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大明朝的官员都清楚。
李善长又怎会举荐汪广洋?
“义父。”
“宫中传来的消息怎会有误?”
“老相国确实上奏举荐了汪广洋。”
“担任中书省左丞相!”
“而且自古以来,左比右高,汪广洋一旦上任,义父您就会被他彻底压制。我们必须想办法,把汪广洋赶出中书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涂节虽同样疑惑,但语气坚定。他早已买通宫中太监,此事绝无差错。更重要的是,圣旨已下,不出几日便会传到中书省!
“老相国为何要如此待我!”
“连亲疏远近都分不清了!”
“真是老糊涂了!”
胡惟庸脸色骤变,怒意浮现,仿佛觉得自己被人愚弄,转而又是释怀,心中也泛起悔意!
他曾悄悄提醒过李善长!
做人要留有余地!
日后好见面!
本意是想让李善长重视自己的地位!
可如今却酿成大祸!
“只请唐胜宗、陆仲亨到盛华楼一聚,至于锦衣卫那边那位,就不必请了。”
“对了。”
“公侯伯爵中,愿意与我胡惟庸共事的,都发请帖。”
胡惟庸轻叹一声,望向涂节说道:“让杨奉自己小心些,别让人抓到证据。那位在锦衣卫的权力,终究敌不过齐王殿下。不要再出乱子了,要低调行事。中书省马上会有大变动。这个新任左丞相汪广洋,绝非易与之辈。能和我斗这么多年,还能在朝中站稳脚跟,可见他的手腕,绝不在老夫之下!”
汪广洋确实有本事。
这一点。
胡惟庸心知肚明。
所以现在要做的,不是拉人下水,而是设法将汪广洋彻底扳倒。而在淮西勋贵一事上,朱元璋之所以愿意插手,还是念及旧情。若能将这群人牵扯进来!
他胡惟庸才能稳住地位!
甚至更进一步!
坐上中书省左丞相之位!
掌握大权!
就在眼前!
岂能不争!
至于胡惟庸提到的锦衣卫。
那是他埋在锦衣卫中的暗线。
这也是为什么!
锦衣卫始终找不到胡惟庸的确凿证据!
“属下明白。”
“义父!”
“浙东四先生中的宋濂,有个儿子叫宋瓒,与孩儿交情不错,此人或许可以争取。若能得到朝中两大派系的支持,我们才可立于不败之地。”
涂节虽有才,但心思总用在歪道上。不过这个建议倒也不差。此时的胡惟庸,确实需要广结朝臣!
否则。
就算想对付汪广洋!
以他中书省右丞相的身份!
还不够分量!
汪广洋府中。
“李善长推荐我当左丞相?”
“他和刘伯温?”
“到底在盘算什么?”
汪广洋拿着圣旨,一边摸着胡须,一边在厅中来回踱步,眉头紧锁。
此时的汪广洋。
还不是那个后来毫无锐气、唯唯诺诺的汪广洋。
他心中仍有抱负!
仍想在朝堂上施展拳脚!
虽然长期被李善长压制!
但躲过了杨宪一劫。
仍保有实力!
“广洋。”
“李相国会如此好心推举你为左丞相?”
“不过是朝堂上的制衡罢了。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李相国与胡惟庸是师生关系。”
“陛下心中不满,倒也在情理之中。”
“你虽是左相。”
“可你远离中书省已久,手中实权恐怕尚不及胡惟庸,行事须得小心谨慎,否则那群宵小之徒,难保不会暗中使绊。”
“谁也无法预料。”
“明处的刀剑易避,暗里的冷箭难防!”
“办任何事,都得为自己留条退路!”
“切莫因一时疏忽,断送前程,甚至危及性命!”
曾经的章溢先生,如今已退居二线,此刻正坐在汪广洋家中,望着他说道:“当今天子,对中书省权势日盛早有不满,此事你我皆知。李相国如今推你上位,其用心不言自明,无非是想找个替身挡灾,你务必要三思而后行。”
“是。”
“我确实有些忌惮胡惟庸。”
“他如今可是陛下跟前的红人。”
“但我也并不惧他。”
“陛下的宠臣。”
“从来都不是什么好下场。”
汪广洋跟随朱元璋多年,深知此人身上的气场与手段,早已练就了一身谨慎行事的本领,平日如履薄冰,唯恐在朝堂之上被人抓到破绽,招致杀身之祸。
朱元璋可不是寻常开国之君!
他出身贫寒!
是真正从泥巴地里爬出来的皇帝!
身为他的重臣!
谁能没有压力?
人人自危!
而此时,总镇抚司内。
齐王朱涛手中拿着一份奏报,眉头微皱:“汪广洋任左丞相,胡惟庸为右丞相,李师傅却突然辞官,朝堂风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启禀殿下。”
“臣有要事禀报。”
“请先屏退左右。”
“容臣一一道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