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丐帮神丐 > 第9章 民生防线与人心凝聚

丐帮神丐 第9章 民生防线与人心凝聚

作者:爱吃馋嘴蛙的郑辉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23:53:33

蒙古先锋逼近的消息像一阵冷风刮过襄阳城,可城里没乱——不是因为不害怕,是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该干啥。我(林越)刚从军工坊出来,就看见城门口的老张头带着几个百姓往城墙上搬沙袋,他那瘸腿还是去年被蒙古兵的马蹄子伤的,这会儿却跑得比小伙子还快。

“林长老!您放心,这沙袋俺们都装得实实的,蒙古人就算撞上来,也得断几根骨头!”老张头抹了把汗,脸上全是劲。我赶紧过去搭把手,心里热乎得很——这仗能不能打赢,不光看武器和工事,更看这些百姓愿不愿意跟咱们一起守。

之前就跟耶律齐商量过,光靠咱们江湖门派和朝廷守军不够,得把百姓拉进来,搞“全民备战”。可怎么拉?总不能逼着人家上战场。我琢磨了几天,想了三个法子:一是教百姓搞“家庭防御”,二是建“互助粮仓”,三是开“应急学堂”。

先从“家庭防御”说起。襄阳城里大多是土坯房,蒙古人要是破了外城,百姓在家就能打游击。我让丐帮弟子挨家挨户教:门后放顶门杠,窗户上钉铁栅栏,院子里挖个能藏人的地窖,再备上几样趁手的家伙——比如削尖的木棍、装了石子的布口袋,就算打不过,也能拖延时间等救援。

刚开始还有人不理解,西街的王掌柜就跟我抱怨:“林长老,俺就是个开布庄的,哪会打仗啊?这铁栅栏钉上,俺的生意还做不做了?”我没跟他争,就带他去看北巷的李婶家——李婶丈夫去年死在蒙古人手里,她现在把栅栏钉得比谁都牢,还在院子里埋了几处绊马索,说是“就算拼了这条老命,也不能让蒙古人再进俺家门槛”。王掌柜看完没说话,第二天一早就请人来钉栅栏,还多钉了两层。

再说“互助粮仓”。蒙古人最常用的招就是围而不攻,断粮道。我跟各门派商量,把城里的粮店、大户人家的余粮集中起来,按人头分,每家每户先领十天的粮,剩下的存在几个大粮仓里,由丐帮弟子和百姓代表一起看管。谁家里断粮了,凭着“互助牌”就能去领,不用给钱,但得帮着粮仓干活——要么晒粮,要么巡逻。

刚开始有大户不愿意捐粮,东门的赵员外就说:“俺家的粮是祖辈攒下来的,凭啥给别人?”这话传到百姓耳朵里,没人骂他,就是没人去他店里买东西了——他那绸缎庄本来靠百姓照顾生意,没几天就门可罗雀。赵员外急了,主动找到我,捐了五十石粮,还说:“林长老,俺之前糊涂,现在想通了——城要是破了,俺这粮再多,也落不到好。”

最后是“应急学堂”。我让丐帮的识字弟子、全真教的道士、峨眉派的女弟子轮流上课,教百姓两样东西:一是“警报信号”——比如敲锣是集合,吹哨是有敌情,敲梆子是缺粮;二是“急救法子”——怎么止血,怎么包扎,怎么搬运伤员。刚开始上课没人来,都觉得“都要打仗了,还学这没用的”,直到有次演练,城西的二柱子被“模拟蒙古兵”砍伤胳膊,旁边的张大妈用课堂上学的“布条捆扎法”先止了血,医生来的时候说:“再晚一会儿,这胳膊就保不住了。”打那以后,学堂里天天坐满了人,连小孩都来学吹哨子。

这天下午,我正在城墙上看弟子们训练,陈默跑过来,手里拿着个小本子:“林长老,您让统计的‘百姓志愿队’人数出来了——一共一千二百多人,其中能打两下的有三百多,会做饭、会缝补的有五百多,还有四百多老人小孩,说能帮着看粮仓、传消息。”

我接过本子翻了翻,心里踏实多了。这一千多人,就是襄阳的“民心防线”。正说着,就听见城下传来一阵吵嚷,往下一看,是几个丐帮弟子跟一群流民在争执。我赶紧下去,一问才知道,这些流民是从北边逃过来的,想进襄阳城,可守城的弟子怕有蒙古间谍混进来,不敢放他们进来。

流民里有个老太太,抱着个饿得直哭的小孩,跪在地上求:“官爷行行好,让俺们进去吧!蒙古人把俺们村烧了,俺们就想找个地方活命啊!”我心里一酸,跟守城弟子说:“放他们进来。”

弟子急了:“林长老,万一有间谍咋办?”

