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我在东瀛打拼的日子 > 第215章 日本人企图抹掉的黑暗史

离开公寓时,高桥老太太的梅子罐还摆在玄关柜上,月光透过纱窗在红布绳上织出细碎的网。清禾把松本教授给的传单折成方巾大小,塞进帆布包最里层,那里还躺着半本没看完的《东史郎日记》。

“社团名字叫‘历史认知研究会’,”她翻着手机里的活动预告,屏幕光照亮她眼底的犹豫,“简介里写着‘探讨近现代中日关系的深层脉络’,可底下的评论区有人说,常客里有不少‘日本会议’的成员。”

我想起那个以否认侵略历史闻名的右翼团体,喉结动了动:“要不去了?”

“得去。”清禾突然加快脚步,帆布包上的金属拉链撞出轻响,“上周在NhK的纪录片里,他们采访东京高中生,问‘知道南京事件吗’,三十个人里只有两个说‘好像课本提过’。我们总得知道,他们到底在教下一代什么。”

电车驶过隅田川时,窗外的樱花正落得急。邻座两个穿校服的女生在看漫画,其中一个突然笑出声:“你看这个战犯角色,设定成隐藏的英雄哎,好带感!”另一个翻着书页:“反正都是过去的事了,编得好玩就行。”

清禾的手指猛地攥紧包带,指节泛白。我碰了碰她的手背,摸到一片冰凉——她包里还放着祖父那枚弹壳,锈迹里嵌着七十多年前的硝烟味。

研究会在新宿一栋旧写字楼的七层,电梯门开时就听见争吵声。推开门,三十平米的房间里挤着二十多个人,烟雾缭绕中,穿和服的老太太正用拐杖敲着地板:“我丈夫在满洲当了十年兵,他说那是建设!不是侵略!”

角落里站起来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西装袖口别着早稻田大学的校徽:“铃木奶奶,1938年日本陆军省的《战时经济报告》里写着,从中国东北掠夺的煤炭占日本本土消耗量的64%,这叫建设?”他把一叠复印文件拍在桌上,“这是国立公文书馆的档案,你们自己看!”

清禾拉着我往后排走,经过书架时瞥见上面的书脊——《大东亚战争的真实》《南京事件的虚构性》,最上层摆着本《我的奋斗》日文版。

“这位是宫泽,历史系研究生。”松本教授从烟雾里走出来,给我们介绍那个年轻人,“他父亲是驻上海总领事,却让儿子专门研究战时暴行,有意思吧?”

宫泽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曹先生看过《拉贝日记》的手稿吗?去年在海德堡大学档案馆发现的增补版,记录了1937年12月17日,日军在安全区抓走137名男性,其中112人再也没回来——这些数字,日本的教科书连零头都不敢写。”

正说着,门被猛地推开,穿藏青色夹克的中年男人闯进来,胸前徽章闪着“大日本爱国党”的字样:“宫泽!又在散播反日言论?”他把一份报纸摔在桌上,头版标题是“日本企业拿下全球53%的半导体专利”,“看看现在的成就!总提那些陈年旧事,不是长他人志气吗?”

宫泽冷笑一声,从抽屉里抽出张照片——1941年的鞍山制铁所,中国劳工被铁链锁在高炉边。“三井物产的财报显示,战时钢铁产量的72%来自这里,用的是中国的铁矿和中国的命。现在新日铁的技术专利,有多少是从那时的掠夺里起步的?”他指着墙上的“经济奇迹”宣传画,“你们敢告诉年轻人,这奇迹的地基是用什么垒的吗?”

争吵声越来越大,穿和服的老太太突然哭起来:“我儿子在自卫队服役,他说教材里写着‘日中战争是为了对抗西方殖民’,你们为什么非要戳破?”

清禾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房间静了一瞬:“因为我祖父的日记里写着,1937年12月,他在南京看见日军把婴儿扔进开水锅。”她从包里掏出那半本日记,泛黄的纸页在气流中抖动,“这种事,能因为现在的经济成就就变成‘建设’吗?”

男人的脸涨成猪肝色:“那是个别士兵的行为!不能代表国家!”

“个别?”宫泽突然提高音量,投影仪上打出日本陆军省1938年的《战时行动手册》,“第17条:‘对抵抗者可采取包括杀戮在内的必要手段’,第23条:‘物资征集无需考虑当地民生’——这是国家行为!”他调出另一份文件,“东京审判时,盟军检察官提交了284件日军暴行报告,其中有179件来自日本军方自己的档案!”

