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汉末许褚:开局坐断东南 > 第106章 慕名访贤,初见子布(一)

中平三年初春,庐江的淮河岸边已泛起新绿,水军营地的战船在河道中穿梭训练,工坊区的铁器与精盐源源不断运往各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但许褚心中清楚,庐江要想在乱世中长久立足,仅靠军力与经济还不够——需有经天纬地的文臣主持政务,方能让治理根基稳固。

这日,许褚从影卫传回的情报中得知,彭城名士张昭(字子布)为避中原战乱,暂居江北的城郊。张昭乃淮泗一带闻名的贤才,精通经史、善谋政务,更兼品行高洁,若能将其招揽,庐江的政务治理定能更上一层楼。

“父亲,张昭子布乃当世贤才,如今避居江北,儿愿亲自前往拜访,邀其来庐江相助。”许褚向许临禀明心意,眼中满是期待。

许临点头应允:“子布先生之名,为父也早有耳闻。你此去需多带诚意,不可怠慢。若能邀得先生出山,实乃庐江之幸。”

次日清晨,许褚便备下厚礼——两匹从吴郡购得的上等丝绸、一坛珍藏五年的谯县米酒、还有一卷蔡邕亲笔题字的《论语》手卷,带着周仓与两名亲卫,轻车简从前往江北。

历经两日行程,许褚终于抵达江北城郊的一处村落。张昭的居所是一座朴素的农家小院,院内种着几棵桃树,门前的石阶上坐着一个大约三四十岁的中年人,正低头诵读竹简,正是张昭。

“晚辈许褚,拜见子布先生。”许褚快步上前,拱手行礼,语气恭敬,“晚辈久闻先生贤名,今日特来拜访,略备薄礼,望先生不弃。”

张昭抬起头,目光扫过许褚——眼前的少年身着青色锦袍,身形挺拔,虽面带谦和,却难掩一股武将的英气。他心中已猜出许褚的身份,却并未起身相迎,只是淡淡点头:“许公子不必多礼。老夫避居于此,只为治学,不喜应酬,公子的礼物,怕是不能收下。”

许褚心中微怔,却并未气馁,依旧保持着恭敬:“先生不必介怀,晚辈此来,并非只为送礼,更想向先生请教治理之道。庐江初定,流民虽安,却仍有吏治待整、文教待兴之弊,晚辈愿听先生教诲。”

张昭这才起身,引许褚进入院内。屋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木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一幅《诗经》拓片,案几上堆满了竹简。两人分宾主落座后,张昭开门见山:“公子乃淮北豪强出身,又以勇武平定黄巾,与老夫这般儒生本非同道。庐江之事,公子自有方略,老夫不过一避世之人,恐难为公子提供助力。”

这番话带着明显的疏离,许褚却听出了弦外之音——张昭出身士族,门第观念较重,对他这般“豪强子弟”兼“武将出身”的管理者,心存轻视。

但许褚并未在意,反而坦诚道:“先生所言,晚辈亦有同感。晚辈虽以武勇起家,却深知‘武能安邦,文能治国’之理。庐江历经战乱,百姓苦之久矣,若只靠武力压制,恐难长久;需靠先生这般贤才,以仁政教化、以礼法规范,方能让百姓真正安居乐业。”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如今中原动荡,黄巾余孽未清,豪强割据加剧,天下百姓皆在水深火热之中。先生虽避居于此,可忍心看着天下沉沦、百姓受苦?庐江虽小,却愿为先生提供一片施展抱负之地,让先生的治国理念得以践行,救一方百姓于水火。”

张昭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动容,却依旧摇头:“公子有心了。只是昭精力不济,且久疏政务,恐难担此重任。公子还是另寻贤才吧。”

许褚见正面劝说难以奏效,便转换策略,从学术入手。他注意到案几上摊开的正是《韩非子·五蠹篇》,便顺势问道:“先生正在研读韩非之说?晚辈近日读至此篇,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一句颇有困惑。若依法家之说,当以严刑峻法治国;然我庐江如今既要安抚流民,又要整顿吏治,若一味从严,恐失民心。不知先生如何看待法家与儒家的平衡之道?”

这个问题显然触动了张昭的学术兴趣。他略作沉吟,抚须道:“韩非此说,切中时弊,然失之偏激。治国之道,当如董仲舒所言‘霸王道杂之’。礼法并重,德刑兼用。譬如公子在庐江以工代赈,此乃仁政;严惩贪腐,此乃法治。二者本可并行不悖。”

“先生高见!”许褚由衷赞叹,“晚辈在庐江设县学、兴教化,正是要以儒家之道化民成俗;同时修订律令,明确赏罚,便是取法家之精髓。只可惜晚辈学识浅薄,于律令制定常感力不从心。若得先生这般通晓经史、明达政务的大才指点,必能使庐江政通人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