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会的成功,如同在浑浊的市场泥潭中投入了一颗明矾,暂时澄清了舆论,稳住了“锦绣”品牌的阵脚。然而,苏晚和林长河都清楚,这仅仅是治标。那些隐匿在暗处、如同毒瘤般的仿冒窝点一日不除,便始终是品牌肌体上潜在的溃烂之源,随时可能卷土重来,甚至变本加厉。舆论的高地需要占领,但法律的铁拳,也必须挥出。
苏晚没有沉浸在品鉴会成功的喜悦中,她迅速将工作重心转向了下一阶段。她将林长河提供的关于西郊那个可疑院落的详细线索——包括地理位置、人员活动规律、车辆特征——与自己精心收集的证据链整合在一起。这些证据包括:加盖了公章的消费者投诉信原件、百货公司的正式公函、媒体关于仿冒品的客观报道、品鉴会上拍摄的清晰对比照片和视频,以及一份由周志刚工程师出具的、详细阐明正品与仿冒品在技术标准上天壤之别的专业鉴定报告。
她亲自将这些材料整理成册,装订得一丝不苟,然后通过正式渠道,分别递交给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公安局经侦支队。在提交的报告中,她不仅陈述了仿冒事实,更着重强调了这种行为对地方知名品牌、市场经济秩序乃至“中国制造”声誉的严重危害。她的陈述,有理有据,逻辑清晰,情感克制却又立场坚定,展现出一个现代企业家的格局与担当。
然而,冲突并未因证据的确凿而消失,反而在执法层面以更复杂的形式呈现。
初步调查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那个西郊院落背后的经营者,并非简单的个体户。他们是一个具有一定组织性的小团伙,与当地一些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有着若即若离的联系。工商和公安部门的第一次摸底行动,似乎走漏了风声,目标院落连续几天大门紧锁,不见任何动静,仿佛提前进入了蛰伏状态。
随后,一些隐形的“阻力”开始悄然浮现。有不明身份的人开始在西郊那片区域散布消息,威胁恐吓可能的知情者;甚至有人试图通过拐弯抹角的关系,向苏晚递话,暗示“得饶人处且饶人”,“把事情闹大对谁都没好处”,言语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胁迫。
案件的推进,一度陷入了僵局。负责此案的工商局干部私下向苏晚透露了难处:“苏厂长,不是我们不想办,这帮人很狡猾,反侦察意识强,而且……背景有点复杂,取证和抓捕的难度都很大。”一种无形的屏障,似乎横亘在正义与罪恶之间。
压力再次传导回锦绣制造厂。杨建华会计忧心忡忡,担心投入大量精力却最终不了了之;张师傅则愤懑于对方的嚣张与执法面临的困境。
关键时刻,林长河再次展现出他超乎常人的定力与行动力。他没有去质疑或催促执法部门,而是采取了更直接、也更冒险的方式。他判断,那个窝点不可能长期停工,巨大的利益驱动必然会让他们再次冒险。他加大了暗中监控的力度,调整了观察点位和时间,甚至连续几个夜晚,冒着秋凉,独自潜伏在能够俯瞰那个院落的隐蔽制高点,用望远镜死死盯住那片黑暗中的沉寂。
他的耐心,如同最有经验的猎手。终于,在一个没有月亮的深夜,那个院落再次亮起了微弱的灯光,并有轻微的机器响动和人员活动的迹象。他们果然按捺不住了!
林长河没有轻举妄动,他迅速记下了最新的人员和车辆特征,然后悄无声息地撤离,第一时间将最新动态直接反馈给了信任的办案人员。这一次,信息的传递绕开了可能泄密的环节,行动方案被严格保密。
就在那个团伙以为风头已过,重新开工的次日凌晨,由工商和公安组成的联合执法队,如同神兵天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并彻底封锁了那个院落。
当执法人员破门而入时,里面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昏暗的灯光下,十几名工人正在简陋、肮脏的环境中埋头赶工,空气中弥漫着劣质胶水和皮革的刺鼻气味。地上堆满了仿冒“锦绣”商标的标识、粗糙的原料,以及大量已经“完工”的劣质劳保鞋和工装裤。现场查获的假冒成品、半成品及原材料,足足装满了三辆卡车!
行动大获成功。主要犯罪嫌疑人被当场控制,生产线被查封,所有涉案物品被依法扣押。消息传来,整个锦绣制造厂一片欢腾!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在后续的案件审理过程中,对方依旧试图负隅顽抗,聘请了律师,在一些细节上纠缠,试图减轻罪责,赔偿谈判也一度陷入僵局。
苏晚没有丝毫退缩。她展现了惊人的坚韧与细致,配合律师团队,将每一份证据都梳理得无可挑剔,针对对方的每一个狡辩都准备了充分的驳斥材料。法庭上,她作为受害方代表陈述时,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而是以平静而有力的语调,陈述着仿冒行为对企业、对员工、对消费者、乃至对社会诚信体系造成的巨大伤害。她的陈述,逻辑严密,情感真挚,赢得了法官和陪审人员的广泛认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