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 > 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

话说她们姐妹几人再次回到园中,用完餐后,众人各自散去,没有什么事情可说了。

这时,刘姥姥带着板儿先来拜见凤姐儿,说道:“明天一早我们肯定要回家了。虽然只住了两三天,时间不长,但我却经历了许多前所未见、未尝过、未听过的新鲜事儿。难得老太太、姑奶奶还有那些小姐们,包括各房里的姑娘,都如此体恤我们贫苦的人,照顾我。我这次回去也没什么可以报答的,只能天天焚香为你们念佛,祈求你们长命百岁,以表我的心意。”

凤姐儿笑道:“你可别高兴得太早。都是因为你,老太太被风吹得病了,睡着时还说不舒服,我们大姐儿也着凉了,正发着烧呢。”

刘姥姥一听,连忙叹息道:“老太太上了年纪,可经不起太大的劳累。”

凤姐儿说:“我从来没有像昨天那样开心过。平时虽然也会进园子里逛逛,但通常只在一两个地方坐坐就回来了。昨天因为你在这里,想带你到处走走,结果几乎把整个园子都走遍了。大姐儿来找我,太太给了她一块糕,谁知她在风里吃了,就发起了烧。”

刘姥姥说:“小姐儿可能不常进园子,这种陌生的地方小孩子本就不该去。不像我们的孩子,会走路后,哪个坟圈子没跑去过。一方面可能是被风吹着了;另一方面,也许她身子干净,心眼儿也纯净,说不定是遇见了什么神灵。依我看,不如给她念念驱邪的书本,小心是撞邪了。”

这一番话提醒了凤姐儿,她立刻叫平儿拿出《玉匣记》来,让彩明念。彩明翻了一会儿,念道:“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需用五色纸钱四十张,在东南方四十步远的地方烧掉,大吉。”

凤姐儿笑道:“果然不假,园子里不就是花神的地盘嘛!说不定老太太也是遇见了什么神灵。”说着,她命人去准备两份纸钱,派两个人,一个去给贾母送祟,一个去给大姐儿送祟。果然,大姐儿安稳地睡着了。

凤姐儿笑道:“到底还是你们年长的人经验丰富。我家大姐儿老是生病,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刘姥姥说:“这种事常有。富贵人家养的孩子往往太娇弱,自然受不了一点委屈;再加上她从小就被过分宠溺,也承受不起。以后姑奶奶稍微少宠她一些或许就好了。”

凤姐儿道:“这话也有道理。我想起来,她还没个名字呢,你就给她起个名儿吧。一来沾沾你的福气;二来你们是庄稼人,别见怪,到底生活朴素些,你作为贫苦人给她起的名字,说不定能镇得住她。”

刘姥姥听后,想了想,笑道:“不知她是哪天生的?”

凤姐儿说:“正是生日不好呢,恰巧是七月初七。”

刘姥姥连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她巧姐儿吧。这是‘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办法。姑奶奶一定要按我这个名字来,她必定长命百岁。以后长大了,各自成家立业,要是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一定能转危为安,遇难成祥,都是从这个‘巧’字上来的。”

凤姐儿听后非常高兴,连忙道谢,并笑着说:“只希望他真的如你所说的那样就好了。”说完,她叫来平儿吩咐道:“明天我们有事情要忙,恐怕抽不出空来。你趁现在有空,把送给姥姥的东西准备一下,好让她明天早上能方便地带走。”

刘姥姥连忙说:“不敢再麻烦您多破费了。已经在这里打扰了好几天,还要带着东西走,我心里越发过意不去了。”

凤姐儿说道:“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些平常的东西。不管是好是坏,你带回去,让街坊邻舍们看看也热闹些,再说你也难得进城一趟。”

这时,平儿走过来对刘姥姥说:“姥姥,您到这边来看看。”

刘姥姥连忙跟上平儿来到另一间屋子,只见炕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物品。平儿逐一拿起东西给刘姥姥看,并解释道:“这是昨天你要的一匹青纱,奶奶还特别赠送你一匹月白色实地纱作为里子。这两匹是茧绸,用来做袄子或裙子都很合适。这个包袱里装的是两匹绸缎,过年时可以做件衣服穿。这是一盒宫制点心,里面有你吃过的种类,也有你没尝过的,拿去摆盘招待客人,比外面买的要好些。这两个口袋是你昨天用来装瓜果的,现在这个里面装了两斗御田粳米,熬粥特别香;那个里面则是园子里的鲜果和各种干果。这一包是八两银子,都是奶奶给的。还有这两包,每包里有五十两,总共一百两,是太太给你的,让你拿去要么做点小生意,要么买几亩地,以后就别再麻烦亲戚朋友了。”

