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冯胜功劳排第三,确实可以封‘两辽王’。”
“不过我还是有点担心。”
“他们的功劳,确实足以封王。”
“这没错。”
“可是北元还没灭,涛儿有志于四方征伐,以后若是再打仗,再用这些人,他们已经封王了,就没有更高的爵位再赏,到时候怎么办?”
马皇后不愧是贤德之人,心里想的全是为朱元璋分忧。
话也确实有理。
冯胜等人现在就封王,
以后要是再有战事,
打了胜仗回来,
已经无更高的爵位可封,
到时候,
就是朱元璋自己头疼的时候。
“相信儿子们。”
“他们有本事处理这些事。”
朱元璋轻松地挥了挥手。
他相信自己的两个儿子有能力,
甚至比他还强,
自然能应对这些事。
或者,那些老臣们,
也有自己的办法。
所以,
操什么心!
此时的东宫内,
朱标与朱涛正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旁边的太监李恒早已跪在地上不敢抬头。
这两位一进门,
就站在这里发愣,
整个东宫的太监、宫女全都吓得不敢出声。
朱标终于看清其中的利害关系。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国家,更能造福百姓。只是,那些世家豪族和商人会愿意接受吗?
“嗯。”
“再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才是真正的惠民之策。”
“赋税按田亩缴纳。”
“虽可能引起一些动荡,但长远来看,利大于弊。大明建国本就不易,若一味姑息迁就,反倒是我们失责。”
“如此一来,百姓税负减轻,对民生大有裨益。”
“富户与豪族的税收也将增加,国库也会因此充盈。”
“所以。”
“明早朝议之时,不妨和几位阁臣商议一下。”
“再请刘伯温与李善长一同入朝。”
“我也想听听他们的看法。”
朱涛微微点头。此时提出“摊丁入亩”,时机正合适。这也是他特意找朱标商议的原因。只要推行得当,不出几年,大明百姓便能真正富裕起来。
“还有商税。”
“也该上调了。”
“这事要看几个大族的态度,就拜托大哥了。”
“大哥平日与他们来往较多。”
“小弟就不插手了。”
“这是大明的根本大计,大哥切莫轻忽。”
朱涛又想起商税之事。明初的商税极低,理应提高。再加上“摊丁入亩”之策,只需十几年,便可大大削弱世家势力,同时充实国库,何乐而不为?
“嗯。”
“我这就着手安排。”
朱标也轻轻点头。他同样认为此策甚好,随后望着朱涛说道:“父皇给官员的俸禄,有些实在过低。我想适当提高,同时设立官税制度。身为大明臣子,理应为国库出力。此事我思量已久,原打算等冯叔回来后再与你详谈。”
“这个提议不错。”
“确实应该调整。”
“大明只会越发强盛,绝不会倒退。”
“但这些变革,总要有人去推动。”
“胡惟庸就很合适。”
“我去找他谈谈。”
朱涛看着朱标,眼中满是赞许。不愧是父皇亲自培养的储君。若此刻便开始推行这些新政,的确可使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也能从根源上遏制贪腐之风。
要知道,有些官员并非贪得无厌,而是家计艰难,难以维持生计,才会铤而走险。
如今虽设了官税制度,但随之而来的,是俸禄的提升。相比那一点税额,他们的俸禄高出许多,足以支撑一年开支。
兀良哈。
“这里确实辽阔。”
“可惜不适合作为都城。”
“否则整个草原,皆为大明疆域。”
寒风凛冽,蓝玉裹着厚重的袍子,立于绰儿河畔。眼前河面早已封冻,天地之间一片苍茫。他望着这片辽阔草原,心中涌起无限感慨,缓缓开口:
“都城的建设。”
“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事。”
“但终有一天,大明的旗帜将遍布这无边草原!”
邓镇亦未披甲,身着厚袄,陪伴在侧。他听后轻笑一声,目光远眺:“到那时,南北贯通,筑起铁壁连城,也不是难事。”
他记得殿下的宏愿——
草原尽归我有。
铁壁连城一统。
边塞再无战事。
大明江山永固。
“嗯。”
“等来年春暖花开,便彻底剿灭北元。”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乱,也该有个了结。对大明,对草原,都是好事。”
蓝玉眼神微动,似有回忆浮现。纵马驰骋的豪情,终究抵不过皇城内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年关将至,将士们却仍驻守异乡,不能归家。
即便是骁勇善战如蓝玉,
也不免心生疲惫。
“将军思念家乡了?”
“待战事结束。”
“便可回去安心歇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