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救命!老扁把我逼成战国医学卷王 > 第96章 下 太卜令的反扑!用“蛊疫”污名化医道

第一节 蛊疫谣言

秦宫的秋,总带着股化不开的湿冷。檐角的铜铃被连日的雨水泡得发沉,风过时,响起来闷闷的,像谁堵着嗓子哭,哭声碎在永巷的青石板上,洇出一片片深色的水痕。医监署的窗台上,子阳养的萤火虫蛊在纱笼里发着微光,明明灭灭,把窗纸映出细碎的光斑——这些尾部泛着绿火的小虫,是验毒时的利器(遇乌头毒会亮如星辰,遇巴豆毒则黯淡如豆),如今却成了别人嘴里的“祸根”,被传得神乎其神。

“听说了吗?子阳那小子养的蛊虫跑出来了,钻进浣衣局的水缸里,才让那几个宦官上吐下泻,拉得像滩烂泥,连裤子都提不住!”一个扫地的老宦官蹲在墙角,压低了声音,手里的扫帚柄被攥得发白,唾沫星子溅在青砖上,混着泥水。

“可不是嘛!太卜令今早就在司天台烧龟甲,我远远瞅见了,龟甲裂得跟蛛网似的,他说这是‘医监养蛊,天降惩罚’,再不管,整个秦宫都要遭殃!”旁边一个端着药碗的小宫女接口道,眼神里带着恐惧,碗里的药汁晃出了边,“我娘说,蛊虫最邪性,能顺着水汽钻进人的五脏六腑,把肠子都啃烂……”

流言像雨后的霉菌,在墙角、在廊下、在宦官们交头接耳的唾沫星子里疯长,连御花园的石缝里都仿佛藏着窃窃私语。林越蹲在医监署的门槛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块墨家造的放大镜——镜片是西域水晶磨的,边缘还带着点未打磨的毛糙,却能把当归的韧皮纤维看得清清楚楚,连细胞壁上的纹路都历历在目。这是扁鹊托墨家钜子做的,原用来观察药材纹理,此刻却被他捏得发烫,水晶片里映出自己紧锁的眉头,像两片拧在一起的柳叶。

“他们连蛊虫和腹泻都分不清。”林越的声音被雨雾滤得轻了些,带着点少年人的愤愤不平,指尖在放大镜的边缘划着圈。他想起现代解剖课上见过的大肠杆菌,那些在显微镜下蠕动的小家伙,才是腹泻的真凶,可对着这些只信“巫蛊作祟”的人,道理像泼在石头上的水,全渗不进去,只能留下几道浅浅的痕。

扁鹊正在整理医案,案上的狼毫笔在竹简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响,像春蚕在啃食桑叶。“公子荡巴豆案”的记录刚写完最后一笔,他蘸了点清水,润了润笔尖,水珠落在砚台上,晕开一小片墨。抬起头时,目光落在窗外的雨帘上,雨水顺着屋檐的瓦当淌下来,在青石板上砸出密密麻麻的小坑,坑里积的水混着泥,泛着浑浊的黄,像打翻了的砚台。

“你看这雨,”他忽然道,指尖叩了叩案上的青瓷砚台,砚台边缘的冰裂纹路在灯光下像张细网,“落在干净的缸里,是能煮茶的水,泡出来的茶带着清苦;落在粪坑里,就成了能沤肥的秽水,浇菜都嫌烈。一样的雨,去处不同,性子就变了。”

林越愣了愣,低头看着放大镜里自己模糊的影子,水晶片把他的睫毛拉得老长,像两把小扇子。他懂了,老人没说“流言止于智者”,只拿雨水作比——事物的性质,往往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而非本身。就像蛊虫,在医监署是验毒的工具,到了别有用心的人嘴里,就成了“害人的妖物”,变的不是蛊虫,是人心。

子阳气冲冲地跑进来,纱笼里的萤火虫被他晃得差点熄灭,绿火在他手心里跳来跳去,像攥着一把碎星。“先生!太卜令在司天台烧龟甲,那龟甲裂得跟蜘蛛网似的,被他说成‘医监养蛊,天降惩罚’,还说要请西戎的巫师来作法,用桃木剑挑了所有蛊虫,串成串,烧死在午门外,让全城人都来看热闹!”他手里的验毒记录被攥得皱巴巴的,墨迹都晕开了,像朵发了霉的花,“浣衣局那几个宦官明明是吃了馊掉的浆水面(昨夜剩下的,没放凉就盖了盖子,今早掀开时,上面浮着层白霉,像铺了层雪),怎么就赖到我的蛊虫头上了?他们自己嘴馋,怪得着谁?”

