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在那张苍老而满含忧切的面容——他的皇爷爷。
朱雄英微微一笑,
悄然加快了语速。
而这神情落入有心人眼中,
反更令人心惊。
“身为大明皇长孙,虽消失十年,今日得以归来,”
“心中自是欢喜。”
第一句话,
便让朱元璋心头一冷。
“大……大孙!”
朱彪更是神色骤变,声音发颤:
“雄……雄英!!”
“莫急,听我说完……”
“方才外使三问天下,”
“本想逐一作答,”
“而今觉得后两问,实应合为一谈。”
“这便是我的见解。”
他略作停顿,
此时,
那位名为“宋老”的祭祀老者,忽然目光一凝,
紧紧盯住朱雄英,
仿佛窥见了什么隐秘。
“治天下,坐江山,”
“归根结底,不过二字——安定!”
“然大明欲得安定,”
“须守四字——”
“仁、明、勤、断!”
“先说这仁……既是对百姓施仁,亦是对百官行仁!”
“皇爷爷……杀戮不可过重!”
此言一出,
满场寂然。
只因——
这天下敢如此劝谏皇上的,寥寥无几。
即便是朱彪,从前屡次劝诫,
也屡遭斥责。
而此刻……
或许只有皇长孙才能劝得动皇上了?
然而此刻,连朝臣们都怔住了。
神情复杂。
原以为这位皇长孙的立场会与皇上相近,
延续洪武时期的严苛统治。
他们心中忧虑,
若第三代君主依然如此,为官之路恐怕依旧艰难。
因此,他们最初是充满戒备的。
但当皇长孙提出关于“仁”的见解时,
他们的想法立刻转变。
这样的劝谏,
难道是在为群臣发声?
“皇爷爷,论仁政,朝中诸位大臣比我更为精通,
我便不再多言。
但仁政,当为天下百姓之仁!
近年来,皇爷爷设立锦衣卫,凭风闻奏事,每有大案,动辄牵连成千上万人。
此举实为不妥。
如今国库丰盈,新粮遍植天下,粮食充足。
惠民三策亦已全面推行,
大明国力正稳步提升!
若非重大案件,只需惩治首恶,其余从犯或流放或罢官,留其性命即可。
愿皇爷爷仁德昭彰!”
朱雄英略一思索,仿照朝臣的仪态,微微躬身。
这一举动,
却让皇上心中更为不安,“大孙,大孙,爷爷都听你的……从前是形势所迫,无心与他们周旋,但如今、如今一切已不同!
不只你一人劝爷爷了!”
朱雄英自然明白皇爷爷的言外之意。
他略作停顿,感受着时间的流逝,
语速再度加快。
“其次,是‘明’!
明察秋毫,正如方才所言,不应因传闻而随意捉拿官员乃至百姓。
否则只会令大明动荡不安,
于国不利!
此外,亦不可偏听偏信,无论何时,皆需保持洞察人心之明。”
此时,
连蓝玉与常茂等人也察觉到了异样。
因为,
皇长孙的语速越来越快了。
“第三字——‘勤’!
此为治国之根本,而皇爷爷这些年来勤于政事,堪称历代帝王之楷模!
愿后世之君亦能效仿皇爷爷。
最后一字——‘断’!
凡事当断则断,若遇重大事宜,皆由君王决断。
一旦做出决定,或是信任某人,
便不应轻易更改,亦不因臣子之言而动摇前议。
身为帝王,
当有乾纲独断之魄力!
皇爷爷明白,若后世之君陷入对臣子无休止的猜疑,非但无益于大明,
反会令国势衰微。”
朱雄英所言,
正是皇上他们曾在梦境中所见“大明后世”之景!
那第十六位帝王崇祯便是如此,
战战兢兢地维持着大明,不敢有丝毫差池。
即便将兵权交付领军之臣,却因近臣的谗言而心生疑虑。
如此一来,
他虽坐镇北平,
却犯下大忌!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此言,放之四海而皆准。”
至此,
朱雄英终于说完了这四段话。
这也是关乎那外国使团所提出的“夺天下、治天下、坐天下”的应答。
声音落下时,朱雄英便明白……自己该走了。
此时,已经预感到某些事的老爷子,眼眶骤然红了。
他大步走上前,来到朱雄英身边。
朱彪也步履微颤,走近朱雄英。
“跟爷爷……跟爷爷回去!”
“好……不好?”
见老爷子如此小心翼翼,朱雄英却不知如何是好。
如果真的长时间跟在老爷子身边,等到身外化身消失的那一刻,岂不叫人惊骇?
他急忙想要摇头。
这一瞬间,百官也察觉到不对了。
蓝玉、常茂等淮西勋贵快步上前,神情绷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