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 >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各位读者朋友:你们或许好奇这本书是从何而来的?要说起它的起源,听起来或许有些荒诞不经,但仔细探究起来却别有一番趣味。让我先把这本书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好让读者们心中明了,不再疑惑。

当初女娲氏为了修补苍天,在大荒山无稽崖处炼制了一批巨石,这些巨石高达十二丈,宽二十四丈,总计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在炼石过程中,女娲氏使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唯独剩下了一块未被采用,被遗弃在了此地的青埂峰下。

出乎意料的是,这块石头经过女娲氏的炼制后,竟然通了灵性。它看到其他的石头都被用来补天,唯独自己因为不够资格而未被选中,于是感到惭愧,不免自怨自叹,日夜不停地悲号。

有一天,正当石头沉浸在哀叹之时,忽然看见一位和尚和一位道士从远处缓缓走来,他们气质非凡,神态与众不同,一路谈笑风生,来到山脚下,坐在一块大石上,开始畅谈:起初聊的是云雾缭绕的山峦、神秘莫测的神仙世界,后来话题转到了人世间的功名利禄和富贵荣华。

这块石头听了,不由自主地心生向往,也渴望到人间去体验一番那荣华富贵的生活。

但它觉得自己笨拙粗陋,无可奈何之下,竟开口说了人话,对那和尚道士说道:“两位大师,弟子是一块愚钝之物,无法行礼致敬了!刚才有幸听到二位谈论人间的荣耀与繁华,心中充满了无限的仰慕。弟子虽然质地粗笨,但性情还算略通人意,况且见两位大师仙风道骨,绝非等闲之辈,定有补天救世之才,利物济人之德。如果能蒙受两位大师的一丝慈悲之心,带弟子进入红尘,让我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享受几年,我必定永远铭记这莫大的恩情,万劫不复也难以忘怀啊!”

两位仙师听完之后,一同憨态可掬地笑道:“真是好啊,好啊!那尘世之中确实有些令人愉悦的事情,但这些都不可永久依赖;更何况还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注:原文就是这个“魔”字,字如其意)’这八个字紧密相连,转眼间快乐到了极点就可能转为悲伤,人事变迁,物是人非,说到底终究只是一场梦,万般境界最终都将归于虚无,倒不如不去涉足为好。”

这块石头凡心已炽热难耐,哪里听得进去这些话,于是再三苦苦哀求。

两位仙师知道不能强行阻止,便叹息道:“这也是由极静到思动,无中生有的天数所定啊!既然如此,我们就带你前去享受一番,只是到了不如意的时候,千万不要后悔!”

石头连忙答应:“自然,自然。”

那和尚又说:“若说你有灵性,却又如此质朴愚钝,并没有什么特别尊贵之处。这样的话,也只能勉强带你走一遭了。好吧!我现在施展**力帮助你,待到劫数终了之日,再让你恢复本来面目,以此了结这段因缘。你觉得如何?”

石头听后,满心感激。

那和尚随即念起咒语,画下符咒,施展出高超的幻术,瞬间将一块笨重的大石头变成了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的美玉,并且巧妙地将它缩小到扇坠般大小,既方便佩戴又易于把玩。

和尚将美玉托在掌心,笑着说:“这形态已然是件宝物了!只不过还缺少些实质性的妙处,必须再在上面雕刻些文字,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的非凡之处,这样才完美。之后,我便可以带着你去到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遍地的地方,一个花团锦簇、繁华似锦的城市,一个充满柔情与富贵的生活环境,让你在那里安居乐业。”

石头听后,喜悦之情难以抑制,于是问道:“不知师傅会赐予弟子哪些神奇之处?又不知将带弟子前往何方?恳请师傅明示,以免弟子心中疑惑。”

和尚笑道:“你先别问,日后你自然会明白的。”