说完,平儿又悄悄笑道:“这两件袄子和两条裙子,还有四块包头巾和一包绒线,是我私人送给姥姥的。虽然衣服是旧的,但我也没怎么穿过,你要是嫌弃,那我就不说了。”

平儿每说一样礼物,刘姥姥就念一声佛,到现在已经念了成千上万声佛了。看到平儿也送给她这些物品,并且态度如此谦逊,刘姥姥连忙又念起佛来,感激地说:“姑娘这话可就说远了,这么好的东西我怎么会嫌弃呢!就算我有银子,也没地方能买到这么好的东西。只是我有点不好意思,收下吧怕不合适,不收又怕辜负了姑娘的一片心意。”

平儿笑着安慰道:“别说那些见外的话,咱们都是自己人,我才这样做的。你放心收下就是了,等过年的时候,我还得找你要些东西呢。你只管把你们晒的灰条菜干、豇豆、扁豆、茄子干、葫芦条等各种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的人都爱吃这些――就足够了,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带,也别费那个心了。”

刘姥姥连声道谢,满口答应。

平儿接着说:“你就安心去睡吧。我帮你收拾妥当后放在这里,明天一早让小厮们雇辆车装上,你不用操一点心。”

刘姥姥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感激,过来对着凤姐儿又是一番千恩万谢,这才和她道别。然后去贾母那里过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梳洗完毕后,刘姥姥便准备告辞离去。这时,因为贾母身体有些不适,家中众人都前来请安,并吩咐人去请大夫来。不一会儿,有个婆子回来禀报说:“大夫已经到了。”一位老仆人上前请贾母进幔帐里坐,以便大夫诊治。

贾母却说:“我也老了,哪里还会养不出这点小毛病,我还怕它不成!不用设幔帐了,就这样看吧。”众婆子听了贾母的话,便搬来一张小桌子,放上一个小枕头,随即吩咐人去请大夫进来。

不一会儿,只见贾珍、贾琏、贾蓉三人引领着王太医走了进来。

王太医不敢走中间的大道,只沿着旁边的台阶,跟随着贾珍来到了台阶前。早有两位仆妇在两旁掀起帘子,又有两位仆妇在前面引路,进去后又见宝玉出来迎接。

只见贾母身穿一件青色皱绸、镶嵌着一排珍珠的羊皮背心,端端正正地坐在榻上。两边各站着四个尚未梳发的小丫鬟,手里拿着蝇帚、漱盂等物件;还有五六个年长的嬷嬷像雁翅一样排列在两旁。碧纱橱后面隐约可见许多穿着鲜艳、佩戴着宝簪珠宝的人。

王太医不敢抬头,连忙上前行礼问安。

贾母见他穿着六品官服,便知道他是御医,于是含笑问道:“供奉可好?”接着又问贾珍:“这位供奉贵姓?”

贾珍等人连忙回答:“姓王。”

贾母说:“当年太医院正堂有位王君效,脉象把得极准。”王太医连忙躬身低头,含笑回答说:“那是我的叔祖父。”

贾母听了,笑道:“原来是这样,咱们也算是世交了。”说着,一边慢慢伸出手放在小枕头上。

一位老嬷嬷端来一张小凳子,连忙放在小桌旁,稍微偏了一些。王太医便屈一膝坐下,歪着头仔细诊脉了半天,又换了另一只手继续诊断,然后连忙起身低头退了出去。

贾母笑着说:“辛苦你了。珍儿,送供奉大人出去,好好招待,上杯好茶。”

贾珍、贾琏等人连忙应答了几个“是”,随后陪同王太医来到外书房。

王太医说道:“老太太其实并没有其他病症,不过是偶尔受了点风寒。其实并不需要吃药,只需饮食稍微清淡些,并注意保暖,自然就会康复。不过,我还是开个方子留在这里,如果老太太愿意吃,就照着方子煎一剂;如果不愿意,也就算了。”说完,他喝过茶后,便写下了方子。

