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秦风骨:王翦传 > 第85章 【太原惊雷】雁门归雁:这候鸟带密信!

【一:寒沙惊落带信鸿】

雁门塞的秋风裹着沙砾,像无数细针扎在人脸上。喜的手指冻得发僵,指甲缝里嵌满紫红的血痂,仍死死攥着那张桑木弓 —— 弓臂曾被匈奴的狼牙箭劈开过,如今用三道铜箍固定,弓弦已用羊肠线修补过三次,每次拉满都发出牙酸的吱呀声,像是随时会崩断。这是他三个月前从死去的同袍阿季手里接过的遗物,那天阿季喉咙中箭,临终前把弓塞给他时,指节捏得他手腕生疼:“活下去...... 靠它换口饭。”

作为因邻县盗铸钱币连坐的谪卒,喜每月能从官仓领到的黍米不足三斗,其中还掺着大半砂土和碎石。前营的老卒王二上周就因挖不到野菜,饿极了吞观音土胀死,尸体裹张破席埋在烽燧西墙根,才三天就被野狗扒开了肠子。喜摸了摸怀里干瘪的皮囊,只剩最后半块掺了糠的麦饼,今日再打不到猎物,明日怕是要步王二的后尘。

“快看!雁群!” 不远处的烽燧顶端,望哨卒老荆的呼喊穿透风幕。他那只瞎了的左眼用麻布遮着,只剩右眼死死盯着天际。喜抬头望去,一队鸿雁正贴着长城上空南飞,翅膀切开灰黄色的云层,阵型整齐得像秦军的队列 —— 领头雁在前开路,侧翅雁分守两翼,殿后雁压阵,连振翅频率都惊人一致。这是入秋以来第三批南徙的雁群,按《戍律》规定,戍卒捕获飞禽可充作口粮,无需上缴,若是运气好,雁绒还能塞进毡靴保暖。

“瞄准领头的!” 屯长赵佗的吼声从右侧传来。他是个满脸虬髯的老兵,左额角有道月牙形的刀疤,那是伐楚之战被项燕麾下剑士所伤,后来又因丢失了督造的青铜弩被罚戍三年。此刻他正踩着半人高的积薪堆,举着蹶张弩瞄准雁群,粗壮的胳膊上青筋暴起,将五石弩拉得满如圆月。喜也迅速拉满桑木弓,箭头对准殿后的那只孤雁 —— 它的左翅似乎有些滞涩,每次振翅都比同伴慢半拍,尾羽上还沾着块暗褐色的污渍,像是血迹。

箭矢离弦的瞬间,喜突然注意到那雁的右腿上缠着个发亮的物件,在灰黄的天幕下反射出细碎的光。待青铜箭簇穿透雁颈,滚烫的血珠溅在他手背上时,那只鸿雁带着一声哀鸣坠向沙丘,翅膀扑腾着卷起漫天沙尘。赵佗已提着短剑冲了过去,粗糙的靴子刚踢开覆在雁尸上的沙砾,脸色突然变得煞白,像是见了鬼般后退半步:“这、这是什么?”

喜赶过去时,心脏猛地攥成一团。只见鸿雁右腿上套着个拇指粗的青铜环,环上系着块折叠的帛书,用浸透油脂的麻布层层包裹,即便坠地沾了沙尘,边缘仍泛着细密的油光。赵佗用短剑小心翼翼挑开麻布,展开帛书的刹那,两人的呼吸同时停滞 —— 泛黄的丝帛上,用朱砂写着一行工整的篆文,笔画锋利如刀:“始皇东巡,沙丘必崩”。

“疯、疯了!” 赵佗的声音发颤,帛书从颤抖的指缝间滑落,飘落在沙地上,“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要是被尉史看见...... 咱们全烽燧的人都得被腰斩,连祖坟都要被刨了!” 喜慌忙捡起帛书,指尖触到丝帛的质地时微微一怔:这帛书比寻常的生丝绢更厚实,表面有种滑腻的油脂感,不像中原产的缣帛 —— 颍川郡织坊学徒的经历告诉他,寻常帛书需用草木灰浆煮过脱胶,触手粗糙,而这料子却像浸过油脂的皮革,弯折时竟没有半点声响。

