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大明:二十八部绝世武功助我君临 > 第282章 论功行赏,定鼎新制

李纲被“礼请”的队伍已安然抵达汴梁郊外驿站。

这位老臣一路沉默,面对地方官员的“恭敬”和新军士兵的森严戒备,他心中那点激愤,在绝对的力量和秩序面前,显得苍白而无力。

等待他的,将是汴梁城内一处清静但严密的宅院,以及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余生。

雷霆手段之下,几处零星的、不成气候的反抗火苗被瞬间扑灭。

朱瞻基用行动昭告天下。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新朝之威,不容挑衅。

汴梁城的秩序在卢俊义、吴用、朱武等人的高效运作下日趋稳定。

皇宫的废墟被清理,街道在修复,市集重现生机。源源不断的粮草物资从山东、江南通过运河和驰道运抵,赈济灾民,恢复生产。

新朝的政令通过驿站系统快速传递四方,各地官员在威压与利诱(新朝官职)下,开始认真执行。

这一日,钦天监监正(已由朱瞻基任命的新人担任)诚惶诚恐地捧着几份精心推算的吉日呈文,跪在御书房外。

“陛下,登基大典吉日,臣等已反复推算,择定三吉日,恭请圣裁!”

监正的声音带着激动与敬畏。

朱瞻基放下手中关于燕云防务的奏章,接过呈文。

上面详细列出了三个日期,附有星象、节气等解说,无不预示着“紫微正位”、“乾坤交泰”、“国祚绵长”。

他目光扫过,最终落在其中一个日期上,提起朱笔,轻轻一圈。

“就定在七月初一。”

朱瞻基的声音沉稳有力。

“传旨礼部(新组建),大典务必庄重,然须以简朴务实为本。汴梁新经战乱,民生维艰,不可为虚礼耗费过甚。朕登基,非为奢华,乃为昭告天下,大明已立,万象更新!”

“臣领旨!陛下仁德,体恤民情,实乃万民之福!”

钦天监监正与一旁的礼部官员连忙叩首领命,心中对新皇的务实与威严更添敬畏。

旨意传出,整个汴梁乃至新生的明帝国,都开始为即将到来的登基大典紧张筹备。

尽管皇帝要求简朴,但这毕竟是开国大典,意义非凡。

修缮一新的皇宫大庆殿,新制的仪仗旗帜,操练的卫戍部队,无不透露出新朝的蓬勃气象。

而在民间,经历了靖康之难的百姓,对新皇登基充满了朴素的期盼。

茶馆酒肆间,人们谈论着武圣皇帝解围汴梁、阵斩金酋的英武,也感念着他开仓放粮、整顿秩序的恩德。

虽然“安乐侯”和“诚意伯”的存在仍提醒着旧日的伤痛,但更多的,是对新朝新气象的憧憬。

“听说大典那日,陛下还要大赦天下,减免赋税呢!”

“武圣皇帝是真龙天子啊!咱们的好日子,总算要来了!”

“可不是,以前那赵官家…唉,不提也罢!如今这大明,看着就有股子硬气!”

民心,在铁血与怀柔的交织中,在废墟之上,悄然归附。

朱瞻基站在皇宫的高处,俯瞰着渐渐恢复生机的汴梁城,目光深邃,越过城墙,投向更辽阔的疆域。

登基大典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昭告天下的仪式。

他心中所谋,是扫清残余,稳固根基,消化燕云,震慑金虏,最终将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强盛时代。

七月初一,日渐临近。

武圣元年七月,天朗气清。

经过数月休养,汴梁城已稍复生机。皇宫大庆殿修缮一新。

吉时已至,钟鼓齐鸣。朱瞻基身着十二章纹玄色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于大庆殿前正式祭祀天地宗社,再次昭告天下,即皇帝位。

此次典礼虽仍秉持简朴务实之原则,但比之前的禅位仪式更为隆重庄严,更具开国气象,彻底奠定了新朝礼仪根基。

登基大典后,便是新朝第一次大朝会,论功行赏。

朱瞻基端坐龙椅,目光扫过下方文武,声音沉稳而极具穿透力。

“朕起于微末,赖文武肱骨、将士用命,天下万民拥戴,始有今日。功必赏,过必罚,此乃立国之基……”

他首先重封核心统帅与谋士。

“卢俊义听封!”

“臣在!”

卢俊义踏前一步,甲叶铿锵,气度沉雄。

“尔勇冠三军,统兵有方,克复燕云,解围汴梁,居功至伟。朕封尔为燕国公,授枢密院正使,总揽天下兵马!”

