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与朱涛年仅九岁便已封为吴世子与北侯世子,十三岁更分别立为太子与齐王。十四岁起便参与朝议,分担国事,让朱元璋得以从容治国,少了许多操劳。
如今诸子成才,皆有龙姿凤骨,朝中大臣无不敬服。
尤其他二人威望日隆,在兄弟之中从无龃龉,只有和睦谦让。
这等景象,岂是寻常皇室所能企及?
“老二,”朱元璋忽然转头,“今天打算弄点啥吃的?”
朱标心中有数,他知道这位二弟若非有了新花样,绝不会特意留人用饭。
至于朱涛的手艺,他们早就尝过几次。
虽不及御膳房那般精致讲究,却另有一股烟火气里的鲜香滋味,反是宫中厨子难以复制的实诚味道。
“地炉烤肉!”
“香得很!”
“秘方我琢磨好久了。”
“你们只管等着吃就是。”
朱涛笑着说完,又看向朱标,轻轻摇头:“细节我也讲不清,但你要想学,派些人到我摄政王府来,府里的厨子都懂。日后雄英想吃,也能变着法子做。”
“行。”
朱元璋接过话茬,“也让那些御厨跟你学两手。”
“什么山珍海味,吃多了腻得慌。”
“还是你做的饭菜对胃口。”
“可惜你担着国事,不然我天天上门蹭饭都愿意。”
他语带调侃,顺势说道:“早知道你有这手艺,当年还起什么兵?开个酒楼,保准生意红火,养活全家绰绰有余。”
“胡说什么呢。”
朱标瞥他一眼,语气淡然,“你起兵造反的时候,我们俩都还没出生呢。”
马皇后轻瞪了朱元璋一眼,嘴角微扬:“那时我可还没进门呢!”
彼时的朱元璋不过是个出身寒门的少年。
若不是骨子里透着那股豪情壮志,
身为郭子兴义女的她,又怎会将目光落在他身上?
事实早已说明一切——
她选的人,的确非同凡响。
真龙天子,名副其实。
“你们继续说。”
“老大,来搭个手。”
“不是说好有福同享、有事一起干?”
“我这边都忙翻了!”
“你也不能光站着瞧热闹!”
朱涛喊了一声朱标,便领着宫人往院子走去。
朱标无奈一笑,摆了摆手,随后跟上脚步。
从摄政王府抬来的地炉稳稳落定,
御膳司提前腌好的食材整齐摆放,
酱料也早已调配妥当,一一搬至院中。
两兄弟挽起袖子开始准备,不一会儿,朱元璋和众人也踱步而出。
望着眼前冒着热气的地炉,他好奇问道:“这地炉烤肉,是像火锅那样蘸着吃?还是像你以前弄的烧烤,一串串来?”
“差不多吧。”
“只是换了个法子。”
“换了新调的酱。”
“再配上这些小碟佐料。”
“味道还行。”
朱涛淡淡点头。
其实做法大同小异,并无太多玄机。
真正关键的,是那一碗酱、几味料。
这里面讲究极多,缺一步都不对味。
换作别人,怕是折腾几个月也难复刻。
“那比起火锅和烧烤,这个更香吗?”
朱元璋与马皇后齐声问出,眼中满是期待。
“看各人口味。”
“你觉得哪个顺口,哪个就是最好吃的。”
“反正我都吃得惯。”
“菜色自然比不上御膳司精细。”
“只要味道过得去就成了。”
朱涛轻轻摇头。
其实他自己心里最偏爱这地炉烤肉。
全家人围坐一圈,
肉在炉上滋滋作响,
话在耳边缓缓流淌,
夏夜黄昏的风轻轻拂过,带来丝丝凉意。
这样的时光,谁能不舒心?
此时炭火正旺,红光灼灼。
朱彬笑着将几片薄肉铺上炉面:“肉不能烤太久,一老就柴,边烤边吃才最妙。”
他顿了顿,声音清朗:“今日郑和启航出海,是我大明盛事!”
“我们身为皇族血脉,”
“理应共庆此荣光!”
“今夜——不醉不归!”
朱元璋微微颔首。
“好!”
“那就痛饮一场,尽兴方休!”
待众皇子依次落座,朱元璋举起酒杯,目光扫过诸子,一仰头,酒入喉中。
笑声随即在庭院里荡开。
他夹起一块刚烤好的肉送入口中,细细咀嚼,脸上浮现满足之色。
这老二的手艺,确实令人称绝。
马皇后频频点头,脸上满是赞许之色。
朱棡眼中精光一闪,仿佛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门道,当即拽住朱涛的手臂:“二哥,这方子归我一半,咱们合伙,稳赚不赔!”
“老三。”
“你觉得这生意能不赚钱?”
“哪个兄弟不动心?”
“你这般抢着要?”
“不怕惹人嫌?”
朱榈缓缓搁下酒杯,盯着朱桢,嘴角微扬:“这东西我也稀罕,若我要争呢?”
“闭嘴!”
“我是你三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