此时烽燧顶端的铜锣突然急促响起,老荆的喊声撕破风幕:“尉史巡营了!韩大人带着亲兵过来了!” 喜脑子 “嗡” 的一声,下意识将帛书塞进毡靴夹层,靴底的砂土硌得皮肤生疼,却不及心底的寒意万分之一。赵佗已迅速扑过去,用短剑刨开沙土埋雁尸,又抓起几把干沙反复揉搓,直到血迹被掩盖得严严实实,才将雁毛拢成一堆,用脚碾进沙砾里。

片刻后,马蹄声由远及近。尉史韩颓带着两名亲兵骑马而来,青铜头盔上沾着的风沙在阳光下发亮,腰间的铜剑撞击着甲胄,发出沉闷的声响。他勒住马缰,目光像鹰隼般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地上的雁毛上:“方才射的什么?”

“回、回尉史,是只野雁。” 赵佗躬身应答,腰弯得几乎贴到地面,“弟兄们多日没沾荤腥,嘴馋得紧,想炖锅汤暖暖身子。” 韩颓冷哼一声,踢了踢地上的沙堆,靴尖挑出根雁羽:“近日匈奴异动,前日右北平郡刚传来急报,说有百余骑越境劫掠。烽火台每隔两时辰报一次平安,谁要是敢因贪嘴误了军情,按《戍律》当斩!” 他的目光在喜脸上停顿片刻,见喜低头盯着脚尖,才调转马头,扬尘而去,青铜甲片在风中发出哗哗的声响。

待巡营的身影消失在长城拐角的烟障里,喜才敢弯腰,从靴中取出帛书。夕阳的余晖透过烽燧的射孔,照在丝帛上的油光愈发明显,连朱砂字的纹路都看得一清二楚。“这帛书不对劲。” 喜的声音发颤,指尖划过丝帛表面,“寻常帛书用楮树皮浆处理,这料子却含着油脂,摸起来像...... 像海鱼的鳔胶。”

赵佗凑过来,粗糙的指尖沾了点唾液,反复搓揉帛书边缘,突然脸色一变:“是鲛绡!当年我在琅琊服徭役,给徐福船队造船帆时见过!这是用南海鲛油浸泡过的丝帛,防水耐风,寻常箭矢都射不透,当年我们十个人拽一张船帆,愣是扯不开半分!”

徐福 —— 这个名字像惊雷在喜耳边炸响。三年前那支从琅琊出发的庞大船队,数千童男童女随方士出海求仙药的事,早已随着往来商旅的脚步传遍天下。喜至今记得,当时颍川郡的里正敲着木铎宣诏,说徐福是齐地琅琊人,能通鬼神,要去海外三神山求长生不死药,陛下赐了黄金千镒,童男童女各三千人,还有百工巧匠无数。可雁门距琅琊万里之遥,为何来自徐福船队的帛书,会绑在南飞的鸿雁腿上?

喜再次展开帛书,“始皇东巡崩” 五个朱砂字在暮色中泛着诡异的红光,笔尖的弯钩像淬了毒的匕首。他突然想起上月从咸阳传来的消息 —— 驿站的驿卒喝多了酒,在酒肆里吹嘘说陛下已下诏,明年春将第三次东巡,第一站便是琅琊,还要亲自登上徐福的船,去看那蓬莱仙山。

“得找地方藏起来。” 赵佗抓住喜的手腕,指节用力得几乎捏碎骨头,“入夜后咱们值岗,去烽燧底层的储物间,那里除了咱们,没人敢去。” 喜点点头,将帛书重新用麻布裹好,塞进贴身的衣袋里,胸口贴着那滑腻的丝帛,像揣了块烧红的烙铁。