说完,他便把那块石头揣进袖子里,与那道人一同飘然离去,不知去了何方,也不知投宿在何处。

后来,历经了无数世代与劫难,有一位名叫空空道人的修行者,在寻求仙道的过程中,路经大荒山无稽崖下的青埂峰,偶然发现一块大石,其上字迹清晰可见,详尽记载着一段往事。

空空道人从头细阅,这才知晓,这石原本是因无才无法补天,便幻化为人形降临尘世,又被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带入红尘之中,经历了种种悲欢离合、世态炎凉的传奇故事。

在大石记载的后面,还附有一首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大意为:没有合适的材料能够用来修补破碎的苍穹,白白在人世间蹉跎了这么多年华。这讲述的是主人公生前死后的种种际遇,又有谁能将其记录下来,编撰成一部奇异的传奇?

诗歌之后所记载的是这块石头坠落之地,以及它投胎转世、亲身经历的一系列往事。

这些内容中包含了诸多家庭内部的闺阁琐事,以及抒发闲情逸致的诗词,颇为详尽完备,或许能为人增添乐趣、消解烦闷;然而,关于具体的朝代年份、地理位置与国家名称等信息,却反而缺失无从考证。

空空道人于是对石头说道:“石兄,你讲述的这一系列故事,你自己说颇为有趣,所以才编写下来,打算流传于世,成为传奇。但在我看来,首先,这个故事没有明确的朝代和年代背景可供考证;其次,里面也没有出现大贤大忠之人辅佐朝廷、改良风俗的善行,仅仅描绘了几位与众不同的女子,她们或深情款款,或痴情执着,或有点小才微善,但都没有班昭、蔡文姬那样的德行和才能。即使我抄录下来,恐怕世人也不会喜欢看吧!”

石头笑着回答道:“老师您何必如此执着!如果说没有确切的朝代可考,那么现在老师您借用汉朝、唐朝等年份来增添修饰,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那些野史,大多都遵循同样的套路,倒不如我这不依赖这些套路的,反而显得新奇别致。其实,我只不过是取其事情的本质和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泥于朝代和年份?

“再者说,市井中的普通人很少喜欢看讲治理之道的书籍,而喜欢轻松有趣文字的人特别多。历来那些野史,有的讥讽嘲笑君王和大臣,有的贬低别人的妻子女儿,奸淫凶恶之事,数不胜数。还有一种描写男女情爱的文字,其淫秽低俗,毒害人心,贻误青年,也是数不胜数。

“至于那些才子佳人的书籍,更是千篇一律,而且其中终究免不了涉及**,以至于满篇都是潘安、曹植、西施、卓文君这样的名字。这些作者不过是想写出自己的那几首情诗艳赋,所以虚构出男女两个名字,又必定要在中间插入一个小人来捣乱,就像戏剧中的小丑一样。而且那些丫鬟仆人开口就是‘之乎者也’,不是文绉绉的就是讲大道理。所以逐一看去,全都是自相矛盾、极不合情理的话,竟然还不如我半辈子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几个女子。虽然不敢说她们比前代书中的人物更出色,但她们的事迹经过,也足以让人消愁解闷;她们也有几首歪诗俗语,可以让人在吃饭时笑喷,在饮酒时助兴。至于离合悲欢、兴衰遭遇,则都是追踪事实,不敢稍有穿凿附会,以免为了迎合读者而失去故事的真实。

“现在的人,贫穷的为衣食所累,富裕的又总不满足;即使偶尔有空闲,又有贪恋女色、追求财物、寻找愁绪的事情,哪里有工夫去看那些讲治理之道的书籍!所以,我这段故事,也不期望世人称赞其奇妙,也不一定要世人喜欢阅读,只希望他们在醉酒饱卧之时,或者避世去愁之际,拿来玩味一番,岂不是能省下些寿命和精力?这比那些追求虚幻、盲目行动的人,也省下了口舌是非的祸害、腿脚奔忙的辛苦。再者说,也能让世人换个新眼光,不再看那些胡乱拉扯、忽离忽遇、满纸都是才子淑女、曹植、卓文君、红娘、小玉等老套人物的旧稿子。老师觉得怎么样?”