正打算告辞离开,这时奶妈抱着大姐儿出来,笑着说:“王老爷也给我们瞧瞧吧。”

王太医一听,连忙站起身,从奶妈怀中接过大姐儿,左手托着她的手,右手开始把脉,又摸了摸她的头,还让伸出舌头来看了看,然后笑着说:“我说了,姐儿可能要骂我,但其实只要饿上两顿,清清肠胃就好了。不必吃煎熬的药,我会送几丸药来,临睡前用姜汤化开,服下就行。”说完,他便告辞离去了。

贾珍等人拿着药方进来,向贾母说明了情况,把药方放在桌子上后便离开了,此事暂且不提。这时,王夫人、李纨、凤姐儿以及宝钗姐妹等人见大夫已经离开,才从屏风后面走出来。王夫人稍微坐了一会儿,也回自己房间去了。

刘姥姥见没什么事情了,便上前向贾母告辞。

贾母说:“有空再来玩儿。”接着又叫来鸳鸯,吩咐道:“好好送你姥姥出去,我身体不舒服,不能亲自送你了。”

刘姥姥道谢后,再次告辞,便跟着鸳鸯出去了。到了下房,鸳鸯指着炕上的一个包袱说:“这是老太太的几件衣服,都是往年生日或节日时别人送的,老太太从来不穿别人做的,放着也是浪费,而且一次都没穿过。昨天老太太让我挑两套送给你带回去,你可以送人,也可以自己家里人穿,别嫌弃。这个盒子里是你要的面果子。这个包里是你前几天提到的药:梅花点舌丹、紫金锭、活络丹、催生保命丹都有,每一种都用方子包着,总包在一起了。还有这两个荷包,拿着玩儿吧。”

说着便解开荷包,掏出两个形状像“笔锭如意”的金锞子给她看,又笑着说:“荷包你拿去,这两个金锞子留给我吧。”

刘姥姥已经高兴得不得了,连忙又念了好几千声佛,听了鸳鸯这么说,便回应道:“姑娘就留着吧。”

见刘姥姥真的信了,鸳鸯笑着还是把东西给她装了起来,说:“逗你玩呢,我还有很多呢。留着过年时给小孩子们分吧。”

正说着,一个小丫头拿了成窑茶杯递给刘姥姥,说:“这是宝二爷给你的。”

刘姥姥惊讶地说:“这从何说起。我前世修了什么福,今天能得此恩赐。”说着便接了过来。

鸳鸯又说:“前几天我叫你洗澡时换下的衣裳是我的,你要是不嫌弃,我还有几件,也送给你吧。”

刘姥姥连忙道谢。鸳鸯果然又拿出两件衣服给她包好。

刘姥姥又想去园子里向宝玉、众姐妹和王夫人等人当面道谢。鸳鸯说:“不用去了。他们这会儿也不见人,回头我替你转达心意吧。有空了再来。”接着又叫来一个婆子,吩咐她:“去二门上叫两个小厮来,帮着姥姥拿东西送出去。”

婆子答应了,和刘姥姥一起到了凤姐儿那里,把东西拿上,在角门上让小厮们搬出去,一直送到刘姥姥上车的地方。后面的事情就不多说了。

话说宝钗等人用过早餐后,又到贾母那里请安完毕,回到园中走到分岔路口时,宝钗叫住了黛玉,说:“颦儿,跟我来,我有话要问你。”

黛玉便跟着宝钗来到了蘅芜苑。进了房间,宝钗坐下后笑道:“你跪下,我要审问你。”

黛玉不明所以,笑着回应:“你看宝丫头是不是疯了?要审问我什么?”

宝钗冷笑一声:“好一个千金大小姐!好一个足不出户的姑娘!嘴里都说的是些什么话?你老实交代吧。”

黛玉依旧不解,只是笑着,心中却也不免生出一丝疑惑,嘴上只道:“我何时说过什么了?你不过是想找我的茬罢了。你倒是说说看。”

宝钗笑道:“你还装傻呢。昨天行酒令时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道那话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黛玉想了想,这才记起昨天一时大意,在行酒令时引用了《牡丹亭》和《西厢记》中的两句,不由得红了脸,走上前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是我无知,随口说的。你教教我,我以后不说了。”

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那些,只是听你说得奇怪,所以来问问你。”