【二:鲛绡帛书牵方士】

夜幕降临时,雁门塞的风更烈了,卷着沙砾拍打在烽燧的夯土墙上,发出 “噼啪” 的声响,像是无数只手在敲门。喜和赵佗借着值岗的名义,拎着一盏油灯,悄悄溜进烽燧底层的储物间。这里比地面低三尺,是用夯土筑成的地窖,弥漫着干柴和硝石的混合气味,角落里堆着修补城墙用的灰浆桶,墙根处藏着半坛私酿的黍米酒 —— 那是赵佗用三斤干肉从往来的燕地商旅手里换的,本想留着过冬御寒,此刻却成了壮胆的利器。

赵佗往火堆里添了根松明子,火星溅在青铜炊具上噼啪作响,映得两人的脸忽明忽暗。“得找个人看看这帛书的来历。” 他灌了口米酒,声音沙哑,“烽燧里只有老书吏程邈识货,那老儿当年在博士府做过抄书吏,见过的宝贝比咱们吃过的盐都多,后来因写错了‘政’字的避讳,被发配到这儿来的。”

喜点点头。他见过程邈用隶书写的戍卒名册,笔法工整流畅,连每个字的间距都分毫不差,绝非寻常吏员可比。上月清点兵器时,程邈还能准确说出每把弩机的铸造年份,甚至能从青铜的色泽判断出是哪个作坊监制的,当时喜就暗暗吃惊。

三更时分,赵佗借着去灶房添柴的名义,悄悄将程邈叫进了储物间。这位年近六旬的老吏刚进门,裹着寒气的风就吹灭了半盏油灯。他穿着件打满补丁的麻布袍,头发和胡须都已花白,却梳理得一丝不苟,浑浊的眼睛在看到喜手中帛书的瞬间,突然亮了起来,像被点燃的火把:“这是...... 南海鲛绡?”

程邈接过帛书,小心翼翼地放在膝盖上,又从怀里掏出个铜制的放大镜 —— 那是他被罚戍时偷偷带来的,据说当年是博士淳于越的遗物。他将放大镜对准帛书,凑到火堆前仔细端详,枯瘦的手指反复摩挲着丝帛表面的纹路,动作轻柔得像抚摸婴儿的肌肤:“没错,是用南海鲛油浸泡过的双经双纬生丝绢,每寸有二十八根经线,三根一组,织成‘水波纹’暗纹,只有琅琊郡的皇家造船厂能织出这种料子。”

“您怎么这么肯定?” 喜忍不住追问,心脏因这答案而狂跳。

程邈叹了口气,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像是刻在脸上的沟壑:“始皇二十八年,我曾随博士淳于越去琅琊督造船帆,亲眼见过织工处理这种鲛绡。” 他的目光飘向远方,像是回到了那个海边的清晨,“徐福要渡海求仙,船帆必须耐得住海风侵蚀,所以特意让工匠在丝帛里掺了乌贼墨和桐油,你看这帛书边缘,对着光还能看见淡淡的灰蓝色纹路 —— 那就是乌贼墨的痕迹,寻常帛书绝没有这种特征。”

赵佗突然插话,声音因紧张而发尖:“徐福的船帆料子,怎么会用来写这种反书?难道他跟叛党有勾结?”

程邈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像被抽走了所有血色,慌忙捂住赵佗的嘴,警惕地看向门口:“休得胡言!徐福是陛下亲封的方士,去年还从海外传回仙药图谱,陛下为此特意大赦天下,谁敢说他通敌?要是被人听见,咱们三个都得被夷三族!”

喜却注意到程邈的手指在颤抖,连放大镜都拿不稳,撞在铜盆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追问:“先生是不是知道些什么?您当年在琅琊,肯定见过徐福的船队,是不是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老吏沉默良久,火光映在他脸上,投下深深的阴影。他从怀里掏出块残破的木简,边缘已经碳化,显然是经历过火灾:“这是我当年在琅琊抄录的船工名册,侥幸在博士府的大火里抢出来的。” 他用指甲指着木简上模糊的字迹,“你看这一行 ——‘织鲛绡匠,楚人,名项伯,祖籍下相,善织水波纹’。”

项伯 —— 喜倒吸一口凉气,浑身的血液几乎凝固。这个名字他在军中的通缉令上见过,是昌平君旧部的核心人物,去年在淮南起兵反秦,杀了三个县令,至今仍在逃,朝廷悬赏千两黄金取他的首级。若织鲛绡的工匠是项伯,那徐福船队的船帆用料,岂不是早被楚地反秦势力渗透?

