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救命!老扁把我逼成战国医学卷王 > 第98章 下 跨学派卷!墨家机关术救了断指宦官

第一节 断指之危

秦宫的永巷,地砖缝里还凝着未干的血,暗红的,像被踩碎的石榴籽。风从巷口灌进来,带着股铁锈味,吹得廊下的灯笼晃悠,光影在墙上投下斑驳的碎影,像幅破碎的画。

小宦官小六子蜷缩在廊柱下,身子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他右手死死捂着左手,指缝间渗出的血染红了青布袍袖,晕开一朵朵残梅似的印记。那截断掉的食指被他用绢布包着,揣在怀里,紧贴着心口,仿佛这样就能留住最后一点温度——昨夜三更,他给公子稷送夜宵,撞见个黑衣刺客翻窗,刺客情急之下挥剑,本想灭口,他躲得快,却没躲过那抹寒光,食指从第二节齐刷刷断掉,断面参差不齐,白骨茬隐约可见,像截被砍坏的木楔。

“截了吧,”太医署的老医官蹲在他面前,花白的胡子抖了抖,手里捏着把青铜刀,刀刃上的寒光映得他颧骨发白,“断指处离掌太近,血脉早就断了,留着就是个祸根。过不了三日就得烂,到时候整条胳膊都保不住,连小命都悬。”他用刀背敲了敲小六子的手腕,“听我的,一刀下去,干净利落,还能留条命。”

小六子的嘴唇哆嗦着,眼泪混着血水流进嘴里,又咸又苦,比黄连还涩。“不……不能截……”他声音发颤,带着哭腔,“我还得给娘娘研墨……还得给公子递笔……截了指,我就是个废人了,宫里头哪有废人的活路……”他怀里的断指包得更紧了,像揣着最后一点念想,“扁鹊先生……求求您……救救我的指头……”

林越站在扁鹊身后,看着那截断指的绢布被血浸得透湿,心里一阵发紧。他懂现代医学的断肢再植,知道黄金时间不过六小时,可这战国连消毒水都没有,更别说显微镜和缝合针线,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像要在冰面上种庄稼。他看向扁鹊,老人正蹲下身,指尖轻轻碰了碰小六子残指的断面,动作轻柔得像怕碰碎什么珍宝,指腹能感觉到皮肉的颤动,那是神经在最后的挣扎。

“还有救。”扁鹊的声音很轻,却像块石头投进死水,让所有人都安静了。他拿起那截断指,绢布解开时,能闻到淡淡的血腥味混着点墨香——小六子是负责研墨的宦官,指甲缝里总嵌着点墨渍。“断指离体未过三个时辰,断面还算整齐,筋络没完全扯碎,像根被刀砍断的麻绳,虽然断了,纤维却还连着,只要对齐了,未必接不上。”

老医官嗤笑一声,青铜刀在手里转了个圈,刀光晃得人眼晕:“扁鹊先生是老糊涂了?从古到今,断肢哪有能续上的?《黄帝内经》都说‘骨断筋绝,不可复续’,您这是拿人命当儿戏!筋络像断了的琴弦,接上也弹不出声,白白让他多受疼,最后还得截,何苦来哉?”

子阳提着药箱跑过来,箱子里的接骨草和麻沸散撞得叮当作响,像串不安分的铃铛。“先生,要立刻清创吗?麻沸散我带来了,用曼陀罗和乌头配的,劲儿大。”他看着小六子的断指,脸色也有些发白——他跟着扁鹊见多了外伤,断肢最终都是以截肢收场,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

扁鹊没答话,却从药箱底层取出一卷竹简,是他前些日子托墨家弟子借来的《考工记》,边角都翻得起了毛。他展开其中一页,上面画着各种榫卯结构,凸的“榫”和凹的“卯”严丝合缝,像天生就该长在一起。“你看,”他指着其中一幅“木榫入卯”的图,对林越说,声音里带着点兴奋,像发现了新大陆,“木头断了,尚且能用榫卯接起来,只要凹凸对齐,就能承重,甚至比原来还结实。手指的筋络、血脉,也像这榫卯,筋是‘榫’,骨缝是‘卯’,只要对得准,血能流过去,就能活。”

林越看着图上的榫卯,又看了看那截断指,忽然想起现代解剖学里的血管吻合术,虽然工具天差地别,可那“精准对接”的道理竟是相通的。他捡起那截断指,断面的皮肤还带着点余温,指甲盖泛着淡淡的粉,像朵没开完的花。“先生,要固定吧?用夹板?”