卢俊义虎目之中精光一闪,单膝跪地,声若洪钟。

“臣卢俊义,谢陛下隆恩!必竭尽肱股之力,效死以报,卫我大明江山永固!”

声震殿宇,尽显大将风范。

心里也是激动不已。

没想到跟着哥哥做事,真做出来了这么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

朱瞻基接着说道。

“吴用听封!”

“臣在!”

吴用深吸一口气,出列躬身行礼,心中不免有些忐忑。

他自知谋略之功不同于阵前斩将,不知陛下会如何评定。

“尔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参赞军机,算无遗策;安定地方,抚民有方。更于汴梁围城之际,洞察人心,助朕定鼎大局。此乃定策之功,不亚于攻城略地!”

朱瞻基的声音陡然提高,清晰传遍大殿每一个角落。

“朕封尔为成国公!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

成国公!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国公!文臣获封国公,这可是极为罕见的殊荣!

吴用本人也是浑身一震,巨大的惊喜冲击着他,他立刻撩袍跪地,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臣…臣吴用,何德何能,蒙陛下如此厚恩!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陛下天恩!”

“成”之一字,寓意深远,既是肯定其成就大功,亦隐含辅成王业之意。

“朱武听封!”

朱武神色平静,稳步出列:“臣在。”

“尔精通谋略,屡出奇计,辅政有功,堪称国士。朕封尔为肃国公,授内阁学士,参赞机要!”

朱武深深一揖,语气沉稳却不失感佩:“陛下信重,臣感激涕零。定当殚精竭虑,以酬圣恩,以安天下。”尽显谋士的冷静与忠诚。

“晁盖听封!”

晁盖声如洪钟:“俺在!”大步迈出,豪气干云。

“尔资历深厚,义薄云天,冲锋陷阵,屡立战功。朕封尔为邢国公,授京城兵马副都督,协理京畿防务!”

晁盖哈哈大笑,抱拳行礼,坦荡磊落:“谢陛下!俺晁盖是个粗人,别的不懂,就知道为陛下冲锋陷阵,护卫京城,万死不辞!”

“关胜听封!”

关胜面容肃穆,丹凤眼开合间精光四射,抱拳沉声道:“末将在!”

“尔忠勇无双,斩将夺旗,战功赫赫,深得云长遗风。朕封尔为定国公,授枢密副使,辅佐燕国公总理军事!”

关胜闻言,脸上掠过一丝激动,旋即化为无比的坚定,单膝跪地:“关胜蒙陛下如此厚恩,唯有以此身此刀,为陛下扫平四海,拱卫大明!此志,天地可鉴!”

接着,册封主要战功卓着的侯爵:

朱瞻基目光扫过殿内一众悍将能臣,继续宣封。

“鲁达、王进、徐宁、张清、呼延灼、林冲、阮小二、刘唐、公孙胜、燕青、张顺……上前听封!”

被点到名字的众人齐齐出列,甲胄刀剑轻微碰撞,发出铿锵之音,人人脸上都洋溢着激动与期待。

“尔等或冲锋陷阵,或独当一面,或身怀绝技,皆功勋卓着,乃朕之肱骨,大明之干城。朕封尔等为侯爵!各赐爵号,依功授实职!”

“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将轰然应诺,声浪几乎要掀翻殿顶,脸上尽是自豪与荣耀。鲁达摸着光头咧嘴大笑,林冲眼含热泪重重叩首,公孙胜拂尘一甩躬身行礼,燕青姿态潇洒利落……反应各异,却皆是一片赤胆忠心。

随后,朱瞻基又特意点出几位功绩特殊者。

“庞万春!”

“末将在!”

庞万春激动出列。

“阵斩金酋完颜宗望,厥功至伟!朕封尔为射声侯!赏千金!”

庞万春深吸一口气,跪地谢恩。

“末将不敢贪功,全赖陛下天威!此箭为陛下而射,为大明而射!万春愿永为陛下鹰犬,射尽一切胆敢犯境之敌!”

“凌振!督造火器,克敌制胜,功不可没!封震天侯!”

凌振这位火器专家难得地露出了激动神色,声音都有些发颤:“臣…臣谢陛下!臣必精益求精,让我大明雷火之威,名震寰宇!”

“安道全!妙手回春,活人无数,于军于民皆有大功!封济世侯!”

安道全儒雅躬身:“陛下盛誉,臣愧不敢当。救死扶伤乃医者本分,陛下以‘济世’相封,臣唯有以此身此术,更尽心力,保我将士康健,护我黎民安康。”

“时迁!侦缉敌情,传递消息,险中求功!封灵巧侯!”

