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惟见南星 > 第12章 她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惟见南星 第12章 她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作者:爱吃姜汤蘑菇的周惟清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0 20:18:41

姜南星见状,也不再犹豫,立刻加快了几步,很快就追到了周惟清身后一步之遥的位置。她稍微调整了一下呼吸,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自然些,开口打招呼:“周县长,早上好。您也过来跑步啊?”

她的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尊敬,但也仅限于此,是标准的下属对上级的、略带距离感的礼貌。

周惟清听到这声明显官方且带着一丝紧张的问候,脚步未停,只是侧过头,对她露出了一个比刚才对老人们时稍淡、但依旧算得上温和的笑容:“早上好,姜南星同志。周末没事,过来活动活动筋骨。”

他的声音平稳,听不出什么情绪。但他心里却不由得将此刻这个略显拘谨的姜南星,与那天在饭店门口看到的、和那个年轻茶厂老板并肩而行、谈笑风生的姜南星对比了一下。那种轻松熟稔、甚至带着点娇嗔的氛围,与眼前这副恭敬但疏离的上下级模样,还真是截然不同。

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他自然不会表露分毫。

此刻的姜南星,大脑仿佛短暂宕机,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什么,只好默不作声,保持着约一步的距离,安静地跟在周惟清侧后方慢慢地跑着。气氛一时有些微妙的沉默,只剩下两人规律的脚步声和河边轻微的风声。

大约就这样跑了五分钟左右,前方的周惟清却毫无预兆地突然放慢了脚步,几乎接近于快走。姜南星正有些走神,差点没收住脚步撞上去,她赶紧一个急刹,略显慌乱地调整好平衡。

周惟清侧过身,目光平静地看向她,那双深邃的眼睛仿佛能洞察人心,他忽然开口,语气听不出什么情绪,却直接得让姜南星心头一跳:“你很怕我?”

姜南星猝不及防,心脏猛地缩紧了一下。怕?好像也不是。但不怕?似乎又不对。 这是一种面对级别高出自己许多、且气场强大的领导时,一种下意识的谨慎和距离感。她张了张嘴,一时不知该如何精准回答这个直白的问题,正在脑海里飞速组织着既不显得谄媚又不失恭敬的语言时——

周惟清似乎并没真想等她回答上一个问题,或者说,他早已料到了她的反应。他极其自然地转回了目光,望着前方蜿蜒的河道,语气平稳地抛出了下一个问题,将话题引向了工作:“嗯。以你的专业知识,抛开那些报告里的官话套话,谈谈你对英林县农业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一听周县长问的是她最熟悉、也最热爱的专业领域,姜南星紧绷的神经瞬间松弛了一大半,仿佛找到了最舒适的战场。她略作思索,眼神变得专注而明亮,语速也流畅起来:

“周县长,我认为英林农业的关键在于 ‘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她开始条理清晰地阐述,“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乡镇都种茶,也不能都种一样的稻子。比如,北部的草铺镇和西部的雾岭镇,”她精准地报出地名,“这两个镇海拔都在800米以上,山高林密,常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土壤是富含腐殖质的酸性土。这种环境其实并不非常适合大规模种植常规作物,但却是种植天麻、茯苓、灵芝、黄精这类喜阴凉、需腐殖土的名贵中药材的理想之地。我们可以引导农户,尤其是合作社,发展林下仿野生种植和生态抚育,这既能保护生态,产值又远高于普通农业,还能打出‘高山生态药材’的品牌。”

她顿了顿,气息因为跑步和说话稍显急促,但思路丝毫不乱,继续举例:“而像中南部的杨树镇和东部的河谷镇,地势平坦开阔,清溪的支流贯穿全境,水源充沛,田地集中连片,土壤肥沃。这两个镇的耕地非常适合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优质水稻种植,推行机械化作业,引入节水灌溉技术,打造‘英林生态富硒米’的核心产区。我们可以引入龙头企业,推行‘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统一品种、统一绿色防控、统一品牌销售,彻底改变过去散户种植、品质参差不齐、卖不上价的局面。”

她的分析具体到了乡镇名称、地理特征和具体作物,显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用脚步丈量过这片土地后得出的结论。周惟清听着,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这确实是他想听到的——来自一线、有数据、有思考、能落地的真知灼见。

等姜南星将她对几个主要乡镇的产业规划设想清晰地说完,周惟清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消化她的观点。然后,他话锋一转,问了一个出乎姜南星意料、更偏向私人的问题,他的步伐也放得更慢了些:

“你的专业能力很强,思路也很清晰。北京农大毕业的高材生,留在那边,无论是进科研院所、大型农业企业,还是别的平台,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应该都比回到英林要大得多。我很好奇,你为什么会选择回来?回到英林。这里除了是你的家乡之外,还有什么……是让你最终决定留下的、放不下的东西?”

这个问题比之前所有问题都更触及内心。姜南星的速度不自觉地又放慢了些,几乎变成了并肩漫步。她认真地想了一会儿,目光掠过波光粼粼的河面,望向远处层叠的山峦,声音变得轻柔却异常坚定:

“是的,周县长,北京确实有很多机会,平台更大,资源更多。但我觉得,学的知识,如果不能用在真正需要它的地方,不能为最需要它的人创造价值,会是一种浪费。”她顿了顿,组织着语言,试图表达最深处的想法,“我回来,是因为我想……想通过自己学到的一点东西,真的能帮到脚下的这片土地,能帮到这里的父老乡亲。”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种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每次下乡,看到村里那么多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几次,看到老人带着孙子孙女艰难生活,心里就挺不是滋味的。如果……如果我们的农业能真正发展起来,产业能兴旺一点,产业链能延长一点,也许……就能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让更多不得不外出打工的爸爸妈妈们,可以不用跑那么远,就在家门口、在县里,找到能养家糊口的工作。那样的话,”她的语气加重了些,“留守儿童是不是就能少一点?空巢老人是不是也能有儿女在身边照顾?”

她转过头,看向周惟清,眼神清澈而坚定,带着一种近乎理想主义的光彩:“我觉得,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家庭的温暖。只有孩子们能安心学习,健康成长,一个地方才有真正的未来和希望。我学的就是这个,我就想为这个‘未来’,尽一点点我能尽的力量。这比单纯在北京追求个人的职业发展,对我来说,意义更大。”

这番话,没有豪言壮语,却无比实在,带着土地的厚重温度和最朴素的人文关怀,清晰地传递了她的理想、情怀与扎根基层的责任感。这远不是一个简单的“建设家乡”的口号,而是源于对这片土地最深切的观察、关怀和最诚挚的愿望。

听着姜南星清晰而恳切地说完,周惟清深邃的眼眸中不禁流露出一抹难以掩饰的赞赏与惊叹。他确实没想到,这个年轻姑娘选择回到家乡,内心深处埋藏的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如此纯粹的愿望——不是为了寻求一份安稳的体制内工作,而是真心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尽一份力。 他不知道这种观念是何时、如何在她心里生根发芽的,或许是受她同为教育工作者、深知陪伴重要的父母影响,或许是她在求学过程中目睹城乡差距后的自觉选择。但无论如何,这一番话,用的虽然都是最朴素、最真诚的语言,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和空洞的口号,但他相信,这就是她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