烟雾里响起打火机的轻响,穿夹克的男人点着烟:“就算是真的,中国不是讲‘以德报怨’吗?为什么非要揪着不放?”

这句话像根针,刺破了房间里紧绷的空气。我看着他胸前的徽章,突然想起上周在靖国神社门口,看见几个穿制服的学生举着横幅:“感谢英灵赐予的繁荣”,而不远处的街角,七十岁的中国老兵正举着“还我公道”的牌子,被警察推搡着。

“下周的会,我们邀请了南京纪念馆的研究员。”松本教授突然开口,把一叠传单分给众人,“宫泽整理了1946年盟军调查团的影像资料,到时候一起看。”

离开时,宫泽追出来,塞给我们一张光盘:“这里面有1945年日军士兵的忏悔录音,是我在家族仓库里找到的——我爷爷是第六师团的军医,他说‘每天解剖的中国人,比治疗的伤员多’。”他的声音压得很低,“你们知道吗?日本的历史教材审定委员会里,有六个成员是‘历史修正主义协会’的,他们去年删掉了‘慰安妇’相关的全部内容。”

电梯下降时,清禾把光盘塞进包里,和那半本日记贴在一起。“你发现没?”她望着跳动的数字,“他们总说我们不宽容,可他们连承认的勇气都没有。就像偷了东西的人,一边炫耀赃物,一边怪失主追得太紧。”

走出写字楼,暮色正漫过歌舞伎町的霓虹灯。清禾突然停下,指着大屏幕上的首相讲话——“要构建面向未来的日中关系”。她笑了笑,眼里的光比霓虹还冷:“没有正视过去的勇气,未来不过是谎言的延续。”

街角的自动售货机亮着冷光,最便宜的矿泉水要一百日元。我想起宫泽说的,1943年日军在华北征收的粮食,足够养活两千万人,却让三百万中国农民饿死。

“明天去研究会,”清禾的声音裹着晚风,“把祖父日记里的细节都带过去。有些伤口,不是你假装看不见,就会自己愈合的。”

夜色渐深,电车轨道旁的樱花落了满地,像谁没擦干净的血迹。宫泽给的光盘在包里发烫,我仿佛听见那些被掩埋的声音——防空洞里的哭嚎,实验台上的呻吟,还有南京城墙上,三十万个未闭的眼睛。

会议室的空调嗡嗡作响,将窗外的蝉鸣滤成模糊的白噪音。清禾将笔记本电脑推到桌面中央,屏幕上正跳着日本雅虎论坛的热帖标题——“中国若真有宽容传统,为何至今不肯原谅日本?”底下的跟帖已经突破五千条,红色的“热议”标签像块烧红的烙铁。

“这就是他们典型的逻辑。”清禾的指尖在触控板上滑动,停在一条获赞两千的留言上,“你看这条:‘德国总理都下跪了,犹太人也没天天提集中营,中国人太记仇。’”她抬眼时,睫毛上沾着细碎的光,“他们永远不懂,原谅的前提是认罪,不是受害者单方面的大度。”

坐在对面的宫泽猛地拍了下桌子,他那件印着“反战青年会”的t恤被震得发皱。“我来反驳!”这个早稻田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抓起马克笔,在白板上划出两道平行线,“1970年勃兰特下跪时,西德已经通过《联邦补偿法》,向超过46万犹太幸存者支付了约770亿马克;而日本呢?”他转身指向身后的投影屏,上面的数字突然放大——“截至2023年,日本政府对中国民间战争受害者的赔偿诉讼,胜诉率为0。”

后排突然传来窃笑。穿西装的吉田晃了晃手腕上的百达翡丽,表壳反射的光扫过我们的脸:“宫泽君还是太年轻。你们知道吗?去年日中贸易额突破3500亿美元,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半导体设备占全球市场份额47%。这种时候提赔偿,不是破坏友好吗?”他掏出手机,点开一个视频,“看看这个,中国网红在东京买马桶盖的视频,播放量破亿呢。”

清禾突然笑出声,笑声在空调的嗡鸣里显得格外清冽。“吉田先生知道‘731部队’受害者的平均年龄吗?”她没等对方回答,已经调出另一份文件,“根据哈尔滨社科院的调查,现存的**实验受害者平均年龄91岁,他们中的87%,连日本法院的立案通知都没收到过。”她顿了顿,指尖点在屏幕上的照片——一个缺了右腿的老人正对着镜头流泪,“这位周老先生,1943年被抓去做冻伤实验,现在每个冬天都要靠止痛药度日。他要的不是钱,是一句道歉。”

