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3章 卫所烽烟与瀛洲岛上的文明重构

洪武二十二年谷雨,我站在南京城的点将台前,看着蓝玉的水军将士在操场上列阵。燧发枪的金属光泽与蒸汽战船的铜制甲板交相辉映,士兵们胸前的麦穗徽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方鸣谦身着改良后的水军铠甲,甲胄肩部刻着“卫所”二字,这是他昨夜与我在神机工坊彻夜讨论的成果——将沿海卫所与火器营结合,打造水陆两栖的新型战力。

“长公主,按您给的《沿海卫所布防图》,十二座卫所已在浙东、闽西落成。”方鸣谦的声音带着浙东口音,他腰间挂着我送的燧发手枪,枪柄刻着“保民”二字,“每卫配备三百艘蒸汽福船,船头加装您设计的‘破浪撞角’,可在雾中快速突击。”他展开羊皮地图,上面用红蓝两色标注着卫所与倭寇据点,“只是这跨海之战......”

我接过望远镜,看向远处长江口的蒸汽战船。这些战船的烟囱正喷出白雾,船身侧面的“均平”二字被漆成红色,在江面上投下流动的倒影。“跨海之战的关键,不在船坚炮利,而在人心向背。”指尖划过地图上的日本列岛,想起在苏维埃大学研究的“殖民解放理论”,“倭寇在日本岛内也是封建压迫的产物,咱们要打的不是‘日本国’,而是岛上的武士领主。”

朱元璋的车架在点将台停下,他身着戎装,腰间佩着我送的燧发短铳——这是神机工坊的第一件成品,枪管刻着“日月山河”四字。“方鸣谦,你叔当年在海上称王,如今你要帮朕把海疆变成铁桶。”他的目光扫过操场上的蒸汽战船,“说说,你那‘卫所战舰联动’的法子。”

方鸣谦单膝跪地,甲胄与地面碰撞出清响:“陛下,臣叔当年靠海塘、水寨抵御官军,如今咱们反其道而行之——在沿海每五十里设卫所,卫所内建船坞、火器库、商货仓,战时为堡垒,闲时为商港。”他取出一个木制模型,上面有战船、卫所、灯塔的微型结构,“每艘战船配备‘民生号’蒸汽快艇,既能巡逻又能护商,百姓若遇倭寇,可发射‘均平信号弹’,附近卫所必在半个时辰内支援。”

我适时补充,展开《水军都督府改制方案》:“臣请将水军都督府升级为独立军种,下设‘海战司’‘登岛司’‘商路护运司’。”指向模型中的登岛部队,“登岛司士兵需习水性、通番语,配备折叠式燧发枪,可在登陆后迅速建立据点——就像当年戚家军的鸳鸯阵,但咱们用的是火器与刺刀。”

朱元璋忽然轻笑,拍着方鸣谦的肩膀:“你这女儿,比你叔聪明。当年方国珍要是有这脑子,何至于降朕?”他转身对蓝玉道,“蓝玉,你水军缺的不是力气,是脑子。从今天起,水军听令于长公主与方鸣谦,若再像以前那样只知蛮干——”他指了指远处的蒸汽战船,“小心你的脑袋被蒸汽铁乌龟碾了。”

是夜,我在神机工坊召开军事会议。蓝玉的盔甲放在角落,上面还沾着泉州海战的海盐,方鸣谦的算筹散落在《瀛洲岛地形图》周围,常静徽正在用微积分计算舰队航程。烛火下,我看着从倭国带回的《武士庄园经济图》——这是青衿总会的密探冒死绘制,图中用算筹符号标注着武士领主的土地兼并数据。

“倭寇的根基在瀛洲岛的封建庄园。”我用燧发枪指着地图上的“关东平原”,“岛上的农民被武士剥削,被迫当海盗谋生。咱们的火枪不仅要打倭寇,还要打垮他们的土地制度。”取出从22世纪带来的《土地改革手册》残页,“登岛后,先焚毁武士的地契,按‘耕者有其田’重新分配土地,让瀛洲农民知道,咱们是来帮他们推翻领主的。”

方鸣谦的眼睛亮了:“长公主是说,让瀛洲百姓当咱们的‘内应’?就像咱们在沿海用善值发动百姓那样?”

