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我在东瀛打拼的日子 > 第190章 幡然梦醒

我在东瀛打拼的日子 第190章 幡然梦醒

作者:台汗国的赵六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1 00:07:44

樱井美子的呼吸渐匀时,我却醒着。月光透过纸门的缝隙,在她散着的发间织出银网,旗袍的碎片缠在我们腰间,像道解不开的绊。她往我怀里缩了缩,睫毛在我胸口扫出细碎的痒,鼻尖蹭过的地方,还留着她咬出的浅痕。这温柔乡确实蚀骨,像京都的春樱酒,初尝只觉绵甜,后劲却能醉到骨子里。

不知何时睡去的。梦里是片雾蒙蒙的旷野,脚下踩着的土地软得像腐叶,远处影影绰绰站着些人,长衫马褂,辫子盘在头顶,细看时,眉眼竟与我有几分像。最前头那位老者,胡须飘到胸口,手里拄着的拐杖“笃笃”敲地,每一声都震得我心口发慌。

“小子,”他开口时,声音像漏风的风箱,“在东洋两年,骨头就酥了?你忘了自己是中国人吗?你对日本人的认知究竟有多少?我炎黄子孙和日本人的宿命关系你有多少了解?你说要学习风水,你可知,这世上的运势轮流转,偏在我中华国运最衰时,这东瀛岛国借了邪力,竟成了气候。”

我想鞠躬,膝盖却像灌了铅。旁边个穿军装的年轻人冷笑,肩上的硝烟味呛得人睁不开眼:“倭人那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是趁我华夏积弱,从地狱里爬出来的邪恶之灵!他们的刀劈向妇孺时,眼睛都不眨;他们的枪对准学堂时,连《三字经》都烧!这不是战争,是畜生不如的屠戮!”

老者的拐杖重重顿地,震起一片尘土:“这或许是天数弄人——国运低谷时,魑魅魍魉总爱作祟。可天数归天数,血债是血债!你以为他们现在穿西装、讲礼貌,就不是当年那群披着人皮的狼了?甲午年的炮声,卢沟桥的枪声,南京城的哭声,这些刻在骨头上的恨,能凭几句‘日中友好’就抹平?”

又有个戴眼镜的先生上前,手里攥着本烧得只剩页角的书:“他们的教科书里,‘侵略’改叫‘进入’,‘屠杀’说成‘误会’,靖国神社里供奉的战犯牌位,每年都有人去磕头。这不是健忘,是处心积虑的掩饰!你被眼前的樱花、和歌迷了眼,可知他们骨子里的轻视,从来就没断过?”

穿军装的突然拽住我的胳膊,往远处指——那里的雾散了些,露出片黑压压的人群,有穿粗布短打的劳工,有裹小脚的妇人,有缺胳膊少腿的士兵,每个人的眼睛都黑洞洞的,直勾勾盯着我。

“你以为如今Gdp世界第二,腰杆就硬了?”老者猛地提高声音,拐杖指着我鼻尖,“晚清那会儿,我朝Gdp占世界三成,比现在风光多了!可结果呢?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船坚炮利,却被小小岛国打得全军覆没!为何?因为人心散了!八旗子弟提笼架鸟,百姓们各扫门前雪,偌大个中国,竟像筐摔碎的瓷碗,拼不起来!”

戴眼镜的先生连连点头:“没错!人家看你强不强,从不是看仓库里有多少银子,是看你骨头硬不硬!当年咱们有四万万同胞,却被几万倭寇追着打,不是打不过,是不敢打、不愿打!南京城破时,十几个日本兵就能押着上千人去赴死,这不是懦弱是什么?”

“这恩怨,是天意,是宿命,也解不开的死结。”老者的声音沉得像铁块,“他们欠的血债没还,我们受的屈辱没雪,这根刺就永远扎在那里。现在看着风平浪静,不过是时候未到。你以为那些被掩盖的真相、被歪曲的历史,会凭空消失?总有一天,要么他们跪下认错,要么这股邪火就得找个出口,烧得人措手不及!”

