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我在东瀛打拼的日子 > 第257章 豺狼未远,警钟长鸣

城墙的灯光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抬头望向夜空,西安的星星不像日本那样亮得刺眼,却透着股安稳的光。我知道,未来和日本的牵扯恐怕还会有,九菊派的阴谋也没彻底结束,可只要我站在这片土地上,只要心里装着对祖国的眷恋,装着对历史的敬畏,就绝不会再迷失。那些历史阴影不该成为困住我的枷锁,而该是提醒我清醒的警钟——守住本心,守住脚下的土地,才是对过去最好的告慰,也是对自己最大的救赎。

踩着回民街青石板路往前走,一边是挂着红灯笼的老字号泡馍馆,木窗棂上的雕花被岁月磨得温润;另一边是亮着电子屏的文创店,年轻店员用陕普笑着给游客介绍兵马俑盲盒——新旧的影子在路灯下叠在一起,像极了这片土地上的岁月交替,既有千年沉淀的厚重,又有生生不息的鲜活。

我伸手摸了摸街边拴马桩的石雕,指尖触到粗糙的纹路,那点冰凉竟让心里泛起一阵热。来往的人摩肩接踵,操着南腔北调的乡音混在一起:四川游客在争论哪家肉夹馍更正宗,广东阿姨举着手机拍糖画,本地大爷坐在台阶上抽着旱烟,慢悠悠哼着《三滴血》的调子。这就是祖国的空气啊,混着烟火气、人情味,还有那份不用设防的踏实,让在日本攒下的紧绷感,一点点从骨头缝里散了去。

可走着走着,心里那根弦又悄悄绷紧了。路过一家挂着“铭记历史”标语的纪念馆,玻璃橱窗里陈列着抗战时期的旧物:褪了色的军装、锈迹斑斑的步枪,还有泛黄的家书。我站在橱窗前,看着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物件,刚才的暖意突然被一股沉重取代——家国兴亡、民族忧患,从来都不是书里的空话,是这些旧物背后,无数人的热血和生命堆出来的。

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不就是这样交替着过来的吗?长安城曾是万国来朝的盛世,也经受过战乱的摧残;这片土地曾在炮火里满目疮痍,也在废墟上重新站起。可不管多难,总能凭着一股韧劲熬过来,凭着无数人对家国的眷恋,把文明的火种传下去。可日本呢?这个隔海相望的国度,曾把战火强加到我们头上,如今又在暗处打着乾陵、秦直道的主意,他们真的会彻底放下掠夺的野心吗?

我走到一个卖皮影的小摊前,老师傅正用细棍操纵着“穆桂英”的皮影,在灯箱上舞得英姿飒爽。“这是咱老祖宗的东西,得传下去。”老师傅抬头冲我笑,眼里满是自豪。我看着那晃动的皮影,突然想起九菊派想偷取陶片、操控地脉的阴谋——他们觊觎的,从来不止是一件文物、一块土地,更是我们民族的根啊。

和日本是敌是友?这个问题像重锤,一下下敲在我心上。历史里的血海深仇是真的,南京大屠杀的伤痛、甲午战争的屈辱,哪一件不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疤?可现在的我们,又不能只抱着仇恨过日子——我们要发展,要强大,要守护好这片土地。可这份“不记仇”,绝不是忘了痛,更不是对他们的野心视而不见。就像老师傅说的“传下去”,我们既要传下文明的荣光,也要传下对历史的敬畏,传下“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底气。

夜风卷着烤羊肉串的香气吹过,我深吸一口气,那股熟悉的烟火气里,突然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身边的人群还在喧闹,孩子们的笑声清脆,老人们的谈笑声温和——这些平凡的幸福,不就是我们要守护的东西吗?如果连这点安稳都守不住,又对得起那些为家国牺牲的先辈吗?

