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中国灵异地标真实地点灵异故事集 > 第70章 湖南湘西——赶尸匠、辰州符(3)

田铁武是辰州最后一个赶尸匠,这是他自己说的,也没人反驳。毕竟这行当,早就没人干了。

他住的地方离沅水不远,是个老院子,院墙爬满了牵牛花。院子里有棵老槐树,树干上挂着个铃铛,锈得厉害,摇不响了。

田铁武说,夜里刮风时,能听见它“叮铃”响,那是以前赶过的“主顾”回来打招呼。

我找到他时,他正坐在门槛上抽旱烟,烟杆是红木的,磨得发亮。

看见我手里拿着相机,他摆了摆手:“别拍,人老了不好看,别拍出来吓着你了。”

我说想听听赶尸的事,他吐了个烟圈:“有啥好听的?就是陪死人走夜路。不过这活比陪活人省心,至少它们不讨价还价。”

他说他十六岁拜师,师父是李老棍,脾气暴躁,打他比教他的多。

学的第一件事不是画符,是要跟尸体“说话”。没事得在它耳边念叨它生前的事,让它认路。

有回他给个老秀才赶尸,忘了说老秀才最爱的那首诗,结果尸体走半道蹲在路边,非要等他背完诗才肯走,背错一个字都不行。

我问他,“那辰州符真有那么神?”

他笑了,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几张黄裱纸,上面用朱砂画着符。

他拿起一张给我看:“你看这个‘雷’字,下面三道杠,看着简单,画的时候得憋着气,一口气画完,断了气就不灵了。”

“朱砂里混了尸油,黄裱纸是在死者坟头晒了三天的,沾了‘土气’,最重要的是符角的红点,得是死者至亲的血。这叫‘认亲’,不然尸体不认你,走半道就跟别人跑了。”

他说他这辈子,正经赶过七次“尸”。所谓“正经”,就是真有尸体跟着走,不是靠竹竿架着的那种。

最难的一次,是送个在贵州打工死的辰州人。那家人穷,凑了五块银元,说剩下的以后再给。

“那尸体邪乎,”田铁武磕了磕烟锅,“那家伙生前是个酒鬼,走夜路时总往路边的酒肆飘,拉都拉不住。后来我买了半斤米酒,往它嘴里倒了点,它才乖乖跟着走,边走嘴里还‘滋滋’直响,跟喝得挺香似的。”

那趟去的时候是冬天,山里下雪,路滑得很。

尸体走在雪上,没脚印,可田铁武说,他看见雪地上有淡淡的酒气冒出来,像有人刚撒了酒。

走了七天七夜,到了家门口,那尸体突然“扑通”跪下了,对着家门磕了三个头,然后才躺下,跟卸了重担似的。

家属哭着要给田铁武磕头,他赶紧扶住。他说那是尸体自己想回家,他不过是个带路的。

“那辰州符,到底有啥用?”我又问他。

他拿起一张符,对着太阳看:“你看这符纸,黄澄澄的,沾了阳气。朱砂红通通的,能镇阴气。往尸体额头一贴,就像给它戴了个帽子,告诉路上的野东西,这是有主的,别欺负它。就像现在的快递单,写了地址,别人就不会拿错。”

他说解放后,赶尸这行当就没法干了。

政府说要“破除迷信”,他师父把所有的符纸都烧了,铃铛扔到了沅水里,说:“这下好了,不用再跟死人打交道了。”

可烧符纸那天,师父哭了,说对不起那些还没送回家的“主顾”。

没过几年,有户人家找到他,说家里老人在外地去世,临终前说就算身体烧了,魂也想走一回“赶尸”的路回家,算圆个念想。

田铁武犹豫了半天,还是答应了。

他找出藏着的符纸,画了张辰州符,找了件老人的旧棉袄,披在竹竿上。夜里走在山路上,他摇着偷偷留着的铃铛,刚摇一下,就觉得身后沉了沉,像是有人跟上了。

走到半路,碰见个巡山的护林员,拿手电照他:“老爷子,你这是干啥呢?”

田铁武没慌,指了指身后的旧棉袄:“送我爹回家。”

护林员愣了一下,手电光扫过田铁武身后的“棉袄”,突然“咦”了一声:“这棉袄……咋看着像自己会动?”