程邈继续说道,声音压得极低:“徐福第一次东渡时,带了三百名楚地工匠,说是擅长造船。当时博士淳于越就反对,说楚人怀恨灭国,恐有异心,可陛下信了徐福的话,还赐了黄金百镒,说‘方士求仙,当不拘国别’。” 他指着帛书上的朱砂字,“你再看这字迹,用的是丹砂和虫胶混合的墨,虫胶是楚地特产的‘枫香虫’熬制的,寻常官府用的朱砂墨是用松脂调和,没有这么鲜亮的色泽,遇水也会晕开,可这墨......” 他说着,蘸了点米酒滴在帛书上,朱砂字果然丝毫未变。

就在此时,外面突然传来马蹄声,由远及近,踏在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喜迅速将帛书塞进柴堆深处,用几根干柴盖住。赵佗掀开烽燧的小窗望去,只见一队黑衣人手举火把,正沿着长城巡逻,火把的光芒照亮了他们腰间的青铜令牌,上面刻着 “中车府” 三个篆字 —— 竟是赵高的人!

“他们怎么会来雁门?” 喜压低声音,几乎是贴在赵佗耳边说。中车府是负责皇帝车马的机构,赵高的亲信怎么会跑到边境来巡逻?

程邈的脸色更白了,嘴唇颤抖着:“上月就听说,赵高派了亲信来边境‘巡查烽燧’,实则是在监视蒙恬将军的动向。陛下近来身体欠安,赵高怕是想趁机铲除蒙将军,掌控兵权。这帛书要是被他们发现,咱们都得被当成叛党,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火光渐渐远去,马蹄声消失在风里,储物间里的三人却浑身冰凉,像浸在冰水里。喜突然想起上月汾水沉船的事 —— 当时他听路过的驿卒说,汾水下游捞起一艘春秋古船,里面藏着数千把秦弩,全是赵高的义子赵成监造的,却不知为何沉在了江底。如今赵高的人又出现在雁门,再加上这关联徐福与楚人的密信,一张巨大的阴谋网似乎正在边境铺开,而他们三个小小的戍卒,就像网中的鱼,随时可能被吞噬。

【三:炭火烤显楚魂语】

次日清晨,天还未亮透,烽燧外突然响起急促的铜锣声,韩颓的吼声穿透晨雾:“全体戍卒集合!清点兵器,核查口粮!”

喜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 帛书还藏在储物间的柴堆里,一旦被搜出,后果不堪设想。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口,那里还残留着帛书的触感,滑腻而冰冷。

赵佗也慌了神,手脚不停地整理着衣襟,突然眼睛一亮,凑到韩颓面前躬身说道:“尉史大人,昨日捕获的野雁还没处理,那雁肉放久了会坏,不如让喜去收拾干净,给弟兄们改善伙食?也好让大伙儿有力气值守。” 他说着,偷偷给了喜一个眼神。

韩颓不耐烦地挥手,显然没把这当回事:“快去快回,半个时辰后点卯,谁要是迟到,军法处置!”

喜如蒙大赦,转身就往烽燧跑。刚冲进储物间,就见程邈已候在那里,手里拿着个陶瓮,瓮口用麻布封着:“把帛书放进这里,瓮里是石灰粉,能隔绝湿气,就算被搜查到,也只当是储存的干粮。” 喜依言照做,小心翼翼地将裹着帛书的麻布塞进陶瓮,埋在石灰粉深处,又在瓮口撒了把麦麸,看起来与其他储粮的陶瓮别无二致。

刚收拾完,外面就传来了脚步声。两名亲兵拿着名册走进来,挨个清点兵器和粮食,目光扫过墙角的陶瓮时,喜的心脏几乎要跳出喉咙。好在亲兵只是踢了踢灰浆桶,便转身离开了,临走时还嘟囔着:“这破烽燧,除了沙子就是灰,能有什么值钱东西。”