黛玉连忙说:“好姐姐,你别告诉别人,我以后真的不说了。”

宝钗见黛玉羞得脸颊绯红,连连恳求,便不忍心再继续追问,于是拉着她坐下喝茶,温和地对她说道:“你以为我是谁呢?我也是个爱捣蛋的。从小七八岁的时候,就够让人头疼的了。我们家也算是书香门第,祖父非常喜欢藏书。以前家里人多,兄弟姐妹们常在一起,都不爱读正经书。兄弟中有喜欢诗的,也有喜欢词的,像《西厢记》、《琵琶记》以及《元人百种》这类书,家里应有尽有。他们偷偷背着大人看,我们也偷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们知道了,有的打,有的骂,还有的把书烧了,我们才算了结此事。所以,对于咱们女孩子来说,不识字反而更好。男人读书如果不明事理,还不如不读,更何况你我呢。就连作诗写字这些事,本来就不是你我分内之事,说到底,也不是男人的本职工作。男人读书明理,辅佐国家,治理百姓,这才是正道。只是现在很少见到这样的人,有的人读了书反而变得更坏了。这是书误导了他们,真是可惜,他们也把书给糟蹋了。所以,还不如去耕田做买卖,至少没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活计才是,偏偏又认了字。既然认了字,那就挑些正经书看看算了,最怕的是看了那些杂书,改变了性情,那就无可救药了。”

这一番话,让黛玉低头喝茶,心里暗暗佩服,只能应了一个“是”字。

忽然,素云走进来通报:“我们奶奶请两位姑娘去商议要紧的事,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史姑娘还有宝二爷都在那里等着呢。”

宝钗问:“又是什么事?”

黛玉说:“咱们去了就知道了。”说着,便和宝钗一同前往稻香村,果然看见众人都已经在那里了。

李纨一见到她们两人就先笑道:“诗社还没正式开始活动呢,就有人想溜号了,四丫头还想请一年的假呢。”

黛玉笑着回应:“这都是因为老太太昨天的一句话,又叫她去画什么园子图,害得她高兴得想要请假了。”

探春也笑道:“也别全怪老太太,说起来都是刘姥姥的一句话闹的。”

黛玉连忙接上话:“对啊对啊,都是因为她那一句话。她到底算是哪一门子的姥姥啊,干脆就叫她‘母蝗虫’算了。”这话引得众人都笑了起来。

宝钗也笑道:“世间的话语,到了凤丫头嘴里就算说绝了。幸好凤丫头不识字,学问也不大,不过是些世俗的玩笑话。更有颦儿(黛玉)这张尖酸刻薄的嘴,她用《春秋》笔法,把世俗的粗话提炼精简,再加以润色比喻出来,一句就是一句,精准无比。这‘母蝗虫’三个字,把昨天那些情景全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她想得可真快。”

众人听了,都笑道:“你这一番解释,水平也不在她俩之下呢。”

李纨说道:“我想请大家一起来商量一下,该给他多少天的假期。我给了他一个月,但他嫌少,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黛玉回应道:“按理说,就是给一年也不多。想想这座园子,从开始建造到完工就用了一年时间,现在说要画它,自然得花上两年功夫吧。不仅要研磨墨水,蘸笔,铺纸,调色,还要……”

说到这里,大家已经明白她是在逗惜春,于是都笑着问:“还要怎样呢?”

黛玉自己也忍不住笑了,接着说:“还要按照这个样子,慢慢地画,岂不是真的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

众人听后,都拍手笑得停不下来。宝钗笑着评论道:“真有趣,最妙的是最后一句‘慢慢的画’,她若不慢慢画,又怎么可能完成呢?所以说,昨天那些笑话虽然好笑,但回味起来却没什么意思。你们仔细想想,颦儿这几句话,虽然看似平淡,但回味起来却很有味道。我都笑得不行了。”

惜春则娇嗔道:“都是宝姐姐夸她,让她越发逞强了,现在又拿我来打趣。”

黛玉连忙拉过她,笑着问:“我来问问你,是只打算画这个园子呢,还是打算连我们大家也一起画进去?”

惜春回答:“本来是说只画园子的,但昨天老太太又说,光画园子就像个空房子,要连人一起画上,像幅快乐的游园图才好。可是我既不会画那些精致的楼台,也不会画人物,又不好拒绝,正为这事儿发愁呢。”

黛玉说:“人物还好办,那你在花草小虫方面行不行?”