“正是。”我展开《瀛洲解放纲领》,里面用日文和汉文写着“废除武士特权”“四民平等”“土地归耕者”,“青衿总会已在倭国流民中发展‘瀛洲青衿会’,他们等着咱们的火枪,更等着土地。”想起在泉州遇见的倭国难民,他们身上的伤口与大明佃农的鞭痕并无不同,“马克思说,无产阶级没有国界——瀛洲的农民、大明的匠人,都是被剥削的阶级。”

蓝玉突然拍案:“管他什么阶级!末将只知道,倭国的刀砍过咱们的百姓,咱们的火枪就要轰平他们的城堡!”他的手掌按在《瀛洲岛地形图》的“大阪湾”位置,“末将请命,率三万水师直取大阪,烧了他们的天守阁!”

“烧天守阁易,收民心难。”我按住他的手,触到他掌心的老茧——那是常年握刀的痕迹,“当年蒙古人两次征日,靠的是蛮力,咱们靠的是道理。”取出倭国农民的控诉信,上面用鲜血写着“武士夺田,百姓易子而食”,“等咱们的燧发枪打出‘均平’的旗号,瀛洲的农民会帮咱们推翻武士。”

洪武二十三年春分,泉州港举行盛大的水师誓师大会。三百艘蒸汽福船排列成“平倭”二字,船头的麦穗徽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朱元璋亲自将“大明水军都督府”的大旗授予方鸣谦,旗面上用金线绣着战船与麦穗,两侧绣着“四海咸宁”“四民共济”。

“方鸣谦听令!”朱元璋的声音响彻港口,“朕命你为水军大都督,节制沿海十二卫所,即日起筹备跨海之战!”他转身对我道,“澜儿,你的‘海巡司’也该挂牌了——刑部的人,该学学怎么在海上断案。”

我叩首在地,呈上《海巡司章程》:“海巡司设海上法庭,商船纠纷可当场审判,海盗案件十日结案。”指向停泊在港口的“公平号”审判船,“此船配备算筹官、律法官、百姓陪审员,让海上的事,海上了结。”

方鸣谦的舰队出发那日,我站在了望台上看着蒸汽战船的烟囱喷出黑烟,形成长长的云带。常静徽递来最新的商税数据:“海禁开放一年,商税已占国库收入四成,农税降至三成。”她的算筹袋上多了枚倭国银币,“瀛洲的商人听说咱们要解放土地,已经有三十艘商船愿为咱们带路。”

五月端午,海巡司在澎湖群岛截获倭寇的“黄金船”。我亲自登上敌船,看着船舱里堆满的生丝、瓷器,以及压在底层的倭国农民地契。“这些地契,是武士从农民手里抢的。”我对海巡司的律法官说,“按《瀛洲解放纲领》,全部焚毁,登记在册的农民,战后可凭记录领田。”

深夜,我在海巡司的临时指挥所里接见瀛洲青衿会的代表。为首的倭国书生名叫松下三郎,身着大明青衫,腰间别着算筹:“长公主,瀛洲的农民听说大明要废除武士,已经开始抗租。”他展开染血的抗租名单,“这是近江国的农民领袖,他们等着大明的火枪,就像等着春雷。”

我将燧发枪模型递给他:“告诉瀛洲百姓,咱们的火枪不仅能打武士,还能保护他们的土地。”想起在苏维埃大学讲过的“土地革命”,“等咱们的舰队登陆,第一件事就是丈量土地,让每个农民在田头立碑,刻上自己的名字。”

洪武二十三年中秋,水军都督府传来捷报:方鸣谦的先锋舰队已控制琉球群岛,设立“瀛洲前线指挥所”。我带着神机工坊的匠人赶赴琉球,看着蒸汽战船在港口进进出出,船上满载着燧发枪、橡胶靴、《瀛洲农民识字课本》。

“长公主,倭国的‘关白’派使者求和。”方鸣谦递来求和信,上面用汉字写着“愿称臣纳贡,永不为寇”。

“告诉关白,我们不要称臣,只要瀛洲的农民能吃饱饭。”我将求和信投入火盆,“若他肯废除武士特权,打开国门通商,可保其贵族体面;若不肯——”我指了指港口外的蒸汽战船,“我们的‘均平炮’会帮他打开国门。”