“夹板太粗,”扁鹊摇头,目光落在《考工记》的“机关铜片”图上,眼睛亮了亮,像点起了两盏灯,“得用更精细的东西,像墨家做的机关,能牢牢卡住,又不压坏里面的筋络血脉。就像给玉器镶边,既要固定住,又不能伤了玉。”他站起身,对老医官说:“这指,我保了。截与不截,让小六子自己选,后果我担着。”

小六子猛地磕头,额头撞在青石板上,发出“咚咚”的响,血都磕出来了:“我信先生!我不截指!哪怕最后只剩个空壳,我也留着!死也死得全乎点!”

林越看着扁鹊打开药箱,里面除了寻常的药膏,还多了些奇怪的东西:一小罐蜂蜜(他听扁鹊说过,蜂蜜能防腐,夏天药圃里的伤口涂了蜂蜜,不容易烂)、一把磨得极薄的青铜小刀(刀刃亮得能照见人影,是用来修齐断面的)、几缕蚕丝(最细的那种,据说是从蚕农那里特意挑的,说是用来捆筋络,比麻线软,不伤皮肉)。

他忽然懂了,所谓“卷”,不是蛮干,是在绝境里找生机,像在石头缝里种庄稼,哪怕只有一丝可能,也要翻土、浇水、施肥,拼尽全力试试。永巷的风还带着血腥味,吹得人发冷,但林越看着扁鹊专注的侧脸,心里却燃起一点希望——也许,真的能创造奇迹,让那截断指重新活过来。

第二节 跨界之思

扁鹊的药圃里,当归和防风的影子被日头拉得老长,像铺了层深绿的纱。石桌上,墨家弟子阿木蹲在那里,手里拿着块黄铜片,正用刻刀细细打磨,铜屑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把碎金,闪着细碎的光。他带来的《考工记》摊在桌上,边角被风吹得微微卷,其中一页画着“榫卯对接”的结构图,凸的“榫”和凹的“卯”咬合得严丝合缝,旁边被扁鹊用朱笔标了些小字:“筋如木筋,血如木脉,对接需如榫卯咬合,差一分则血脉不通,失一毫则筋络难续”。

“先生,您要的机关铜片,按您说的尺寸磨好了。”阿木举起铜片,那是块薄如蝉翼的黄铜,边缘被磨得圆润,像鹅卵石的边,中间有几道凹槽,宽窄刚好能卡住指骨,“这东西平时用来固定机关齿轮,让齿轮转得稳当,接断指……能行吗?铜是硬的,指是软的,会不会硌坏了?”

扁鹊没直接回答,而是拿起那截断指,用青铜小刀仔细修齐断面,动作像在雕琢一块璞玉,刀刃轻轻刮过皮肉,去掉那些参差不齐的边角,露出下面的筋膜,像剥开的笋衣。“你看这断指,”他指着断面中心的筋络,“主筋在中间,像木榫的芯;周围的血脉像木卯的纹,弯弯曲曲,只要对齐了,血就能顺着纹路流过去,就像水顺着河道走。”

他又指了指《考工记》上的图:“你们墨家做木车,轮轴与车厢的榫卯差一分就转不动,还会磨坏木头;接指也是一个理,差一分,血就通不了,筋就长不连,最后还是得烂。”他把断指轻轻放在小六子的指根处比划,“你看,这断面的弧度,像不像木榫的弧度?只要把这‘榫’对准那‘卯’,再用铜片固定住,给它们时间长在一起,就能活。”

林越蹲在旁边,看着阿木用墨家的“刻度计”测量断指的直径——那是根刻着细密刻度的竹棍,最小单位到“分”(约合0.3厘米),比他见过的任何量具都精细。“铜片的弧度要刚好贴合指骨,”林越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点不确定,却很认真,“松了固定不住,断指会晃,长不牢;紧了会压坏血管,血过不去,还是活不了。就像给水管接接头,既不能漏水,又不能太用力把管子捏扁,得刚刚好。”

