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汉末许褚:开局坐断东南 > 第139章 邀大儒,庐江书院聚贤才

蔡邕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仲康,如今你‘儒将’之名已传遍江淮,又得公瑾、元叹这般才俊相助,还有顾家这等望族支持,庐江的未来,定能一片光明。往后你若有文事方面的需求,我也会号召江淮文人相助,让你既有强军护境,又有贤才理政。”

许褚站起身,语气郑重:“先生过奖了。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想守住庐江,护得江淮百姓安宁。往后有先生、公瑾、元叹、子道等人相助,为庐江闯出一条安稳之路。”

送走顾雍、羊衜后,周瑜对许褚道:“兄长,今日顾先生来投,吴郡商户又有意合作,咱们庐江的文治与商路都有了突破。往后既有陌刀队、水军这样的强军,又有顾先生、吕岱这样的文臣打理内政商路,还有蔡先生这样的大儒支持,庐江定能在战乱中站稳脚跟,甚至向东南拓展。”

“是啊。” 许褚望着窗外,眼中满是坚定,“文治是根基,武功是保障,商路是血脉。如今根基渐稳,保障渐强,血脉将通,接下来就是要好好治理庐江,积蓄力量。”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都尉府的庭院里。许褚知道,今日拉拢顾雍,不仅是添了一位贤才,更是为庐江与吴郡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 借助顾氏的声望与资源,庐江的商路将通东南,文治将获望族支持,未来拿下江东也多了筹码。而 “瘦金体” 的推广、《送羊公之南阳序》的流传,更让 “许褚” 之名成为文武双全的象征,彻底摆脱了 “豪强” 的标签,真正融入了江淮的文人与士族圈。这乱世之中,每一步铺垫,都在为庐江的崛起积蓄力量,也为他未来的霸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从送别羊公后,蔡邕手中时常捏着那卷《送羊公之南阳序》,指尖摩挲着 “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字句,语气里满是对老友的不舍:“伯嗣(羊续字)此去南阳,前路艰险,我这心里,总有些放不下。”

许褚递过一杯温酒,轻声道:“先生不必太过忧心,羊公清廉有谋,南阳百姓定会拥戴他。倒是先生,羊公已去,您在丹阳暂无牵挂,庐江如今正需像您这样的大儒 —— 我想在庐江建一座书院,教学子们经史、算术、技艺,甚至兵法,让他们既能提笔安邦,又能执戈卫国。若先生肯留下任祭酒,这书院定能成为江淮文治的根基。”

蔡邕闻言,眼中先是一亮,随即又有些犹豫:“建书院是好事,可我年近半百,怕难担祭酒之责。再说,我在吴郡还有位旧友高彪,字义方,精通《鲁诗》与《尚书》注释,其子高岱公旦更是熟稔《左传》,若能邀他们一同前来,书院的经学与史学课程才算完备。”

“那太好了!” 许褚当即起身,语气恳切,“先生只管去信邀请,庐江的住处、书籍、师资俸禄,我一应安排妥当。高先生父子若来,我亲自去码头迎接,绝不让他们受半分委屈。”

蔡邕见许褚诚意满满,终于点头:“好!我这就修书给高彪,若他愿来,咱们便一起把这书院办起来,不辜负这乱世中的一方安稳。”

三日后,蔡邕收到高彪的回信 —— 不仅高彪愿来,高岱更是早已收拾好二十箱书籍,父子二人已从吴郡动身,不日便到庐江。许褚得知消息,立刻让人修缮东郊那座前朝致仕官员的旧宅:正厅改作讲学堂,梁柱全部更换为皖山硬木;东侧三间厢房收拾出来作学子宿舍,每间都配了书桌与木床;西侧两间厢房打通,做藏书阁,特意加了通风阁楼与防潮的石灰层;庭院里辟出两块空地,南角做演武场,北角种上松竹梅三友,既显雅致,又能让学子们读书之余强身健体。

吕岱每日都来汇报修缮进度,这日刚进门便递上图纸:“主公,藏书阁的通风口已按您的要求改在屋檐下,演武场的兵器架也打好了,王铁山师傅还说,愿意来教学子们辨认铁矿、锻造简单农具,只是怕自己没读过书,误人子弟。”

“王师傅太谦虚了。” 许褚笑着道,“技艺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比死读经书有用。你告诉王师傅,就说我请他任技艺课讲师,学子们若敢不敬,我第一个不答应。”

又过了五日,高彪、高岱父子抵达舒县码头。船刚靠岸,高彪便拄着拐杖走下来 —— 他年近六十,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手中还抱着一卷泛黄的《鲁诗章句》,那是他耗时十年批注的孤本。高岱跟在身后,指挥着仆役搬书箱,二十个箱子堆得像小山,里面既有《史记》《汉书》的善本,还有他自己抄录的《左传》评注。

“仲康,别来无恙!” 高彪握着许褚的手,目光扫过码头整齐的兵士与往来的商船,忍不住赞叹,“送别羊公时,我便觉庐江有气象,如今看来,比我想的还要好 —— 百姓安居,商旅不绝,这才是乱世中该有的样子。”

许褚连忙引着父子二人往书院走,路上特意指着街边的蒙学:“先生您看,那是咱们刚办的蒙学,七岁以上的孩童都能免费读书,教他们识文断字、算术计数。往后书院办起来,这些蒙学里的好苗子,就能直接升入书院深造。”

高岱闻言,眼中满是赞赏:“仲康这想法好!治学当如筑楼,先打牢根基,才能建高楼。蒙学育童,书院育才,庐江的文治,怕是要走在天下前面了。”

到了书院,蔡邕早已在门口等候。他握着高彪的手,笑着引他进讲学堂:“义方,你看这讲学堂,能容两百学子,我已拟好课程表,咱们分工 —— 你教《鲁诗》与《尚书》,我教《礼记》与《周易》,公旦教《左传》与《史记》,如何?”

高彪看着课程表上 “经史、算术、技艺、兵法” 四门课,连连点头:“好!好!乱世治学,就该这般实用。我那卷《鲁诗章句》,正好用来教学子们从诗中识民生、懂教化,比单纯讲辞藻有用得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