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视察的余波在照海官场缓缓荡漾。
叶卫国书记的肯定,如同一颗定心丸,让之前对“内生性创新”战略心存疑虑的少数声音彻底沉寂下去。
而叶辰被单独留下谈话的消息,虽然未被公开议论,却在私下里引发了诸多猜测,无形中进一步巩固了他在这个项目上的核心地位和权威。
压力,转化为了更强大的推动力。
叶辰没有片刻停歇,视察结束后的第二天,他便主持召开了高新区前期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与会者包括了所有相关职能部门和区县一把手。会议室的氛围与战略确定前的凝重截然不同,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干劲。
“同志们,省委叶书记对我们的肯定,是鼓励,更是鞭策!”叶辰开门见山,声音洪亮,“现在,方向已经明确,障碍基本扫清,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再等待、再观望!接下来,我们的核心任务只有一个:将蓝图变为现实,让规划落地生根!”
他目光扫过全场,下达了清晰的指令: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一周内,必须完成高新区东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最终评审和报批程序!我要看到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图纸!”
“发改委、住建局、交通局,联合成立基础设施建设指挥部,半个月内,拿出‘七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排水、通燃气、通热力以及土地平整)的详细施工方案和时间表!资金问题,我和成市长负责协调落实!”
“高新区管委会(筹),立即启动运行!集中办公地点我已经批了,人员下周全部到位。你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对接首批签约入驻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做好‘保姆式’服务,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快速地开展前期工作!”
“工信局、科技局,继续深化企业孵化和技术对接工作,要把‘智造赋能’和‘硬科技’的特色做实,做出亮点!”
每一项任务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清晰的时间节点和具体的要求。叶辰的指令如同战场上的命令,不容置疑,不容拖延。与会者们纷纷领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会议结束后,各项工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起来。规划局的灯火通明,技术人员连夜奋战;基础设施建设指挥部的电话成了热线,协调着各方资源;新挂牌的高新区管委会临时办公点,人员进出匆匆,充满了创业般的激情。
叶辰自己也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他白天奔波于各个项目现场和会议室,晚上则埋头于厚厚的文件和报告之中。
张赫细心地发现,叶市长的办公桌上,除了堆积如山的公文,不知何时多了一个相框,里面是一张有些年头的黑白照片——一对年轻的夫妇,男人温文儒雅,女人笑容温婉,怀中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张赫认得,那是叶辰的父母。他没有多问,只是默默地将一杯新泡的、浓度适中的茶放在叶辰手边。
在全力推进工作的同时,叶辰也敏锐地关注着外界的动向。他指示张赫和政策研究室的李博,密切关注临港市高新区的最新进展和省里相关政策的任何风吹草动。
几天后,李博带来了一份情报:“市长,临港那边动作很快,他们联合几家国际知名机构,即将举办一个全球性的‘未来科技峰会’,阵势很大,据说邀请了不少国际顶尖的科学家和投资机构。”
叶辰看着简报,神色平静。他早就料到凌辰不会坐以待毙。“他们走的是‘高举高打’、国际化路线的阳关道,我们走的是‘深耕细作’、内生发展的独木桥。各有各的打法,不必自乱阵脚。”
他沉吟片刻,吩咐道,“让宣传部和管委会筹备一下,我们不搞那种虚的,就搞一个实实在在的‘照海智能制造技术对接暨成果展示会’,把我们现有的家底、我们改造的成功案例、我们急需攻克的技术难题,都摆出来,邀请国内相关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来参加,要务实,要能促成真正的合作。”
“明白!”李博立刻领会了叶辰的意图,这是要将“内生性创新”的战略进一步具象化、平台化。
一个月后,照海市东南片区,昔日略显荒凉的土地上,开始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景象。
巨大的打桩机发出沉闷的轰鸣,挖掘机的机械臂有力挥舞,运输车辆往来穿梭。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式全面启动。
与此同时,在市区新建成的会展中心,“照海智能制造技术对接暨成果展示会”隆重开幕。没有炫目的灯光秀,没有浮夸的文艺表演,会场布置得简洁而专业。
展台上,是重机厂智能化改造的沙盘和实时数据演示,是几家“专精特新”企业打破国外垄断的核心产品,是本地高校的最新科研成果实物。
叶辰在开幕式上做了简短致辞,他没有空谈愿景,而是直接抛出了照海在智能制造领域面临的具体技术需求和合作清单。他的务实风格,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