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暖阳斜照进焕然一新的“桃源中医馆”,药香在光柱中缓缓浮动。馆内面积已扩大了三倍不止,古朴的木制药柜泛着温润的光泽,新设的理疗室里,艾灸的温热气息与檀香交融,让人心神宁静。
“秦爷爷,这个‘当归’为什么叫当归呀?”一个戴着渔夫帽、背着双肩包的外地年轻游客,正好奇地扒在中药柜台前询问。
坐堂的秦义老教授推了推老花镜,和蔼地笑了笑:“古人认为,这味药能引血归其经,调理妇人月经不调最是拿手,有‘思夫归来’之意,所以叫当归。”他顺手拿起一片当归递给年轻人,“闻闻,有特殊的香气吧?这是我们后山自己种的,药性比一般的好。”
年轻人接过,仔细嗅了嗅,连连点头,随即又指着旁边标着“桃源特产”的精致小瓷瓶问:“那这个安神香囊呢?也是用的山上的药材吗?”
“是啊,”接话的是已经能独当一面的学徒李明远,他如今是中医馆对外讲解的负责人之一,“里面的合欢皮、薰衣草,都是咱们自己种的,炮制方法也是按古法来的,不少游客买了都说睡眠改善了不少。”他言语间带着自豪。
这样的对话,在如今的中医馆里已是常态。络绎不绝的游客不仅来看病,更把这里当成了一个体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景点。馆内特意开辟了一个“中药文化角”,展示着制药工具和药材标本,由李明远和几位口齿伶俐的学徒轮流讲解。
此时,夏芜正陪着负责外贸的邵芸在文化角参观。邵芸一身利落的西装套裙,与馆内古朴的氛围形成微妙对比,却又奇异地和谐。
“秦老,李大夫,”邵芸微笑着打招呼,然后转向夏芜,“夏总,我这次去欧洲参加展会,带了些我们的安神香囊和足浴药包当小礼物,没想到反响特别好。尤其是几家做高端SPA和健康管理的公司,非常感兴趣。”
李明远眼睛一亮:“他们能接受中药的味道吗?”
邵芸笑道:“一开始确实有顾虑。但我跟他们解释了药材的配伍原理和功效,重点强调了我们是生态种植、古法炮制。他们试用后,反馈说体验很独特,放松效果明显。特别是那位意大利的客户,说我们的艾条灸起来感觉非常纯净。”
秦教授捻须点头:“药之为药,在于其性,非徒有其味。能得其认可,是因其感受到了这药性之正。”
“所以,我有个想法,”邵芸语气认真起来,“单靠产品走出去,影响力还是有限。我想引入专业的纪录片团队和海外媒体,来拍一拍我们中医馆,拍一拍后山的药材种植园,还有像秦老、李大夫这样坚守传承的人。不是那种宣传片,而是真实记录,讲述人和草药、和传统智慧的故事。这比任何广告都有说服力。”
夏芜看着文化角里那些听得入迷的游客,点了点头:“这个想法好。让外界看到,我们的中药不是冷冰冰的商品,背后是土地,是传承,是活生生的人在守护。芸姐,你觉得从哪里切入比较好?”
“就从‘当归’开始怎么样?”邵芸显然已有腹案,“名字有故事,功效有代表性,又能连接上山地种植和炮制工艺。我们可以跟拍秦老上山辨识药材,记录李大夫炮制当归的过程,再采访几位用了当归调理身体有效的患者,当然,要征得他们同意。”她思路清晰,显然深思熟虑。
李明远有些激动,又带点紧张:“要上国外的电视了吗?我……我得再把英语捡起来!”
众人都笑了起来。秦教授拍拍他的肩膀:“无需紧张,平常心即可。你如何对待药材,如何对待病人,如实展现便是最好的语言。”
几天后,一支小巧精干的纪录片团队真的进驻了东华镇。导演是个对传统文化很有热情的年轻人,他并没有大张旗鼓,而是像朋友一样,跟着秦教授和李明远,看他们在晨雾中查看药材长势,在药房里仔细炮制,耐心地为每一位病人望闻问切。
镜头下,秦教授抚摸着一株野生黄芪时眼中的珍视,李明远熬制膏方时额角的汗珠,以及病人复诊时脸上露出的轻松笑容,都被真实地记录下来。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朴素的日常和流淌其间的温情。
邵芸则忙着与团队沟通,确保拍摄内容既能体现专业,又能被国际观众理解和接受。她甚至找来了一位精通中国文化的外籍顾问,帮忙打磨解说词,让“气血”、“阴阳”这些概念能以更贴近西方思维的方式呈现。
拍摄间隙,导演和夏芜、邵芸坐在医馆后院喝茶。
“我真的没想到,”导演感慨道,“在这里,中医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生生的,在呼吸,在成长。秦老和李大夫,他们身上有种……嗯,沉静的力量。”
夏芜给导演续上茶,笑道:“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在做对的事。土地不会骗人,草药不会骗人,病人的反馈也不会骗人。”
邵芸补充道:“我们想向世界展示的,就是这种相信的力量。不是神秘主义,而是基于数千年实践和自然馈赠的智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