空空道人听闻此言后,沉思了片刻,再次仔细翻阅了一遍《石头记》。他发现书中虽有揭露奸邪、贬斥恶行的言辞,但并无直接讥讽时弊、咒骂世态的意图。

书中对于君臣贤良、父子慈孝等伦理关系的描写,皆是赞美功德、情深意长的,这与其他书籍大相径庭。尽管其主要内容是谈论情感,但也仅仅是如实记录,没有虚构夸张、编造淫秽情节或私下盟誓之类的内容。

因为书中内容与当时社会现实并无直接关联,空空道人便从头到尾抄录了一遍,打算流传于世,成为传奇。

他从空无中领悟到色彩,由色彩萌生情感,情感又寄托于色彩之中,最终从色彩中领悟到空无的真谛。于是,空空道人改名为情僧,并将《石头记》更名为《情僧录》。

后来,吴玉峰为其题名为《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名为《风月宝鉴》。最终,曹雪芹在悼红轩中,经过十年的批阅,五次增删,编纂成目录,划分出章回,定名为《金陵十二钗》,并题写了一首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编者注:此句话是该文最重要的内容,空空道人方才所说其实是作者免责宣言,相当于“本文纯属虚构,只是写一些家庭琐事,无针砭时事之意,请大家不要随便联想。而这句绝句才是作者的真实意图。这里不再过多解释,用心感受即可。)

到了脂砚斋在甲戌年再次审阅并评定的时候,仍然沿用了《石头记》这个书名。

现在这个故事的出处来源已经明了,让我们来看那石头上刻的是什么故事。只见石头上刻着:

当年,东南方发生了一次大地陷,在这片东南之地有个名叫姑苏的地方,其中有一座城池称为阊门,是尘世间极为繁华富贵、风流雅致之所。

阊门外延绵着一条十里长街,街中藏着一条名叫仁清的小巷,巷子里有一座古庙,因为地方狭小,人们都亲切地称它为葫芦庙。

在这庙的旁边,住着一位乡绅,姓甄名费,字士隐。他的妻子封氏,性情温柔贤惠,深谙礼仪之道。尽管他们家并不算是极其富裕,但在当地也被视为名门望族。甄士隐天性淡泊名利,对功名并不热衷,每天的乐趣仅限于赏花修剪竹子、品酒吟诗,活脱脱是个超凡脱俗的神仙般人物。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如今他已年近五十,膝下却无子女承欢,只有一个女儿,小名叫英莲,刚满三岁。

有一天,正值炎炎夏日,漫长的白天让人慵懒,士隐悠闲地坐在书房里,直到手酸了,便放下书本,趴在桌子上小憩片刻,不知不觉间陷入了梦乡。

他梦见自己来到一个地方,却分辨不清是哪里。忽然,他看见那边走来一僧一道,边走边谈。

只听道士问和尚:“你带着这个蠢东西,打算去哪儿?”

和尚笑着说:“你放心,现在正好有一段风流公案需要了结。那些风流冤家们,还没投胎转世。我们趁这个机会,把这个蠢东西夹带在他们中间,让他们去经历一番。”

道士说:“这么说,最近这些风流冤家又要下凡去历劫了吗?只是不知道他们会落在何方?”