我张口想辩解,喉咙却像被堵住。穿军装的拍着我的脸:“我们不做虎狼,但也不能做任人宰割的羊!日本人骨子里的轻视,是因为他们见过我们最散最不争气的样子。要让他们低头,不是靠Gdp数字往上蹿,是靠每个中国人眼里的光——那种‘宁为玉碎’的光,那种‘众志成城’的光!”

“中国男儿,脊梁得是直的!可以跟人家学本事,但不能忘了自己是谁!你要是敢在温柔乡里沉下去,我们这些做祖宗的,第一个不饶你!”

人群里忽然响起整齐的呼喊,像浪头拍过来:“自强!自强!自强!”

我猛地坐起身,冷汗浸透了衬衫。和室里静悄悄的,纸门外的天已经泛白,晨光透过缝隙,在榻榻米上投下细长的亮斑。身边的位置空着,叠好的旗袍放在矮榻边,上面别着朵干枯的茉莉,旁边压着张字条,是樱井美子的字迹:“买早餐去了,粥在锅里温着。”

窗外的竹林在晨风中沙沙作响,像梦里那些没散的呼喊。我摸了摸胸口,那里还留着她发丝扫过的痒,可脊梁骨却一阵发凉——梦里祖宗的话,字字都像冰锥,扎得人清醒。

粥锅里的热气漫出来,混着桂花的甜香,和昨夜的茉莉香不同,这味道里有我童年的记忆。可此刻闻到,却品不出半分甜,只觉得喉咙发紧。我望着矮榻边那身叠得整齐的旗袍,忽然想起樱井美子说“有些债该还了”,又想起梦里老者的话“他们打心底没瞧得起咱们”。

晨光越亮,越照得人心里发慌。这温柔乡确实暖,可暖得越沉,越怕忘了来时的路。我拿起那件沾着茉莉香的衬衫,指尖触到昨夜被她指甲掐出的红痕,忽然狠狠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的瞬间,终于懂了:有些界限,哪怕跨了,心里也得有根醒目的线;有些温柔,哪怕醉了,也不能让骨头跟着软下去。

自强。这两个字在舌尖打转时,像含了块冰,凉得人彻底清醒。

冷汗把衬衫浸得发皱,胸腔里像塞着团烧红的棉絮,每口呼吸都带着灼痛。我掀开被子时带倒了枕边的琉璃灯,清脆的碎裂声在静夜里炸开,倒比梦里祖宗的呵斥更让人清醒。

脚刚沾地,榻榻米的凉意就顺着脚心往上爬,却压不住浑身乱窜的躁火。樱井美子叠好的旗袍就在榻边,丝绸的光泽在晨光里泛着暧昧的红,像道无形的网。我抓过自己的衣服,手还在抖,纽扣扣错了两颗也顾不上,抓起外套往肩上一搭,几乎是踉跄着冲出卧室。

玄关的木屐穿反了,踩在走廊上“啪嗒”作响,像在身后追着的鼓点。拉开移门的瞬间,院角的早樱落了片在肩头,我却像被烫到般猛地甩开——这温柔的景致,此刻瞧着竟像淬了毒的糖。拉开大门时,手指被门框上的铜锁刮出红痕,血珠渗出来,混着掌心的冷汗,黏得人发慌。

“砰”地带上门,那声响惊飞了檐下的麻雀。我头也不回地冲进巷弄,皮鞋踩在石板路上,发出急促的“噔噔”声,真像在逃命。身后的木格窗、挂着的风铃、晾在竹竿上的和服……所有与樱井美子相关的痕迹,都成了要甩开的包袱,越远越好。

跑过第三个街角时,肺里像要炸开,喉咙干得发疼。扶着墙喘气的间隙,瞥见橱窗里自己的影子——头发凌乱,衬衫歪着,眼里的血丝像蛛网,活脱脱个被抓包的贼。这副模样,倒比梦里祖宗骂的“骨头酥了”更难堪。

没跑多远,手机突兀地响了起来,屏幕上闪烁着樱井美子的名字 ,那铃声在此时听来格外刺耳。我盯着手机,手指悬在接听键上方,犹豫片刻后,还是狠狠心将手机翻面扣在掌心,任由它在寂静的街道上持续震动。

