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毅站在承德殿内,目光扫过案几上厚厚一摞奏章。
这些奏章来自全国各地,无不在反映着同一个问题——华朝需要更多有能力的官员。
水利工程的成功让百姓看到了希望,但也暴露出了一个严重问题。
各州府的官员数量严重不足,而现有官员的素质更是参差不齐。
“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选拔人才。”
萧何的声音在大殿内响起,他手中拿着一份详细的统计报告。
“如今全国各州府缺员超过三成,而在职官员中,真正能胜任实务的不足五成。”
苏毅的眉头微微皱起。
他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却没想到情况如此严重。
传统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早已成为门阀世家把控朝政的工具。
寒门子弟哪怕有天大的本事,也很难踏入仕途一步。
“管相,你有何良策?”
管仲捋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深思。
“陛下,老臣以为,选才之道在于公平。”
他的声音透着老臣的睿智。
“若能打破门第之见,唯才是举,则天下英才皆可为我华朝所用。”
诸葛亮在一旁轻摇羽扇,若有所思。
“孔明先生以为如何?”
苏毅的目光转向这位智慧超群的军师。
“陛下所虑极是。”
诸葛亮缓缓开口。
“亮以为,当设立科举之制。”
“但传统科举多重经义文章,少有实务,未免过于迂腐。”
苏毅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他想到了前世的科举制度,那确实是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才方式。
但这个世界的情况有所不同。
华朝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写文章的文人,更需要能办实事的干才。
“朕有一个想法。”
苏毅起身,在大殿内缓缓踱步。
“科举可以设立,但考试内容必须改革。”
“除了传统的经义策论,还要加入实务科目。”
萧何眼前一亮。
“陛下圣明!”
“如今神州农学院、皇家医学院、华夏科学院、都水监等机构蒸蒸日上,正可将其学问纳入科考。”
苏毅点头赞许。
“正是如此。”
“算学、格物之学、农桑技艺、医道基础、水利常识,这些都应该成为考试内容。”
管仲若有所思。
“陛下此举,实乃开创之举。”
“既能选拔真才,又能引导天下学子学习实务。”
“一举两得,妙哉!”
诸葛亮轻摇羽扇,眼中满含赞赏。
“主公此策,可谓是釜底抽薪。”
“门阀世家再也无法垄断仕途,寒门子弟终有出头之日。”
苏毅心中涌起一阵满足感。
这种感觉不是来自权力,而是来自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他想起了前世那些因为出身而被埋没的天才。
在这个世界,他绝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萧相,朕命你即刻起草诏书。”
苏毅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
“设立华朝科考制度,分为县试、省试、会试、殿试四级。”
“凡华朝子民,不分出身贵贱,皆可报考。”
萧何立即拱手领命。
“臣遵旨!”
“还有,为了确保公正,朕要设立专门的贡院。”
苏毅的眼神变得严肃起来。
“考官在考试期间必须与外界隔绝,试卷采用糊名誊录。”
“任何舞弊行为,一经查实,涉事官员与考生皆从严处置,绝不姑息!”
大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
众大臣都能听出苏毅话语中的坚决。
这位年轻的帝王,显然是下定了决心要彻底改革选官制度。
“陛下,此举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
管仲提醒道。
“老臣担心会有阻力。”
苏毅冷笑一声。
“阻力?”
“朕倒要看看,谁敢阻挡华朝的变革!”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杀气。
“任何敢于阻挠科考的人,都是华朝的敌人!”
【叮!新科考制度启动,获得信仰值 】
【解锁新成就:教育改革者】
【华朝教育体系开始重构】
诏书颁布的消息如春风一般传遍大江南北。
长安城内的各大学府瞬间沸腾了。
“听说了吗?陛下要开科取士,不论出身!”
一名寒门学子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
“真的?那我们也有机会当官了?”
另一名学子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消息。
“不仅如此,听说还要考算学、格物、农桑这些实务!”
“这下那些只会吟诗作对的世家子弟可傻眼了!”
类似的对话在华朝各地上演着。
无数寒门士子奔走相告,眼中闪烁着改变命运的希望。
他们终于不用再仰望门阀的鼻息。
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有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踏入仕途。
与寒门士子的狂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家子弟的慌乱。
一座华丽的府邸内,几名锦衣公子正围坐在一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