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我在东瀛打拼的日子 > 第176章 东京铁塔上灼眼的日光

书房里的樟木香气似乎沉淀了许多,连月光都变得厚重起来。千鹤川子将紫檀木匣仔细收好,银钥匙被她攥在掌心,指腹反复摩挲着冰凉的纹路,像是在确认某种决心。

“曹君说的‘正途’,我懂。”她转过身时,眼底的泪已经干了,只余一种近乎固执的清明,“可我们这个民族,好像总在绕圈子。”

她走到书架前,指尖划过一排日文书籍,那些烫金的书名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就像祖父,明明偷了别人的珍宝,却要裱糊成‘保护’的样子;就像现在的政客,对着靖国神社鞠躬时,嘴上却说着‘和平’。我们太会给自己找借口了,把怯懦包装成‘识时务’,把贪婪粉饰成‘生存智慧’。”

我沉默地听着,她的声音里没有自怨自艾,反倒有种解剖般的冷静。

“您知道吗?去年京都大学的历史讲座,有人提起南京大屠杀,台下立刻有人喊‘那是胜利者的谎言’。”她忽然笑了笑,笑声里带着涩味,“连研究历史的学者都在说‘要向前看’,好像转过身,那些尸骨就会自己长回血肉,那些废墟就会自动变回城池。”

她走到窗边,望着庭院外远处的灯火,那些光点在夜色里明明灭灭,像极了她此刻的眼神:“我们总说‘耻感文化’,可这耻感太廉价了——犯错时脸红一阵,转过身就忘;被人揭穿了就鞠躬,腰弯得越低,心里越觉得‘礼到了,债清了’。真正该刻进骨头里的愧疚,倒成了忌讳。”

“就像您说的,”她转头看我,眼里有细碎的光在跳动,“我们把危机意识变成了屠刀,又把屠刀藏进了‘共荣’的鞘里。现在日子好过了,更没人愿意碰那些血淋淋的真相。他们说‘上一辈的事,何必揪着不放’,可那些被抢走的文物还在博物馆里,那些被毁掉的村庄连名字都没留下,怎么放?”

我想起归墟阁里那半块带着弹痕的城砖,沈砚舟说过,有些伤口会结痂,但永远不会消失。

“我想唤醒他们,”她的声音忽然低了下去,带着一种近乎脆弱的恳切,“可我算什么呢?一个守着满屋子‘赃物’的后人,一个连自己祖父的日记都读不懂的傻瓜。他们会说我是‘自虐史观’,会说我被中国人洗脑了,说不定还会砸了我家的门。”

石灯笼的光恰好落在她发间的樱花发卡上,那点粉色在夜色里显得格外单薄。“您说路对了就不怕远,可这条路……好像连个脚印都没有。”她低下头,手指抠着窗棂上的木纹,“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我们民族的骨子里,就带着点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执拗。非要等哪天墙塌了,才肯承认地基是偷来的石头垒的。”

夜风穿过回廊,吹得檐角铜铃叮当作响,像是在应和她的话。我望着她紧绷的侧脸,忽然想起初见时她捧着《管氏地理指蒙》的样子,那时她眼里的光纯粹得像山涧的泉水,而现在,这泉水里落进了碎石,泛起了涟漪,却也因此有了深度。

“你说的劣根性,其实是所有民族都可能犯的病。”我走到她身边,声音放得很稳,“区别只在于,有没有人敢把病灶指出来。”

我指着书库里那些典籍:“你祖父偷偷盖‘归乡’印,是潜意识里的愧疚;你父亲请中国工匠修复唐招提寺,是笨拙的弥补;你现在愿意直面这些,就是把‘不敢’变成了‘敢’。这就像在冻土上种种子,第一眼看上去都是冰,可往下挖挖,未必没有能扎根的土。”

千鹤川子抬起头,眼里有困惑,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你们的政客回避历史,是因为他们怕失去权力;民众不愿面对,是因为承认错误太疼。”我望着远处的星空,语气里带着一种历经世事后的通透,“但疼,才说明还有知觉。就像一个人摔断了腿,喊疼不是懦弱,是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我转头看她,目光坦诚而坚定:“你不用想着一下子唤醒所有人。先从身边的人做起——告诉你父亲,那些古籍不该藏在书库里,该列个清单,哪怕先送回一两本;告诉你认识的学者,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告诉你遇到的每一个愿意听的人,真正的强大,不是忘了过去,是敢面对过去。”