时迁机灵地出列,笑嘻嘻跪倒:“谢陛下!陛下还记得俺这点微末功劳,俺时迁以后钻天入地,也要把陛下的差事办得妥妥帖帖!”

“萧让!掌管文书,起草檄文,宣我威德!封文亭侯!”

“裴宣!铁面无私,明断是非,典狱有功!封正义侯!”

“汤隆!督造军械,匠心独运,保障有力!封神工侯!”

萧让、裴宣、汤隆等亦纷纷出列,感激涕零地领受爵位,誓言效忠。

随后,册封伯爵及其他重要人员:

一名殿前太监上前一步,展开长长的黄绢,尖着嗓子高声唱喏出一连串伯爵封号和姓名。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敕封张横为……皇甫端为……杜微为……孙二娘为诰命夫人,赐……等为伯爵,各赐金帛……”

长长的名单念下来,彰显皇恩浩荡,泽被全体功臣。殿下不时传来被念到名字者的谢恩声,虽不及国公侯爷显赫,却也是光宗耀祖的殊荣,人人面带喜色。

朱瞻基微微颔首,继续道:“爵位乃赏功,职位乃任事。朕决意,废除中书省及宰相制度!”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废除宰相,这可是自秦汉以来从未有过的巨变!

朱瞻基不理会下方的骚动,继续道。

“朕设内阁,置内阁学士若干,由朕亲自简拔。内阁仅为朕之咨询、秘书机构,负责草拟诏令、票拟批答、协理政务。最终决策之权,仍在朕手。诸般政令,需经朕披红方可下发六部执行。”

他看向吴用、朱武等人。

“吴用为首辅,朱武等为内阁学士。尔等需精诚协作,替朕分忧。”

吴用、朱武等立刻醒悟,这是将他们置于权力核心,却又明确限制了权力边界,一切荣宠皆系于皇帝一人。

他们连忙叩谢:“臣等领旨,定竭尽所能,不负圣恩!”

旧臣们心中凛然,新皇此举,不仅是为了提高效率,更是将大权彻底收归己有,杜绝了权臣产生的土壤。

他们未来的仕途,恐怕更要小心翼翼,紧跟圣意了。

最后,朱瞻基的目光变得柔和了一些,他看向一侧。早已被接进宫,穿着崭新亲王服饰却仍显得有些局促不安的武大郎。

“武大郎上前听封。”

武大郎在内侍的小声提醒下,有些手足无措地走上前,就要跪下。

朱瞻基抬手虚扶:“大哥不必多礼。”

这一声“大哥”,让满朝文武都竖起了耳朵,也让武大郎眼圈一红。

朱瞻基朗声道、

“朕幼失怙恃,全赖兄长武大郎含辛茹苦,以仁厚之心,抚养成人。兄长的养育之恩,重于泰山,其性如金玉,其德可润物。朕今日便遂了昔日心愿。”

他顿了顿,声音无比清晰。

“朕封兄武大郎为‘仁惠王’!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享亲王双俸,建府京师,可见朕不拜!”

封王!

“仁惠”二字,既包含了对其仁德憨厚本性的褒扬,也寓意着新朝给予他的浩荡皇恩,比之“安乐、逍遥”更具尊贵和正面意义。

殿内再次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叹声。

给一个毫无功业、出身卑微的卖炊饼的兄长封王,这本就是旷古恩典。

而“仁惠”这个王号,更是直接将这位王爷的地位和形象,拔高到了一个非常尊荣的位置。

“二…陛下…这…这使不得,使不得啊…”

武大郎慌得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脸涨得通红。

朱瞻基从御座上站起身,走到丹陛前,亲自将武大郎扶起,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

“大哥当得起。日后只需安享富贵,含饴弄孙,天下无人敢对王兄不敬。”

他这话,既是说给武大郎听,更是说给满朝文武听,定下了“仁惠王”超然且备受尊崇的地位。

武大郎最终在内侍的搀扶下谢了恩,整个人如同在云端漂浮,感觉极不真实。

封赏完毕,朱瞻基神色一肃,重回龙椅。

“赏功已毕,接下来便是治国。百废待兴,朕与诸卿,当共勉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山呼,无论新贵旧臣,此刻都清晰感受到了新朝的新气象——赏罚分明,皇权独揽,雷厉风行。

燕国公卢俊义、定国公关胜、成国公吴用等人,以及新晋的仁惠王武大郎,构成了新朝顶级勋贵的格局。

登基大典后,武圣皇帝朱瞻基几乎没有任何停歇,便以惊人的精力和效率投入到了新政的推行中。

他凭借前世帝王经验和对历史弊病的洞察,结合《万相神功》带来的超强精神专注力,每日批阅奏章直至深夜,召见臣工,问询民情。

在内阁(吴用、朱武、公孙胜等)的辅佐下,一道道改革政令从皇宫发出,迅速传遍大明疆域。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下旨免除遭受战乱最严重的中原、河北等地一年赋税,其他地区减半。

