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城的喧嚣与动荡,随着公审的结束与一系列雷霆措施的落地,终于逐渐平息,重归秩序。连日来,刺史府与宁王行辕灯火长明,处置善后事宜的文书如雪片般往来。
依据《大夏律》及朝廷章制,所有涉案官吏、与莲华宗勾结的富商、地主乡绅,其罪状皆已审定。家产抄没,田宅依律充公,侵占的民田、民宅经核实后,陆续发还原主或由官府统一调配。
该流放者戴上重枷,由官差押解上路;该监禁者投入大牢,等待岁月的惩罚。市井街头,百姓们谈及此事,无不拍手称快,称宁王殿下为民除了大害。
受害百姓的安置更是重中之重。从淫窟、苦力营中解救出的百姓,得到了医官的悉心诊治和官府的妥善安置,发放了足量的钱粮、衣物,助其返乡或另谋生路。
那些曾被邪教蛊惑、散尽家财的普通信众,也获得了必要的救济与劝导。玄玑先生连续数日开坛**,剖析邪说之虚妄,宣扬朝廷仁政,逐渐抚平了人们心中的恐惧与迷茫。
对于抓获的大量莲华宗成员,除首恶元凶已明正典刑外,其余依罪孽深浅分别处置。其中部分被蛊惑日深、但尚未犯下重罪的普通教徒,经甄别后,并未简单释放,而是充入军中苦役营,随军南下。
此举既是对其过往的惩戒,亦是以劳役磨其心性,更可为大军提供劳力,可谓一举三得。
经过此番涤荡,巴州官场风气为之一清,民间对朝廷的信任倍增。宁王周景昭趁此机会,以“保境安民,助王师平叛”之名,在巴州地区贴出募兵告示。
告示一出,应者云集。许多亲眼目睹宁王军纪严明、为民除害的青年子弟,纷纷前来投军。加之此前清算邪教、贪官,官府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田产,周景昭宣布,此次参军者,其家眷可优先租种官府新收回的公田,且赋税减免三年!此策一出,更是极大激发了踊跃之情。
不过数日,便招募得身家清白、体魄健壮的新兵一千余人,悉数补充入各营。军营之中,顿时增添了许多新鲜面孔与蓬勃朝气。
又过了几日,一切事宜基本处置妥当。巴河之上,征调、打造的船只已检修完毕,粮草物资重新装载上船,军容更胜往昔。
这一日,天色晴好,江风猎猎。周景昭于刺史府与文谦等留守官员最后话别,再三叮嘱其勤政爱民,谨防邪教死灰复燃。
随后,他亲至码头,登上了主帅座船。桅杆之上,“宁”字王旗与大军帅旗迎风招展,猎猎作响。
“呜——呜——”
低沉的号角声连绵响起,回荡在巴河两岸。
“起锚!”
“升帆!”
“各船依次启航!”
命令一声声传下。庞大的船队如同苏醒的巨龙,缓缓离开码头,调整风帆,顺着巴河的水流,开始向南驶去。
岸上,文谦率领巴州文武官员及无数闻讯而来的百姓,躬身相送,祝愿王师早日凯旋。许多得到安置的百姓,更是跪在岸边,叩谢恩德。
周景昭立于船头,甲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回首望了一眼渐渐远去的巴州城廓,目光沉静而坚定。此行虽一波三折,却成功廓清了后方隐患,获得了宝贵的线索,更赢得了民心士气。
船队浩浩荡荡,劈波斩浪,直指南方叛军腹地。
前路或许仍有险阻,但经此巴州一役,宁王军这把利剑,已被淬炼得更加锋锐。南征平叛之大业,终将步入新的阶段。
就在周景昭率领船队,顺着巴河南下,剑指叛军腹地之际,数千里外的长安皇城,紫宸殿内,却因巴州之事,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今日小朝会,乃是隆裕帝召集六部主官及中书、门下、御史台主要官员的御前会议,原本商议的是南征粮草调度事宜。然而,话题却不可避免地绕到了刚刚由六百里加急送达的、宁王周景昭关于“巴州肃清莲华邪教及贪官”的详细奏报。
奏报中,周景昭陈明了莲华宗之危害、其与部分官吏勾结之事实,并禀报了依陛下密旨“便宜行事”之权,迅速采取行动,擒拿首恶、捣毁巢穴、安抚百姓等一系列举措,并附上了初步的处置结果及缴获清单。
奏报刚由内侍监高顺诵读完毕,殿内便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
突然,御史中丞廖文清手持玉笏,猛地踏出一步,声音高昂而带着愤慨:“陛下!臣要弹劾宁王周景昭!”
此言一出,殿内目光瞬间聚焦于他。
隆裕帝面色不变,淡淡道:“廖卿要弹劾宁王何事?”
廖文清朗声道:“臣弹劾其三大罪!其一,滥用职权,擅杀朝廷命官! 巴州刺史府长史、司马等,皆乃陛下钦点之官吏,即便有罪,也当押解回京,由三司会审,明正典刑!宁王竟于地方私设公堂,就地正法,此乃僭越,破坏朝廷法度!”
“其二,私自处置巨额赃物,中饱私囊之嫌! 奏报所言缴获钱粮物资巨万,然其处置,皆由宁王一言而决,或充军资,或发还百姓,虽看似合理,然无朝廷专人监管核验,其中数目真假、是否有私吞克扣,谁能保证?此乃贪墨之温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