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秦风骨:王翦传 > 第72章 【河西长风】瓜州谜井:这水桶提人头!

【一:井汲惊骸】

莫贺延碛的黄沙被风卷成黄龙,扑在秦军方阵的玄色甲胄上沙沙作响,甲叶缝隙间早已积满细沙,行走时摩擦出细碎的脆响。王翦勒住缰绳时,座下乌骓马打了个响鼻,蹄子踏碎地面凝结的盐壳 —— 瓜州的盐碱地在暮色里泛着青白,像铺了层碎裂的寒玉,远处的烽燧如孤坟般矗立,顶端的枯枝还挂着去年的胡杨絮,在风中抖得只剩骨架。

“将军,前头便是瓜州驿。” 斥候翻身下马时甲胄重重撞在石上,接缝处的汗碱泛着白痕,在暮色中格外醒目,“驿道旁的‘立鄙守路’石屋还在,驿丞说井水能饮,只是近三日总闻着股腥气,像是…… 像是血泡沤烂的味道。”

李信早已按捺不住,靴底蹬得马镫作响,催着坐骑奔过驿道的车辙沟。那道被车轮碾出的深槽足有半尺,是秦廷 “车同轨” 的铁证,沟壁还留着新凿的痕迹 —— 去年河西之战时,运送粮草的牛车在此卡轴,工匠连夜凿石拓宽才解了困。驿站由夯土筑成,院墙爬满盐渍,正门前的两株胡杨枯槁如鬼,树干上密密麻麻刻着往来戍卒的名字。

后院的古井嵌在三尺高的夯土台中央,井口用四块青石板围砌,每块都有牛车车**小,边缘被井绳磨出深达寸许的沟槽,最深处能塞进半只手掌。两名锐士麻利地解开辘轳上的三股麻绳,榆木水桶坠向井底时,发出 “咚” 的闷响,溅起的水声黏滞得反常,不似寻常井水那般清透。

“不对劲。” 李信突然皱眉,右手按在腰间的青铜剑首上。水桶刚往上提了半丈,手腕粗的麻绳就绷得笔直,底下像是坠了百斤巨石,辘轳轴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声。四名锐士合力拽绳,粗麻纤维被拉得咯吱作响,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终于将水桶拽出井口 —— 桶里哪有半滴水,竟盛着颗血淋淋的人头,双目圆睁如铜铃,颈间的切口齐整,还在滴滴答答往下淌黑血,落在石板上晕开一朵朵暗红的花。

“匈奴杂种!” 一名锐士怒喝着拔刀,青铜剑出鞘时寒光刺眼,却被及时赶来的王翦按住手腕。老将军的指腹带着常年握剑的厚茧,力道沉稳得不容抗拒。他蹲下身,指尖拨开人头散乱的褐发,耳后一块月牙形的靛青刺青赫然入目,边缘还沾着沙粒:“是浑邪王部的人。去年河西之战,我斩过的匈奴百夫长耳后都有这个标记,用靛蓝和羊血混合刺成,入水不褪。”

徐巿这时已提着麈尾走到井边,素色的袍角沾了些许血渍也不在意。他用麈尾柄轻轻拨开桶沿的血沫,目光突然凝在人头紧攥的右手上。那只手僵硬地蜷着,指节扭曲如枯木,指缝里露出段青铜剑穗,穗子上的蟠虺纹虽被血污覆盖,仍能看出楚式纹饰的精巧。“将军快看!” 他示意身旁的锐士用银镊小心掰开死者手指,一柄短剑从尸手中滑落,“当啷” 撞在石板上,剑鞘裹着暗红的血污,表面的蟠虺纹以细小的蛇形图案盘绕,间杂着绹索纹分隔,正是楚式青铜器的典型样式。

李信捡起短剑时,指腹蹭到剑鞘上的铜箍锈迹。那层锈蚀发黑如墨,却在摩挲后露出底下的青绿色铜胎,繁复的纹饰在暮色中渐渐清晰。他握住剑柄往外一抽,寒光骤然出鞘,剑身掠过暮色时,四字鸟虫书铭文赫然入目 ——“亡秦必楚”,笔画间带着凌厉的锋芒。

“又是楚裔的鬼把戏!” 李信的拳头重重砸在井台石板上,震得碎沙簌簌往下掉,“定是张掖逃散的项氏余党,勾结匈奴来恐吓我们!当年项燕败于我手,这些余孽竟还敢作祟!” 他的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当年伐楚失利的耻辱至今仍像针一样扎在心头。

