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期。
当这四个字从苏毅口中说出,便化作一道无形的圣旨,笼罩了整个大夏的天空。
杀伐之声,悄然隐匿。
取而代之的,是无数工坊炉火的轰鸣,是万千官学朗朗的读书声,是广袤田野上龙骨翻车转动时,那代表着丰收的“嘎吱”声响。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三月之后。
大夏,正在以一种令整个时代都为之颤栗的速度,发生着脱胎换骨的蜕变。
御书房。
苏毅身着一袭玄色常服,静静地站在巨大的沙盘前。
曾经代表西楚与南越的疆域,此刻已尽数被深邃的玄黑之色覆盖,严丝合缝地融入了大夏的版图。
“陛下。”
户部尚书张居正,手捧一册厚厚的账簿,神情之中,有疲惫,更有亢奋。
“南越全境已完成初步清丈。共得良田一千二百万亩,山林矿产三百余处。依陛下之令,《授田令》已全境推行,南越八百万子民,皆已分得田地,人心……已定!”
他翻开账簿的另一页,声音抑制不住地高昂起来。
“更喜人的是,得益于‘龙骨翻车’与新作物种的普及,西楚故地,今岁粮产,比之往年,暴增三倍有余!如今我大夏十三仓,粮草堆积如山,足以支撑五十万大军,鏖战两年而无忧!”
五十万大军,两年无忧。
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农业帝国所能爆发出的,最恐怖的战争潜力。
苏毅微微颔首,神色不起波澜。
“南越王室呢?”他的目光,转向了阴影中的贾诩。
贾诩无声地出列,躬身道:
“回陛下,南越王室宗亲三百一十二人,已尽数‘请’入寿春城外的‘恭顺苑’。锦衣玉食,专人伺候,只是,此生再无法踏出苑墙半步。”
他的声音顿了顿,带着一丝阴冷的意味。
“另,大理寺南境巡查司,共查抄南越世家七十二支,得其隐匿田产百万亩,金银珠宝不计其数。罪大恶极者三百余人,已就地正法。余者,尽数迁往北地元蒙边境,修筑长城。”
斩草,除根。
将旧时代的既得利益者,连根拔起,再将他们的血肉,化作新帝国成长的养料。
这便是苏毅的酷烈,也是贾诩最擅长做的事。
“工部那边,如何了?”苏毅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那张写满数字的生产清单上。
贾诩再次呈上一份报告。
“禀陛下,‘大夏钢’月产量已突破十万斤。‘龙牙’战刀已完成全军换装。三千玄甲重骑、八千陷阵营,甲胄兵刃已全部更新。”
“‘神机弩’,已成功量产三百具,皆已运抵北境长城。”
“此外,遵陛下之意,工部正全力铺设‘驰道’。以寿春为中心,三条可容八马并行的主干道,正分别向西楚、南越、北境延伸。预计一年之内,可贯通我大夏全境。”
车同轨。
当四通八达的驰道,将帝国的疆域紧密连接在一起时,帝国的统治效率与兵力投送能力,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苏毅听完汇报,许久,没有说话。
张居正与贾诩,皆垂首静立,不敢发出一丝声响。
他们能感觉到,御书房内的空气,似乎正在发生某种奇妙的变化。
一种无形的,名为“秩序”的力量,正在汇聚,凝结。
最终,苏毅的目光,落在了最后一人身上。
那位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的儒衫老者,许慎。
“许先生,《夏音》,推行得如何?”
相比于冰冷的军国大事,苏毅问及此事时,语气中竟带上了一丝温和。
许慎上前一步,先是行了一个无可挑剔的古礼,方才不卑不亢地开口。
“回陛下,老臣幸不辱命。”
“《大夏启蒙千字文》已刊印百万册,分发至西楚、南越两地共计三千七百所官学。如今,已有超过三十万孩童,在学习标准‘夏音’与标准‘夏字’。”
他的眼中,闪动着一种名为理想的光辉。
“虽有部分地方的旧学究,固步自封,抵制新学。但,荀彧大人已颁布政令,凡官学教习,必须通过‘夏音’考核,方可上任。凡科举学子,必须以标准‘夏字’作答,否则试卷作废。”
“陛下,此乃阳谋。十年,不,最多只要五年!这片土地上,所有读书人的口音与文字,便会尽归于一统!”
“好!”
苏毅终于开口,只说了一个字,却掷地有声。
他要的,就是这个!
用最强势的行政命令,去扭转千百年的文化惯性!
用一个统一的文明内核,去熔铸一个真正伟大的帝国!
【叮!检测到宿主政令“车同轨”、“书同文”深入推行,帝国根基“国道”、“文道”愈发稳固,帝国凝聚力空前提升,人皇气运持续暴涨!】
【叮!人皇气运 点!】
【当前人皇气运:点!】
苏毅的眼底,一抹金光悄然划过。
九万点气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