十月霜降,水军主力抵达瀛洲岛近海。我站在旗舰“大明号”的甲板上,看着方鸣谦的登岛部队换乘蒸汽快艇,船头插着“解放瀛洲”的大旗。蓝玉的陆战队紧随其后,他们的铠甲上贴着“四民平等”的标语,背包里装着土地登记册。

“长公主,瀛洲农民在岸边点火为号!”了望手的声音带着兴奋。我拿起望远镜,看见瀛洲岛的海岸线上,无数火把组成“均”字,那是青衿会的暗号。登陆艇的冲角劈开浪花,燧发枪的枪口指向天空,射出红色信号弹——那是“开始土地革命”的标志。

首战在近江国的琵琶湖展开。蓝玉的陆战队用燧发枪击溃武士的骑兵,方鸣谦的水军从湖上包抄,蒸汽战船的防撞角撞毁武士的木制堡垒。我跟着登陆部队进入武士庄园,看着农民们举着农具冲进粮仓,将武士的地契堆成篝火。

“长公主,这是庄园的账册!”青衿会的成员递来沾满酒渍的账本,“武士领主每年收七成租,农民只能吃稗子!”

我翻开账本,用朱砂在“武士特权”条目上画叉:“从今天起,土地归农民,租税三成,多余的粮食充公救济流民。”指着正在焚烧的地契堆,“让瀛洲农民知道,大明的军队不是来征服的,是来送公平的。”

瀛洲的农民们跪在岸边,捧着刚领的土地凭证,上面盖着“大明瀛洲布政司”的大印——这是我连夜奏请朱元璋设立的临时机构。一位老农用日语喊着“均平”,他的孙子举着用树枝刻的算筹,上面歪歪扭扭刻着“三”——那是三成租税的标志。

十二月冬至,关白的使者在大阪城外向方鸣谦投降。我坐在临时搭建的“瀛洲议事厅”里,看着关白的代表递上降表,上面写着“愿废武士,行均平,归大明版图”。厅外,瀛洲的农民正在学习用算筹计算土地,匠人们在仿制燧发枪,商人们围着常静徽计算通商税率。

“长公主,瀛洲的铁矿比大明的还好。”方鸣谦递来矿石样本,“咱们的神机工坊可以在这里设分厂,用瀛洲的铁,造咱们的枪。”

我摸着瀛洲农民送的草鞋,鞋面上绣着麦穗与樱花:“不仅要设工坊,还要建学堂、开医馆、修水渠。”展开《瀛洲重建计划》,里面规划了铁路、邮局、新式学堂,“瀛洲不是殖民地,是大明的一部分,要让这里的百姓和咱们一样,有田耕、有书读、有公道。”

洪武二十四年春分,朱元璋下旨设立“瀛洲布政使司”,下辖近江、关东、关西等十二郡,方鸣谦任布政使,兼水军都督。在瀛洲的土地上,第一所“均平学堂”正式开学,孩子们用中日双语朗读《四民算术》,课本插图是大明的麦穗与瀛洲的樱花。

我站在瀛洲的山顶,看着山下的农田里,农民们用大明的曲辕犁耕种,远处的工坊烟囱冒出青烟。常静徽递来最新的善值流通数据:“瀛洲的农民用粮食兑换善值,可换燧发枪零件、学堂名额,甚至能换去大明太学的资格。”她的算筹在掌心敲出欢快的节奏,“您看,马克思主义的‘联合’,在瀛洲变成了‘善值通两国’。”

深夜,我在瀛洲的工坊里刻下第二行小字:“不是文明需要征服,是公平需要传播。”燧发枪的微光映着这句话,与远处的农田灯火交相辉映。那些曾在课堂上痛陈的殖民悲剧,终将在大明的火铳与犁铧下,变成文明重构的起点。而我知道,当瀛洲的农民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刻下算筹,当大明的匠人能在瀛洲的铁矿前挥锤,这场跨越海洋的制度实验,已在历史长河中激起永不平息的浪潮。

这一夜,我梦见苏维埃大学的全息投影里,近代中国的海防危机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瀛洲岛的稻田与工坊,学生们正在研究“大明瀛洲模式”的经济数据。而我,依然握着那支燧发枪,枪管上的麦穗纹旁,多了朵绽放的樱花——那是公平与文明的共生之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