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汉末许褚:开局坐断东南 > 第96章 策划安民,以工代赈

舒县太守府议事厅内,气氛比往日更显热烈。许临端坐主位,手中捧着一卷竹简,神色凝重却难掩期待;蒯越、吕岱、王磊、蔡阳等人分列两侧,目光都集中在许褚身上 —— 今日,许褚要将酝酿多日的《垦荒安民策》公之于众,这关乎庐江未来的民生根基。

许褚走上前,展开案上的舆图,手指落在庐江中部的芍陂位置,声音沉稳有力:“诸位,前日我微服走访乡野,见百姓困苦 —— 土地兼并、水利失修、流民无依,这些问题若不根治,庐江难安。为此,我草拟了《垦荒安民策》,核心便是‘以工代赈、垦荒兴农’,今日请诸位一同商议。”

话音刚落,王磊便拱手问道:“仲康公子,‘以工代赈’具体如何实施?庐江府库虽因抄没雷氏有所充实,却也经不起大规模耗费啊。”

“王功曹所言极是,这正是策论的关键。” 许褚点头,继续说道,“其一,招募流民与贫苦农民,以工代赈。首要任务便是修复芍陂 —— 此水利工程始建于楚相孙叔敖,灌溉庐江数万亩良田,去年因黄巾之乱与水灾受损,如今若能修复,可解沿岸数县灌溉之困。参与修渠的流民,每日发放两升口粮,完工后可优先分得无主荒地,郡府还会提供种子与农具。”

他顿了顿,指着舆图上的荒地区域:“其二,清查无主荒地,推行屯垦。由吕主簿牵头,组织人手核查全县土地,凡战乱后无主认领、或豪强非法侵占的田地,尽数收归郡府,分为‘军屯’与‘民屯’—— 军屯由郡兵轮流耕种,所得粮食充作军饷;民屯则分配给流民,每户十亩,免三年赋税,待三年后按亩缴纳少量粮税即可。”

“其三,改进农具,提高效率。” 许褚话锋一转,目光扫过众人,“我曾在谯县见工匠打造过‘曲辕犁’,比寻常直辕犁更省力,可深耕土地;还有‘龙骨水车’,引水灌溉比人力更高效。可从谯县调遣工匠,在庐江开设工坊,仿制这些农具,低价售予农民,或作为垦荒奖励。”

这番话条理清晰,覆盖水利、土地、农具三大民生关键,厅内众人纷纷点头,却也有不同声音。一直沉默的陈兰忽然开口:“仲康公子,修复芍陂需征调数千民力,耗时数月,恐会耽误农时;再者,清查无主荒地,难免会触及部分豪强利益,若他们联合反对,恐生事端啊。”

许褚早料到会有阻力,从容回应:“陈功曹担忧的两点,我已有考量。其一,修复芍陂虽需数月,却可分阶段进行 —— 先修主干渠道,确保春耕灌溉,后续再完善支流,不会耽误农时;其二,清查荒地,会严格依据汉律,只收回无主之地与非法侵占之地,对合法经营的豪强,不仅不触动其利益,还会为其提供农具与种子支持,若有豪强敢借机生事,便以‘违抗政令’论处,参照雷氏之例处置。”

陈兰被怼得哑口无言,蒯越适时开口:“仲康公子的策论,兼顾民生与稳定,实为良策。只是以工代赈需大量口粮,府库中的粮食虽够,却需精打细算。可从抄没的雷氏家产中,拿出一部分钱财,向周边郡县收购粮食,补充库存。”

“异度先生所言极是。” 许临放下竹简,语气坚定,“此策关乎庐江百姓生计,关乎大汉地方安定,即便有阻力,也要强行推动!即日起,成立‘垦荒安民署’,由仲康总领,蒯越、吕岱协助,王磊负责招募流民,蔡阳负责维持工地秩序与粮食运输,务必尽快落实!”