阿木眼睛一亮,手里的刻刀停了:“林越兄弟说得对!我们做机关时,铜片的松紧度要用‘试榫法’,先试装三次,每次调整半分,直到刚好卡住,转着顺溜,又不晃。接指也该这样,先比划着,一点点磨铜片,直到贴合适了为止。”他拿起铜片,在断指上比划了一下,“我再磨掉点边角,让它更服帖。”

扁鹊点点头,拿起那截断指,用青铜小刀小心翼翼地修着断面的筋膜,像在整理一团乱麻:“看到没?这些筋络要对齐,像把两根断绳的线头并在一起,才能慢慢长上;皮肤也要对齐,像把撕破的布缝好,不然长出来会歪歪扭扭,不好看,也不好使。这一步,比墨家的榫卯对接还难,因为它是活的,会动,会收缩,不像木头是死的,不会变。”

子阳捧着药膏过来,瓦罐里是接骨草捣的汁,混着融化的蜂蜡,冒着淡淡的药香,像春天里的花蜜。“先生,药膏熬好了,按您说的,加了三倍的蜂蜜,用桑柴火慢慢熬的,熬了一个时辰,稠得像琥珀。”

“蜂蜜能防烂,”扁鹊解释道,用竹片挑起一点药膏,放在阳光下看,质地细腻,没有渣,“就像墨家给木头上漆,能防潮防腐,不让虫子蛀。但光靠药膏不够,还得让血脉通起来,这才是根本,像给接好的木头浇水,让它活过来,能发芽,能长叶。”

林越看着他们忙碌,阿木磨铜片的“沙沙”声,子阳捣药膏的“咚咚”声,扁鹊整理筋膜的“窸窣”声,混在一起,像支奇特的曲子。他忽然明白扁鹊为何要研究墨家的书——学问从来不是孤立的,医道能从工学、农学里找到借鉴,就像药圃里的草木,要吸收阳光、雨露、泥土里的养分才能长得好,缺一不可。

所谓“卷王”的跨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懂得多,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哪怕那钥匙藏在别的学派的工具箱里,也要借来试试,看看能不能打开眼前的锁。日头渐渐西斜,药圃里的影子越来越长,阿木终于磨好了铜片,放在断指上,不大不小,刚刚好,像为它量身定做的一样。

第三节 铜片续筋

小六子的伤指被安置在医监署的暖阁里,垫着厚厚的软垫,软得像棉花。周围摆着两个炭盆,炭火烧得不旺,只发着红光,让暖阁里的温度不高不低,像春天的药圃,温和得让人舒服。扁鹊每天辰时准时来,手里拿着墨家的“微调器”——一根带齿轮的铜棍,转一圈,铜片就松或紧一分,精准得像钟表的齿轮,不差毫厘。

“今天感觉怎么样?”扁鹊蹲下身,借着窗棂透进来的晨光,仔细看断指的颜色。那截断指已经不流血了,边缘泛着淡淡的粉红,不像刚接时那么惨白,像枯木发了点芽。

小六子试着动了动手指的其他关节,声音里带着惊喜,还有点不敢相信:“有点麻……像有小虫子在指头像下爬……比昨天好多了,不那么疼了,夜里也能睡着觉了。”他想碰一碰,又不敢,手悬在半空,眼里满是小心翼翼。

老医官又来了,抱着胳膊站在门口,像尊门神,脸上带着怀疑,嘴角撇着:“别高兴太早,过几天说不定就烂了,发黑、流脓,到时候更受罪。我见多了,断指续接,都是痴心妄想,违背天理的事,长不了。”

林越正在给断指涂药膏,用竹片挑起一点,轻轻抹在断面的边缘,接骨草的汁混着蜂蜜,涂在皮肤上凉凉的,很舒服。他想起扁鹊说的“血脉如溪”,如果血脉能通,断指就能活,就像干涸的小溪重新有了水流,能滋养两岸的草木。他拿起墨家的放大镜,对着断指的皮肤看,能看到细小的毛细血管,像刚发芽的草茎,淡淡的红,在阳光下若隐隐约约——这是好兆头,说明血开始流过去了。

“阿木,铜片再松半分。”扁鹊指挥道,眼睛盯着断指的指腹,“指腹有点肿,是血脉在努力打通,有点淤堵,不能压着,松一点,让血流通畅些,肿就消了。”