清点结束后,三人再次聚在储物间。程邈盯着陶瓮,突然说道:“这帛书不对劲,寻常密信不会用这么贵重的鲛绡,鲛绡一匹价值百金,用来写反书,太不合常理了。” 他皱着眉头,手指敲击着膝盖,“说不定还有隐情,当年我在博士府见过用‘隐墨’写的文书,字迹晾干后看不见,遇水或遇热才会显现。”

喜立刻找来炭火盆,往里面添了些木炭,赵佗则守在门口放哨,耳朵贴在门板上,警惕地听着外面的动静。程邈小心翼翼地从陶瓮里取出帛书,用竹镊子夹着,慢慢凑近炭火。起初丝帛只是微微发烫,随着温度升高,朱砂字周围渐渐浮现出淡褐色的痕迹,像潮水般蔓延开来,越来越清晰。

“有字!” 喜屏住呼吸,眼睛死死盯着帛书,连大气都不敢喘。

只见 “始皇东巡崩” 下方,竟慢慢显出四个篆字:“楚虽三户”。字迹比朱砂字更纤细,颜色也更淡,像是用烧过的草木灰写的,却异常清晰。程邈猛地后退,撞翻了身后的柴堆,干柴滚落一地:“是楚人的复国口号!当年项燕战死前,就在蕲南喊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楚人的死誓!”

赵佗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双腿一软,几乎瘫坐在地上:“这么说,是楚国遗民勾结徐福,要在陛下东巡时动手?他们想...... 想弑君?”

喜却注意到帛书边缘还有模糊的印记,像是被刻意抹去的字迹。他示意程邈再将帛书凑近炭火,这次程邈更加小心,手臂控制着竹镊子,让帛书与炭火保持着一寸的距离。随着温度升高,边缘的印记渐渐显现,竟是一串数字和地名:“廿九年,琅琊,成山角”。

廿九年正是明年,陛下东巡的第一站便是琅琊,成山角则是琅琊郡外海的一处险滩,那里暗礁密布,常年风浪汹涌,连最有经验的渔民都不敢靠近。喜突然明白过来,声音因激动而颤抖:“他们要在成山角伏击陛下的船队!徐福熟悉海路,说不定会假意引陛下出海,说那里能见到仙山,实则设下陷阱,让陛下的船触礁沉没!”

程邈却摇头,眼神凝重:“没那么简单。徐福的船队去年就传回消息,说找到了蓬莱仙山,还带回了‘仙药’的图谱,陛下这次东巡,很可能要亲自登船出海。若在海上出事,风浪打翻船只,或是遭遇‘海怪’,谁也查不到真相,只会当成意外。” 他突然想起什么,“对了,帛书的青铜腿环呢?拿来我看看,那东西说不定也有玄机。”

喜连忙从怀里取出那个拇指粗的青铜环,上面刻着细密的纹路,因为常年被雁腿摩挲,已经变得光滑发亮。程邈接过青铜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突然倒吸一口凉气:“这是楚国的‘鄂君启节’纹样!你看这纹路,是‘错金银’工艺,刻的是水陆交通图,只有楚国的贵族才能使用这种符节。”

他指着环上的纹路解释道:“鄂君启节是楚怀王颁发给弟弟鄂君启的通关凭证,相当于现在的免税护照,上面刻着 312 个铭文,规定了商队的行驶路线。这青铜环上的纹路,正是鄂君启节上的‘水路图’,代表着持有者有楚国王室血统。项伯是项燕的弟弟,项燕是楚国王族后裔,他正好有资格用这种纹样。”

所有线索突然串联起来,像散落的珠子被线穿起:楚国遗民项伯利用在徐福船队的职务之便,用特制的鲛绡帛书写下密信,以鸿雁传书的方式送往雁门 —— 这里是蒙恬大军的驻地,也是反秦势力联络的重要据点。密信表面预言始皇东巡驾崩,是为了制造恐慌,动摇军心;而隐藏的 “楚虽三户” 和伏击地点,则是在联络边境的反秦势力,约定共同行动。