命令下达后,庐江上下迅速行动起来。王磊带着吏员在舒县及周边各县张贴告示,招募流民参与修渠,告示贴出三日内,便有两千余流民报名 —— 对他们而言,能每日领到口粮,完工后还能分得土地,已是乱世中的奢望。

许褚亲自前往芍陂勘察,与工匠一起制定修复方案。他将流民分为十队,每队设队长,每日按进度发放口粮,还在工地旁设立医馆,由华佗派弟子负责诊治伤病流民。蔡阳则率五百郡兵驻守工地周边,一方面防止山匪劫掠,另一方面监督粮食发放,确保无克扣现象。

吕岱的土地清查也同步展开。他带着吏员深入各村,逐户核对户籍与田产,遇到豪强阻挠,便出示汉律条文,态度强硬却不失分寸。对那些主动交出非法侵占之地的豪强,他还会记录在案,上报郡府,为其争取农具奖励,不少豪强见郡府态度坚决,又有实际好处,便不再抵抗。

半个月后,芍陂主干渠道修复完成,恰逢春耕时节。当渠水顺着渠道流入干涸的农田时,沿岸农民纷纷跪地欢呼,对着郡府官吏连连道谢。许褚站在渠边,看着农民们引水灌溉的场景,心中满是欣慰 —— 这便是他推行《垦荒安民策》的初衷,让百姓能有田种、有饭吃,能在乱世中安稳度日。

与此同时,农具工坊也在舒县开工,第一批曲辕犁与龙骨水车造好后,很快便被农民抢购一空。吕岱还上报了一个好消息:已清查无主荒地十万亩,分配给流民五千余户,军屯也已开垦两千亩,预计秋收可收粮万石。

这日,许临、许褚、蒯越三人站在芍陂岸边,望着波光粼粼的渠水与田间劳作的农民,一片繁忙而充满希望的景象。许临感慨道:“仲康,若不是你的《垦荒安民策》,庐江百姓不知还要苦多久。观此盛景,方知你当初力排众议,坚持将此策列为要务,是何等正确。”

“父亲过奖了。”许褚微微摇头,目光依旧注视着远方辛勤的百姓,语气诚恳地说道:“此策能成,首功并非在我。实不相瞒,其中诸多关键谋划,如‘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分田到户,三年不征’,乃至‘先稳庐西,再图庐南’的方略,皆源自程昱程仲德先生所赠的 《南向策》。”

“程昱?东阿程仲德?”许临闻言,脸上顿时露出惊诧之色,“你……你与他还有联系?”他清楚地记得,儿子与那位眼光毒辣、性格刚戾的名士仅在仓亭有过几面之缘,之后便各奔东西。

许褚转过身,面对父亲和蒯越,郑重地点了点头:“自东郡分别后,我与程先生一直有书信往来。先生虽身在东阿,却心系天下。他在《南向策》中早已断言,天下根基在于民,在于粮。欲在江淮立足,必先使民有恒产,仓有积粟。我们所行之策,不过是遵循先生画好的蓝图,因地制宜,付诸实践罢了。能得到程先生这般大才的认可与指点,是褚之幸,亦是庐江之幸。”

一旁的蒯越眼中精光一闪,原本的赞赏之色更添了几分惊奇与深意。程昱之名,他素有耳闻,知其乃兖州奇士,智计深远,性格孤高,绝非轻易可动之人。他忍不住抚掌叹道:“原来是得了程仲德的《南向策》!怪不得此策思虑如此周详,既有雷霆手段震慑豪强,又有菩萨心肠安抚黎庶,环环相扣,直指根本。程公之才,越,佩服!” 他顿了顿,看向许褚的目光更加不同,“而仲康公子能不居功,不矜名,将首功归于远在千里之外的贤士,这份胸怀气度,更是令人心折。能得程公倾囊相授,正说明公子您有容纳四海英杰的明主之姿啊!”

许临听着,心中亦是波澜起伏。他此刻才明白,儿子不仅在战场上勇武过人,在幕后更是早已编织起一张巨大的人脉与智囊网络,连程昱这等人物都愿意暗中效力。他仿佛看到一条潜藏的巨龙,正在积蓄着腾飞的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