阿木拿起“微调器”,那是个带小齿轮的铜棍,他把铜棍卡在断指的铜片上,轻轻转了半圈,铜片发出“咔哒”一声轻响,细微得像春蚕吃桑叶。“好了,松了半分。”他凑近了看,“这铜片真管用,既能固定住,又能微调,比夹板灵活多了,不愧是我们墨家的东西。”他脸上带着点自豪,又有点惊叹,“真没想到,这法子真能行。我们墨家讲究‘精’,让死物动起来;先生讲究‘细’,让活物好起来。要是早合作,说不定能救更多人。”

“道理是相通的,”扁鹊说,用指尖轻轻按压断指的根部,感受着皮肤的温度,“都是让‘力’能传递,让‘气’能流通。墨家的机关,力靠齿轮、杠杆传递;人体的力,靠筋络、骨骼传递。墨家的机关,气靠风箱、水道流通;人体的气,靠血脉、呼吸运行。只要把通道打通,把连接做好,死物能活,活物能好。”

林越忽然想起现代医学的“血管吻合”和“神经修复”,虽然工具和理论体系不同,但那种追求精准对接、畅通无阻的核心思路,竟惊人地相似。他拿起桌上的《考工记》,翻到“轮人篇”,上面说“轮人之事,欲其朴属而微至”,意思是做车轮要坚固而精细,轮与轴的连接要恰到好处。这和断指再植的要求不谋而合——固定要坚固,对接要精细,容不得半点马虎。

第七天,奇迹真的发生了。小六子的断指不仅没烂,颜色反而越来越红润,和其他手指差不多了,而且能微微弯曲,虽然幅度很小,像刚学飞的小鸟扇动翅膀,却足以让老医官惊掉了下巴。他凑上前,第一次主动伸出手,用指尖轻轻碰了碰断指,又赶紧缩回来,像被烫着了,嘴里喃喃道:“怪了……真怪了……血脉真的通了……这不合常理啊……”

扁鹊笑了,递给子阳一卷竹简:“记下今天的情况:断指再植第七日,可弯曲半寸,指腹温度回升,与其他指温差不到半度,无肿胀,无流脓,筋络有知觉。铜片调整至……”他看了眼阿木,“松了三次,共一分半,目前松紧度适宜。”

林越看着他们记录,忽然明白“卷王”的严谨——每一步操作都要记录,每一个变化都要追踪,像墨家做机关时画的图纸,精确到每一个零件的尺寸、每一个齿轮的咬合度,这样才能复制成功,才能让后来者有所借鉴,而不是靠运气、靠直觉。暖阁里的炭盆烧得正旺,映得每个人的脸上都暖暖的,像春天的阳光。林越知道,这截断指的存活,不仅仅是医学的胜利,更是跨界合作的胜利,像医道和墨家机关术合奏的一曲歌,虽然陌生,却格外动听,充满了希望的调子。

第四节 学派联动

断指再植成功的消息像长了翅膀,扑棱棱飞遍了秦宫的每个角落。一个月后,小六子的断指已经能弯曲到握住一支笔,虽然还不能用力,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但足以让他重新给娘娘研墨——他握着笔的样子,指尖微微用力,墨汁在砚台上慢慢晕开,像握着整个世界,眼里的光比墨汁还亮。

武王听说了这事,特意挪了早朝,带着文武百官来医监署看。当他看到那截用铜片固定的断指能灵活弯曲,甚至能拿起一支箭时,眼睛瞪得像铜铃,下巴差点掉下来:“这……这比墨家的机关人还神!扁鹊先生,你是怎么想到的?这法子太神了,比用兵还妙!”

扁鹊指着桌上并排放着的《考工记》和人体筋络图,两张图的边缘都有些磨损,显然被翻了很多次,上面还留着密密麻麻的批注。“陛下您看,”他指着图上的榫卯和筋络,“医道和工学,看似隔着山,实则同饮一江水。墨家讲究‘精’,尺寸毫厘不差;医学讲究‘细’,血脉筋络分明。墨家让死物动起来,靠的是机关巧术;医学让活物好起来,靠的是调治养护。若能合作,就像给车装了更利的轮,给船安了更强的帆,能创造更多奇迹,救更多人。”

墨家巨子听说了断指再植的事,特意带着几个核心弟子来拜访,还带来了他们新做的“机关假肢”——用黄铜做的手指,关节处有小小的齿轮,能活动,能弯曲,像真的一样,只是颜色是铜的,泛着冷光。“扁鹊先生,”巨子拱手,声音洪亮,像敲钟,“我等听闻先生用墨家机关术续接断指,深感敬佩。医道救人,机关助行,本是同源,我等愿与医监署合作,用机关术助先生救人。您需要什么样的器械,我们都能做,哪怕是天上的月亮,只要先生说得出样子,我们就想办法做出来!”

