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的苍穹之心园区,早已没了半年前供应链危机时的压抑。东边天际刚染出一抹鱼肚白,研发中心楼顶的停机坪上,三架 “猎鹰 - 1S” 就像振翅欲飞的银隼,正进行每日例行的性能测试。螺旋桨卷起的微风里,混着食堂飘来的豆浆香,还有年轻工程师们讨论算法时的爽朗笑声 —— 这是一种从困境里闯出来的、带着韧劲的鲜活气。
安保部的老张却比往常多了几分警惕,他攥着对讲机,目光紧盯着园区正门的监控屏。半小时前,总部突然传来指令:“今日有重要访客,全员进入三级戒备,无关人员禁止出入。” 老张在苍穹之心干了三年,从公司刚起步的小作坊到如今的行业新贵,他见过苏念带着团队熬夜攻关的模样,也见过腾达施压时员工们紧绷的脸,却从没见过这般 “不动声色却暗藏重视” 的阵仗。
七点整,三辆深灰色的中巴车缓缓驶入园区。没有警车开道,没有醒目的标识,车身干净得连广告贴纸都没有,只有车窗玻璃贴着深色的膜,透着一股 “大隐隐于市” 的沉稳气场。车刚停稳,第一辆车上下来个穿藏青色中山装的老人,头发花白却梳得整齐,鼻梁上架着副老花镜,手里攥着个磨得发亮的牛皮笔记本 —— 这模样不像商界大佬,倒像大学里德高望重的老教授。
“苏总,久仰。” 老人主动伸出手,声音洪亮有力,“我是工信部的周明远,这次带了科技部和几个国家级实验室的同志,来给你们‘找茬’的。”
苏念穿着一身简洁的白色职业装,袖口挽到小臂,露出手腕上那块跟着她创业的机械表。她握住周明远的手,掌心温暖而有力:“周老说笑了,您这是来给我们‘把脉问诊’,我们求之不得。” 她身后,刘工、姜柠还有各部门的负责人都站得笔直,眼神里藏着紧张,更多的却是自豪 —— 能让国家部委的专家亲自上门,这本身就是对苍穹之心最大的认可。
一行人先去了研发中心。推开玻璃门,迎面就是一面 “技术突破墙”,墙上贴着从第一代无人机核心部件到如今自研陀螺仪的实物样品,旁边标注着研发日期和突破的技术瓶颈。周明远停下脚步,指着最新那款暗金色的陀螺仪,伸手轻轻拿起:“这就是你们七天搞出来的‘救命件’?”
刘工立刻上前,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没错,周老!当初腾达断供时,我们库存只够撑两周,是念总带着我们靠‘寰宇图谱’推演方案,硬生生把这‘卡脖子’的部件给造出来了。您看这表面光洁度,Ra0.01,比瑞科的产品还高两个等级!”
周明远拿着陀螺仪对着光看,手指轻轻摩挲着边缘:“‘巧夺天工’这词,用在这儿一点不夸张。” 他转头看向苏念,“《考工记》里说‘智者创物,巧者述之’,你们既当得了‘智者’,又做得了‘巧者’,不容易啊。”
苏念笑着点头:“是团队拧成一股绳的功劳。当初最难的是提纯工艺,材料纯度总差 0.019%,我们连着三天没合眼,最后还是靠‘寰宇图谱’逆向优化了合成路径,才跨过这道坎。这就应了那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时候逼到绝境,反而能挖出新潜力。”
穿过研发中心的走廊,就到了生产线。自动化机械臂正精准地组装无人机部件,传送带上的零件整齐排列,每一个都贴着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生产批次和检测数据。科技部的李教授指着机械臂,问身边的生产主管:“你们这设备,是进口的还是自研的?”
生产主管是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叫王磊,当初供应链危机时,他带着工人守在生产线,差点急得掉眼泪。如今说起设备,他腰杆挺得笔直:“大部分是自研改造的!以前我们靠进口设备,不仅贵,维修还得看人家脸色。后来念总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就组建了设备改造组,把普通机床改成了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精度比进口的还稳!”
李教授眼睛一亮,凑到机械臂旁仔细看:“我听说你们把成本降了 35%?这‘开源节流’的本事,值得所有制造企业学。”
苏念补充道:“成本降下来,不是靠偷工减料,而是靠技术优化。比如这自适应加工算法,能补偿设备的精度误差,相当于给老机床装了‘新脑子’。这就像‘田忌赛马’,不用换马,换个策略就能赢。”
一行人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到了 “寰宇图谱” 的机房外。这里是苍穹之心的核心禁地,门口有双重门禁,墙上贴着 “涉密区域,禁止拍照” 的标识。周明远停下脚步,问苏念:“这就是你们对外说的‘核心 AI 研发平台’?”
苏念点头,示意姜柠打开显示屏。屏幕亮起的瞬间,幽蓝色的数据流像星河般流淌,时而汇聚成零件图纸,时而分解成分子结构。姜柠操作着鼠标,解释道:“寰宇图谱整合了千万组工业数据,能推演材料合成、工艺优化,还能模拟无人机的飞行场景。比如上次南亚测绘项目,就是靠它优化了多频谱融合算法,才实现了超高精度扫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