角落里的田中突然站起来,他的公文包“啪”地砸在地上,露出里面的《朝日新闻》剪报。“我父亲1944年在徐州当过军医!”老人的声音抖得像风中的蛛网,“他日记里写着‘每日解剖三名中国人,肝脏用于培养鼠疫杆菌’!”他抓起剪报往桌上摔,泛黄的纸页上印着2015年日本政府的声明:“731部队相关档案因战火销毁,无法证实存在人体实验。”

“档案销毁?”我突然开口,将U盘插进电脑,“这是美国国会图书馆解密的1947年文件,盟军最高司令部对731部队长石井四郎的讯问记录。”屏幕上的英文清晰可见:“石井供述,1939-1945年间,至少3000名俘虏被用于实验,无一生还。作为交换,美国获得全部实验数据。”我抬眼看向吉田,“你们的‘友好’,就是把这些藏在实验室的冰库里吗?”

吉田的脸涨成猪肝色,抓起茶杯往桌上墩,茶水溅在他锃亮的皮鞋上。“那是战争时期的特殊情况!”他突然提高音量,“中国古代还有‘以德报怨’的说法,你们现在这么咄咄逼人,算什么礼仪之邦?”

这句话像根火柴,点燃了清禾眼里的火。她猛地拉开帆布包,倒出一叠泛黄的信件,信封上的邮戳显示1938年——南京。“这是我祖父的战地日记。”她的声音突然低下去,像在念悼词,“12月13日,他在安全区看到‘日本兵将婴儿挑在刺刀上取乐’;12月15日,‘秦淮河上漂着的尸体,让船桨都划不动’。”她举起其中一页,上面的血迹已经发黑,“这页是他被炮弹炸伤时写的,‘若有来生,愿亲眼看见侵略者认罪’。”

会议室突然静下来,只有空调的风扫过纸页的沙沙声。宫泽的喉结滚动了一下,调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网:“2015年,《某市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其中包括1700多份第三方证词——德国商人京特的日记、美国牧师约翰的照片、丹麦医生贝恩的病历。”他指向屏幕上的照片,一个日本兵正举着军刀砍向跪在地上的平民,“这些不是‘特殊情况’,是有组织的暴行。”

“可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后排的女学生突然站起来,她的学生证上印着庆应大学的校徽,“我奶奶总说,战后很多日本家庭也很惨,我爷爷就是饿死的。”

清禾从包里掏出个铁皮盒,打开时露出里面的粮票和布票。“这是1960年代中国农村的救济粮票。”她的指尖抚过那些褪色的字迹,“三年困难时期,中国饿死了很多人,但我们还是向日本出口了150万吨大米——那是国家领导人说的,‘不能让日本人民像我们一样挨饿’。”她看向女学生,“你们的教科书没写过吧?1972年中日建交时,中国主动放弃了国家间的战争赔偿,只要求日本对民间受害者进行补偿,可你们的政府连这个都不肯做。”

田中突然捂住脸,指缝间漏出呜咽声。“我父亲1947年自杀前,让我把这个交给中国大使馆。”他从公文包最底层摸出个油纸包,打开后是枚生锈的军徽,背面刻着“南京,1937”,“他说这上面沾着中国人的血,该还给人家。可我去了三次大使馆,都被挡在门外,他们说‘现在是友好时期,别提这些’。”

清禾突然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夏日的热风涌进来,带着远处靖国神社方向的钟声。“知道为什么中国网民总提历史吗?”她转身时,阳光刚好落在她眼里,“因为我们怕。怕你们忘了,怕我们的后代也忘了。怕有一天,那些刺刀又会对准我们的孩子。”她指向屏幕上的留言,“你们说我们不宽容,可宽容是给知错能改的人,不是给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真小人。”

宫泽突然抓起白板擦,狠狠擦掉上面的字迹。“我要把这些做成纪录片!”他的眼里闪着光,“下周去南京,采访幸存者,拍纪念馆,让更多日本人看看真相。”

吉田默默地收起手机,公文包的拉链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走到门口时,他突然停下:“我父亲是外交官,1972年陪田中角荣访华。他说当时的领导人当时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的声音很轻,“或许,我们真的忘得太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