李纨插话道:“你又说些不切实际的话了,这种画上哪里用得着画草虫?或许可以点缀一两种鸟类。”

黛玉笑道:“别的草虫不画也罢,昨天那只‘母蝗虫’若不画上,岂不是少了点典故!”

大家听了,又是一阵笑声。黛玉笑得两手捂住胸口,接着说:“你快画吧,我连题字都想好了,题目就叫《携蝗大嚼图》。”

众人听了更是笑得前俯后仰。突然,“咕咚”一声响,不知什么东西倒了,大家急忙看去,原来是湘云趴在椅子背上,那椅子本就没放稳,被她全身一压,加上大笑不止,没留神,椅子一歪,连人带椅都倒向了东边,幸好有板壁挡住,没有摔到地上。大家见状,更是笑得停不下来。宝玉连忙跑上前去扶起湘云,大家这才慢慢止住了笑。

宝玉朝黛玉眨了眨眼。黛玉心领神会,便走进内室,掀起镜布照了照镜子,发现自己两鬓稍微有些散乱,于是连忙打开李纨的梳妆盒,拿出梳子,对着镜子梳理了两下,整理好后才走出来,指着李纨说:“本来说是让你带着我们做针线活、教导我们的,结果你倒把我们招来大玩大笑。”

李纨笑着回应道:“听听她这刁钻的话。明明是她带头闹腾,引得大家发笑,现在还反过来怪我的不是。我真恨不得就盼着明天你遇到一个厉害的婆婆,再加上几个刁蛮的大姑子、小姑子,看你到时候还敢不敢这么刁钻。”

林黛玉早已羞红了脸,拉着宝钗的手说:“咱们就给他放一年的假吧。”

宝钗回答说:“让我说句公道话,你们听听看。藕官这丫头虽然会画画,但不过是随意涂鸦几笔罢了。如今要画这座园子,若非胸中自有丘壑之人,怎么可能画得出来?这园子美得像幅画,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都恰到好处。如果只是简单地照着样子在纸上画,肯定画不出它的神韵。作画时得根据纸张的大小来决定景物的远近、多少,区分主次,该增添的要增添,该删减的要删减,该隐藏的要隐藏,该展现的要展现。先打好草稿,再仔细斟酌修改,才能画出一幅满意的图样。第二,画这些楼台房舍,必须使用界尺来画线条。稍有疏忽,栏杆就会画歪,柱子就会倒塌,门窗也会颠倒,台阶的缝隙也会对不上,甚至桌子会挤到墙里头去,花盆会放在帘子上,那岂不是成了笑话?第三,要添加人物的话,也得注意疏密和高低。人物的衣褶裙带、手指脚步最为关键;有一笔不细致,不是手画得肿胀,就是脚画得瘸了,至于画错脸面扯破头发,那倒还是小事。依我看,这事真的很难办。给一年的假太多了,给一个月的假又太少了,不如给他半年的假,再让宝兄弟去帮他。不过,并不是让宝兄弟去教他画画,那样反而坏事;而是遇到宝兄弟不懂或者难以安排的地方,他可以拿去问问那些擅长画画的相公,这样就容易多了。”

宝玉听了,先是一阵欢喜,说道:“你这话非常在理。詹子亮擅长精细的楼台景致,画得极好;程日兴的美人图更是无人能及,我们现在就去问问他们能否帮忙。”

宝钗说:“我说你总是忙忙碌碌没个头绪,刚提了个头,你就要跑去问,也不先商量好。现在咱们得先确定用什么纸来画。”

宝玉回答:“家里有雪浪纸,既大又适合墨色晕染。”

宝钗冷笑一声说:“我就知道你不行!那雪浪纸用来写字或者画写意画,特别是南宗的山水画,晕染效果才好。用它来画这种精细的画,既不上色又难渲染,画出来的效果也不好,纸也太浪费了。我有一个办法。当初建造这个园子时,有一张很细致的设计图样,虽然是工匠画的,但布局方位都很准确。你可以跟太太要那张图样,然后按图样的大小,找凤姐要一块厚重的丝绢,让工匠用矾水处理一下。再找个画师,根据图样增减内容,画出草图,添上人物就行了。至于那些青绿颜料,还有泥金泥银,也得让他们去准备。你们还得另外准备一个风炉子,用来化胶和洗笔。还需要一张宽大的油漆桌子,上面铺上毡子。你们现有的碟子和笔也不全,都得重新置办一份才行。”

