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锅熬废的、焦黑粘稠的苹果酱,以及手指上灼热刺痛的燎泡,像一盆掺着冰碴的冷水,狠狠浇在林晓燕被外汇券和订单炙烤得滚烫的神经上。她颓然坐倒在狼藉的地面,甚至没有力气去理会满地的黏腻和空气中呛人的焦糊味。周奶奶无奈的叹息在耳边回响,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触摸到了“极限”这个词的轮廓——她这间蜗居一角的小作坊,连同她自己的精力,都已经绷到了断裂的边缘。
产能的瓶颈,如同一道深不见底的沟壑,横亘在她面前,嘲笑着她所有试图跨越的努力。一个人,一双手,一套简陋到寒酸的工具,面对这些源源不断、要求愈发刁钻的订单,无论她如何拼命压榨自己,如何将睡眠时间压缩到极致,混乱、错误与质量的起伏不定,都如同跗骨之蛆,无法摆脱。每一次失误,不仅是金钱上的损失,更是对她刚刚积累起的那点微弱信誉的无情消耗。
“晓燕姐,咱们…咱们缓缓吧,别接那么多了…” 娟子蹲下身,递过来一块浸了凉水的毛巾,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心疼。看着晓燕苍白憔悴的脸色和眼底深重的青黑,她只觉得鼻子发酸。
晓燕默默接过毛巾,敷在火辣辣的手指上,那一点冰凉暂时压下了皮肉的痛楚,却无法缓解内心的焦灼。推掉订单?说得轻巧。那意味着放弃好不容易打开的局面,退回到菜市场那个无人问津的角落,继续守着几瓶酱料,过着看不到明天的日子。她不甘心,一万个不甘心。
“可是…那些外汇券…那些机会…” 她的声音干涩沙哑,像是在沙漠中跋涉了太久。
“丫头啊,” 周奶奶轻轻拍着她的背,语气温和却字字沉重,“外汇券是好看,全国粮票是实在,可身子骨是根本。你这么没日没夜地熬,铁打的人也受不住。钱是赚不完的,可人要是累垮了,就什么都没了。”
这些道理,她何尝不明白。只是,明白道理和找到出路,是两回事。扩大生产?像一个真正的“厂”那样?念头刚起,就被更沉重的现实压了下去——更大的场地,像样的设备,哪怕只是多一两个帮手…哪一样不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她攒下的那点钱,在真正的开销面前,渺小得可怜。更何况,请人?配方怎么办?那是母亲留下的,是她最后的依仗和不能触碰的底线。
就在她蜷缩在失败的废墟里,被迷茫和无力感层层包裹,几乎窒息的时候,那个总是在暗处给予关键指引的力量,再次悄然显现。
第二天清晨,她在门缝边发现了一个用旧报纸仔细包好的包裹。解开细绳,里面是几本纸张泛黄、边角卷曲的旧杂志——《中国食品》、《食品科技》。她疑惑地翻开,发现里面一些关于小型食品工坊管理、成本控制,乃至简易食品机械原理示意图的文章,被人用铅笔细心地划出了线。而在杂志最上面,是一张裁剪下来的、带着明显折痕的报纸片段,标题赫然是《本市发出首批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日期是不久前。那篇报道,被人用红笔,郑重地圈了出来。
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这八个字,像一道撕裂厚重云层的闪电,瞬间照亮了她混沌的脑海!
如果…如果她能拿到这张执照,是不是意味着,“林记”就不再是躲藏在居民区里、见不得光的地下作坊,而是一个被官方承认、可以正大光明经营的“个体户”?
有了这个名分,她是不是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去寻找合适的场地?有没有可能,去尝试申请那些听说过的、针对个体的低息贷款?甚至…可以谨慎地雇佣一两个信得过的帮手?(最核心的酱料配方,必须,也只能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个想法让她冰冷的手指重新有了温度,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起来。她像是被困在暗礁中许久的小船,终于望见了一缕从峡湾透出的微光,虽然遥远,却清晰地指向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她紧紧攥着那张报纸,几乎是跑着去找王主任。
王主任听完她的想法,眼睛先是一瞪,随即猛地一拍大腿,响声清脆:“营业执照!对啊!咱们怎么早没想到这条路!这是光明正大的阳关道!” 她比晓燕更加激动,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你等着!我这就去街道和工商所给你问个明白!需要啥材料,咱们一样样准备!必须按政策把这事情办成了!”
王主任的行动力毋庸置疑,消息很快带了回来。申请个体营业执照,门槛不低:需要固定的、符合相关规定的经营场所(明确指出居民住宅不行),需要一定的资金证明,需要明确的经营范围说明,手续繁琐,审核严格。
“尤其是你这做入口吃食的,要求更是严上加严!” 王主任皱着眉,手指点着桌面,“街道这边,我可以想办法给你出证明,担保你是我们重点扶持的创业典型,妇女自强的榜样。但这场地,是个硬骨头!你上哪儿去找符合要求、租金又便宜的地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