可赵高的人出现在雁门,究竟是在追查此事,还是本身就参与其中?喜想起汾水沉船的秦弩,若是赵高与楚遗民勾结,那后果不堪设想 —— 一边是掌控宫廷的宦官,一边是遍布天下的反秦势力,还有手握船队的方士,三方联手,陛下的东巡之路,简直就是一条黄泉路。

“必须把消息送出去。” 喜斩钉截铁地说,眼神异常坚定,“蒙恬将军正在云中郡巡查,只要能把密信送到将军手中,或许能阻止这场阴谋。”

程邈却忧心忡忡地摇头:“雁门到云中郡有三百里,沿途都是匈奴人的游骑,还有赵高的眼线,怎么送?就算能送出,蒙将军凭什么相信我们三个戍卒的话?弄不好还会被当成离间计,治我们的罪。”

赵佗突然拍了拍胸脯,像是下定了决心:“我有办法。每周三都有商队从雁门出发去云中,领头的老客是我的同乡,姓吕,当年在琅琊一起服过徭役,为人可靠,欠过我一条命。我让他帮忙带信,他肯定不会推辞。”

【四:烽烟暗递惊天谋】

第三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喜就乔装成挑夫,穿着件打满补丁的粗布短褂,挑着两捆干柴,混在商队里离开了烽燧。赵佗给的信物是半块青铜镜 —— 那是他们当年在琅琊服役时互赠的纪念品,镜面刻着楚国的 “凤鸟纹”,另一半在吕老客手里,合在一起正好是完整的图案。

商队沿着长城内侧行进,队伍拉得很长,骆驼的驼铃声在空旷的草原上回荡。沿途的烽火台都升起了平安的狼烟,青灰色的烟柱直插云霄,看似平静的边境,实则暗流涌动。喜挑着柴捆,肩膀被扁担压得生疼,却不敢有丝毫松懈,眼睛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 —— 赵佗说过,最近常有不明身份的人在商道上劫掠,专抢往来的信使。

行至中途的 “黑风口”,突然响起一阵马蹄声,一队匈奴游骑从沙丘后冲了出来,大约有十几人,个个举着弯刀,脸上蒙着黑色的面罩,只露出一双双凶狠的眼睛。领头的匈奴人勒住马缰,用生硬的汉话厉声喝问:“车上装的什么?通关文书拿出来!”

商队老客吕老客连忙上前,弓着腰递上通关文书:“回大人,是运往云中的布匹和粮食,还有些农具,都是正经货物。” 他说着,偷偷塞给领头的匈奴人一块银子。

匈奴人掂了掂银子,却没有放行,目光突然落在喜身上,上下打量着他:“你是戍卒?看你的手,全是老茧,是握弓磨出来的,为何不在烽燧值守,混在商队里?”

喜心头一紧,手心瞬间冒出冷汗,刚要开口辩解,吕老客已抢先说道:“回大人,他是我侄子,因母亲病重,特向尉史告假回家。他以前确实在军中服过役,后来因伤退役了。”

匈奴人狐疑地打量着喜,突然注意到他腰间的青铜镜碎片,眼神骤变,猛地伸手抓住喜的手腕,将青铜镜抢了过去:“这镜子是哪里来的?上面刻的是楚人的纹样!你是楚遗民?”

喜这才发现,镜面上的凤鸟纹在阳光下异常明显,那是当年项燕军中常用的纹样。危急关头,商队的两名护卫突然动手,手中的弩箭同时射出,精准地射中匈奴人的胸口。匈奴人惨叫一声,从马背上摔了下来,鲜血染红了身下的沙土。

“快走!” 吕老客大喊,一把将喜推上骆驼,“这些是假匈奴,看他们的靴子,是中原的织法,绣着汉式云纹!”