我抬头望向远处的钟楼,青砖黛瓦在夜色里透着庄严。心里的疑问渐渐有了答案:和日本的关系,从来不是简单的“敌”或“友”,而是要看他们是否真的正视历史,是否真的放下野心。而我们自己,必须永远保持清醒——家国兴亡不是一句口号,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民族忧患也不是危言耸听,是刻在历史里的警示。只有我们自己足够强大,足够团结,才能守住这片土地的安稳,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才能让那些历史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走在西安新旧交替的街市里,看着眼前熟悉的面孔,呼吸着亲切的空气,我忽然觉得,心里的迷茫和自责都散了。剩下的,只有一份坚定:不管未来和日本还有多少牵扯,不管九菊派的阴谋多隐蔽,我都会守着对祖国的眷恋,守着对历史的敬畏,拼尽全力,护好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沿着西安城墙根往碑林方向走,脚下的青石板每一步都像踩在历史的褶皱里。不远处,明城墙的垛口在夜色里划出规整的轮廓,想起导游说过,这城墙是在唐皇城基础上扩建的——从盛唐的朱雀大街到明代的夯土城墙,再到如今被灯光照亮的观光步道,这座城的每一块砖,都记着朝代更迭的痕迹。

我摸了摸城墙的夯土层,指尖能触到岁月的粗糙。忽然就想起宋末元初的那段历史:临安城破时的火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绝唱,还有元朝铁骑踏过中原时,文化典籍被焚毁的惨痛。那时的宋朝,明明有活字印刷、指南针的辉煌,有《清明上河图》里的繁华,却还是没能挡住异族的入侵,让百年文明险些断层。再往后想,明末清初的山海关,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剃发易服的政令下,多少人为了守护汉家衣冠流血——这些改朝换代的痛,从来不是简单的政权交替,是民族文化差点被掐断的危机,是无数人用生命都没能守住的尊严。

走到碑林博物馆门口,闭馆后的大门紧闭,透过栅栏能看到里面立着的石碑。那些刻着《开成石经》《大秦景教碑》的石头,见证过盛唐的包容,也经历过战乱的摧残。我忽然明白,中国的历史从来不是一路坦途,从五胡乱华到元清入主,每一次异族入侵,都是一次民族生存的考验。可偏偏就是这样,我们的文明却没断过——汉字还在写,孔孟的思想还在传,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月饼,一代代传了下来。这份韧劲,是刻在骨子里的,是哪怕被打得遍体鳞伤,也能重新站起来的底气。

可一想到日本,心里那点暖意又凉了下去。百年前的甲午战争,他们用我们传过去的造船技术,打沉了北洋水师;南京城里,他们用刺刀挑破了我们的和平幻想。后来我们赢了抗战,可他们真的服了吗?看看现在,他们的政客还在参拜靖国神社,还在篡改历史教科书,还在打我们地脉、文物的主意。他们是亚洲的发达国家,却没学会正视历史,反而把当年的野心藏在经济、文化的外衣下,处心积虑地盯着我们的发展。

夜风裹着远处传来的秦腔,苍凉又有力。我靠在城墙边,看着头顶的星空,突然觉得自己之前的迷茫太可笑了。那些元清入主的教训还在眼前,日本的觊觎还没停止,我哪有资格沉溺在个人的情绪里?我们这代人,看似生活在和平年代,可民族生存的考验从来没消失过——日本的科技优势、文化渗透,还有那些看不见的阴谋,都是新的挑战。

我掏出手机,翻出之前拍的秦直道照片,黄土高原上的道路蜿蜒向远方,像一条沉默的巨龙。忽然就懂了,为什么九菊派要盯着这里的地脉——他们怕的,从来不是我们的现在,是我们骨子里那股能扛过千年风雨的韧劲。而我,还有像我一样的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守护这片土地,不只是守护它的山河,更是守护它的历史、它的文明,守护那些先辈用鲜血换来的、不被异族欺凌的尊严。

城墙的灯光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抬头望向碑林的方向,那些沉默的石碑仿佛在告诉我:历史的教训不能忘,眼前的危机要警惕。日本的不服气、处心积虑,不是我们逃避的理由,而是我们必须变强的动力。就像当年我们扛过元清的入侵,现在也一定能扛过所有的挑战——只要我们记得自己是谁,记得脚下的土地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就永远不会迷失。

