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之行比预想的要顺利。港商李先生是个务实精明的生意人,他看中了晓燕扎实的传统手艺和“林记”在街坊中积累的口碑,更欣赏陈默沉稳可靠的品性。经过几轮坦诚的商讨,双方达成了一个对晓燕和陈默极为有利的合作方案:成立一家“林记食品有限公司”,晓燕以技术和“林记”品牌入股,占百分之三十的股份,主要负责产品研发和质量把控;陈默负责生产管理和原料采购。李先生方面出资建厂并提供销售渠道,占股百分之七十。公司总部设在深圳,但在广州设立生产车间,方便晓燕和陈默兼顾。
这意味着,他们不用离开已经逐渐熟悉的广州,就能借助更大的平台发展,“林记”这个牌子不仅保住了,还有了做大做强的机会。签完意向书的那一刻,晓燕的手因为激动而微微发抖,陈默紧紧握住她的手,眼中也闪烁着难以抑制的光彩。
回到广州,他们立刻开始着手新生活的规划。第一件事,就是搬出住了快两年的招待所。靠着合作预付的第一笔分红和之前的积蓄,他们在距离新生产车间不远的一个老居民区里,租下了一个一室一厅的小单元。房子虽然旧,但干净整洁,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最重要的是,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搬家那天,王大姐、韩奶奶,还有几个平时关系不错的街坊都来帮忙。大家热热闹闹地把简单的家具和晓燕那些宝贝的制作用具搬进新家。王大姐送来了新买的搪瓷脸盆和暖水壶,韩奶奶送了一床自己弹的新棉被,说是“暖房”。小小的房间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许久未有的温馨气息弥漫开来。
晚上,送走了客人,屋子里只剩下晓燕和陈默。两人站在洒满月光的小客厅里,看着这个完全属于他们的空间,都有些恍惚。从北方小城破败的家属院,到广州拥挤的招待所,再到今天这个虽然简陋却充满希望的小窝,一路的艰辛坎坷,仿佛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慰藉。
“默哥,我们……终于有家了。”晓燕的声音有些哽咽。
陈默没说话,只是伸出双臂,将晓燕紧紧拥入怀中。这个拥抱,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他们相拥着,静静地听着窗外广州城隐约的市声,感受着彼此的心跳。过去的苦难,似乎都化为了此刻幸福的底色。
安顿下来后,晓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当初那家当铺,赎回了母亲留下的那本食谱。当那本泛黄、带着油渍和母亲字迹的旧书重新回到手中时,晓燕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她抱着食谱,对陈默说:“默哥,妈在天上看着呢,她一定会为我们高兴的。”
陈默重重地点头,揽住她的肩膀。
生活走上了新的轨道。晓燕大部分时间泡在新成立的生产车间里,培训工人,制定标准,确保“林记”点心的传统风味能在规模化生产中得以保留。陈默的腿脚利索多了,他负责和供应商打交道,管理仓库,把生产后勤打理得井井有条。虽然忙碌,但每一天都充满了奔头和希望。
一个周末的傍晚,陈默神神秘秘地让晓燕换上一身稍微整齐点的衣服,说要带她去个地方。晓燕疑惑地跟着他,穿过几条熟悉的巷子,来到了珠江边。落日的余晖把江面染成金红色,波光粼粼,一艘艘小船在江上穿梭,远处传来悠长的汽笛声。
陈默拉着晓燕的手,走到一棵大榕树下。这里视野开阔,凉风习习。他变戏法似的从身后拿出一个小盒子,打开,里面是一对小巧的金戒指,在夕阳下闪着朴素温暖的光。
“晓燕,”陈默看着她的眼睛,古铜色的脸上带着罕见的紧张和郑重,“咱们……把事办了吧。”
晓燕愣住了,看着那对戒指,又看看陈默认真而深情的脸,眼泪瞬间涌了上来。没有盛大的仪式,没有华丽的誓言,甚至没有一朵鲜花,但这一句朴素的“把事办了吧”,却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让她心动。这是历经磨难后,最踏实、最真诚的承诺。
“嗯。”晓燕用力点头,眼泪却流得更凶了,但嘴角是上扬的。
陈默笨拙地拿起那只小一点的戒指,小心翼翼地套在晓燕的无名指上。尺寸刚刚好。然后,他把另一只递给晓燕。晓燕也学着他的样子,颤抖着手,将戒指戴在了他粗壮的手指上。
没有证婚人,没有亲友团,只有珠江的流水和天边的晚霞为他们作证。陈默握住晓燕戴着戒指的手,低声说:“委屈你了,连个像样的婚礼都没有。”
晓燕摇摇头,靠在他肩膀上,看着手指上那圈小小的金色,幸福得像要晕过去:“不委屈。这就是最好的婚礼。”
两人依偎在榕树下,看着太阳一点点沉下地平线,江对岸的灯火次第亮起。广州城的夜景,第一次显得如此温柔而美丽。
“等公司稳定了,咱们回一趟老家。”陈默忽然说,“去看看我爹娘的坟,也给你妈上炷香。告诉他们,咱们现在……过得挺好。”
“好。”晓燕轻声应着,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