扁鹊笑着点头,转身从案上拿起一张图纸,上面画着一把精细的手术刀,刀刃薄如纸,刀柄上有机关,能调整角度,还有刻度,标着“寸、分”。“我正需要这个,做开腹取虫(指肚子里的寄生虫)的手术时能用,比现在的青铜刀精细,不容易伤着内脏。还有这个,”他又拿起一张图,上面画着固定骨折的夹板,是由几块小铜片组成的,用齿轮连接,“要能微调松紧度,像固定断指的铜片一样,能根据肿胀情况调整,不伤皮肉,又固定得牢。”

林越站在旁边,看着他们讨论图纸,看着墨家弟子拿出工具比划,看着扁鹊指着人体图解释哪里需要注意,忽然想起现代的医学工程学——原来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这样的雏形,医道和工学的碰撞,能擦出这么亮的火花。他拿起墨家做的“刻度计”,上面的刻度精确到分,比他见过的任何古代量具都精细,忍不住感叹:“有了这东西,测量伤口深度、骨头长度,就准多了,不会再凭感觉估摸着来了。”

阿木正在给刻度计装个小铜尖,听见这话,笑道:“林越兄弟要是喜欢,我再做几个,给你留着用。我们还能做带刻度的探针,探查伤口深浅正好。”

子阳在一旁奋笔疾书,竹简上写着“医墨合作项目”,字迹都带着兴奋的颤抖:1. 机关假肢研发,先做手指,再做手臂、腿脚;2. 精细手术器械制作,包括手术刀、探针、镊子(用细铜丝做,比现在的骨镊子软,不伤皮肉);3. 骨折固定装置改良,用带齿轮的铜片,可微调松紧……每一条都像颗种子,种下去,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

扁鹊看着这一切,忽然对林越说:“你看,学问就像药圃里的草木,单独种,长得慢,还容易生病;混着种,互相滋养,长得更旺,还能驱虫。墨家的机关术,能让医学更精细,像给眼睛加了放大镜;医学的需求,也能让机关术更有用,不再只是做些玩具、兵器,还能救人命,像给船找到了正确的航向。这才是‘卷’的真谛——不是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较劲,是敞开大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一起往高处走,往远处去。”

林越看着窗外,药圃里的草木在风中摇曳,叶片互相碰撞,发出“沙沙”的响,像在为这场跨界合作鼓掌,又像在低声交谈,分享着阳光和雨露。他拿起笔,在自己的笔记上写道:“医学不止于药草、针灸,更在于思维的碰撞与融合——就像断指与铜片的结合,看似不可能,却能创造奇迹。跨界不是猎奇,是找到不同学问间的共通之处,让它们互相成就,这才是真正的进步。”

秦宫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考工记》和筋络图上,两张图的影子交叠在一起,像两个学派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再也分不开。从这天起,医监署的院子里常常能看到墨家弟子的身影,他们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药杵捣药的“咚咚”声、碾药的“轧轧”声混在一起,像一首奇特的歌,旋律里满是创新和希望,唱响了战国“医工结合”的先河,也照亮了医学发展的新道路。

而林越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跨界融合在等着他们,像一条奔流的河,不断汇入新的支流——农学的育种能改良药草,工学的器械能助力手术,甚至天文历法能指导用药时机(比如某些药要在特定节气采摘才有效)……这条河终将流向更广阔的大海,滋养出更灿烂的医学文明。他看着扁鹊和墨家巨子讨论图纸的背影,看着他们眼里闪烁的智慧光芒,忽然觉得,自己要学的,不仅仅是医术的精妙,更是这种打破边界、拥抱未知、跨界融合的勇气和智慧——这才是成为“卷王”的真正底气,是能在任何时代、任何困境中都能找到出路的根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