和尚笑道:“这事儿说来好笑,简直是千古未有的奇闻:原来在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旁,长着一株绛珠草,那时有赤瑕宫的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它,这绛珠草因此得以延长岁月。后来它既受了天地精华,又得到雨露滋养,终于脱去了草木之胎,修成了人形,成了一个女子,终日游荡在离恨天外,饿了就吃蜜青果,渴了就饮灌愁海水。只因她还未报答灌溉之恩,心中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的情意。恰好最近这神瑛侍者凡心萌动,想趁着这昌明太平的世道,下凡去经历一番情缘,已经在警幻仙子那里挂了号。警幻仙子也曾问过他,灌溉之情尚未偿还,借此机会正好可以了结。那绛珠仙子说:‘他是甘露之恩,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然下凡为人,我也去下凡为人,只把我一生的眼泪还给他,也就算报答他了。’因此,这件事就引出了许多风流冤家来陪他们了结这段情缘。”

道士说:“果真是罕见。确实没听说过‘还泪’这种说法。想来这个故事,比历来那些风月故事更加琐碎细腻了。”

和尚说:“历来那些风流人物,不过是传述个大概,以及他们的诗词篇章罢了;至于家庭闺阁中的饮食起居,却从未记述过。再说,大半风月故事,不过是偷香窃玉、私定终身罢了,并没有真正抒发儿女之间的真情。想这一干人下凡入世,他们的痴情、**、贤愚不肖,都与前人传述的不同了!”

道士说:“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也下凡去度化几个人,岂不是一场功德?”

和尚说:“正合我意。你且随我到警幻仙子的宫中,把这个蠢东西交割清楚,等这一干风流冤家下凡的事完了,我们再去。虽然现在已有一半下凡了,但还没全下去。”

道士说:“既然这样,那就随你去吧。”

却说甄士隐把对话内容听得一清二楚,但不明白所说的“蠢物”究竟是何物。于是他忍不住走上前去,施礼并微笑着问道:“两位仙师好。”

那和尚道士也连忙回礼问候。士隐接着说:“刚才听到仙师谈论因果,确实是人世间难得听闻的。只是弟子愚笨,不能完全理解明白,如果二位能大开方便之门,让我详细听听,弟子一定洗耳恭听,或许能有所警醒,避免沉沦之苦。”

二位仙人笑道:“这是天机,不可提前泄露。到时候,只要别忘了我们两个人,你就能跳出苦海了。”

士隐听了,不便再追问,于是笑道:“天机不可泄露,但刚才提到的‘蠢物’,不知能否让我见一见?”

那和尚说:“如果问到这个,你倒是跟它有一面之缘。”

说着,便取出来递给士隐。士隐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块晶莹的美玉,上面字迹清晰,刻着“通灵宝玉”四个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

他正打算仔细看时,那和尚就说:“已经到幻境了!”便强行从他手里夺了过去,和道士一起走过一座大石牌坊,牌坊上刻着四个大字:“太虚幻境”。两边还有一副对联,写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意思是:当假的被当作真的时,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无中生有的时候,有也就变得如同不存在一般。

士隐想要跟着一同前去,刚迈出脚步,突然听到一声震耳欲聋的雷鸣,仿佛天崩地裂。士隐惊叫一声,定睛再看时,只见阳光灿烂,芭蕉叶轻轻摇曳,梦中经历的事情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

这时,他又看见奶妈正抱着英莲走过来。

士隐见女儿越长越可爱,肌肤如粉琢玉雕,聪明伶俐,惹人喜爱,便伸手接过,抱在怀里,逗她玩了一会儿;接着又带她到街上,观看节日庆典的热闹景象。

当他们准备回家时,只见从那边走来一个和尚和一个道士。和尚是个癞头跣脚的模样,道士则是跛脚蓬头,两人疯疯癫癫,谈笑风生,挥洒自如地走了过来。

到了士隐家门口,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和尚突然大哭起来,又对士隐说:“施主,你为什么把这个有命无运、只会连累爹娘的东西抱在怀里?”

士隐听了,知道这是疯话,也就不去理会他。那和尚还在不停地说:“把她给我吧,给我吧!”