扁鹊放下笔,指尖在“蛊虫验毒记录”上轻轻敲着,竹简上“银环蛇蛊遇牵机药则狂舞,尾尖发红”的字迹力透纸背,墨色深得像块铁。“太卜令是魏冉的门生,”他声音平静,像在说别人的事,手指在竹简边缘摩挲着,“魏冉倒了,他的乌纱帽戴不稳,就像狂风里的蛛网,总得找个由头把自己挂牢。医监署断了太多人的财路——那些靠以次充好药材牟利的宦官,每月能多捞两石米;那些靠‘跳大神’骗赏钱的巫师,一场法事就能骗走半匹帛,他们早就想咬我们一口了,只等个机会。”

林越忽然想起昨夜去浣衣局送验毒水时,看到他们的水缸就摆在粪坑旁边,不过三尺远。雨水泡塌了粪坑的土壁,秽水混着蛆虫渗进缸里,水面上漂着层绿沫,像浮着块发霉的抹布,闻着有股酸馊味,呛得人嗓子眼发紧。他刚想开口说这事,却见扁鹊朝他摇了摇头,老人正拿起片晒干的马齿苋,叶片边缘的锯齿像把小小的锯子,晒得发脆,轻轻一碰就掉渣。

“这草能治腹泻,”扁鹊忽然道,指尖抚过叶片的纹路,那些纵向的脉络像条条小路,“可若有人说它是毒草,你辩得清吗?与其跟人争口舌,涨红了脸也说不通,不如去看看,那些腹泻的人,碗底还剩着什么霉斑,缸里漂着什么秽物。眼睛看到的,比嘴说的管用,就像这马齿苋,能不能治病,熬锅汤喝了就知道,不用跟人吵。”

林越接过马齿苋,干燥的叶片硌着指尖,像块小小的磨刀石,磨得他指腹发痒。他忽然懂了,老人是让他去寻找实证,像在杂草里辨认良药,得拨开层层流言,看清楚根须扎在哪里,是在肥土还是在秽泥。雨还在下,医监署外的流言像雨雾,浓得化不开,可他知道,总有放晴的时候,到那时,阳光会把一切照得透亮,包括那些藏在暗处的龌龊,像晒在石板上的水渍,无所遁形。

第二节 医署被围

天刚蒙蒙亮,东方刚泛起一点鱼肚白,医监署的门就被砸得“咚咚”响,像有巨石在撞,门板都在颤,仿佛下一刻就要散架,木缝里漏进的晨光被震得摇摇晃晃。子阳养的银环蛇蛊在瓦罐里躁动不安,吐着分叉的信子,发出“嘶嘶”的声,罐壁上的鳞片影子忽大忽小,像在跳一支愤怒的舞,搅得人心烦意乱。

“交出子阳!那小子养蛊害人,留着他早晚是个祸害!”

“烧死那些蛊虫!都是医监署搞出来的瘟疫,还我们干净身子!不然我们就砸了这破地方!”

门外的吼声像涨潮的水,一**拍打着门板,夹杂着木棍撞门的闷响、瓷器碎裂的脆响(大概是谁把医监署门口的花盆砸了),惊得屋檐下的麻雀扑棱棱飞起,撞在雨帘里,没了影,只留下几片**的羽毛,飘落在门槛上。

林越扒着门缝往外看,视线被门板的裂纹割得支离破碎。只见太卜令站在人群后面,穿着绣着龟甲纹的朝服,朝服的下摆拖在泥水里,沾了不少黑泥,他却毫不在意,手里捏着块烧裂的龟甲,龟甲的边缘还带着焦黑,像块烤糊的饼。他嘴角挂着点冷笑,眼神像淬了毒的针,时不时朝医监署的门瞥一眼,像在看一只待宰的羔羊。