晚风掠过西安城的明城墙,把钟楼上的铜铃声吹得很远。我站在朱雀门的城楼下,看着往来游人手里举着的唐代仕女俑文创,忽然想起刚看到的新闻——日本2025财年的防卫预算飙到了8.7万亿日元,连续三年突破万亿大关,这数字像根细针,刺破了“和平发展”的虚幻表象。

旁边卖石榴汁的大爷正和游客闲聊,说“现在日子安稳喽,不像老一辈总提打仗”。我接过冰凉的杯子,指尖的凉意却压不住心里的灼痛。安稳?不过是祖国的航母编队在南海犁出的航迹,是东风导弹的射程撑起来的底气。日本这只被美国拴着链子的野狼,从来没收起过獠牙——当年美国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没炸碎他们的野心,反倒成了后来“受害者叙事”的遮羞布。如今美国换了心思,把链子换成了缰绳,要驱着它来咬我们,它立刻就摇起了尾巴。

手机里的新闻还在跳:佐世保军港的“鸟海”号驱逐舰刚改装完,能装射程16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了;横须贺港的“出云”号甲板在加固,明年就能起降F-35b战斗机,这哪是什么“直升机驱逐舰”,分明是披着伪装的航母。更讽刺的是,这些武器的核心芯片还攥在美国手里,要靠美国的代码才能激活——日本甘心做这“提线木偶”,不就是想借美国的势,重新把爪子伸向我们的领土?

想起之前在秦直道遗址,樱井美子说“地脉相连”时的眼神,那时只当是文化说辞,现在想来全是伏笔。九菊派盯着乾陵的陶片,右翼政客盯着我们的海疆,本质上是一回事:从文化到领土,他们从来没放弃过掠夺。就像高市早苗那样的极右翼,一边拜靖国神社里的战犯,一边叫嚣着把军费提到Gdp的2%,还往小学里塞“中国是威胁”的洗脑手册——这和当年甲午战前的舆论煽动,何其相似?

城墙上的灯光忽然亮了,照得砖缝里的枯草都清晰可见。我想起宋元交替时,蒙古铁骑踏碎临安城的火光;想起明末清初,剃发易服的政令下流淌的鲜血。那些异族入侵的教训还刻在城墙里,日本的野心就又在海面上翻涌了。他们库存的47吨钚能七天造百枚核弹头的狂言,不是空话;连续签署《互惠准入协定》拉拢澳英菲,不是闲棋——这是在为撕破和平宪法铺路,为围堵中国搭台。

有游客在拍城墙夜景,笑着说“这城墙真结实,能挡千军万马”。我望着远处的夜空,心里却清楚:现在的防线,不在砖石上,而在每个中国人的清醒里。日本右翼死灰复燃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美国的“代理人战争”算盘打得噼啪响,可总有人还在说“中日友好”,还在为日本的精致文化着迷。他们忘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的白骨,旅顺万忠墓里的冤魂,从来没接受过“原谅”。

石榴汁在手里渐暖,可心里的寒意却越来越重。我掏出手机,把日本扩军的新闻转发到家族群,配文只有八个字:“豺狼未远,警钟长鸣”。发送的瞬间,钟楼上的铜铃又响了,这一次听来,像警示,更像号角。

城墙下的人群还在喧闹,孩子们追着卖糖画的小贩跑,老人们坐在石凳上唠家常。这些平凡的烟火气,是我们必须守住的珍宝。我望着西安的夜空,忽然无比坚定:日本是敌非友,这不是偏激的论断,是被现实反复验证的真相。只要我们自己不糊涂、不松懈,这头被人驱赶来的野狼,永远别想再踏上我们的土地。

晚风裹着西安城的烟火气,却吹不散我心里翻涌的沉郁。指尖划过明城墙的砖缝,那些被岁月磨平的纹路里,仿佛藏着千年的警示——日本想登陆大陆、鸠占鹊巢的念头,从来不是一时的野心,是刻在他们血脉里的执念,是从丰臣秀吉时代就没断过的妄想。当年他挥师朝鲜,想以之为跳板染指中原;后来甲午海战、全面侵华,不过是这执念的反复重演。哪怕现在裹着“和平发展”的外衣,那藏在骨子里的阴暗,也没半分消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