王翦却盯着短剑的剑首,那里用阴刻技法刻着个极小的 “项” 字,笔画纤细却力道十足:“这不是寻常楚剑。项燕当年自刎时用的剑,剑首就有这样的刻字,剑脊还有一道与秦戈相撞的缺口。当年灭楚后,此剑被列为九卿级战利品,藏在咸阳宫的兰台,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他转头看向缩在墙角的驿站驿丞,那老者穿着粗麻布襦裙,膝盖处还沾着驿道的尘土,“最近有匈奴人来过?”

驿丞哆哆嗦嗦地磕头,额头撞得石板砰砰响:“前…… 前日来了十三个匈奴骑士,都穿着左衽的皮褶衣,戴尖顶帽,帽檐挂着狼尾飘带。他们说要找徐方士的信物,还在井边烧了堆纸钱,灰烬里混着羊骨。小的躲在门后不敢看,只听见领头的人用汉话喊‘剑归楚地,刘旗东举’,还说…… 还说咸阳宫的铜鹤要流血了……”

话音未落,远处的烽燧突然燃起黑烟,滚滚向上直冲暮色。三名斥候策马奔来,马蹄扬起的沙尘遮天蔽日,甲胄上沾着的箭羽还在颤动,其中一人的肩甲已被射穿:“将军!西北三十里发现匈奴营地,篝火余温未散,他们正往祁连山方向撤退,地上留着块楚式龙形玉佩,刻着‘项’字!”

【二:剑格秘纹】

暮色渐浓如墨,驿站的九盏青铜灯被一一点亮,灯油用的是胡麻炼制的膏脂,燃烧时散着淡淡的异香。灯火将短剑照得透亮,剑身上的青铜氧化层泛着温润的青绿色,像覆了层古玉,唯有 “亡秦必楚” 四字刻痕处泛着新铜的光泽,边缘还留着凿子的细密纹路,显然是半月内新刻上去的。

徐巿正用浸过温水的细绸擦拭剑身,动作轻得像对待易碎的瓷器。他指着剑脊一道半寸长的缺口,边缘还留着金属碰撞的卷边:“这剑是真的项燕佩剑。《楚史》记载,秦王政二十三年,项燕与李信在平舆交战,曾用此剑格挡秦戈,留下了这道痕迹。只是铭文是后刻的,刻工虽模仿了楚篆的笔意,转折处却带着秦人的刚硬,有人想借项燕之名煽动人心。”

王翦的指尖拂过剑格,那里雕刻着繁复的兽面纹,饕餮的双目凸起如圆珠,獠牙间的凹槽比寻常剑饰深了半分,指尖探进去能摸到细密的刻痕。“这里不对劲。” 他对身后的工匠吩咐,“取墨家窥镜来。” 那工匠早已将铜制凸镜架在三足铜架上,镜面打磨得光滑如镜,边缘刻着墨家的矩尺纹 —— 这是墨家《墨经》中记载的光学仪器,能将细微纹路放大数倍。

镜面调整三次后,剑格上的刻痕终于清晰起来 —— 那是些不规则的圆圈和方框,大小不一,沿着兽面纹的轮廓排列,大的如拇指盖,小的似米粒,有些圆圈旁还刻着短横线,像是被人用尖锥细细凿出。“这是…… 乐谱?” 徐巿突然惊呼,麈尾险些掉在案上,“《礼记?乐记》记载过鲁、薛两国的鼓谱,就是用圆圈记强拍,方框记弱拍,短横线表延长!”

李信凑过来看了半天,眉头皱得更紧:“方士莫不是看走眼了?这乱七八糟的符号,倒像孩童在地上画的泥圈,哪是什么乐谱?当年我在楚地征战,听的楚歌都是‘沧浪之水清兮’,哪有这般古怪的记号?”