浣衣局的几个宦官躺在门板上,被两个小太监抬着当“活证据”。为首的那个叫刘三,脸色蜡黄,嘴唇干裂,时不时发出一声夸张的呻吟,手还故意往肚子上按,像疼得受不了。另一个叫赵四的,偷偷睁开眼,瞥见太卜令朝他使眼色,赶紧又闭上眼睛,哼唧得更响了,嘴角却偷偷撇了撇,像在偷笑。他们的样子夸张得像戏台子上的丑角,引得周围的宦官一阵哄笑,又很快被愤怒的吼声盖过。

“先生,他们要冲进来了!门板都裂了!”子阳气得脸通红,像被泼了胭脂,手里紧紧攥着装萤火虫蛊的纱笼,指节发白,“要不……我把蛊虫交出去?反正验毒的法子不止这一种,大不了我再练别的,用银针、用验毒水,总能想出办法!犯不着跟他们硬碰硬!”

扁鹊正在用墨家放大镜观察什么,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像鹰隼盯着猎物,神情专注得仿佛周围的喧闹都与他无关。他面前摆着块干净的竹简,上面放着一小撮从腹泻者粪便里取的样本,黑褐色,带着点黏液。“你看,”他忽然把放大镜递给林越,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兴奋,“这是从腹泻宦官粪便里取的样本,有细小的虫卵,像芝麻粒,两头尖,壳上带着花纹,蛊虫的卵不是这样的(银环蛇蛊的卵是圆的,像小珠子;萤火虫蛊的卵带荧光,夜里会亮)。”

林越凑过去看,水晶镜片下,那些虫卵清晰可见,椭圆形,带着细密的花纹,像一件件精致的小铠甲,确实和子阳养的蛊虫卵完全不同。他心里一动,昨夜看到的那缸漂着绿沫的水,突然在眼前晃得厉害,水里的黑点大概就是这些虫卵的“老家”。

“开门!再不开门我们就砸了!”门外的吼声更凶了,门板被撞得裂开道缝,木屑簌簌往下掉,像在掉眼泪,露出里面的木筋,白花花的,像根骨头。

扁鹊忽然站起身,拿起一面铜锣(平时用来召集医监吏员的,铜面被擦得发亮,能照见人影),走到院子里,“哐哐”敲起来。铜锣的声音洪亮,像道惊雷,瞬间盖过了外面的喧哗,震得人耳朵嗡嗡响,连屋檐上的雨水都被震得跳了跳。

“你们要烧死蛊虫,我不拦着,”他的声音透过门板传出去,清晰而镇定,像块石头投入浪里,激起一圈圈涟漪,“但总得弄清楚,到底是不是蛊虫的错。若是错怪了它们,杀了无辜,老天爷也不会答应,到时候降下更大的灾祸,谁来担责?是你太卜令,还是这些跟着起哄的宦官?”

门外的喧闹声停了片刻,像潮水退了退,只剩下几个宦官还在嘟囔,声音却小了很多。太卜令的声音传进来,像冰锥子扎人:“扁鹊,别耍花样!巫蛊之术无形无迹,能附在水里、附在风里,岂是你这凡夫俗子能看透的?龟甲裂纹早已昭示,‘医监养蛊,天降惩罚’,还需要查吗?查也是白查,不过是白费力气!”

“当然要查!”扁鹊的声音更高了,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劲儿,铜锣被他放在地上,发出“哐当”一声轻响,“我已取了腹泻者的粪便样本,还有他们喝的水。用这‘透光镜’(墨家放大镜的别称)一看便知,若是蛊虫作祟,粪便里会有蛊卵;若是水有问题,水里会有秽物。你们敢不敢让我当众查验?敢不敢让陛下做个见证?若是我查不出,任凭你们处置,我绝无二话!”

林越忽然明白,扁鹊是在利用太卜令的自负。那些宦官不懂什么是放大镜,只当是巫术,太卜令想让医监署出丑,定会答应——他以为龟甲裂纹比什么都管用,以为扁鹊只是在虚张声势,却不知道老人早已掌握了铁证。

果然,太卜令喊道:“好!就当众查验!我倒要看看你能玩出什么花样!若查不出,我定要奏请陛下,拆了这妖言惑众的医监署,把你们这些‘养蛊妖人’全都发配去修长城,让你们一辈子都见不到秦宫的砖瓦!”