“咋辨?”我从怀里掏出青铜丐钵,“用这个。”之前发现这钵除了“辨伪”,还能感知人心——要是心怀歹意的人靠近,钵身会发烫。我拿着钵一个个跟流民接触,轮到一个穿粗布衫的汉子时,钵突然热得烫手。我使了个眼色,陈默立马带人把那汉子按住,从他身上搜出了蒙古军的令牌。

剩下的流民都看呆了,老太太拉着我的手直哭:“恩人啊!您真是活菩萨!”我让弟子把流民带到流民安置点,给他们发粮、找住处,还跟他们说:“只要你们愿意,也能加入‘百姓志愿队’,跟咱们一起守襄阳。”好多流民都答应了,说:“俺们受了襄阳的恩,就算拼了命,也得帮着守!”

处理完流民的事,天已经黑了。我往回走,路过西街,看见王掌柜的布庄还开着门,他正带着伙计给守城弟子做棉衣;再往前走,是赵员外家的粮仓,灯还亮着,不少百姓在帮着搬粮;应急学堂里,峨眉弟子还在教几个小孩吹哨子,声音清亮得很。

苏晴从后面追上来,手里拿着件新做的棉甲:“给你的,用蚕丝混了麻布做的,又轻又结实。”她看着街上的景象,笑着说:“没想到你这‘民生防线’比城墙还管用。”

“可不是嘛!”我穿上棉甲,刚好合身,“蒙古人能破城墙,可破不了人心。只要咱们心齐,就算蒙古人来了,也能把他们打回去。”

正说着,突然听见城墙上传来哨声——是“敌情警报”!我和苏晴赶紧往城墙上跑,就看见远处的黑暗里,有几支火把在动,是蒙古人的探子。守城弟子已经准备好了连发弩,丘处机站在箭楼上,手里拿着火把:“林长老,要不要下令射击?”

我摆摆手:“不用。让他们看。”我让人把城墙上的灯笼都点亮,再把连发弩、改良投石机都露出来,还让“百姓志愿队”的人在城墙上喊:“蒙古人!俺们襄阳城早就准备好了!有本事你们来攻啊!”

蒙古探子看了一会儿,火把慢慢消失在黑暗里。丘处机笑着说:“林长老这招‘威慑’,比打他们一顿还管用!”

我望着蒙古探子消失的方向,摸了摸怀里的青铜丐钵,钵身暖暖的,像揣着一团火。我知道,这仗不好打,可我更知道,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打——有江湖门派的兄弟,有朝廷的守军,还有襄阳的百姓,更有那些从北边逃来的流民。这么多人的心聚在一起,比任何城墙都坚固,比任何武器都厉害。

回到丐帮总部,耶律齐正在等我,手里拿着一份情报:“蒙古大军明天一早就会到城下,阔端亲自带队,有五万多人。”

我点了点头,把“百姓志愿队”的统计册递给耶律齐:“咱们又多了一千多个帮手。明天这仗,咱们不一定会输。”

耶律齐看着册子,眼里亮了:“好!好!林越,多亏了你。明天我亲自守西城门,你坐镇指挥,咱们跟蒙古人好好打一场!”

晚上躺在床上,我没怎么睡,脑子里过着明天的作战计划:外城防线怎么守,城墙怎么防,百姓志愿队怎么配合。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青铜丐钵上,钵身的符文隐隐发光。我想起穿越前在考古现场的日子,想起刚到南宋时的狼狈,想起这些日子一起并肩作战的兄弟和百姓。

我摸了摸钵,心里默念:不管明天有多难,我都得守住襄阳,守住这些人。

天快亮的时候,我起来了,穿上苏晴做的棉甲,拿着青铜丐钵,往城墙上走。街上已经有人了,百姓志愿队的人都来了,有的扛着木棍,有的拿着布口袋,有的推着装满石头的小车。老张头瘸着腿,还在帮着搬沙袋;王掌柜带着伙计,把做好的棉衣往弟子们手里递;赵员外也来了,跟百姓一起守粮仓。

城墙上,各门派的弟子都准备好了——丐帮弟子守着街巷入口,全真教弟子拿着弓箭站在箭楼上,昆仑派弟子操控着投石机,峨眉弟子带着女眷和小孩在安置点待命。太阳慢慢升起来,把襄阳城的城墙染成了金色。

远处的地平线上,出现了黑压压的一片——蒙古大军来了。

我站在城墙上,举起青铜丐钵,大声喊:“兄弟们!百姓们!蒙古人来了!可咱们不怕!只要咱们心齐,就能守住襄阳,守住咱们的家!”

城墙上、城里,所有人都跟着喊:“守住襄阳!守住家!”声音震得云彩都动了。我知道,这场血战要开始了,但我更知道,我们一定会赢。因为我们守的不是一座城,是人心,是希望,是咱们华夏的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