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华闻言,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神色。
他的目光不自觉地望向村口那棵老槐树,思绪飘回了初到刘家村的日子。
那时他仅带着十二名战士进驻这个只有两三百人的小村庄。
谁能想到短短时间内,这里竟发展成了近千人的大村落?
这一切都源于特战团(当时还是独立营)的一场场胜仗。
每次战斗归来,他们都会将缴获的物资分发给困难的乡亲。
需要村民帮忙时,也坚持公平交易。
渐渐地,刘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八路村
不仅附近的百姓争相投奔,就连逃难的外乡人也慕名而来。
如今要离开这个亲手建立起来的根据地,李明华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望着村中已经没多少升起的袅袅炊烟,拳头不自觉地握紧。
但理智告诉他,以八路军目前的实力。
特战团还不足以正面抗击日军的大规模扫荡。
这个决定虽然痛苦,却是当下最明智的选择。
总有一天,李明华在心中暗暗发誓。
等特战团更加强大时,我们一定会打回来!
而眼下只能让乡亲们先转移到山区暂避锋芒。
待鬼子扫荡结束后再返回家园。
也因为李明华对刘家村百姓的安危始终牵挂于心。
之前特意安排了两名因伤致残的特战团老兵留下来加入民兵队。
这些伤残战士虽然腿脚不便,难以跟随大部队长途行军。
但丰富的作战经验足以让他们带领民兵保卫家乡。
再有那些精良装备,民兵队就算遇到小股日军扫荡,乡亲们也能抵挡一阵子。
再说有了武器,在山中也可以打猎。
假以时日,这支民兵队说不定还能发展壮大。
另外特战团也给了不少物资给老乡亲们,反正转移也带不了太多!
总之,李明华与刘家村百姓之间的情谊,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军民关系。
他环顾四周,只见家家户户都有人站在门口。
老百姓们默默注视着整装待发的队伍。
那些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不舍与牵挂。
乡亲们!李明华深吸一口气,高声喊道。
鬼子就要来了,你们快些进山吧!我们...我们也要出发了
他的声音在说到最后时微微发颤。
乡亲们听了李明华的话,却都站在原地没动。
一位大叔憨憨地开口道:李团长,村里大部分人都已经转移了。
俺们这些人是特意留下来送你们的
你们啥时候能回来啊?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红着眼圈问道。
路上一定要当心啊......几个大娘抹着眼泪念叨着。
这时,刚才那个憨大叔又说道。
李团长,咱们刘家村现在建设得这么好,还有你们留下的军营和房子。
要是让小鬼子看见了,肯定一把火都给烧光喽!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
所以俺们商量好了,留一部分人把房子和军营都拆了,把好木料、砖瓦都藏起来。
等鬼子来了,看见村里破破烂烂的,说不定就懒得放火了。
就算他们真要烧,也烧不了多少东西。
等他们走了,俺们回来很快就能重新建好!
李明华听完,心头一热。
这些朴实的老乡们,不仅想着送别子弟兵,还考虑得如此周全。
他们要用自己的方式保卫家园,为将来的重建留下希望。
这是当地老百姓用血泪换来的生存智慧。
他们发现,鬼子扫荡时若是见到建设完好的空村,必定会放火焚烧。
但若是破败不堪的村落,反倒懒得动手。
毕竟既找不到值钱的东西,找引火的材料都不好找。
用燃油太贵重,用炮弹轰炸又得不偿失。
所以当地附近的老百姓都会用这个方法,减少损失!
李明华与留守的老乡们依依话别。
老乡们那些质朴的话语像蜜一样甜,又像火一样暖。
此情此景,让他不禁想起那首动人的《十送红军》。
多么相似的离别,多么深重的家国情怀!
一股热血在他胸中翻涌。
为了这些可亲可敬的乡亲,一定要早日赶走日本鬼子!
五年?
太久了!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乡亲们早日重返家园。
看着迟迟不愿离去的乡亲们。
李明华知道,只有特战团先走,他们才会安心转移。
他强压下心头的不舍,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喊道。
全军——开拔!
随着李明华一声令下。
特战团全体官兵迈着整齐的步伐向杨村村口进发。
队伍行进的方向正好要经过独立团团部所在的杨村。
届时两支兄弟部队将在此会合。
另外旅长昨日在电报中特意嘱咐。
今早要亲自来为独立团和特战团送行。
当特战团还在行军途中,快到杨村村口时。
旅长带着十余人的警卫班策马疾驰而来。
他远远望见独立团将士们早已列队完毕,严阵以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