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军的抵抗迅速崩溃。
失去速度优势、陷入混战的女真骑兵,在明军步骑协同的绞杀下,伤亡惨重。
完颜宗望本人被关胜一刀劈断帅旗,在亲兵拼死保护下,仅率数百残骑狼狈向北突围,试图穿越明军尚未完全合拢的缝隙。
朱瞻基岂能容他走脱?
“庞万春!”
“末将在!”神射手庞万春应声出列。
“射杀完颜宗望!取其首级者,封侯!”
“遵命!”庞万春眼中精光爆射,取下特制的强弓硬弩,目光如鹰隼般锁定了远处那仓惶逃窜的金色身影。弓弦如满月,一支特制的破甲重箭带着刺耳的尖啸离弦而去!
箭似流星,精准无比地贯穿了完颜宗望的后心!这位金国东路军统帅,带着无尽的惊愕与不甘,一头栽下马来!
金军最后的抵抗意志,随着主帅的陨落,彻底瓦解。
汴梁城外的旷野,成了金国东路军主力的葬身之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侥幸逃散的残兵也被明军游骑无情追杀。完颜宗翰(粘罕)的西路军闻讯,惊骇之下,仓惶放弃围攻太原,狼狈北撤,试图打通被卢俊义扼守的居庸关归路,却遭遇迎头痛击,损失惨重,被迫绕道远遁。
靖康二年,春末。
一场足以改变国运的围城战,以金军主力东路军覆灭、西路军惨败溃逃告终。而解围者,并非宋廷期盼的任何一路勤王兵马,而是曾被他们斥为“反贼”、“国贼”的镇东大将军——武镇岳!
金军溃败的烟尘尚未散尽,汴梁城的城门在无数双期盼、敬畏、甚至狂热的目光注视下,缓缓洞开。
朱瞻基并未立刻入城。
他勒马于城外高坡,玄甲在春日下泛着冷冽的光泽,目光沉静地扫过这座饱经摧残、却又蕴含着千年王气的巨城。
身后,是肃杀如林的得胜之师,铁血之气尚未消散,更添威势。
城内的景象触目惊心。断壁残垣随处可见,街道上弥漫着难以言喻的衰败与死寂气息。
侥幸存活的百姓形容枯槁,衣衫褴褛,但当他们看到城外那面迎风招展的玄色“武”字大旗,看到旗下如同天神般的身影时,麻木绝望的眼神中骤然爆发出惊人的光彩!
“武天王万岁!”
“救苦救难的武天王啊!”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如同点燃了干柴的烈火,瞬间燎原!
无数百姓涌上街头,冲破了一切阻拦,不顾一切地朝着城门方向涌去。
他们跪倒在道路两侧,哭喊着,磕着头,用最原始最真挚的方式,表达着劫后余生的狂喜和对拯救者的无限崇拜。那声浪汇聚成洪流,震动着古老的城墙。
朱瞻基在卢俊义、关胜、吴用、朱武等文武重臣及精锐亲卫的簇拥下,策马缓缓入城。
马蹄踏过破碎的砖石,踏过劫后的泥泞。他没有说话,只是目光扫过那些饱含热泪、充满感激的面孔,扫过那些被拆毁的房屋、被洗劫一空的商铺。
这一切,都无声地印证着《武王周报》上那血淋淋的控诉,也为他接下来的行动,铺垫了最坚实的基石——民心所向!
他没有去皇宫,而是直接进驻了被金军占据、又被明军夺回的原枢密院衙门,将其作为临时帅府。
一道道命令迅速发出。
卢俊义、关胜率军接管城防,肃清城内残余金兵溃卒及趁乱打劫的地痞流氓,恢复秩序。
吴用、朱武负责开仓放粮,赈济饥民,组织掩埋尸体,防疫救伤。
时迁的察听营严密监控皇宫及旧宋重臣府邸动向。
神机营一部进驻皇宫外围,名为“保护”,实为控制。
皇宫内,钦宗赵桓听闻金军大败、武镇岳入城的消息,非但没有丝毫喜悦,反而瘫软在地,面如死灰。
他知道,驱走了豺狼,却迎来了猛虎!一个比金人更强大、更可怕,且名正言顺掌握着汴梁生杀大权的存在!
接下来的数日,汴梁城在明军高效的治理下,迅速从混乱走向秩序。
粮食发放,治安恢复,人心渐安。
而武镇岳的威望,在这座刚刚经历浩劫的城市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茶馆酒肆,街头巷尾,无不传颂着武天王神兵天降解围、阵斩金酋完颜宗望的赫赫武功,唾骂着宋廷君臣的无能昏聩与荒唐卖国。
时机,已然成熟。
这日,帅府大堂。卢俊义、关胜、呼延灼、林冲、吴用、朱武、晁盖、阮小二等核心文武齐聚。
气氛肃穆而隐含激动。
吴用轻咳一声,率先出列,对着端坐主位的朱瞻基深深一揖,声音清朗而有力。
“大将军!金虏败退,汴梁光复,此乃天佑华夏,更赖大将军神武!然国不可一日无君!赵宋失德,天厌之,民弃之,已失其鹿!今四海鼎沸,万民悬望,非有雄主临朝,无以定乾坤、安社稷!”
“大将军拯万民于水火,功高盖世,德被苍生!此乃天命所归,人心所向!臣等斗胆,恳请大将军顺天应人,即皇帝位,以安天下之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