田铁武心里一紧,嘴上却硬:“风吹的,你看花眼了。”

护林员没再多问,只是说:“夜里冷,山路滑,您老慢点走。”等他走远了,田铁武回头看,那棉袄的袖子正慢慢垂下来,像刚招过手似的。

他心里清楚,是老人的魂魄跟着来了,护林员那声“慢点走”,它听见了。

现在田铁武的院子里,还放着个木盒子,里面装着他画的符。

很多人出高价想买,老人都不肯卖。

田铁武老人告诉我。“符这东西啊,它认主,离开我这院子就成废纸了。就像老座钟的摆,没了钟壳子,摆得再欢也没用。”

去年我再去看他,他的儿子正收拾院子,说要改成民宿。老槐树上的铃铛被摘下来,放在了玻璃柜里,旁边贴了个标签:辰州赶尸铃(真品)。

田铁武坐在轮椅上,看着儿子忙,嘴里念叨:“别写‘真品’,就说是老物件——真的假的,心里有数就行,没必要给旁人看。

这几年,湘西突然多了些“赶尸人”。

别害怕,不是真的赶尸,是景区搞的“民俗体验”。

穿黑袍的“赶尸匠”摇着铃铛,后面跟着几个“尸体”,在灯光昏暗的山道上走,时不时蹦一下,嘴里还哼哼唧唧,吓唬游客。

有次,正好碰见个“尸体”蹦得太急,裤腰带松了,黑袍子往下掉,露出里面的花秋裤,引得游客哈哈大笑。

那“赶尸匠”也不恼,捡起袍子给“尸体”系上:“新来的,还没学会绷着走,大家多担待。”

游客里有个小伙子较真,问:“师傅,您这符是辰州符不?咋看着像打印的?”

“赶尸匠”就亮开手里的黄纸:“当然是!不过与时俱进了,朱砂用的是红墨水,黄裱纸是A4纸打印的,比老的结实,雨淋都不怕。”

有个小姑娘被滑行的“尸体”吓哭了,她爸指着“尸体”的脚:“你看,他脚底下有轮子,是推着走的,假的。”

小姑娘揉着眼睛:“可我刚才看见他影子里有手在招手!”

众人往地上看,月光下,“尸体”的影子被灯光拉得老长,影子边缘确实有点模糊,像有东西在动。那“赶尸匠”赶紧打圆场:“那是树影晃的,山里风大。”

后来才知道,那山道旁边种着竹子,风吹竹叶晃,影子投在地上,就像有手在动。这可不是什么灵异现象,是自然现象。

景区老板也挺会做生意,事后在网上发了篇文章:《探秘湘西赶尸:千年民俗的现代表达,让神秘照进现实》,配图是那穿花秋裤的“尸体”,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田铁武听说了,在院子里骂:“这群小兔崽子,把死人的路当成戏台子,不怕遭报应?”

骂完了,又对着沅水的方向叹口气,“不过也好,总比没人记得强。就像老戏,换了新唱法,好歹还有人听。”

前阵子去辰州,特意绕到山里的景区看了看。“赶尸”项目还在,只是“尸体”的行头换了,黑袍上绣着荧光条,铃铛里装了LEd灯,摇起来一闪一闪的,像迪斯科。

有个穿汉服的小姑娘跟“赶尸匠”合影,笑着说:“这要是真的赶尸,得多刺激。”

“赶尸匠”摘了帽子,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挠挠头:“姐,真的您可受不了。听说以前的尸体走夜路,尸体还会跟路边的坟头打招呼,您敢看?”

小姑娘吐吐舌头:“那还是假的好,又刺激又安全。”

离开景区时,天色已晚,山里起了雾。隐约听见远处有铃铛响,“叮铃、叮铃”,声音发沉,跟田铁武描述的“尸油铃”有点像。

我心里一紧,赶紧加快脚步,却看见路边有个放牛的老头,正摇着个旧铃铛赶牛,铃铛锈得厉害,声音跟刚才听见的一模一样。

老头见我看他,咧开嘴笑:“这铃铛,是前几年从沅水里捞的,据说以前是赶尸匠用的,现在赶牛正好,牛听了乖得很。”

我看着他赶着牛走进雾里,铃铛声越来越远,突然觉得,真的也好,假的也罢,湘西的山里,总该留点让人敬畏的东西,不然这山水就太寡淡了。

就像田铁武说的:“人活着,总得信点啥。信科学,也信点老祖宗的念想,不冲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