人群渐渐安静下来,像退潮的海,只剩下雨打屋檐的声音,淅淅沥沥,像在说悄悄话。林越看着扁鹊将样本小心翼翼地装进木盒,动作沉稳得像在调配药剂(他总说“医道如行船,遇风浪时,慌则倾,稳则安,心定才能掌舵”)。他先用干净的麻布把样本包好,再放进垫着棉花的木盒,生怕颠簸坏了,又在盒盖上贴了张小纸条,写着“浣衣局刘三粪便样本”,字迹工整得像刻上去的。

此刻的医监署,就像艘在浪里的船,而扁鹊,就是那个掌舵的人,任凭风浪再大,也稳如泰山,眼神里没有丝毫慌乱,只有胸有成竹的平静。林越忽然觉得,有这样的先生在,再大的谣言也像纸糊的老虎,一戳就破。

第三节 水样验真

朝堂上的气氛比医监署外更窒人,像口密不透风的锅,连空气都仿佛凝固了,带着股沉闷的压迫感。武王坐在龙椅上,眉头拧成个疙瘩,像块没解开的绳结。案上的青铜爵盛着冷酒,酒液里沉着片桂花,是昨夜宴饮剩下的,花瓣已经泡得发白,失去了往日的香气。

太卜令捧着块龟甲,跪在地上,膝盖下的蒲团都被他的眼泪打湿了。他声泪俱下,肩膀一抽一抽的,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手里的龟甲被他指得发亮,甲面上的裂纹在阳光下像张张开的网:“陛下!臣夜观天象,见荧惑犯心,此乃妖蛊作祟之兆!医监署养蛊验毒,本就逆天而行,不合天道,如今引发瘟疫,若不及时制止,恐蔓延至整个秦宫,到时候别说宦官宫女,连陛下的龙体都要受牵连,江山社稷都要动摇啊!”

扁鹊站在殿中,身前摆着十二只陶碗,碗沿都擦得干干净净,泛着白。碗里装着不同的水——有浣衣局的缸水(表面漂着层绿沫,像浮着块发霉的布),有医监署的井水(清澈见底,能看见碗底的花纹),有宫墙下的雨水(混着泥,像杯浑浊的茶),还有腹泻者的尿液样本(浑浊如米汤,带着点泡沫)。旁边摆着墨家放大镜和几片竹简,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小圆圈,用红笔标着数字,像幅微型图谱。

“陛下,”扁鹊拿起一只装着浣衣局缸水的碗,用银勺轻轻一搅,水面上的绿沫散开,露出下面细小的黑点,像撒了把芝麻,“请细看。”他将放大镜递给内侍,内侍双手捧着,小心翼翼地呈给武王,生怕摔了这“宝贝”。

武王透过镜片一看,猛地皱紧了眉,手里的玉圭都差点掉了,指尖捏着圭角,指节发白:“这是什么?密密麻麻的小虫子!还有像芝麻粒的东西,在水里动来动去!”

“是虫卵和秽物。”扁鹊解释道,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像珠子落在玉盘上,“浣衣局的水缸紧挨着粪坑,不过三尺远。昨夜大雨泡塌了粪坑的土壁,秽水带着虫卵渗进缸中,饮下便会腹泻。臣取了120份样本,挨个儿查验——其中浣衣局的水样污染最严重,每勺水里有37个虫卵;宫墙下的雨水次之,每勺12个(雨水冲刷地面时,带了些秽土);医监署的井水,用放大镜看,干净无杂物,连细小的泥沙都很少。”

他展开竹简,上面的小圆圈旁标着数字,每个圆圈都画得大小一致,像用圆规量过:“这是腹泻者粪便里的虫卵,与浣衣局水缸里的一模一样,壳上的花纹都分毫不差;而子阳养的蛊虫,臣也取了它们的粪便样本(它们以毒虫为食,粪便干燥,呈颗粒状),用放大镜看,只有细小的沙粒,绝无此类虫卵。”

太卜令的脸瞬间白了,像被泼了层石灰,连嘴唇都没了血色,却还嘴硬,声音发颤,像根快被风吹断的芦苇:“巫蛊之术无形无迹,岂是这凡物能看见的?定是你用妖法惑众,伪造了这些‘虫卵’!想骗陛下,没那么容易!”