士隐觉得不耐烦,便抱着女儿转身进屋。那和尚指着他大笑起来,嘴里念叨了四句偈语: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大意为:嘲笑你过分宠溺不知世事艰难,空对着如菱花般易碎的美丽,在冰雪消融时黯然神伤。需得小心提防元宵佳节之后,那时便是所有繁华如梦,烟消云散之时。

士隐听得很清楚,心里有些犹豫,想询问他们的来历。

这时,道人说道:“我们不必一起走,就在这里分手,各自去忙各自的事情吧。三劫之后,我在北邙山等你,到时候我们汇合,一起去太虚幻境销号。”

和尚连声说:“妙,妙,妙!”说完,这两个人就再也没影儿了。甄士隐这时心里暗自思量:这两个人一定有非同寻常的来历,我本该试着问一问的,现在后悔也晚了!

正当士隐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时,忽然看见隔壁葫芦庙里寄居的一位贫困书生,名叫贾化,字时飞,别号雨村的人走了出来。

这位贾雨村原本是胡州人,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仕宦之家。但因为他生于家族衰败之际,父母祖辈的基业已经耗尽,家族成员也逐渐凋零,最后只剩下他孤单一人。在家乡已无所依靠,他便来到京城寻求功名,希望重新振兴家业。

自从前年来到这里后,他一直运气不佳,只好暂时寄居在庙里,靠卖文写字为生。因此,甄士隐经常与他交往。

这时,雨村见到士隐,连忙行礼并带着笑意说道:“老先生站在门口似乎在等待什么,莫非是街市上有什么新鲜事吗?”

士隐笑着回答道:“不是的。刚才因为我女儿哭闹,我带她出来玩耍。实在是闲得无聊,你来得正好,请到我的小书房里坐坐,咱们一起消磨这漫长的白天。”

说着,他便吩咐人把女儿送进去,自己则带着雨村来到了书房。小书童奉上茶水。

他们刚聊了几句话,忽然有家人急匆匆地来报:“严老爷来访。”

士隐一听,慌忙起身向雨村道歉说:“抱歉让你久等了,我去去就回,你稍坐片刻。”

雨村也连忙起身客气地说:“老先生请自便,我是这里的常客,稍等一会儿无妨。”

说着,士隐就离开书房去前厅接待客人了。

此时,雨村正随意翻阅着书籍以解心中烦闷。忽然间,他听到窗外传来女子的咳嗽声,便起身走到窗边向外望去,只见一名丫鬟正在那里采摘花朵。

这丫鬟容貌端庄,眼神清澈明亮,虽说不上倾国倾城,却自有一番动人之处。贾雨村一时间竟看得出神。

那甄家的丫鬟摘完花,正欲离开时,猛然抬头,透过窗户看见了屋内的贾雨村。只见他头戴旧巾,身着破衣,虽显得贫困潦倒,但身材魁梧,腰圆背厚,面阔口方,一双剑眉星目炯炯有神,鼻梁挺直,腮帮方正有力。

丫鬟见状,连忙转身回避,心中暗自思量:“此人长得如此雄壮,却又穿得如此破旧,想必就是我家主人常提起的贾雨村了。主人时常有意要帮助他,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穷的亲戚,此人定是无疑了。难怪主人说他将来定非池中之物。”

想到此处,丫鬟又忍不住回头望了两次。

雨村见她回头,便自以为是这女子对自己有意,心中不禁狂喜万分,认为自己终于遇到了一个独具慧眼、能识英雄的知己,在这凡尘俗世中实属难得。不一会儿,一个小童进来通报,说前面已经备好了饭菜,不能久留。于是雨村便顺着夹道自行离去,出了门去。