“你看这些符号的排列间距。” 徐巿用银镊轻轻点着剑格,“大圆圈之间相隔三寸,是‘宫’调的强拍;小方框密集处,正是‘商’调的转合。当年我在临淄稷下学宫,见过乐师用类似的符号记录《韶乐》的鼓点,只是比这个更繁复些。” 他顺着符号顺序轻轻敲击案面,“咚 —— 咚咚 —— 咚 ——” 的节奏竟隐隐有些顿挫感,像是风吹过胡杨林的声响。

王翦突然开口,指尖在案上跟着节奏轻叩:“像军中的号令鼓,却又更舒缓。” 他年轻时征战六国,听过各**队的鼓点,“楚人的进军鼓是‘咚 — 咚 — 咚咚’,急促如暴雨;赵人的收兵鼓是‘咚 —— 咚 ——’,沉稳如惊雷。而这个节奏,像是歌谣的起调,带着些洒脱的野气。”

徐巿点点头,又取出浸过桐油的丝绸,细细擦拭剑格内侧。油脂渗入铜缝后,原本模糊的刻痕愈发清晰,在兽面纹的眉骨处,竟还有两个极小的楚篆:“风”“兮”,笔画细如发丝,若非桐油浸润,根本无法察觉。

“风兮……” 王翦沉吟着,指节轻轻敲击案面。脑海中突然闪过泗水郡的传闻 —— 去年押送囚徒的役卒回来禀报,说泗水亭长刘邦常和一群游侠在酒馆唱些不成调的歌谣,开头总带 “风” 字,歌词粗鄙却透着一股野气,什么 “风从东南来,吹我上高台”。他抬头看向徐巿:“难道和刘邦有关?那亭长不过是个泗水无赖,怎敢与楚裔、匈奴勾结?”

“将军莫小觑了此人。” 徐巿将麈尾放在案上,语气凝重,“去年琅邪郡造船时,曾有沛县游侠来寻徐福,说要‘借海船运粮’,腰间挂着的玉佩与方才斥候所说的龙形佩样式相似。刘邦虽出身微末,却能聚拢数千游侠,绝非寻常无赖。”

这时,一名锐士捧着块羊皮纸进来,纸上还沾着干涸的血迹。那是从人头的发髻里找到的,用匈奴文画着简易地图,线条粗糙却标注清晰:“祁连山口 — 楚帐” 的字样旁,画着个歪歪扭扭的 “刘” 字符号,与上章在琅邪造船场找到的麻布上的图腾一模一样,都是由横竖两笔构成,顶端带着个小弯钩。

【三:烽燧追迹】

天刚蒙蒙亮,启明星还挂在西边的天空,李信已带着一千锐士出发。祁连山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头伏在戈壁上的巨兽,山顶的积雪泛着惨白的光。沙地上的马蹄印混杂着匈奴人的皮靴印,前者深而圆,后者带着尖细的鞋头 —— 匈奴人穿的皮靴鞋底嵌着兽骨,行走时会留下独特的痕迹。

“昨夜的匈奴人故意留下痕迹,就是想引我们追击。” 李信勒住缰绳,望着前方的隘口。那里两侧是陡峭的红砂岩岩壁,被风蚀出密密麻麻的沟壑,最窄处仅容两马并行,正是设伏的绝佳之地。他抬手示意队伍停下,命十名锐士举着藤牌在前探路,藤牌上还留着昨日战斗的箭孔。

锐士们刚走进隘口三丈,岩壁上的风蚀沟里突然射出数十支羽箭,黑沉沉的箭雨如乌云般压下来。“有埋伏!” 李信拔刀格挡,青铜剑与箭簇相撞迸出火星,一支箭擦着他的耳际飞过,射在身后的沙地上,箭杆还在嗡嗡作响。匈奴骑士从岩壁后跃出,一个个穿着左衽的皮褶衣,腰间系着兽皮腰带,弯刀在晨光里闪着寒光,为首的汉子耳后也有月牙刺青,腰间竟挂着块楚式龙形玉佩,与斥候发现的那块样式相同。

“放箭!” 李信大喝一声,身后的弓弩手立刻举弩射击。秦弩的射程远胜匈奴弓箭,箭簇带着呼啸声穿透晨雾,不少匈奴骑士应声坠马。但更多的匈奴人从岩壁上滑下,手里挥舞着套索 —— 那是他们捕猎的工具,此刻却用来套取秦军的脖颈。一名锐士不慎被套索缠住,瞬间被拖下马来,弯刀紧接着劈落,鲜血溅红了砂岩。

李信策马冲入敌阵,青铜剑劈开一名匈奴骑士的皮甲,剑锋刺入血肉的闷响格外刺耳。那匈奴人嘶吼着挥刀反击,弯刀砍在李信的肩甲上,留下一道深痕。“楚裔的走狗!” 李信怒喝着拧转剑锋,将那匈奴人挑落马下,转头却见三名匈奴人围着一名秦兵,弯刀如车轮般旋转,那秦兵的盾牌早已被劈碎,眼看就要丧命刀下。

“找死!” 李信策马奔去,剑势如长虹贯日,将三名匈奴人尽数斩杀。他低头看向那名秦兵,只见少年的嘴唇已冻得发紫,甲胄下的手臂划开了长长的口子,血正顺着指尖往下滴。“撑住!” 李信将自己的水壶扔给他,“此战结束,我向将军为你请功!”