惜春说:“我哪里有过这些专业的绘画工具?不过是随手用写字的笔来画画而已。说到颜料,也只有赭石、广花、藤黄、胭脂这四样。另外,也就两支上色用的笔罢了。”

宝钗回应道:“你怎么不早说呢。这些东西我那儿还有,只是你也用不上,给你也是白放着。这样吧,我先帮你收着,等你需要这些的时候我再送给你一些,但也只能留着画扇子用,要是画大幅的画作,可就浪费了。今天我先给你开个单子,你照着单子去向老太太要。你们也未必能想得周全,我说,宝兄弟来写。”

宝玉早已准备好笔墨纸砚了,原本就怕记不住,想写下来,听宝钗这么一说,高兴地提起笔来,静静地等着。

宝钗说:“我们需要头号排笔四支、二号排笔四支、三号排笔四支,大号染色笔四支、中号染色笔四支、小号染色笔四支,大号南蟹爪毛笔十支、小号蟹爪毛笔十支、须眉笔十支,大号上色笔二十支、小号上色笔二十支,开面笔十支,柳条笔二十支。还有箭头朱四两、南赭四两、石黄四两、石青四两、石绿四两、管黄四两、广花八两,蛤粉四盒,胭脂十片,大赤飞金二百帖、青金二百帖,广匀胶四两、净矾四两。至于矾绢所需的胶矾就不用我们操心了,你只需把绢交出去让他们处理。这些颜料,我们边玩边用,澄净挑选,足够你用一辈子了。另外,还要最细的绢箩四个、粗绢箩四个、担笔四支、大小乳钵四个、大号粗碗二十个、五寸粗碟十个、三寸粗白碟二十个、风炉两个、大小沙锅四个、新瓷罐两个、新水桶四个、一尺长的白布口袋四条、浮炭二十斤、柳木炭一斤、三屉木箱一个、实地纱一丈、生姜二两、酱半斤。”

黛玉连忙补充道:“还得要一口铁锅和一个锅铲。”

宝钗问:“这是要做什么用?”

黛玉笑着说:“你准备了生姜和酱这些调料,我当然得帮你要个铁锅来炒菜调色啦。”

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宝钗也笑道:“你哪里知道,那些粗碟子说不定得上火烤,如果不先用姜汁和酱抹在底部烤一下,一经火烤就会炸裂的。”

众人听后,都说:“原来如此。”

黛玉再次浏览了一遍清单,笑着悄悄拉过探春说:“你瞅瞅,画幅画居然还要水缸、箱子这些东西。她大概是糊涂了,把自己的嫁妆清单也给写上了吧。”

探春“哎”了一声,笑得停不下来,对宝钗说:“宝姐姐,你还不去拧拧她的嘴?你听听她都编排你什么了。”

宝钗笑着回应:“还用问吗,狗嘴里能吐出象牙来吗?”边说边走过来,把黛玉按在炕上,假装要拧她的脸。

黛玉笑着连忙求饶:“好姐姐,饶了我吧!颦儿年纪小,只知道乱说,不懂得轻重,姐姐就教导教导我吧。姐姐不饶我,我还能求谁呢?”

其他人不知道其中的缘由,都笑着说:“说得真可怜,连我们都心软了,就饶了她吧。”

宝钗本来是和黛玉闹着玩,突然听到黛玉又提起之前说她乱看杂书的事,便不好再和她嬉闹,便放开了她。

黛玉笑道:“到底是姐姐大量,要换了我,可不会轻易饶人。”

宝钗笑着指着她说:“难怪老太太疼你,大家也都喜欢你聪明伶俐,今天连我也特别疼你了。来,我帮你梳梳头发。”

黛玉真的转过身去,宝钗便用手帮她梳理头发。

宝玉在一旁看着,只觉得这样的黛玉更加动人,不禁后悔起来,心想自己真不该让黛玉把鬓发抿上去,而应该留着,好在此时叫他来帮她抿。

正胡乱想着,只听宝钗说:“写完了,明天回老太太去。家里有的就不用买了,没有的就拿些钱去买,我来帮你们配齐。”宝玉连忙收起清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