她的指尖停止了抠挖窗棂,眼里的迷茫渐渐被一种清亮的东西取代。

“难吗?肯定难。”我笑了笑,想起归墟阁里那些为了文物回归奔波半生的老人,“就像当年敦煌的道士把经书卖给外国人时,谁能想到百年后会有人万里追讨?改变从来不是一代人的事,但总得有人开始。”

千鹤川子望着我,忽然深深鞠了一躬,这次的弯腰不再带着怯懦,而是一种踏实的郑重。“曹君,”她抬起头时,眼尾的弧度里有了新的东西,不再是初见时的柔和,而是掺了些韧性的光,“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哪怕只能发出一点点声音,也好过让那些真相永远埋在书库里。”

月光从气窗漏进来,在她脚下铺成一片银白,像是给她的影子镀上了层光晕。书库里的典籍依旧沉默,可此刻再听,那些纸张翻动的声响,仿佛不再是呜咽,而是某种等待被唤醒的呼吸。

廊下的铜铃又响了,这次的声音里,似乎少了些沉重,多了些若有似无的轻快。

铜钟敲过十一下时,千鹤川子忽然望着窗外的月光轻笑了一声。“不知不觉竟说了这么久。”她抬手拢了拢散在肩头的长发,樱花发卡在灯光下闪了闪,“您看这月亮,都快移到中天了。”

我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庭院里的石灯笼已被月光浸成半透明的玉色,树影在回廊上拉得老长,像幅被风吹动的墨画。“确实该歇息了。”我站起身,樟木香气从衣袖里漫出来,混着夜风里的草木气,倒有几分安神的意味。

她却忽然按住我的手腕,指尖微凉,带着点犹豫:“曹君……明天早上,能不能陪我去个地方?”

我挑眉看她,她耳尖又泛起红,却迎着我的目光说下去:“是东京铁塔。从塔顶能看见整个城市的晨曦。我想让您看看……这里也有不一样的人。”

“不一样的人?”

“是些年轻的学者和学生,”她的声音轻下来,带着点郑重,“他们会在每周一早上去塔顶,读那些被课本删掉的历史,会为南京的遇难者献花。祖父晚年偶尔会提起他们,说那是‘未被染尘的星光’。”

我想起昨夜她剖析本民族劣根性时的冷静,忽然明白了她的用意。这哪里是带我看风景,分明是想告诉我,这片土地上并非只有执迷不悟的人。

“好。”我点头时,她眼里立刻亮起光,像孩童得到了期待已久的糖。

客房的榻榻米被月光晒得温热,一夜无梦。清晨五点被木屐轻响唤醒时,千鹤川子已换了身浅灰色的冲锋衣,长发束成利落的马尾,脸上未施粉黛,倒比昨日多了几分清爽。“我们得赶在早高峰前到。”她递来一份三明治,塑料袋摩擦的声响在寂静的庭院里格外清晰。

坐电车穿过东京的晨雾时,城市还未完全苏醒。新宿站的霓虹灯在薄雾里晕成模糊的光斑,偶尔有穿着西装的上班族低头赶路,皮鞋踩在站台的瓷砖上,发出整齐的嗒嗒声,像某种被设定好的节拍。

“您看,”千鹤川子忽然指向窗外,晨曦正从楼宇的缝隙里漏出来,给涩谷十字路口的巨型屏幕镀上金边,“东京总是这样,好像永远在跑,生怕慢一步就被甩开。”

东京塔在晨雾中渐渐显露出轮廓,朱红色的塔身刺破云层,顶端的避雷针正对着初升的朝阳。登塔的电梯里,能听见金属结构轻微的嗡鸣,像某种巨兽的呼吸。千鹤川子扶着轿厢壁,忽然低声说:“祖父说,这座塔是昭和年间仿埃菲尔铁塔建的,钢材里掺了当年没来得及用在八纮一宇塔上的铁料。”

我愣了愣,望着电梯门上倒映出的朱红塔身,忽然觉得这塔像根扎在东京心脏里的刺,既炫耀着战后的繁华,又藏着未愈合的伤口。

顶层的了望台风很大,能看见整个东京摊开在脚下。隅田川像条银带穿城而过,远处的富士山戴着雪帽,在晨光里泛着冷光。千鹤川子说的那群人果然在,二十几个年轻人围着纪念碑站成圈,有人捧着泛黄的相册,有人举着写有“正视历史”的木牌,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1937年12月,南京,三十万。”

风卷着他们的声音掠过塔顶,与远处电车驶过的轰鸣撞在一起,竟有种奇异的穿透力。千鹤川子站在我身边,望着那群人时,眼里的光比朝阳还要亮:“您看,他们在说。”

“说的人太少了。”我望着脚下苏醒的城市,车流正像血管里的血液般填满街道,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晨光,晃得人睁不开眼,“你看这城市多繁华,高楼比树长得快,地铁像蛛网一样织满地下,可那些被埋在水泥里的记忆,还有多少人记得?”