林越忽然上前一步,捧着子阳养的银环蛇蛊瓦罐,罐口蒙着细纱,能看见蛇蛊安静地盘着,吐着信子,像在打盹。“陛下,臣愿以身试蛊。”他的声音虽有些发颤,却很坚定,眼神直视着武王,没有丝毫躲闪,“若蛊虫真能引发腹泻,臣饮下它的汁液,若有半点不适,任凭处置,绝不怨怼!”

子阳也跟着跪下,纱笼里的萤火虫蛊被他举得高高的,绿光映着他涨红的脸,像罩了层绿纱:“臣也愿试!我的萤火虫蛊只喝清水,吃萤火虫幼虫,绝无半分毒!若是它们真能害人,我第一个就把它们烧死,不用别人动手!”

太卜令没想到他们敢如此,一时语塞,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来——他总不能让武王也相信,连以身试蛊的人都被“妖法”迷惑了,那样也太说不过去。他张了张嘴,想再说些什么,却发现周围的大臣都用怀疑的眼神看着他,像在看一个说谎的孩子,脸上火辣辣的,像被打了几巴掌。

扁鹊看向武王,语气恳切,带着股忧国忧民的真诚:“陛下,所谓‘瘟疫’,多是水源不洁、食物变质所致,非关妖蛊。就像去年秋天,西市因卖馊肉引发的腹泻,也是这个道理,并非什么‘天降惩罚’。臣已拟好秦宫水道改造方案——将所有水井移至粪坑上游(至少五十步),设过滤池(底层铺木炭吸味,中层铺细沙滤虫,上层铺鹅卵石挡泥),排水沟与饮水渠分开,用石板覆盖,防止污染。医监署愿牵头督办,将职能扩展至公共卫生,保秦宫无疫,让陛下和百姓都能安享太平。”

武王看着竹简上的数字,又看了看太卜令慌乱的眼神,忽然拍案而起,龙袍扫过案几,青铜酒樽摔在地上,发出刺耳的“哐当”声,酒液洒了一地,带着股淡淡的桂花香,与殿内的紧张气氛格格不入。“够了!太卜令,你连水源污染与妖蛊都分不清,还敢妄谈天象?拿着块破龟甲就想妖言惑众,搅乱宫闱!来人,将他拖下去,杖责三十,罚去看守皇陵,永不得回京!”

太卜令的惨叫声在殿外回荡,像被踩住的猫,从尖利到微弱,渐渐消失在走廊尽头。林越站在扁鹊身后,看着老人沉稳的背影,忽然觉得那十二只陶碗和竹简上的小圆圈,比任何巫术都有力量。原来所谓的“卷”,不是与人争斗,而是把事情做到极致,让证据自己说话,像水流过石头,自然能冲出河道,无需多言,却胜过千言万语。

第四节 卫生革新

秦宫的水道改造工程开工那天,阳光格外好,像打翻了的金箔,把宫墙照得金灿灿的,连墙角的青苔都泛着绿光。林越跟着扁鹊在工地上转悠,看着工匠们挖排水沟(深三尺,宽两尺,用青石板铺底,石板缝里嵌着糯米浆混石灰,防渗水),垒过滤池(底层铺半尺厚的木炭,是从烧窑工那里特意订的硬木炭;中层铺一尺细沙,筛得干干净净,连小石子都挑了出去;上层铺鹅卵石,大小均匀,像一群排队的小娃娃),把浣衣局的水缸往山坡上挪(离粪坑足有五十步,旁边还种了排柳树,枝条垂在缸边,用来挡挡秽气)。

子阳提着验毒水,挨个儿检查新挖的井,银环蛇蛊在瓦罐里安静得很,不像之前那么躁动——干净的水源,连蛊虫都更安稳,大概它们也讨厌秽水的味道。他用银勺舀起井水,滴进验毒水,水依旧清澈,不像在浣衣局时那样立刻变浑浊,脸上露出了孩子气的笑容,像得了糖的孩子。

“先生,您怎么想到要用水道改造来扩展医监职能?”林越捡起块木炭,炭孔细密,像无数个小嘴巴,能吸走水里的怪味,“我原以为,查清腹泻的原因,处置了太卜令,这事就结了。”