士隐送走客人后,得知雨村已经自行离开,也就没有再去邀请他回来。

有一天,恰逢中秋佳节早晨。士隐家中的宴席结束后,他又特地在书房准备了一桌酒席,然后自己步行到月光下,前往庙里邀请贾雨村。

原来,自那天雨村见到甄家的丫鬟回头看了他两次之后,他就自认为对方是自己的知音,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现在又是中秋佳节,他不免对着月亮心生感慨,于是随口吟成了一首五言律诗: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大意为:未曾预知未来的三世情缘,却频频增添了一段新的忧愁。心中烦闷时,不禁紧锁眉头;行走之间,也不由自主地数次回头张望。独自顾影自怜于风中的身影,又有谁能成为我月光下的伴侣?如果月光真的有意,那就请先照亮那心上人的楼阁。

雨村吟咏完毕,心中再次涌起对平生抱负未能如愿以偿的感慨,觉得自己生不逢时。于是,他又搔着头,对着天空长叹一声,接着高声吟诵了一副对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大意为:美玉藏在椟中期待识货之人来赏识它的价值,金钗置于镜匣内静候时机展翅高飞。合在一起意思就是:玉和钗都被放置在盒子里,盼望有朝一日能实现它的价值,发挥出它的作用。

正巧士隐走过来听见了,笑着说道:“雨村兄真是志向远大啊!”

雨村连忙笑着回应:“哪里敢当!不过是偶然吟诵前人的诗句,怎敢狂妄到这种地步!”

接着他问:“老先生为何如此高兴?”

士隐笑道:“今天是中秋节,民间称之为‘团圆节’,想到兄台客居在寺庙之中,或许会感到寂寞,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点酒菜,邀请兄台到我寒舍小酌一杯,不知能否赏光?”

雨村听了,没有推辞,便笑着说:“既然承蒙如此厚爱,我怎么敢辜负这份盛情。”说着,便和甄士隐一起回到了这边的书房里。

不一会儿茶就喝完了,桌上早已摆好了酒杯和菜肴,美酒佳肴自然是不在话下。两人重新落座,先是悠闲地斟酒慢饮,渐渐地聊到兴头上,不觉开始频频举杯畅饮。

这时,街坊邻里家家户户都传来箫声和管弦之乐,歌声悠扬。

天空中一轮明月高悬,光彩夺目,映照得四周熠熠生辉,两人的兴致更加高涨,酒到嘴边立刻就干。

雨村这时已经有了七八分醉意,豪情难抑,于是对着明月抒发情怀,即兴吟咏了一首绝句: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大意为:每当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月亮便圆满高悬,它洒下的清辉温柔地守护着精美的栏杆。天空中刚刚升起这一轮明月,人间无数的百姓便都抬头仰望,欣赏着这轮皎洁的明月。

士隐听后,高声赞叹道:“太好了!我一直觉得你不可能长久屈居人下。如今你吟诵的这些诗句,已经显露出飞黄腾达的预兆,不久的将来,你定能高居云端之上。真是可喜可贺啊!”

说着,他亲自斟满一杯酒以示祝贺。雨村饮尽杯中酒,感叹道:“这可不是我酒后胡言乱语,要是说些时尚学问,我或许还能勉强凑个数,赚点名声。只是现在,我既没有行李,也没有路费,京城路途遥远,不是靠卖字写文章就能轻易到达的。”

士隐没等他话说完,就抢着说:“你怎么不早说?我早有此心意,但每次见到你,你都没提起,所以我不好意思贸然开口。现在既然说到这个份上,我虽然没什么大本事,但‘义利’二字还是懂得的。况且明年正好是大考之年,你应该尽快进京,参加春闱考试,才不枉费你的一身学问。至于盘缠和其他琐事,我自会替你安排妥当,这样也不枉费你对我的错爱了!”

说完,他立刻吩咐小童进去,迅速准备了五十两白银和两套冬衣。又说:“十九日是个黄道吉日,你可以当天就乘船西上,等你功成名就,明年冬天我们再相见,那该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呀!”