喜低头望去,果然,那些 “匈奴人” 的靴子虽然看起来破旧,鞋底却绣着细密的云纹,那是咸阳城附近作坊的工艺,匈奴人根本不会做这种靴子。众人策马狂奔,身后传来追兵的呼喊声,箭矢擦着耳边飞过,钉在骆驼的驼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奔出十余里后,才甩掉追兵。吕老客勒住马缰,喘着气说:“最近总有人假扮匈奴劫掠,专抢往来的商队,我看是有人想阻断边境的消息传递。上次有个从云中过来的信使,就被他们杀了,尸体扔在乱葬岗,连信物都被抢走了。”

傍晚时分,商队终于抵达云中郡。喜谢过吕老客,拿着密信直奔将军府,却被守门的卫兵拦了下来。“蒙将军不在,三天前就去九原郡视察了。” 卫兵面无表情地说,“现在代理将军是阎乐大人,有什么事可以向他禀报。”

阎乐 —— 喜的心沉了下去。他听说过这个人,是赵高的女婿,靠着裙带关系才当上将军,为人阴险狡诈,手上不知沾了多少异己的鲜血。把密信交给阎乐,无异于自投罗网,说不定会立刻被当成叛党抓起来。

喜站在将军府门口,进退两难,手里的帛书像块烫手的山芋。正当他不知所措时,一名校尉突然走了过来,穿着黑色的甲胄,腰间挂着把青铜剑,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是雁门塞来的?赵屯长让我给你带句话,‘沙丘露,龙旗覆’。”

喜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这是赵佗约定的暗号,连忙点头:“是,我是喜,有重要的事要禀报蒙将军。”

校尉点了点头,示意他跟上,带着他穿过几条僻静的小巷,来到一处不起眼的宅院前。推开虚掩的木门,院内坐着一位穿着儒生服饰的老者,正是程邈的旧识,曾任博士府典书令的周青臣。

“程老吏已派人送信给我,说有要事相告。” 周青臣接过帛书,仔细查看后,脸色变得异常凝重,手指因用力而发白,“此事牵连甚广,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徐福表面求仙,实则在海外练兵,去年他从海外传回的‘仙山图’,其实是练兵场的地形图。项伯的人已在琅琊聚集了数千旧部,都是当年项燕的残兵,就等明年陛下东巡时动手。”

喜突然想起赵高的人,连忙问道:“赵高的人在雁门巡查,会不会也参与了此事?他们会不会是一伙的?”

周青臣冷笑一声,眼神中充满了不屑:“赵高巴不得陛下出事,他好扶持胡亥继位。去年他就派人去琅琊见过徐福,许以万户侯,让他配合行事,条件是事成之后,让徐福继续掌管海外船队,做个‘海上王’。这两人一个想篡权,一个想割据,一拍即合。”

就在此时,院外突然响起马蹄声,越来越近,还夹杂着兵器碰撞的声响。周青臣脸色一变,迅速将帛书藏进墙缝里,用泥土掩盖好:“阎乐的人来了!肯定是吕老客的商队被盯上了。你快从后门走,去九原找蒙恬将军,只有他能阻止这场阴谋。记住,密信的事绝不能让第三人知道,否则不仅你会死,连蒙将军都可能被牵连。”

喜刚从后门逃出,就听到院内传来厮杀声,刀剑碰撞的声响和惨叫声刺破夜空。他不敢回头,一路向西狂奔,月光照在长城的城砖上,泛着冷幽幽的光,像一条沉睡的巨龙。他怀里揣着青铜腿环,冰凉的金属贴着胸口,脑海里回响着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的字样,突然明白:这场围绕着始皇东巡的阴谋,早已不止是楚国遗民的复国梦,更是赵高、徐福等各方势力的权力博弈,而他们这些小人物,不过是这场博弈中的棋子,却可能决定着天下的命运。

黎明时分,喜终于看到了九原郡的城门。城楼上的守军正在换岗,旗帜上的 “蒙” 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像一团燃烧的火焰。他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怀里的青铜腿环 —— 只要能把密信送到蒙恬手中,或许还能来得及阻止这场惊天巨变。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他身后的雁门塞,阎乐的亲兵已经包围了烽燧,赵佗和程邈为了掩护同伴,与亲兵展开了厮杀,最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抓获,烽燧上的狼烟变成了告警的红色,在晨雾中格外刺眼。而在遥远的琅琊,徐福正站在船头,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手里拿着一块与喜相同的青铜环,嘴角勾起一抹诡异的笑容。他身后的甲板上,数千名身着铠甲的士兵正在操练,刀光剑影在阳光下闪烁,一场席卷天下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