千鹤川子沉默了片刻,忽然指向西北方向:“那片楼后面是靖国神社,今天依旧会有人去参拜。他们说那是‘守护传统’,可传统里若少了良知,和糟粕有什么区别?”

晨光渐渐铺满东京湾,把海面染成一片金红。我望着这座在废墟上重建的城市,忽然想起归墟阁里那幅《东京残图》——战后的瓦砾堆里,有人在插稻秧,有人在拼书本,那时的眼神里有挣扎,有希望,却不像现在这样,被物质的繁华糊上了层厚厚的茧。

“你觉得,这样的民族还有未来吗?”我问这句话时,风恰好掀起千鹤川子的刘海,露出她光洁的额头,像块未经雕琢的玉。

她望着那群仍在低声诵读的年轻人,又望了望远处神社的飞檐,许久才开口:“祖父说过,岛国的命运像船,既怕触礁,又怕搁浅。以前总觉得他在说资源,现在才懂,他说的是人心——若总想着抢别人的罗盘,又不肯修补自己的漏洞,再坚固的船,也迟早会沉。”

她忽然转头看我,眼里有某种坚定的东西在生长:“但船是可以修的,罗盘是可以换的。就像这些年轻人,就像我父亲悄悄请回的工匠,就像那些在课本里偷偷写下真相的老师……他们或许微弱,但只要有人在掌舵,就不算迷失方向。”

风里传来远处教堂的钟声,与了望台的风铃声交织在一起。我望着脚下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忽然觉得它像个穿着华丽和服的旅人,背负着沉重的行囊,却不知道该往哪条路走。而我们站在这城市的最高处,看着晨曦一点点驱散薄雾,也看着那些被阳光照亮的阴影里,藏着的是沉沦的惯性,还是觉醒的微光。

千鹤川子从背包里拿出个小小的布包,打开竟是半块褪色的长城砖,砖上刻着模糊的“万历”二字。“这是父亲偷偷从八纮一宇塔遗址捡的。”她将砖轻轻放在了望台的栏杆上,让晨光落在砖纹里,“他说,总要让它先看看日出。”

砖面的冰凉透过指尖传来,像段未说出口的历史在轻轻震颤。远处的人群渐渐散去,东京的早高峰正式拉开序幕,汽车鸣笛与电车报站声汇成巨大的洪流,仿佛要将这座城市托得更高。可我站在这铁塔之上,望着那半块沉默的城砖,忽然觉得,真正决定民族命运的,从来不是高楼有多高,财富有多少,而是能不能在繁华里,记得自己从哪里来,欠了谁的债。

晨光爬上千鹤川子的侧脸,给她的睫毛镀上层金边。她望着那半块城砖,忽然轻轻说了句:“会好的。”声音很轻,却像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我心里漾开圈圈涟漪。

风卷着晨光掠过塔顶,千鹤川子指着东方海平面上跃动的朝阳,脸颊被映得发红,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自豪:“曹君看,太阳总是先照亮我们这里。”她抬手比了个圆形,指尖恰好框住那轮金日,“祖辈们说,日本是‘日出之国’,是太阳最先亲吻的土地。我们对太阳的崇拜,刻在骨子里——和族的神话里,天照大神就是太阳的化身,国旗上的红轮,也是对这份信仰的致敬。”

她望着那面在塔下广场飘扬的日章旗,红底圆心在晨光里格外刺眼:“您不觉得很奇妙吗?同样的太阳,照在富士山和照在昆仑山,感觉竟完全不同。在这里,阳光像是有重量的,能把雪山顶的白染成金,能让稻穗弯下腰,连海风里都带着暖意。”

我顺着她的目光望向那轮朝阳,光线已烈得让人不敢直视。“确实奇妙。”我的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散,却字字清晰,“但你们的神话里,似乎少了句警示——太阳虽能带来光明,离得太近,只会被灼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