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官场模拟:领导求我别莽了! > 第200章 新的任务,县里扶贫攻坚的瓶颈

第200章:新的任务,县里扶贫攻坚的瓶颈

办公室里的那股热血沸腾的劲头,随着沈铭解开档案袋系绳的动作,慢慢沉淀了下来。

空气中仿佛都带上了牛皮纸陈旧的味道。

专项工作组的五个成员,围着沈铭那张不算大的办公桌,视线齐齐聚焦在桌面上那份被抽出来的档案上。

【深度贫困村档案:石头村】

黑色的宋体字,印在泛黄的封面上,像一块墓碑。

周文海离得最近,他伸长脖子,一眼就看到了标题下面那行用红色字体打印的备注,他下意识地念了出来:

“地理位置:三县交界,悬崖之上。历史扶贫投入:三十七万元。有效产出:零。备注:前后三任驻村干部,均因无法开展工作,主动申请调离。”

念到最后一句,他的声音都变了调,像是被人掐住了脖子。

办公室里一瞬间安静得可怕。

“三十七万,产出是零?”发改委的小李,那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扶了扶镜框,镜片下的眼睛里写满了数据工作者对这种投入产出比的本能抗拒。这在他看来,不是扶贫,是把钱扔进了无底洞。

沈铭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捻开档案的封面,露出了里面的内容。

第一页,是一张黑白航拍图。

与其说是村子,不如说是一小撮依附在巨大山体褶皱里的斑点。村子三面是近乎垂直的峭壁,唯一一条与外界相连的,是图中一条细得像头发丝一样的“路”,蜿蜒着消失在云雾缭绕的山谷里。

“这……这是路?”文旅局的陈静忍不住开口,她的专业让她对“路”这个字眼格外敏感。在她看来,这更像是山羊踩出来的痕迹。

“官方记录,骡马道。”农业局的赵阳接过了话头,他常年跑乡下,对这种情况见得比其他人多,但脸上的神色依旧凝重,“看这个坡度,下雨天就是鬼门关,人和牲口都得玩命。”

沈铭翻到下一页。

是村里的照片。低矮的土坯房,墙体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裂纹,用木棍歪歪斜斜地支撑着,仿佛一阵大风就能吹倒。照片里有几个村民,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他们穿着不合身的旧衣服,麻木地看着镜头,眼神空洞,像是身后那片灰蒙蒙的石山。

没有年轻人。

“全村在册人口一百二十一人,常住人口三十九人,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小李凑过去,看着档案上的数据,声音干涩,“人均耕地不足三分,且全部是坡度超过三十度的‘挂壁田’,土壤贫瘠,严重缺水,只能种点耐旱的玉米和土豆,产量极低,仅够果腹。”

赵阳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疙瘩,他指着一张田地的照片,那片地与其说是田,不如说是石头缝里抠出来的土坑。“这种地,送再好的种子和化肥都没用。一场大雨,连土带种子都给你冲到悬崖下面去。而且没法用任何机械,运输成本高到无法想象。我之前听局里的老前辈提过,十年前有人想不开,拉了一批小猪仔上去,想搞养殖,结果猪比人还金贵,吃的饲料全靠人背马驮,运费比饲料贵三倍,最后养大了也卖不出去,全村人过年分了吃了。”

他说完,自己都觉得荒诞,苦笑了一下。

周文海听得直咂舌,他往后靠在沙发上,感觉后背有点发凉。“我算是听明白了,这地方,送钱等于打水漂,送项目等于送葬。那三任驻村干部能主动申请调离,都算是心理素质好的,换我,估计得疯。”

他这话虽然糙,却说出了在场所有人心里的感受。

绝望。

一种结构性的,物理层面上的绝望。

这不是靠精神,靠意志就能克服的。这是大自然设下的死局。

文旅局的陈静一直没说话,她一页一页地翻看着档案,试图从专业的角度寻找哪怕一丝的可能性。她看到了村里独特的石头建筑,看到了悬崖上壮丽的云海,但这些元素在“交通”这个死结面前,都变得毫无意义。