雨村收下银两和衣物,只是简单地道了声谢,似乎并不十分在意,继续喝酒谈笑。直到那天已经敲过三更鼓,两人才散去。

士隐送走了雨村之后,回到自己房间睡了一觉,直到太阳高挂天空才醒来。他回想起昨晚的事情,打算再写两封推荐信,让雨村带到京城去,好让雨村能够拜访一些官宦人家,作为他立足的根基。

于是,他派人去请雨村,但那人回来后说:“和尚告诉我,贾爷今天天还没亮就进京了。他还留下话让和尚转告老爷,说‘读书人行事不拘泥于吉日凶日,关键是把事情办好,来不及当面告别了’。”

士隐听了这话,也只能作罢。

时间在闲暇中总是流逝得特别快,转眼间又到了元宵节。士隐吩咐家中的仆人霍启抱着英莲去看社火和花灯。

到了半夜,霍启因为要上厕所,便把英莲放在一家人的门槛上坐着。等他方便完回来抱英莲时,哪里还有英莲的影子?

霍启焦急地四处寻找了半夜,直到天亮也没能找到。霍启不敢回去见主人,于是逃到了别的地方。

士隐夫妇发现女儿一夜未归,便预感事情不妙,随即派遣数人外出寻找,但所有人都回报说连一点消息或踪迹都没有。

这对夫妇半生只得此一女,女儿突然失踪,怎能不让他们极度挂念。因此,他们日夜哭泣,几乎到了想要自杀的地步。

转眼间过了一个月,士隐首先生了一场大病。与此同时,封氏夫人也因思念女儿而病倒,每日都需要请医生来治疗。

不料这一天正是三月十五日,葫芦庙里在准备供品时出了意外,和尚们疏忽大意,导致油锅的火苗窜了出来,点燃了窗纸。

由于这一带的人家多用竹篱笆和木板做墙,加上似乎命中注定有此一劫,火势迅速蔓延,一家连着一家,整条街就像被点燃的火焰山一样熊熊燃烧。

虽然当时有军民前来救援,但火势已经失控,根本无法扑灭!大火整整烧了一夜,才渐渐熄灭,不知有多少家庭被烧毁。

甄家就住在隔壁,早已变成了一片废墟,所幸士隐夫妇和几个家人侥幸逃出了性命。

士隐急得只能跺脚长叹。无奈之下,他与妻子商量,决定先到乡下的田庄去安顿。偏偏近几年又遭遇水旱灾害,盗贼四起,他们或是抢占田地,或是小偷小摸,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因此官兵四处剿捕,田庄也无法安宁。

士隐只好把田庄都变卖了,带着妻子和两个丫鬟投靠岳父家去了。

他的岳父名叫封肃,是大如州本地人,虽然从事农业,但家境还算富裕。如今看到女婿如此落魄地回来,心里自然有些不高兴。

幸好士隐还有一些变卖田地的银子没有用完,便拿出来请封肃帮忙,希望能按市价购买一些简单的房产和田地,作为日后生活的依靠。封肃却半哄半骗,只给了士隐一些贫瘠的田地和破旧的房屋。

士隐是个读书人,不熟悉农事和经营,勉强支撑了一两年,生活却越来越贫困。

封肃每次见到士隐,都说些场面话,但在人前背后却抱怨他们不会过日子,只知道好吃懒做。

士隐意识到自己投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心中充满了悔恨。加上之前受到的惊吓,以及现在的愤怒和痛苦,这位年迈的人身心俱疲,贫病交加,渐渐地显露出即将离世的样子。

恰巧这一天,他拄着拐杖,勉强支撑着走到街上想散散心,忽然间看见那边走来一个瘸腿的道士,他疯疯癫癫,衣衫褴褛,穿着破旧的草鞋和鹌鹑一样蓬松的衣服,嘴里念叨着几句词句,念的是: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大意为:众人都明白神仙生活的美妙,唯独放不下对功名的追求。那些历史上的将相如今在哪里?不过是一座座被荒草覆盖的坟墓罢了!众人都懂得神仙世界的逍遥,却总对金银财宝念念不忘。整天只抱怨积累得不够多,等到财富众多时,生命却已走到尽头!众人都清楚神仙境界的自在,但心里始终割舍不下娇美的妻子。活着时,她天天诉说着恩爱深情,一旦离世,她却又跟别人走了!众人都明了神仙生涯的惬意,唯独难以忘却的是儿孙后代。自古以来,痴心为儿女操心的父母数不胜数,但真正孝顺的儿孙又有谁真正见过?

