大半。

他们走到一户人家门口,看到一个妇人正在搓麻绳,门口的陶罐里还放着少许粟米,王郎中走上前,客气地问道:“这位大嫂,我们是吏部的官员,想问问你家的赋税情况,不知你方便吗?”

妇人停下手中的活,抬头看了看王郎中,又看了看他身后的小吏,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官老爷有话就问吧,俺知道的都告诉你们。”王郎中连忙道谢,开始询问妇人家里的赋税负担。

妇人说,家里有三口人,丈夫是个脚夫,靠帮人搬运货物挣钱,每年除了要交田税,还要交人头税、盐税,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杂税,有时候丈夫挣的钱还不够交税,只能靠借高利贷,日子过得很艰难。

核查赋税的吏员们,在翻阅文书时发现了问题,第一年的盐税征收数额比规定的高出了三成,而且没有任何征收依据,吏员头目连忙把这个情况记录下来,打算上报李主事。

“你们看,这盐税的记录很模糊,只写了征收数额,却没写为什么要多征,”吏员头目指着文书上的记录,对身边的人说,“而且府库入账的盐税数额,比实际征收的少了一成,这中间的差额去哪了?”

手下的人也觉得不对劲,有的说可能是地方官员贪污了,有的说可能是计算错误,吏员头目摇了摇头:“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得查清楚,这关系到百姓的利益,也关系到朝廷的名声。”

他们继续翻阅文书,又发现了几处类似的问题,有的杂税根本没有朝廷的批复,是地方官员私自加征的,有的赋税征收数额与府库入账差额很大,吏员们把这些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准备汇总后上报。

王郎中在贫民区走访了好几户人家,发现大家的情况都差不多,赋税负担太重,尤其是各种杂税,让百姓苦不堪言,有的人家甚至因为交不起税,把田地卖了,只能靠乞讨度日。

他们走到一个破旧的院落前,看到一个老者正在劈柴,院子里的土坯墙已经塌了一角,王郎中走上前,跟老者打招呼,老者放下斧头,叹了口气:“官老爷是来问赋税的吧?俺家的田地都卖了,没田可种,也没税可交了。”

王郎中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他问老者:“那您现在靠什么生活?”老者说:“靠给人劈柴、挑水挣点小钱,有时候也能接到官府发的救济粮,昨天还接了上天送来的粟米,日子还能过下去。”

王郎中又问了老者对赋税政策的意见,老者说:“俺也不懂什么政策,就希望官老爷们能少征点税,让百姓能有口饭吃,有田种,就知足了。”王郎中点点头,把老者的话记了下来。

傍晚时分,核查赋税的吏员们和走访市井的官员都回到了衙署,他们把发现的问题和收集到的意见汇总起来,上报给了李主事。

李主事看着汇总上来的材料,脸色越来越严肃,他对官员们说:“没想到咱们的赋税政策有这么多问题,私自加征、贪污税款,这些行为不仅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还损害了朝廷的名声,必须严惩。”

王郎中也说:“百姓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少交税,能有口饭吃,咱们一定要尽快制定新的赋税政策,减免不必要的税种,严惩贪污**的官员,让百姓们能安居乐业。”

官员们纷纷表示赞同,决定连夜整理材料,第二天就上报朝廷,请求朝廷批准减免赋税和严惩贪官,衙署里的灯光一直亮到深夜,官员们忙碌的身影在灯光下晃动,像是在为百姓的未来努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