双方激战半个时辰,匈奴人的尸体在隘口堆成了小山,鲜血顺着沙沟往下淌,汇成细小的溪流。匈奴人渐渐不支,为首的汉子吹了声口哨,剩余的骑士立刻调转马头,朝着山口深处逃去,皮靴踏起的沙尘遮天蔽日。李信带人追过去时,只见一片空地上燃着篝火,灰烬里还留着半截楚式陶碗,碗底印着 “寿春官窑” 的戳记,边缘还沾着未烧尽的黍米 —— 这是楚都寿春特有的陶器,秦灭楚后,官窑已被焚毁,显然是楚裔珍藏的旧物。

“他们刚走没多久!” 一名锐士用手探了探篝火下的泥土,“还烫得能灼手,最多不过一炷香的时间!”

追至祁连山口的草甸时,前方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三名匈奴斥候正策马奔来,看到秦军立刻转身逃窜,却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锐士截住。短兵相接间,一名匈奴人的箭囊掉在地上,里面滚出块青铜令牌,正面刻着 “楚复**” 四字,背面是蟠螭纹,边缘还沾着海盐 —— 与上章在琅邪造船官营帐里找到的令牌材质一模一样,都是用南海的青铜铸造,带着淡淡的咸腥味。

“说!你们把项燕佩剑给谁了?刘邦藏在何处?” 李信将刀架在斥侯脖子上,刀刃已划破对方的皮肤,渗出血珠。那匈奴人却突然笑了,嘴角溢出黑血,显然早已服毒:“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刘沛公已在泗水聚兵,明年今日,就是你们秦军的忌日!” 话音未落便气绝身亡,双目圆睁,像是在欣赏李信震惊的神色。

与此同时,驿站里的徐巿有了新发现。他将剑格的符号拓印在桑皮纸上,与墨家典籍中记载的鼓谱对比,突然眼前一亮:“这是《大风歌》的残谱!” 他指着拓片,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风’字对应三个大圆圈,正是‘大风起兮’的起拍;‘兮’字后的方框,正是拖长的尾音。只是这谱子不完整,只刻了开头两句,后面的符号被兽面纹挡住了。”

王翦接过拓片,指尖划过那些墨迹,突然想起去年从咸阳宫传来的密报:刘邦在沛县时,曾对着泗水唱过 “大风起兮云飞扬”,当时只当是无赖的狂言,如今看来竟是早有预谋。“楚裔借匈奴之手传递信物,打得好算盘。” 他冷笑一声,“佩剑上的‘亡秦必楚’是给楚人的号召,剑格里的《大风歌》残谱是给刘邦的凭证,既拉拢了楚地旧部,又勾结了沛县势力,还借着匈奴的兵锋试探我军虚实。”

【四:沙埋楚歌】

暮色降临时,李信带着残兵返回驿站,一千锐士只剩七百余人,不少人带着伤,甲胄上的血渍已凝结成黑褐色。他的左臂被匈奴弯刀划伤,缠着渗血的麻布,伤口还在隐隐作痛 —— 那弯刀淬过牛羊的污血,若不及时处理恐生坏疽。“匈奴人往西域方向逃了,祁连山深处藏着他们的营地,隐约能看到楚人的旗帜。” 他将缴获的龙形玉佩递给王翦,玉佩上刻着 “项伯” 二字,边缘还留着佩戴的磨损痕迹,“定是项氏余党项伯,当年他从咸阳逃后就没了踪迹,竟躲在匈奴地界。”