士隐听后,走上前来说:“你说了一大堆,我只隐约听到‘好’‘了’这几个字反复出现。”

那道人笑着说:“如果你能领悟到‘好’‘了’这两个字,还算你有些慧根。要知道世间万物,好即是了结,了结也就是好。如果事情不了结,就不好;如果想要好,就必须了结。我这首歌就叫《好了歌》。”

士隐本来就有些慧根,一听这话,心里顿时明白了。于是他笑着说:“慢着!让我来给你的《好了歌》做个解注怎么样?”

道人笑着说:“你解注,你解注。”

士隐便开始说道:“空旷简陋的房屋,曾是当年高官权贵的会聚之地,笏板满床彰显着昔日的显赫。如今,这里只剩下衰败的草丛和枯干的杨树,而那些地方,往昔却是歌舞升平的场所。精美的屋梁上已布满了蜘蛛网,而破旧的窗户上却又重新糊上了碧绿的纱窗。

“曾几何时,谈论的是胭脂正鲜艳、香气正浓郁,转眼间,青春不再,两鬓已斑白如雪。昨天还在黄土坟头为逝者送葬,今夜却已在红烛高照的床帐中享受夫妻的甜蜜。金银财宝堆满箱笼,可转眼间就可能成为乞丐,遭受世人的白眼和讥讽。刚还在感叹别人的寿命不长,却不料自己也将命不久矣!

”家教严格,培养出的人才也难保日后不会成为为非作歹之徒。选择了富贵之路,谁又能预料到最终会流落到烟花之地?只因贪图更大的权势,最终却落得身戴枷锁的下场。昔日为贫寒所困,身着破袄都觉寒冷,如今却嫌弃高官的蟒袍太长。世事纷扰,你方唱罢我登场,人们往往把异乡当作了自己的家乡。这一切是多么荒唐,到最后,都不过是在为别人做嫁衣而已!”

那位疯癫瘸腿的道人听后,拍手大笑道:“解释得太贴切了!太贴切了!”士隐随即说了声“咱们走吧!”便一把夺过道人肩上的褡裢背在自己身上,竟没有回家,而是跟着那位疯道人,飘飘然一同离去了。

这件事迅速在邻里间传开,成为大家热议的新鲜话题。

封氏得知这个消息后,哭得悲痛欲绝,只好与父亲商量,派人四处打听丈夫的下落,但哪里找得到半点音讯?

无奈之下,她只能依靠父母生活。幸好身边还有两个以前使唤的丫鬟照顾她,主仆三人日夜不停地做些针线活拿去卖,以贴补家用,帮助父亲减轻负担。封肃虽然天天抱怨,但也束手无策,只能接受现实。

这一天,甄家的大丫鬟出门去买线,忽然听到街上传来吆喝开道的声音,周围的人都议论纷纷,说是新上任的太爷到了。丫鬟于是悄悄躲在门后张望,只见一队队衙役捕快成对走过。不一会儿,一顶大轿抬着一位身着黑帽红袍的官员经过。

丫鬟心里不由得一愣,暗自琢磨:“这位官员看起来好面熟,好像在哪里见过似的?”

随后,她便回到房里,把这事儿抛在脑后,没再多想。到了晚上,正当该休息的时候,忽然听到门外一阵喧闹,伴随着重重的敲门声,许多人嚷嚷着:“知府太爷派人来传人去问话!”

封肃一听,吓得目瞪口呆,不知道大祸临头是因为什么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