“开发旅游?”她自己先摇了头,“修路成本是天文数字,就算修好了,有几个游客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来体验‘悬崖上的生活’?我们做过评估,这种地方,连最极限的户外探险爱好者都不会考虑,因为没有保障,没有退出路线。”

小李从公文包里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和笔,一边听一边飞快地记录着,最后他停下笔,做了一个总结。

“所以,传统的农业扶持、产业扶持、旅游开发,三条路,全都是死路。三十七万的投入,我估计大部分都花在了前期调研和运输成本上,真正落到村民手里的,微乎其微。而‘产出为零’,意味着这些投入没有形成任何可持续的经济活动,甚至连改善村民生活水平的效果都极其有限。”他推了推眼镜,看着沈铭,“沈主任,从数据模型上看,石头村是一个无解的样本。”

“无解的样本”。

这六个字,像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心头。

刚刚被点燃的那团火,仿佛被一盆冰水从头浇下,连青烟都散得一干二净。

办公室里再次陷入了沉默。

之前那股“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一场”的豪情,在冰冷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有些可笑。

沈铭始终没有说话。

他只是静静地听着,看着,让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充分地,完整地,不带任何幻想地,去认识他们即将面对的第一个敌人。

他要的不是一群凭着一腔热血往前冲的愣头青。他要的,是看清了深渊的全貌,依然选择往前走一步的勇士。

他将石头村的档案合上,又从档案袋里抽出了第二份,第三份。

“黑石沟,常年泥石流高发区,唯一的桥梁去年被冲毁,至今未修复。”

“干河滩,水源地在上游被截流,土地大面积沙化,村民饮水靠运水车每周一次定量供给。”

“……”

一份又一份档案,像一张张绝症的诊断书。

每一个村子,都有着各自的“不治之症”。它们共同构成了陵川县扶贫工作地图上,那片最深,最暗的“深水区”。

一个小时后,桌上摊开了五份档案。

办公室里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

周文海掏出烟,想点,又看了看陈静,把烟在鼻子上闻了闻,又塞了回去,烦躁地抓了抓头发。“他娘的,以前在镇上,我觉得青云镇那几个村子就够难搞了。现在一看,跟这几个一比,那简直是天堂。”

赵阳和陈静没说话,只是盯着桌上的档案发呆。

小李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箭头和叉号,最后他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把所有村名都圈了进去,在旁边写下一个词:资源诅咒。

他们终于切身体会到,王景山为什么说这是“真正的硬骨头”。

也终于明白了,沈铭为什么说,留下的人,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活。

“都看完了?”

沈铭终于开口,声音平静,打破了沉寂。

三人的目光都汇聚到他身上,带着询问,带着迷茫,也带着一丝最后的指望。

“有什么想法?”沈铭问。

一阵沉默。

最后还是赵阳开了口,声音有些沙哑:“沈主任,说实话,没想法。脑子里一团浆糊。这些村子的情况,超出了我过去所有的工作经验。”

“我也是。”陈静附和道,“任何文旅策划,都需要一个基础的支点。但这里,我找不到支点。”

小李合上笔记本,坦诚道:“如果让我做一份可行性报告,结论只有一个字:否。”

他们没有退缩,只是诚实地表达了自己作为专业人士的无力感。

沈铭点了点头,似乎对这个答案早有预料。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县委大院里来来往往的人。那些人步伐从容,表情平静,他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与档案里那个悬崖之上、泥石流之下的世界,仿佛隔着一个次元。

“所有的报告,所有的数据,所有的历史经验,都告诉我们,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沈铭转过身,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

“但是,我们工作组成立的意义,不就是为了完成‘不可能’吗?”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投进了众人死水般的心湖。

“纸上得来终觉浅。”沈铭的目光最后落回到桌上那份“石头村”的档案上,“数据是冰冷的,照片是平面的。但人,是活的。”

他拿起自己的外套,搭在手臂上。

“明天早上八点,县委门口集合。”

周文海一愣:“集合?干啥去?”

沈铭看着他,一字一句地说道:

“去石头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