徐巿这时已将残谱补全,他根据墨家典籍中的乐理记载,结合刘邦过往的歌谣传闻,在桑皮纸上续写了符号,对应着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的歌词。“这不是普通的歌谣。” 徐巿面色凝重,将拓片铺在案上,“‘威加海内’四字绝非寻常人敢说,当年始皇帝东巡时,李斯作的《泰山刻石》里才有‘威加海内’的字样,刘邦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王翦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烽燧。夜幕中的烽火台亮着微光,像颗孤独的寒星,那是传递敌情的信号,却不知此刻有多少双眼睛正盯着这团火。驿站外的风更紧了,卷着黄沙撞在夯土墙上,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无数冤魂在哭泣。“项燕佩剑出现在瓜州,不是偶然。” 他指着案上的舆图,瓜州的位置被红笔圈出,正处在丝路与河西驿道的交汇处,“这里是丝路咽喉,匈奴在这里投尸示威,既是恐吓我们,也是在向天下宣告 —— 楚裔与匈奴联手了,刘邦也会在东方呼应。三股势力拧成一股绳,是想断我大秦的右臂。”

驿丞这时端来一碗瓜羹,陶碗边缘还缺了个口,他小心翼翼地放在案上,声音细若蚊蚋:“将军,老奴活了六十年,在这瓜州驿当了三十年驿丞,从没见过这么多楚人和匈奴混在一起。前几日还有个楚巫路过,穿着黑色的巫袍,戴着羽毛冠,说要去琅邪找徐方士,还说三月初七会有‘龙旗出海,楚火燎原’,让小的提前备好清水祭祀。”

“三月初七。” 王翦心头一震,指节重重敲在案上,舆图上的 “琅邪” 二字被震得微微翘起 —— 上章从柳枝密信里发现的徐福归航日期,正是三月初七!“好个连环计!” 他眼中闪过寒光,“徐福的船队、楚裔的兵马、刘邦的势力,要在这一天同时行动!徐福借海外仙山之名聚兵,楚裔用项燕佩剑号召旧部,刘邦在泗水举旗响应,这是要三面夹击我大秦!” 他转身对李信道,“传令下去,连夜拔营东进,直奔泗水郡!务必在三月初七前拦住他们,晚了就来不及了!”

锐士们迅速收拾行装,甲胄碰撞声、马蹄声、口令声混在一起,在暮色中格外紧迫。徐巿将项燕佩剑收入剑鞘,剑格的秘纹在火光下若隐若现,兽面纹的双目仿佛在盯着他。他突然想起什么,对王翦道:“将军,这剑格的谱子还有蹊跷。‘风’字的符号比其他字更深,边缘有撬动的痕迹,说不定藏着更隐秘的信息。”

王翦接过剑,指尖抠着 “风” 字的刻痕,指甲缝里渗进铜锈。突然,一小块铜片 “咔嗒” 一声脱落下来,里面竟藏着张极小的羊皮纸,用蜂蜡封着,展开后上面用楚篆写着两行小字:“琅邪船帆绘刘旗,泗水兵起应东溟。” 墨迹还带着淡淡的松烟香,显然是新近写就。

夜色渐深,秦军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玄色的甲胄在月光下泛着冷光。瓜州的古井在身后沉默,井台的血渍已被风沙掩埋,只留下淡淡的腥气。唯有那柄项燕佩剑在王翦腰间,随着马蹄声轻轻颤动,剑格的秘纹仿佛还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风暴。徐巿回头望了一眼远处的烽燧,烽火依旧明亮,却不知这火光究竟会照亮大秦的未来,还是映出覆灭的血色。

队伍行至瓜州东门外的柳林时,一名斥候策马奔来,马嘴里吐着白沫,显然是昼夜不停赶来的。“将军!琅邪传来急报!” 他翻身下马,递上染血的竹简,“徐福的船队提前归航,十二艘楼船的帆上,都绘着红色的‘刘’字图腾,与羊皮纸上的符号一模一样!船队正顺着海岸往泗水方向去!”

王翦握紧了腰间的佩剑,“亡秦必楚” 的铭文仿佛在发烫,透过衣料灼着他的皮肤。他抬头望向东方的夜空,荧惑星依旧亮得刺眼,像颗滴着血的眼珠,而北斗的斗柄,正死死指向泗水郡的方向。这场由剑、歌、船帆掀起的风暴,没有等到三月初七,已经提前降临了。李信望着东方的天际,握紧了受伤的左臂,那里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却远不及心中的寒意 —— 他仿佛已经看到,楚人的战旗在泗水岸边升起,刘邦的歌声在风中回荡,而大秦的江山,正在这场风暴中摇摇欲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