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八,天刚蒙蒙亮,林逍家的院子就被此起彼伏的脚步声和说话声填满了。按照东北的老规矩,上大梁得挑“三六九”这样的吉日,四月十八谐音“事事发”,更是农场老人们公认的好日子。赵秀兰凌晨三点就起了床,灶房里的大铁锅早已烧得通红,昨天猎回来的三百斤野猪被分成了好几份,最肥的五花肉和排骨正泡在清水里去血水,准备炖上满满两大锅。
“逍儿,快把那袋红枣和花生拿过来!”赵秀兰围着蓝布围裙,手里拿着长柄勺子在锅里搅动着,蒸汽顺着锅盖缝隙往上冒,带着松木柴火的清香。林逍应声从堂屋搬出一个红布包裹的木盒,里面装着红枣、花生、桂圆和栗子,这是上大梁必备的“四喜果”,寓意着“早生贵子、团团圆圆”。旁边的木匠王师傅正带着徒弟给大梁系红布,那根从长白山运回来的落叶松大梁足有碗口粗,表面用砂纸打磨得光滑油亮,正中央贴着一张用朱砂写的“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红帖——这是东北上梁最重要的忌讳,必须请姜太公镇宅,防止煞气冲撞。
“林队长,这大梁的‘煞位’我已经算好了,等下起吊的时候,女眷和小孩得避开西南角,那边是‘三煞方’,冲撞了不吉利。”王师傅一边用红绳将红布系成蝴蝶结,一边郑重地嘱咐道。东北上梁讲究“阴阳调和”,不仅要选吉日,还要请木匠师傅看方位,女眷尤其是孕妇,在大梁起吊时必须回避,小孩则要由长辈抱着躲进屋里,直到鞭炮响完才能出来。
林逍点点头,转身去招呼陆续赶来的乡亲们。帮忙的乡亲们都穿着自家最体面的衣服,男人们扛着木杠、拿着绳索,准备等下抬大梁;女人们则自发地走进灶房,有的摘菜,有的烧火,有的帮忙清洗刚从菜园里割的韭菜,准备包猪肉韭菜馅的饺子——上大梁吃饺子,寓意着“日子团圆、财运滚圆”。虎子穿着件新做的的确良衬衫,正带着黑子和青芽在院子门口迎客,看到熟悉的乡亲就喊着往屋里让,黑子则懂事地趴在一旁,时不时用脑袋蹭蹭乡亲们的手,惹得大家纷纷夸赞:“这头狗养得真通人性!”
早上七点,太阳刚爬到树梢,王师傅突然大喊一声:“吉时到!请主梁!”早已等候在院外的八个壮汉立刻走上前,他们都是农场里身强力壮的汉子,每个人腰间都系着红腰带,手里握着裹着红布的木杠。大梁被稳稳地架在木杠上,王师傅拿着一把新斧头,在大梁两端各敲了三下,嘴里唱着上梁的喜歌:“一敲东方甲乙木,子孙后代享福禄;二敲南方丙丁火,日子红火暖心窝;三敲西方庚辛金,金银满仓堆成林!”
随着喜歌落下,鞭炮齐鸣,林建国手里举着一个装满高粱酒的瓷碗,绕着大梁走了三圈,然后将酒均匀地洒在大梁上——这叫“祭梁”,用高粱酒祭祀木材之神,祈求大梁稳固、家宅平安。林逍则站在脚手架旁,手里捧着装满四喜果的木盒,眼睛紧盯着大梁的起吊进度。按照规矩,当大梁被抬到屋脊时,要由家里的长子往下面撒四喜果,乡亲们和孩子们会在下面抢,抢得越多,寓意着家里的福气越旺。
“起!”王师傅一声令下,八个壮汉齐声喊着号子,将大梁慢慢抬起。“嘿哟!嘿哟!”号子声整齐有力,大梁随着号子声缓缓上升,赵秀兰和其他女眷早已按照规矩躲进了东厢房,透过窗户偷偷往外看。当大梁被稳稳地架在屋脊的榫卯结构上时,林逍立刻将手里的四喜果往人群中撒去,红枣和花生落在地上,孩子们欢快地冲上去抢夺,院子里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
“撒喜果喽!撒喜果喽!”林逍一边撒一边喊,脸上满是笑容。四喜果撒完后,王师傅又拿着锤子将楔子钉进大梁两端,每钉一下就喊一句吉祥话:“一钉平安!二钉富贵!三钉子孙满堂!”随着最后一声锤子落下,大梁彻底固定完毕,乡亲们纷纷鼓掌叫好,鞭炮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加响亮。林建国则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分给抬大梁的八个壮汉和木匠师傅,每个红包里都装着八毛八分钱,寓意着“发发发”。
上梁仪式结束后,院子里的气氛更加热烈了。灶房里的野猪肉已经炖好了,两大锅野猪肉炖粉条冒着热气,肥肉炖得入口即化,瘦肉则炖得酥烂入味,粉条吸收了野猪肉的汤汁,变得格外筋道。赵秀兰和女眷们端出刚包好的饺子,放在大蒸笼里蒸着,饺子的香味混合着野猪肉的香味,飘出了很远,引得路过的乡亲们都忍不住探头往院子里看。
“大伙儿快坐!都别客气!”林建国站在院子中央,手里举着一个粗瓷碗,“今天是我家上大梁的好日子,多亏了各位乡亲们帮忙,这碗酒我先干为敬!”说着,他将碗里的高粱酒一饮而尽。乡亲们也纷纷端起碗,不管会不会喝酒,都抿了一口,院子里的桌子上很快摆满了菜肴:野猪肉炖粉条、红烧排骨、凉拌菠菜、炒鸡蛋,还有刚蒸好的白面馒头,每一样都分量十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