严厉禁止地方官府巧立名目加派捐税,违者重处。开放原宋室部分官田、抄没奸臣的土地,分给无地流民耕种,发放农具粮种。

整顿吏治,严惩贪腐:颁布《武圣钦定吏治条例》,规定官员考核标准。

重用察听营(转为锦衣卫雏形,职能更加规范)监督百官。对贪赃枉法者,无论新旧官员,一经查实,立即罢官夺爵,情节严重者处极刑,家产充公。

数名顶风作案的旧宋降官被迅速明正典刑,官场风气为之一肃。

编练新军,巩固国防,在卢俊义、关胜主持下,整顿收编的原宋军、各地义军,汰弱留强,统一按照镇东军的标准进行操练、换装。重点加强燕云十六州、河东、陕西等边防要地的军力,大量配备改进的火炮火铳。

水师则由阮小二统领,巡弋沿海及运河,保证漕运畅通。

兴修水利,鼓励工商,拨款修复黄河堤坝、江淮水利工程,以工代赈,安置流民。降低商税,简化通关手续,鼓励各地物资流通。设立市舶司,准备恢复与海外诸国的贸易。

推广新学,改良技术。

朱瞻基甚至亲自绘制了一些简易的农具、织机改良图,下令各地推广。并暗示内阁,待局势稳定,将改革科举,加入更多实用之学。

每一项改革都触及旧有利益格局,但朱瞻基以无可置疑的皇权和铁腕手段强力推行。

反抗者(如少数试图阳奉阴违的旧官僚、地方豪强)被迅速碾碎。

而改革的益处也逐渐显现:流民得以安置,荒地重新长出庄稼,市集渐渐恢复热闹,商旅开始通行……

武圣元年末,汴梁皇宫。

朱瞻基站在暖阁窗前,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

短短一年,这座城池已几乎看不到当初破败绝望的景象,虽远未及《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却充满了忙碌的生机和安稳的希望。

吴用和朱武站在身后,汇报着岁末总结。

“陛下,各地秋税收缴顺利,虽因免税政策总额不及前宋丰年,但府库已渐充盈,足以支撑来年用度。”

“河北、山东流民已大部安置,京畿地区冬小麦长势良好。”

“吏部考核,罢黜贪庸官员一百二十七人,擢升清廉干吏四十五人…”

“卢枢密奏报,边军新编练完成,军械补充完毕,金虏今冬未敢南下牧马…”

朱瞻基静静听着,脸上并无太多喜色。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根基尚未完全牢固,北方的大敌犹在,内部的沉疴也非一日可除。

但他转过身,语气坚定:

“做得不错。然不可懈怠。来年,新政需深入推进,吏治尤为关键。告诉都察院和锦衣卫,眼睛都给朕擦亮些。”

“是,陛下!”

吴用和朱武躬身应道。他们看着这位年轻却威严日重的皇帝,心中充满了敬畏。

仅仅一年,大明王朝在他的手中,已彻底褪去了赵宋的孱弱腐朽之气,展现出一种锐意进取、刚健有力的全新气象。

朱瞻基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仿佛越过了重重宫阙,看到了更远的未来。

他心中默念,眼神深邃如潭。

“万象更新…这才只是第一步。我的大明,就是要一步一步,攀登到世界巅峰。”

武圣二年,春。

大明王朝的统治机器在朱瞻基的掌控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高速运转。

每日卯时正刻(清晨六点),天色微熹,朱瞻基便已端坐于文华殿御书房。

这里不再是旧宋皇帝吟风弄月、赏玩书画的雅室,而是新朝最高权力的决策核心。

殿内陈设简洁而庄重,巨大的沙盘舆图占据一侧,另一侧是堆积如山的奏章文书。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一种无形的、紧绷的专注。

朱瞻基面前的长案上,奏章分门别类,摆放有序。

军务、民政、财政、吏治……各有颜色不同的标签,一目了然。

他并非孤身奋战。

内阁八位学士以吴用为首,朱武、公孙胜以及新增补的五位经世干才,皆是朱瞻基从旧臣中,严格筛选或因新政表现突出而破格提拔者,早已候在一旁的小会议桌旁,随时准备接受垂询或参与讨论。

更有十几名年轻的侍从学士,如同高效的齿轮,穿梭于内阁、六部及各衙署之间,传递文书、下达口谕、汇总信息,确保皇帝的意志能以最快速度通达四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