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且授首,血染沙场!
这突如其来、干脆利落的斩将,如同在沸腾的油锅中泼入了一瓢冰水,瞬间让原本气势汹汹的两万楚军陷入了巨大的混乱和恐慌之中。
这便是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常态之一。有时,攻城略地,大军对垒,可以绵延经年,难分胜负;有时,胜负却只系于一线——主将的存亡。一旦军中灵魂人物战死,对于一支军队,尤其是起义不久、组织尚不严密的军队而言,往往是毁灭性的打击。群龙无首,军心顷刻瓦解,士气瞬间崩盘,原本看似强大的阵容,可能一触即溃。
赵信之所以如此青睐“斗将”,一则是为了通过击败强敌,激发“战魂真悟”,汲取经验,提升自身武力;二则,便是这最简单直接、也最有效的破敌之策——斩首行动,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
只可惜,在先秦时期,战争更注重军团协作与战阵变化,崇尚的是孙武、吴起那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之才,纯粹的“斗将”之风,并不如后世那般盛行。
“杀!”
眼见楚军阵脚大乱,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赵信岂会错过这千载良机?他青龙偃月刀向前一挥,声如惊雷!
“杀啊!追随赵王!”
“为大王效死!”
他身后那五千南郡郡兵,亲眼目睹了赵信如同天神下凡般阵斩敌酋,早已热血沸腾,士气高昂到了顶点!此刻听到命令,顿时如同出闸的猛虎,嗷嗷叫着向混乱的楚军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冲锋!
反观楚军,主将龙且被三刀斩杀,失去了指挥核心,又见秦军气势如虹,哪里还有半分战意?几乎是顷刻之间,所谓的阵型便土崩瓦解,士卒们哭爹喊娘,丢盔弃甲,只顾亡命奔逃,连像样的抵抗都无法组织起来。一场看似兵力悬殊的战斗,竟以如此戏剧性而又摧枯拉朽的方式迅速落幕。
城头之上,南郡的官员将领们看得目瞪口呆,直到此刻才回过神来,纷纷涌到赵信面前,激动得语无伦次:
“大王神威!真乃天神下凡!”
“末将等今日方知何为万人敌!佩服,五体投地!”
“一场大患,竟被大王如此轻描淡写般化解……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他们这是第一次亲眼见识到赵信在战场上的无敌姿态,那份震撼,无以言表。
赵信对此却只是淡然处之。于他而言,击败龙且和这支先锋军,不过是顺手为之,连热身都算不上。他更关心的是后续。
“立刻收拢溃兵,尽量俘虏,予以看管。传令下去,不得擅杀降卒!”
赵信特意强调此点,他深知秦军坑杀降卒的传统,但今时不同往日。这些楚军士卒,大多是被煽动或为生计所迫的普通百姓,与异族匈奴不同。为了收拢楚地乃至其他五国故地的人心,也考虑到如今大秦实际人口并不算多,每一个劳动力都弥足珍贵,能不杀,尽量不杀。
半个月后,垓下。
广袤的平原上,两支庞大的军队遥遥对峙,肃杀之气冲天而起,连天上的云朵仿佛都凝滞不前。
一方,是赵信调集而来的二十万精锐!这其中,大部分是原本驻扎南越、经过轮换和整训的南军精锐,以及部分随他而来的黑龙军骨干。旌旗招展,甲胄鲜明,军阵严整,如同黑色的钢铁丛林,散发出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另一方,是项羽亲自统领的五万楚军主力。虽然人数处于绝对劣势,但这支军队是项羽起家的根本,核心皆是江东子弟兵,经历过数次战斗的洗礼,眼神彪悍,带着一股破釜沉舟般的决绝之气。
为何要调集如此多的兵马?赵信心里自有考量。他从未小觑过项羽。即便双方兵力相等,比如各五万人,赵信也自信凭借麾下精锐和自己的指挥能力,最终可以击败项羽。但他深知,项羽绝非易与之辈,其个人勇武冠绝天下,统兵能力亦是一流,真打起来,必然是惨胜,己方伤亡绝不会小。为了以最小的代价、最稳妥的方式取得胜利,最大限度地减少大秦儿郎的伤亡,他索性调集重兵,形成泰山压顶之势。
四比一的兵力配置,这已是给了项羽这位“西楚霸王”天大的面子,也体现了赵信对他的重视。
两军阵前,一片死寂。赵信策马缓缓而出,黑风迈着优雅而充满力量的步伐。他的目光,穿越数百步的距离,落在了楚军阵前那个如同铁塔般巍然矗立的身影上。
那人身高九尺,虎背熊腰,面容刚毅,眼神锐利如鹰,手持一杆粗长的霸王枪,胯下乌骓马神骏非凡,仅仅是站在那里,便有一股睥睨天下、舍我其谁的霸道气势!正是西楚霸王,项羽!
赵信勒住战马,气沉丹田,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遍前沿阵地:
“项兄,睽违日久,别来无恙乎?可还认得故人?”
项羽的目光如同两道冷电,瞬间锁定在赵信身上,瞳孔微缩,冷哼一声,声如洪钟:“是你?!赵信!”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意味。从最初濮阳相遇时那个名不见经传的秦军小卒,到如今威震天下、贵为大秦赵王的对手,赵信的崛起速度,超乎所有人想象。而其武艺,更是从当初需要凭借技巧周旋,到如今连他都感到隐隐的压力。项羽虽狂傲,却也不得不承认,眼前此人,确是他生平仅见的大敌,有其独到之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