扁鹊蹲在过滤池边,用手捧起一捧细沙,沙粒从指缝漏下去,像时间在流淌,簌簌作响。“医道不止于治病,更在于防病。”他指着过滤池,阳光透过他的指缝,在沙粒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就像这池子,把脏东西挡在外面,比生病后再吃药管用得多。你看那些巫师,为什么能骗到钱?因为人们怕病,怕未知的灾祸,宁愿相信跳大神能消灾,也不愿相信勤洗手、喝净水能防病。我们把水源弄干净,把卫生讲清楚,让他们少生病,巫师的把戏自然就没人信了,这才是釜底抽薪的法子。”

林越忽然想起现代的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系统,那些复杂的过滤、消毒流程,原来千年前的智慧,与现代的理念竟如此相通。他拿起墨家放大镜,对着过滤后的井水看,果然清澈无杂物,连细小的泥沙都被挡住了,水里面只有些微小的气泡,像一颗颗小珍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你看这木炭和细沙,”扁鹊的声音像阳光一样暖,带着股温和的力量,“单用木炭,能吸味,却滤不干净细泥沙,水还是浑的;单用细沙,能滤虫,却挡不住臭味,水还是难闻。得合在一起,互相配合,像医道与实证,缺一不可。医道是方向,实证是脚步,光有方向不走,到不了目的地;光走不辨方向,容易走歪路。”

他顿了顿,看向林越,目光里带着期许,像看着一株正在生长的树苗:“太卜令用谣言攻击我们,看似是巫蛊与医学的争斗,实则是愚昧与智慧的较量。你要记住,真正的医道,不是跟巫蛊对着干,不是非要把谁斗倒,而是用更实在的法子,让人们活得更安稳。就像这过滤池,不用喊口号,不用烧龟甲,默默把水变干净,人们喝着舒服了,自然会信,会跟着学,这比争论一万句都管用。”

林越望着工地上忙碌的身影,听着锤凿声(“叮叮当当”,像在打铁)、号子声(“嘿哟——加把劲哟——”,粗犷有力),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暖的。工匠们有的在搬石头,青筋暴起,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地上,瞬间被晒干;有的在用抹子抹石灰,手法熟练,把石板缝填得严严实实;还有的在丈量距离,用绳子拉着,确保水井离粪坑正好五十步,不差分毫。

他知道,扁鹊正在做的,不只是改造水道,更是在改造人们的观念,像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种下医学的种子,耐心浇灌,总有一天,会收获满仓的健康。子阳正在教一个老工匠如何分辨水质好坏,他把验毒水倒进水样里,看着水变浑浊,认真地说:“大爷您看,这样的水就不能喝,得过滤了才行,不然会拉肚子的!”老工匠点点头,眼里带着好奇和信服,像个认真听讲的学生。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洒在新铺的石板路上,像铺了层金箔,踩上去暖暖的。医监署的牌子在余晖里泛着光,漆是新刷的,红得发亮。旁边多了块新牌子,写着“公共卫生司”,是扁鹊亲笔写的,笔力遒劲,每个字都像条奔腾的河,充满了生命力。子阳养的萤火虫蛊在纱笼里亮起来,像无数个小星星,照亮了医道前行的路,也照亮了林越眼里的光。

林越握着那块墨家放大镜,镜片里映出自己的影子,也映出远处的宫墙和渐渐暗下来的天空,天空被夕阳染成了橘红色,像块巨大的画布。他知道,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像这过滤池里的细沙,要一点点积累,才能挡住所有的“脏东西”。而扁鹊的言传身教,就像这阳光和雨水,润物无声,却让他心里的种子,慢慢发了芽,扎了根。

夜色渐浓,医监署的灯亮了起来,像黑夜里的一颗星,温暖而明亮。林越坐在灯下,看着扁鹊修改《秦宫卫生防疫要略》,竹简上的字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像一张守护健康的网,正慢慢铺开,将整个秦宫都护在其中。他拿起笔,在空白的竹简上,写下了第一行字:“防病于未然,如滤水于源头,去其秽,存其清,方为医道根本……”

窗外的风清透了些,吹过新栽的柳树,叶子沙沙响,像在说悄悄话,又像在唱歌,唱着秦宫的秋天,终于有了点干净的味道,甜丝丝的,像刚过滤好的井水,喝一口,沁人心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