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斜斜地爬进工作室,把靠窗的长桌镀上一层暖金。林薇踩着上班高峰的尾巴冲进屋时,顾妍正趴在桌上啃面包,面包屑掉得满笔记本都是;周浩已经打开了电脑,屏幕上是北京各区的商圈分析图,眼镜滑到鼻尖也没顾上推;李萌更绝,直接蹲在角落的桃木堆旁,手里攥着刻刀在小木块上比划,鼻尖沾着点木屑,像只刚滚过柴火堆的小松鼠。
“都吃早饭了吗?”林薇把帆布包往椅背上一甩,胸前的“步步锦”铜铃“叮铃”响了一声,算是开会的信号。她穿着件印着老巷窗棂纹样的白衬衫,袖口卷到小臂,眼里还带着点没睡醒的惺忪,却难掩眼底的亮泽——昨晚跟江屿聊到后半夜,把北京交流站的初步思路捋了又捋,现在满脑子都是“怎么把老巷文化搬进北京”。
顾妍三口两口咽下面包,抓起桌上的冰美式灌了一大口,打了个激灵:“吃了吃了!为了今天开会,我特意买了豪华版肉包,结果被李萌抢了半个!”她说着瞪了李萌一眼,后者立刻把头埋得更低,手里的刻刀飞快地在木块上划了道线,假装没听见。
周浩推了推眼镜,把打印好的商圈资料分发给大家:“我初步筛选了三个区域,前门大街、南锣鼓巷和五道营胡同,都是北京非遗文创集中的地方,人流量和文化氛围都符合要求。”
林薇接过资料,指尖划过纸上标注的租金和客流量数据,很快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在上面重重写下“北京交流站”五个字,又在旁边分两列写下“江城元素”和“北京特色”:“今天开会的核心,就是敲定筹备方案。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分店,是‘南北文化对话窗口’——既要让北京人一眼看到江城老巷的烟火气,又不能显得突兀,得让他们觉得‘这东西有意思,跟我们的胡同文化能搭上’。”
马克笔在白板上划出清晰的痕迹,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比如展示区,我们可以用青石板纹理的展架摆铜铃和剪纸,旁边配着北京胡同的门墩复刻品;体验区搞‘南北窗棂手工课’,一边教江城的‘步步锦’,一边教北京的‘冰裂纹’,让大家亲手感受差异和融合。”
“这个主意好!”顾妍立刻举手,眼里闪着八卦的光,“我还可以做个‘老巷VS胡同’美食角,摆上阿婆的甜米酒和北京的茯苓饼,让大家边吃边聊,文化不就聊出来了吗?”
“顾妍你就知道吃!”林薇笑着拍了下她的脑袋,“不过这个思路可行,文化传承也得接地气。”她转头看向李萌,“萌萌,你负责准备产品样品,得把北京元素融进去,比如在铜铃上刻兔儿爷、鸽哨纹样,剪纸可以搞‘春燕归巢遇故宫’,既保留老底子,又有新看点。”
李萌用力点头,手里的刻刀差点戳到木块:“放心林姐!我昨晚就画了三个草图,还把周老师送的胡同纹样拓片带来了,肯定能做出让北京人喜欢的样品!”
“周浩,你继续深挖场地信息,重点看租金性价比和周边非遗资源分布,最好能找个离其他文创店近但又有差异化的位置。”林薇看向周浩,语气认真,“预算方面我会跟江屿对接,你这边重点把控前期运营成本。”
“收到。”周浩推了推眼镜,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格外整齐。
顾妍突然哀嚎一声:“我负责市场调研?北京那么大,我怎么知道北京人喜欢啥文创啊?万一我调研错了,咱们的产品卖不出去怎么办?”她瘫在椅子上,一脸生无可恋,“早知道当初就不跟你吹牛逼说自己‘市场小能手’了。”
“怕什么?”林薇笑着扔给她一包北京果脯,“这是我特意给你留的山楂脯,吃点甜的补补脑子。实在不行,咱们就去北京蹲点,在胡同口拦着人问,总能摸清楚喜好。”
“就是就是!”李萌凑过来,把自己刻的迷你兔儿爷铜铃递给顾妍,“顾妍姐,你带着这个样品去问,肯定有人愿意说!”
顾妍接过铜铃,捏着铃身晃了晃,清脆的响声让她心情好了点:“行吧!为了咱们的北京交流站,我就当回‘街头采访记者’了!”
会议开了一个多小时,每个人都领到了明确的任务,白板上写满了关键词和待办事项,旁边还画着李萌随手涂鸦的铜铃和胡同门墩,显得热闹又有干劲。散会后,顾妍抱着资料冲出门,说要去图书馆查北京文创市场数据;周浩留在工作室,对着电脑屏幕研究场地选址;李萌则蹲回桃木堆旁,迫不及待地开始刻新样品。
林薇刚收拾好白板,就听到门口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抬头一看,江屿正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个早餐袋,另一只手拿着一叠厚厚的文件夹,眼底带着点淡淡的红血丝,显然没睡好。
“开完会了?”他走进来,把早餐袋放在桌上,里面是热腾腾的豆浆和肉包,“知道你们开会早,肯定没来得及吃正经早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