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祭灶那天,东北的寒风裹着雪沫子,像无数把小刀子刮在人脸上。林逍裹紧了棉袄,蹲在知青点院墙外的雪地里,盯着捕兽夹旁那串新鲜的爪印,眉头拧成了死结。这已经是三天来第三次发现狼的踪迹了,可每次都只有单独一串脚印,既不偷袭家禽,也不靠近人多的地方,就这么不远不近地在农场周围晃悠。
“逍儿哥,我看就是只饿疯了的孤狼,胆小得很,不用太当回事。”陈知青端着一碗热姜汤走过来,哈着白气递给他。这陈知青是北京来的,戴副黑框眼镜,手背上还沾着墨汁,显然刚写完春联。
林逍接过姜汤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却驱不散心底的寒意:“陈哥,你看这脚印,边缘很整齐,爪尖的磨损程度不一样,不像是常年独自捕猎的孤狼。而且它每次都走不同的路线,明显是在勘察地形。”他用树枝拨了拨雪地里的爪印,“这是只老狼,经验足,更狡猾。”
旁边的张老根蹲下来,掏出烟袋锅子点燃,猛吸了一口,烟圈在冷空气中瞬间散开:“逍儿说得对。今年雪下得邪乎,从十月就没停过,山上的狍子、兔子要么冻死了,要么藏进了深林,狼群肯定是断了粮才下山的。这只老狼,八成是狼群派来探路的。”
“狼群?”陈知青的声音陡然拔高,眼镜都滑到了鼻尖,“张叔,您确定?咱们农场附近从来没见过狼群啊。”
张老根磕了磕烟袋锅子,眼神凝重:“我年轻时候跟老猎人进山,见过狼群的手段。它们饿极了就会派最有经验的老狼探路,摸清猎物的作息和防御弱点,再集体出动。这老狼天天在这儿晃,就是在查咱们知青点和农场的值守规律呢。”
林逍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雪:“不能大意。陈哥,你跟知青们说,晚上别出门,门窗都用木板钉死,尤其是后窗,靠着树林那面最危险。周队长那边我去说,让民兵队加派巡逻,每半个时辰绕知青点和农场外围走一圈,都带上步枪和鞭炮。”
接下来的三天,林逍几乎吃住都在知青点。他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知青和民兵,在知青点周围的关键路口埋了二十多个捕兽夹,又在树林边缘挂了一串串铜铃——只要有动物经过碰动树枝,铜铃就会叮当作响。可那只老狼像是凭空消失了一样,既没踩中陷阱,也没再留下新的爪印,就连远处的狼嚎都没了踪迹。
腊月二十六那天,天终于放晴了。太阳挂在灰蒙蒙的天上,洒下的光没什么温度,却把积雪照得晃眼。农场里的乡亲们都忙着去镇上买年货,知青点的小李和小王也动了心思。小李是个矮壮的小伙子,山东人,性子急;小王则是个文静的南方人,说话带着吴侬软语的调调,两人是去年一起分到农场的,关系最好。
“林逍哥,我们去镇上买些东西,顺便给家里寄点年货,傍晚前肯定回来。”小李拽着小王找到林逍,手里攥着一沓皱巴巴的毛票,脸上满是期待。
林逍看着外面的天色,心里又泛起了那股不安:“镇上离这儿有十里地,现在去来回得四个时辰,天快黑了不安全。要不去农场的供销社看看,虽然东西少点,但能省不少路。”
小王推了推眼镜,轻声说:“林逍哥,供销社的年画和糖果都卖完了,我想给我妹妹买块花布做新衣服,镇上的布店品种多。我们走主干道,不抄近路,肯定小心。”
林逍犹豫了一下,看着两人期盼的眼神,终究还是松了口。他从腰里解下一把磨得锃亮的短刀,递给小李:“拿着,遇到危险就喊,主干道上有拉货的马车和赶路人。务必在天黑前回来,要是天快黑了还没到农场,就去沿途的张家庄借宿,千万别走夜路。”
“放心吧林逍哥!”小李接过刀,拍着胸脯保证,拉着小王就兴冲冲地出发了。林逍站在知青点门口,看着两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雪地里,那股不安又涌了上来,像块石头压在心头。
下午四点多,太阳开始西斜,天空渐渐染上了一层橘红色。林逍正在帮母亲收拾晾晒的腊肉,就看到陈知青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头发凌乱,脸上没了血色:“林逍!不好了!小李和小王还没回来!”
林逍心里“咯噔”一下,手里的腊肉掉在了地上:“什么时候发现他们没回来的?去镇上的路有没有人见过他们?”
“我们四点就开始等,等到现在还没见人。我去问了刚从镇上回来的王大爷,他说下午两点多在镇上的布店见过他们,当时他们正往回走呢!”陈知青的声音带着哭腔,“主干道上的赶路人说,没见过他们,会不会是……会不会是抄近路了?”
“坏了!”林逍转身就往院子外跑,一边跑一边喊,“虎子,去叫周队长,让他带所有民兵集合,带上猎枪、绳索和马灯!爹,拿上急救包和火把,跟我走!”
林建国听到喊声,立刻拎着急救包和火把从屋里跑出来,晓梅和母亲也跟着出来,脸上满是担忧。“逍儿,天黑了进山太危险!”母亲抓住林逍的胳膊,急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