手机不再作响后,提示音紧接着响起,是她发来的消息:“你去哪了?出什么事了?要是有什么情况一定要跟我联系。”我看着这条消息,心中五味杂陈,却终究没有回复,把手机塞回口袋,脚步匆匆地继续向前。

漫无目的地往前走,也不知走了多久,眼前出现了一家熟悉的中国中餐馆。推开门,店内热闹嘈杂,乡音在空气中交织碰撞。老板热情地用中文招呼着客人,那熟悉的腔调让我紧绷的神经微微放松了些。。

我随便找了个空位坐下,点了一碗米粉,热气腾腾的米粉端上桌,升腾的热气模糊了视线。我看着周围的同胞,有的人谈笑风生,言语间夹杂着日语;有的人举止神态,都透着在日本生活久了的痕迹 ,举手投足间有着日本社会那种特有的气质。我不禁自问,在这异国他乡,我们还保留着多少中国人的本色?而我自己,又何尝不是被这温柔乡和灯红酒绿迷了心智,差点忘了来路和归处。

我用筷子搅着碗里的米粉,思绪万千。那些和樱井美子相处的片段、梦里祖宗的训斥、日本街头的繁华与暗藏的暗流……所有的一切都在脑海中翻涌。中日之间复杂的关系,历史的恩怨、当下的交流,还有未来的走向,这些沉重的话题,不该只是老一辈人在操心,身为年轻一代的我,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风从半掩的门吹进来,带着一丝凉意,也让我愈发清醒。我拿起勺子,喝了一口热汤,舌尖传来熟悉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也是力量的来源。我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下去,不管前路如何,都该带着骨子里的骄傲和清醒,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这个国家和这片土地。米粉的余温还在胃里焐着,筷子搁在碗沿的瞬间,忽然打定了主意。这两年在东京,像被潮水推着走,学日语、混圈子、应付酒局,把最该守的东西丢了大半。以后不管跟谁来往,先得把自己站正了——是中国人,就得有中国人的骨头。

手机在口袋里硌着,刚才没接樱井美子的电话,此刻屏幕暗着,倒让人松了口气。指尖划过通讯录,停在“沈清禾”三个字上。她说话总带着南方姑娘的脆生劲,讨论起“中日文化同源异流”的话题,能跟教授辩得逻辑分明。我突然觉得她变得比以往更可亲可近了。

发消息过去时,手稳了许多:“清禾,在哪?今天有空吗?”

发送键按下去的瞬间,忽然想起今天是周四——她课表上排着早八的《东亚近代史》。果然,屏幕很快亮起来,是她的回复:“在去教学楼的路上,这节大课逃不掉。下课找你?”

“好。”我回了一个字,把手机揣回兜里。

走出餐馆时,晨雾已经散了,阳光把街道切得明暗分明。往早稻田的方向走,脚步比来时沉实。路过昨晚狂奔过的街角,那棵早樱还在落瓣,此刻瞧着倒顺眼了些——花就是花,不该被强加上别的意思。

地铁里人潮涌动,穿西装的上班族低头刷着手机,学生们背着双肩包说笑。我抓着扶手,看着车窗里自己的影子,衬衫依旧皱着,眼神却清了不少。是该静下来了,那些被声色掩埋的问题,那些被温柔模糊的界限,总得一个个理清楚。

沈清禾说过,她来日本,是为了“读懂这片土地的过去,也想明白我们该如何相处”。以前觉得这话太沉,现在才懂,读不懂的从来不是别人的历史,是自己心里的秤。中日关系怎么走,不是靠政客们握手鞠躬就能定的,是靠我们这些年轻的,心里有没有数,脚跟站得稳不稳。

出了地铁站,早稻田的红砖校门就在眼前。学生们三三两两地往里走,说着不同的语言。我站在门口,望着“学问之独立”的校训石,忽然觉得脸颊发烫——同样是在异国求学,沈清禾在课堂上梳理历史脉络,我却在温柔乡里醉生梦死,汗颜得厉害。

教学楼的钟声响了,一下下敲得人心里敞亮。还有四十分钟下课,我找了片草坪坐下,阳光透过樱花树的缝隙洒在身上,暖得刚好。该想想了,怎么把丢了的自己捡回来,怎么在这片土地上,做个清醒的中国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