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二十五年冬末,风铎楼季冬清议如期举行。
楼外寒风凛冽,楼内暖炉生香,气氛庄重肃穆。巨大的厅堂内,檀香袅袅,高悬的“风铎清议”匾额下,主位端坐着一位身着绯红官袍、面容清癯、眼神锐利的老者——礼部左侍郎崔衍,奉隆裕帝之命主持此次清议。
两侧下首,国子监博士、麒麟阁学士、长安名士大儒、以及通过筛选的年轻俊彦(包括化名“陆宣”的陆望秋)依次落座。
人人正襟危坐,低声交谈,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气息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今日清议主题,正是“论《三国演义》之得失与当世鉴”。这题目虽由风铎楼(实为周景昭)提议,但最终由崔衍拍板定下,也反映了朝廷对此书风靡现象的重视。
在靠近角落、不太起眼的一处席位,坐着一位身着普通青衿儒衫、头戴同色方巾的“年轻学子”。他面容清俊,肤色略暗,眉宇间带着一丝书卷气,正专注地翻阅着手中的《三国演义》次卷(赤壁之战),仿佛沉浸其中。
此人正是乔装改扮、混入清议的周景昭(化名周瑾)。竹息和林霏则扮作他的书童,侍立身后,目光警惕地扫视四周。
崔衍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带着官威:“诸位!今日清议,论《三国演义》。此书风靡市井,士林热议。然其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或赞其文采斐然,立意高远;或斥其歪曲史实,妖言惑众。
风铎楼乃清议之地,陛下特命本官主持,请诸位畅所欲言,论此书之得失,更论其于当世治国理政、修身齐家之鉴!望诸位各抒己见,言必有物!”
清议正式开始。争论焦点很快集中在书中几个关键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塑造和情节处理上。老成持重者痛斥“违背史实”,年轻激进者盛赞“文以载道”,观点激烈碰撞,却大多流于表面。
周景昭(周瑾)安静地听着,偶尔在纸上记录几句,如同一个勤勉好学的普通学子。他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全场,实则暗中观察着每个人的反应,尤其是崔衍的神情变化。当争论陷入胶着时,他的目光落在了那位身着月白儒衫、气质清冷的“陆宣”身上。
终于,陆望秋(陆宣)缓缓起身。她身姿挺拔,面容清秀,眼神清澈而坚定,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
“诸位师长,陆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她的声音清朗,刻意压低的声线带着少年人的磁性。
“陆贤弟但说无妨!”有学子回应。
崔衍微微颔首:“陆生请讲。”
陆望秋(陆宣)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清晰有力:“方才诸位师长论及人物得失、史实真伪,陆宣受益匪浅。然陆宣以为,此书之价值,更在于其描绘了一幅‘天下为局’的宏大图景!”
她随即展开论述,从“分久必合”的大势,到曹操借“势”、刘备聚“人”、孙权守“地”、诸葛谋“天时”,再到书中蕴含的权谋机变、人心向背、联盟背叛……最后点明此书实为一部“帝王心术”、“霸业图谋”的教科书,揭示“洞察大势、明辨人心、善借外力、行非常事”的成事之道!
她的论述格局宏大,见解深刻,语言犀利,瞬间将清议的层次拔高!厅内一片寂静,众人皆被其才学所慑!
周景昭(周瑾)心中激赏不已!好一个“天下为局”!此等见识,此等格局,当世罕见!他目光灼灼地看着场中那道月白身影,仿佛看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绝世璞玉!
就在他全神贯注于陆望秋惊世言论的瞬间!
一股极其清雅、若有若无、如同空谷幽兰般沁人心脾的独特馨香,毫无征兆地钻入了他的鼻端!这香气……淡雅、悠远、带着冰雪般的清冷,又蕴含着某种难以言喻的智慧与灵性!
闻香识女人!
周景昭的天赋瞬间被触发!这香气……绝非男子所有!更非寻常熏香!它纯粹、自然,仿佛源自灵魂深处!他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仪器,瞬间聚焦在陆望秋(陆宣)身上!
白皙修长的脖颈!那微微凸起的喉结……过于平滑小巧!耳垂圆润细腻!最关键的,是那被儒衫高领遮掩的、若隐若现的……锁骨线条!那弧度,那纤细感……
女!子!
周景昭瞳孔骤然收缩!心中如同惊涛拍岸!这个在清议场上挥斥方遒、见解惊世骇俗的“陆宣”,竟然……是个女子?!女扮男装?!
巨大的震惊瞬间席卷了他!但更多的,是难以言喻的狂喜与激动!一个女子!竟有如此经天纬地之才!如此洞察时局之智!如此……胆大包天之举!这简直……是上天赐予他的瑰宝!
然而,他立刻警醒!绝不能在此时、此地暴露她的身份!否则,不仅会毁了她,更会引来无穷无尽的麻烦!礼教大防、朝廷律法、各方势力的觊觎……足以将她碾碎!
他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面上依旧维持着平静专注的神情,仿佛只是一个被陆宣才华折服的普通学子。只是他握着书卷的手指,微微收紧了几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